电影《钢琴课》解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343.00 KB
- 文档页数:17
浅析电影《钢琴课》中的象征主义摘要:电影《钢琴课》是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代表作,被誉为杰出的女性主义电影。
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将从环境、配色、钢琴、人物等象征手段,解读象征主义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感情,表达影片内涵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钢琴课》象征主义象征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from PianoAbstract:Piano, an outstanding feminist film, is the masterpieceof Jane Campion, a New Zealand female director. The film uses a lot of symbols, impressing the audienc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important role of symbolism in shaping the characters, portraying the emotions, and expressing the connotation from environment, colors, piano, and other symbols.Key Words:Pinon; Symbolism; Symbol引言《钢琴课》又名《钢琴别恋》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一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
该片讲述了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艾达在父亲的安排下,带着自己的女儿弗罗拉远渡重洋,从爱尔兰到新西兰嫁给素未谋面的斯图尔特。
因为思想上的巨大差异,艾达背叛了丈夫,与已经土著化的邻居贝恩斯通过一架钢琴结缘,并最终相爱的故事。
1993年,该片获得了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以反映女性主义为出发点,是一部杰出的女性电影。
女性励志电影:《钢琴课》中文片名:《钢琴课》英文片名:ThePiano导演:简·坎皮恩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剧情简介: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
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
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
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
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
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
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
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
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
艾达起初并不答应这个交易她认为贝恩斯是个粗人不配碰她的钢琴但是在斯图尔特的威慑下也只好答应。
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
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
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
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裸体相对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
弗洛拉告诉了斯图尔特她不明白为什么一直是妈妈教琴而柏为什么一直不弹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弹而有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声音于是斯图尔特就有点怀疑了。
大 众 文 艺33摘要: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性等美学功能。
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独立展现音乐艺术的美感,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又能与影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起到渲染场景氛围、推动戏剧情节等功效。
《钢琴课》这部电影就以其经典的音乐,既达到了音画同一的艺术性美感,又通过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展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电影音乐的艺术性与功效性达到了统一。
关键词:《钢琴课》;电影音乐;艺术性;功效性Abstract: Film music is an important integral part of the film, with lyricism, dramatic, atmosphere, etc. aesthetic function. Excellent music, film music, both independently and to show the beauty of art, giving people more artistically appealing, but also with the organic film rubbing together, and play a render scene environment, facilit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ramatic plot and so on. "The Piano Lesson" on their classic film music, both reached the same artistic beauty Pictures, but also by promoting the unfolding drama conflicts by showing the film to express emotion, so that the film music, the art and efficacy to achieve President.Key words: "the Piano " ;movie music;artistic;efficacy《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一部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凄美浪漫而又充满野性的爱情故事,描写了细腻圆润的女性感触,表现了动人心魄的人性碰撞,沉默中诉说了无所畏惧的勇气与爱情,感人至深。
电影《钢琴课》主题音乐赏析钢琴课》(The piano) 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Ja ne Cam pion)的一部浪漫爱情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把钢琴音乐作为哑女主人公艾达的情感表达媒介, 通过钢琴音乐的震撼力展示了女性的情感意识和思想意志, 被誉为“一部现代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
钢琴课》用女主角艾达的旁白来开始和结束。
影片一开始便用画外音说到“您现在听到的声音并不是我的声音”。
艾达在6岁时由于意外刺激就不能说话了。
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沉默的,因为她拥有心爱的钢琴,钢琴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的生命与爱全部融进她的琴声之中。
因为艾达的“不说话” , 《钢琴课》人物对白不多, 场景也不多。
对第一女主角艾达的表现不可能依靠大段的对白来刻画人物, 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因此, 音乐成了表现人物复杂心理的第一功臣, 这其中主要是钢琴音乐。
艾达的第一次出场用了俯拍的镜头, 似乎是以树上的鸟的视线为视角, 艾达以一袭藏青色衣服出场, 走过落满枯叶的树下, 暗示一种落寞的心境, 随后是旁白交代事件起因。
艾达在屋里弹琴,因为“路上将不能弹琴” , 伴随着琴声, 镜头由弹琴的艾达摇过打包好的行李箱摇向窗外, 窗户上一个人影走过, 接着摇到门口, 父亲出现,艾达表情突然凝重,琴声此时戛然而止, 表现了艾达与父亲之间尴尬的关系, 更多的是向观者说明了艾达对父亲为其安排婚姻的不满, 为后来对丈夫的不满埋下伏笔。
对此,艾达命运的不良发展趋势已经呈现, 钢琴在艾达今后的生活中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开篇的第一个段落除了旁白之外没有一句人物对白, 却用短短几个镜头奠定了电影前半部分的基调, 同时对主人公的处境、心境都有了很好的交代。
有所交代之后没有任何停留地切入到从水下拍摄的行驶的船,既交代了整个行程, 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段落一一母女在海滩上夜宿的段落。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钢琴课》影片《钢琴课》被认为是一部表达女性主义观念的典范之作。
也有很多人从弗诺伊德的无意识角度来解析电影中隐藏的“性”,但由于该片的导演是一位女性,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而这位女性的性格特征和行为逻辑,完全符合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特征,并且影片的叙事者是一位女性,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全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和艺术特征,十分全面地表现女性主义观念的充满象征意味的社会寓言影片。
因此,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钢琴课》是再恰当不过了。
女性主义是一种相当独特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与其他观念体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观念体系特别关心“性别”的平等性问题。
在涉及到艺术创作的时候,特别关心作品人物的性别、作者的性别乃至观众的性别定位。
从原则上讲,对任何影片都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因为文艺作品是要表现情感的,而情感肯定是有倾向性的。
在这种倾向性当中必定会体现出创作者的社会性别态度或社会性别的倾向性。
但必须承认的是,这样做的意义并不是对所有的影片都是相同的。
对于《钢琴课》这部影片来说,从任何其他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都不如运用女性主义的方法和角度这样可能使作品的几乎所有艺术处理,都得到更为深入的理解。
一、剧情简介艾达从小就闭口不言,但酷爱弹钢琴,后来与女儿、钢琴一起远嫁他乡,由于钢琴过于沉重,前来接她的丈夫没有理会她的强烈要求而将它留在了海边。
他们的邻居本斯在艾达的请求下带她到海边去弹琴,从她的琴声中本斯感觉到了她的内心并爱上了她。
于是他向艾达的丈夫提出用土地交换钢琴,并让艾达去教钢琴课。
但他只是让艾达自己弹,并提出用琴键作交换与艾达进行肌肤上的亲密接触,有一天他终于无法忍受下去,认为这样做玷污了两个人,于是将钢琴送给了艾达。
钢琴抬了回来,艾达却已经无法扑灭爱的火焰,当她重返本斯的小屋时,两人爱火燃烧,发生了性关系。
而这一切被跟来的丈夫全看在眼里,从此他将艾达锁在屋中,当他想与艾达重新开始时,他将门窗打开了。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电影《钢琴课》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编剧并执导于 1993 年。
上映以来,受到的好评不断。
它的成功在于对女性的解读,一种女性为了追求爱情和欲望的反叛性和觉醒意识的深刻性。
影片充分展现了爱情的魔力,也展现了女主角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大胆独立。
影片刻画了主人公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大胆追求,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一、爱情的魔力艾达和贝恩斯的爱情是影片中真正爱情的范例。
艾达,一位英国哑妇人,并且还带着一个9 岁的私生女,更为关键的是她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
她腼腆得看似僵硬。
她与一副毛利人打扮的贝恩斯,因为一架钢琴而相识,进而相爱。
他们彼此之间甚至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就这样理所当然地让人去接受,剧情就这样悄然地展开了,平静如水一般,美丽得如女人的微笑一般,顺延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慢慢诉说,诉说出一种属于女性特有的美丽,这美丽中蕴涵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
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艾达因为思念被丈夫斯图尔特扔在海滩边上的钢琴,而第一次主动求助于邻居贝恩斯,因为她想带女儿去看被抛弃在海边的钢琴。
当贝恩斯终于同意,并带她们来到了海边,艾达不能自已地弹奏了起来,女儿小弗洛拉则是在琴声中快乐地舞动身体。
贝恩斯惊呆了,他沉默地看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他似乎有些了解这个看似木讷的女人了,在这震撼心灵的琴声中他的心也跟着柔软了,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想他已经迷恋上了艾达,就在她弹琴的这一时刻起。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80 亩地来换取这架钢琴。
艾达不明白也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交易,她不理解,那样一个看着有点可怕的男人,一个粗俗的男人,为什么要用地来换她的钢琴,更不明白为什么他还要她来教他。
但是艾达是爱她的钢琴的,在丈夫斯图尔特的威慑下,她也应承了下来。
艾达是如此迷恋着她的钢琴,每次的弹奏都是忘我地专注。
贝恩斯也是专注的、忘我的,只是注意力不是钢琴而是艾达,就这样痴迷地望着艾达,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与其说是学钢琴不如说是一种爱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