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考点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96.80 KB
- 文档页数:9
考点一梳理情节1.根据结构来梳理给各段标上序号,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2.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格式加以概括,何事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考点二线索作用1.丰富拓展作品内容。
2.结构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
3.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
4.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考点三叙述人称作用第一人称:优点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考点四叙述方式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作用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4.补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考点五情节结构手法1.悬念:激发读者期待与紧张的心情,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可读性。
3.照应:又叫呼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密。
4.伏笔: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结果更分明。
5.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可使文章更生动,人物和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有的铺垫可使后面的情节更加合理。
8.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小说知识点高考中,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部分,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和棘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小说阅读,下面就来梳理一下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高考中常常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心理等。
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勤劳善良与命运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她一次次的讲述阿毛的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2、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高考可能会考查情节的概括、情节的作用以及情节的合理性等。
情节的作用主要有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等。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寻仇、草料场被烧等情节,一步步将林冲逼上梁山,展现了他从隐忍到反抗的性格转变。
3、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社会环境描写则能反映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
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众人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二、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主题的表现往往是含蓄的,需要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来领悟。
比如《边城》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纯净的湘西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1、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能让读者了解故事的全貌,有限视角则更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2、叙述人称常见的有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人称能使读者产生亲切感,第二人称增强与读者的交流,第三人称则更客观全面。
不同的叙述人称和视角会对小说的表达效果产生影响。
四、小说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能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描写手法包括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描写等。
小说的考点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考点五、理解小说标题考点七、品味语言特色•题型有考小说的概念•运用叙述、描写及各种艺术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知识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①依托于情节②正面描写③侧面烘托④细节描写•2.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读什么•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感知情节)•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分析人物形象)•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4.表现了什么主题。
(把握作品主题)•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
(艺术特色)•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点六、分析写作技巧•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肖像描写及作用肖像描写(容貌、神情、衣饰、姿态、音调)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表现出人物的特征,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
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题型有: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小说复习知识点总结一、复习要点1、把握主题,理解情节在复习小说时,首先要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是理解整个小说的关键。
要认真阅读小说,理解作者通过小说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以及小说中的各个情节所蕴含的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要认真阅读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思想,分析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者通过人物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3、理解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要认真阅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作者通过环境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4、掌握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是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认真阅读小说,理解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讽刺等,以及这些表现手法对小说主题和情节的作用。
二、知识点梳理1、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作者、时代背景、题材等文学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
2、情节梳理梳理小说的情节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要掌握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各个情节,理解情节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3、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要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思想,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作者通过人物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4、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是小说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要掌握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作者通过环境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5、表现手法分析掌握小说的表现手法是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了解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讽刺等,以及这些表现手法对小说主题和情节的作用。
操作系统复习知识点总结一、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便利的操作界面。
二、操作系统的功能1、资源管理:操作系统负责分配和管理计算机的各种资源,包括CPU、内存、硬盘、网络等。
2、进程管理:操作系统负责创建、调度和终止进程,并处理进程间的通信。
小说阅读知识点梳理小说三要素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考点分析: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神态、外貌);②抓语言(对话/独白);③抓动作(及所做的事);④抓心理;⑤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等);⑥白描⑦对比突出其中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环境描写、对比)4、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评价(分析时,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人物思想品质;立足原文,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不无中生有;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①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然后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③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思路: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某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①(人物上)自身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与另一人间的烘托作用:映衬或反衬;②(情节上)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③(主题上)凸显某种主题某一事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①小说这种文体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应社会生活,因此物象与人物的关联也最突出。
它可以象征人物形象或凸显人物性格。
“锄”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长城砖”象征主人公老寿山的平凡普通,生活中卖兔苗“上至父母官,下至小百姓,二十元一只。
【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最全知识梳理(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高考小说知识点梳理小说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几乎每年都会在高考试卷中出现。
因此,熟悉小说的基本知识点对于高中生备战高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小说的常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考点。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以故事形式展现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的文学体裁。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故事性: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经历和遭遇,引导读者投入故事情节,产生情感共鸣。
2. 艺术性:小说通过对人物、环境、情节等方面的刻画和描写,追求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艺术效果。
3. 多样性:小说可以有多种题材、风格和形式,如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等等。
二、小说的发展历程1. 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强调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近代小说:20世纪初,随着现代文学的兴起,小说开始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反映。
《围城》、《家》等作品成为近代小说的代表。
3. 当代小说:当代小说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包括玄幻小说、都市小说、校园小说等。
王小波、余华等作家的作品展现了当代小说的多样性和前卫性。
三、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1. 寓意:小说故事背后往往寓意深刻,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刻画,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态度。
2. 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根据角色的性格、行为、命运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节:小说的情节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包括起承转合等多个部分,通过不同的情节安排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 描写:描写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通过对环境、人物、内心世界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5. 对白:对白是小说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小说的常见题材和风格1. 爱情题材:小说中常常出现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纠葛。
语文现代小说考点梳理现代小说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考察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对语文现代小说的考点进行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现代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如诗歌、散文等。
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创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故事性强:现代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或多个角色的经历和命运,展现出生活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2. 陈述性语言:小说使用散文来表达,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3. 叙述角度多样:小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不同的叙述视角,以不同的角度展现故事。
4. 描写丰满: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要求精细入微,刻画细腻,帮助读者更好地沉浸其中。
二、现代小说的流派与代表作现代小说按照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可以分为多个流派。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流派及其代表作:1. 农村题材:代表作《红高粱家族》。
这种类型的小说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出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内心世界。
2. 都市题材:代表作《平凡的世界》。
这类小说以都市生活为背景,揭示城市人的喜怒哀乐,展现出现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3. 历史题材:代表作《红楼梦》。
这类小说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背景,通过小说来重新演绎历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
4. 心理题材:代表作《骆驼祥子》。
这类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矛盾冲突的描写,探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
三、现代小说的主题与意义现代小说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来传递一种观点、思想或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小说主题:1. 爱与成长:小说中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描绘出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和坚强。
2. 社会写实: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小说反映出当下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3. 人性的探索: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人们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
小说考点梳理命题角度一:人物形象(一)找到概括分析的切入点:★★★★★1、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
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4、从分析环境入手。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境中去理解。
5、注意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赏析人或物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1、常见题型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⑤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小说又写到了××人物,请分析其作用)⑥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有何意义?2、解题基本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3.答题格式:形象+分析: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3、具体分析:(1)从关系角度看①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突出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揭示、突出主题。
(2)从地位角度看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小说基础知识即考点考点实训(1)把握小说脉络小说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叙事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起着支撑文章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2)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①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具体的事件表现出人物的具体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②小说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所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还应注意挖掘人物的深层含义,体会其所代表的社会特征。
如《故乡》中的闰土,《范进中举》里的范进等。
③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和侧面烘托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能抓住对人物形象描写的特点来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孔乙己的“站着喝酒”和:“长衫”);能体味小说细节描写在“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感情和思想等。
阅读小说,要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①社会环境是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的主题与之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一般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要学会联系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②能理解人物的某一行为在大的环境下,背景中有什么样的意义,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能把握贯穿小说内容的主要线索(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变化等)FY。
小说考点梳理命题角度一:人物形象(一)找到概括分析的切入点:★★★★★1、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
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4、从分析环境入手。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境中去理解。
5、注意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赏析人或物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1、常见题型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⑤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小说又写到了××人物,请分析其作用)⑥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有何意义?2、解题基本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3.答题格式:形象+分析: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3、具体分析:(1)从关系角度看①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突出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揭示、突出主题。
(2)从地位角度看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①此人物的……性格烘托或者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②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正反……),表达小说的主题……(主题内容概述)。
③文描写了……的情节,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B.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并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D.揭示或暗示主题。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重的力量,既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命题角度二:情节1、常见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③情节的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来龙去脉。
(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深化…主题,突显…主题)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答题格式:①分四个部分概括内容:开端、发展、、结局。
②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4、情节叙述顺序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5、情节的作用★★★★★(1)内容上的作用: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结构上的作用:①位于开头:(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③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6、特殊情节的作用:A、小说开头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概括为:①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引起读者的思考②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心情、品性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⑤(语言类开头)给人一种……(喜剧、悲剧、)感觉,与后文的……(庄严、沉重)气氛形成反差,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2)写景式开头。
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描写了……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
②(照应标题)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小说某一人物)美好形象、人物心情。
④渲染气氛。
B、小说结尾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④(结合情节分析……)突出了某一人物的……(细心、善良、机智、勇敢、歹毒……)形象特点(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开放式结尾①艺术效果上,画面感极强……与题目相照应,结尾省略号意蕴丰富,让人产生无限联想②人物形象上,对……(主人公动作、语言)的描写,突出主人公某种精神意志③情感主题上,运用……修辞手法,预示……(信念、希望、主题)例: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而是日军间谍”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答:①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②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她的形象特点。
③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课件对敌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例:(15年全国卷1)(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奸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借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是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形象。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命题角度三:环境1、常见题型(1)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的特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3、环境描写的手法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
“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4、环境的作用★★★★★A、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B、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6)深化作品主题。
C、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常用答题模式】★★★★★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渲染)了一种……气氛(氛围);描写了……景色,渲染了……气氛,定下了……抒情基调②情节: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暗示下文……的情节③人物:烘托(映衬)了……(人物)的心理、思想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的人物形象④主题:突出……小说主题,深化……小说主旨,揭示……小说主旨例1:2013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