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65.03 KB
- 文档页数:6
电流的热效应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流的热效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流的热效应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电流的热效应;2.知道一般电热器的发热原理, 能举出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实例;3.理解焦耳定律、公式并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习过程】1.回忆我们是如何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因素的?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电流做功的大小?2.电功的公式w= ,推导式有、。
活动1:观察电热器1、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发热,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内能的现象称为,主要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装置成为。
2、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_______3、举例家庭中常见的电热器:__________、________活动2:电流通过电热器所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和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方法:2.实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如何反映出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2)如何研究电热的多少与导体电阻的关系?(3)如何研究电热的多少与导体中电流的关系?3.根据以上分析,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画出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4、进行探究:(1)我们看到:两瓶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t1 △t2,此时1、2两锥形瓶中的两根电阻丝,它们之间相同的物理量是,不同的物理量是。
这说明:(2).我们看到:电流增大后,相同时间内2锥形瓶中温度计上升的示数△t2′ △t2,此时2锥形瓶中的电阻丝,前后两次实验中相同的物理量是。
不同的物理量是这说明:(3)实验中,若通电时间越长,瓶中煤油温度上升得将会。
归纳结论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导体本身的、通过导体的以及通电时间有关。
导体的越大、通过导体的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越多。
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电流的热效应教案2教学目标:1、用实验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导体的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重点通过实验研究方法研究导体通电时发热与导体的电子之间的关系。
《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现象,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
(2)学生能够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会用焦耳定律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利用和防止电流热效应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焦耳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了解电流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节能环保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流的热效应现象和焦耳定律的内容。
(2)焦耳定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焦耳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和推导。
(2)理解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不同阻值)、煤油、温度计、量杯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如电热水器、电暖器、电烤箱等,提问学生这些电器工作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电流通过导体时是否会产生热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流的热效应。
(二)新课讲授1、电流的热效应现象(1)演示实验:将一段电阻丝接入电路,通电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阻丝,感受其温度的变化。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的猜想有: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通电时间等。
(3)设计实验:①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不同阻值)、煤油、温度计、量杯等。
教案:电流的热效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掌握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b.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和特点;c.理解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和融化等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科学探究方法;b.讨论、实验、归纳法等。
二、教学内容:1.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2.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和特点;3.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和融化等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1.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和特点;2.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和融化等现象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相关实验仪器和材料:电源、导线、铅笔芯、电炉、热敏电阻、温度计、容器等;2.教学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a.利用教学多媒体或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的兴趣;b.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原理。
2.知识讲解(25分钟):a.通过教学多媒体和实验现象,介绍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引导学生归纳电流的热效应的特点。
3.实验探究(30分钟):a.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电流、导线、铅笔芯等材料,观察导体加热的现象;b.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实验结果;c.利用实验结果,讨论电流对导体的加热原因。
4.拓展延伸(15分钟):a.利用教学多媒体,介绍电流对导体融化、熔化等现象;b.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对导体加热和融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5.总结归纳(15分钟):a.回顾和总结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b.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c.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1.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做好笔记梳理;2.思考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电流对导体的加热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然后通过讲解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的理解。
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和拓展延伸,拓宽了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的认识。
《16.4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是沪科版第十六章《电流做功与电功率》第四节内容,它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物理学的重点内容,它是欧姆定律的引申和发展,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和内能转化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由电流热效应的定义、实验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和焦耳定律组成。
本节教材从生活出发,先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电热器并由此引出电流的热效应,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和电阻、电流的定性关系,再给出完整的焦耳定律。
本节知识在电能、电功率之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电功率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电流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通过生活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焦耳定律;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会用焦耳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与电热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然后介绍历史上焦耳的工作,给出定量关系式。
接着在特定的情况下结合电热和电功的关系,用电功的公式结合欧姆定律的公式推出焦耳定律的公式,进一步说明焦耳定律的正确性,同时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推导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用焦耳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与电热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与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刻苦的科学精神;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识;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践行节约用电、安全用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6.4《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当我设计《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这一课时,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电流产生热量的规律,从而加深对电流热效应的理解。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并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
2.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电流的热效应,掌握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理解电流热效应的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炉、导线、开关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笔。
活动过程:1. 引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热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产生热量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电流的热效应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
3. 演示实验:进行电流热效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流产生热量的现象。
4.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电流的热效应,掌握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理解电流热效应的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电流热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热器、电饭锅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情景设置:我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电热器作为切入点,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产生热量的现象。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电流热效应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2. 讲解环节的清晰表达:在讲解电流的热效应时,我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概念,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一现象。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6.4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电流的热效应。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现象,掌握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掌握电流的热效应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热效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电源、电线、灯泡、热效应实验装置等,学具包括实验记录本、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电灯的使用,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热效应现象。
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电流的热效应实验,观察灯泡的亮度和温度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3. 现象观察: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灯泡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
4. 原理讲解:讲解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5. 练习巩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实验中灯泡的温度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热效应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时,要思考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饭锅、电热水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让学生观察电灯的使用这个实践情景,因为我相信这个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电流的热效应。
我让学生注意电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以及电灯的亮度与热量的关系,从而引出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四节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案第四节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能通过生活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焦耳定律,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
(3)知道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2.科学思维(1)能够利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在探究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实验中还运用了转换法,通过温度计上升的示数来显示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
(3)了解焦耳定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利用能量守恒的思想解决问题。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焦耳定律,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4.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电热跟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焦耳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2.难点:焦耳定律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明的爸爸出门前嘱咐他好好写作业,不要看电视。
爸爸回来时看到他在认真写作业,电视机也没打开,很高兴,可是用手一摸电视机的后盖就发现,小明刚看过电视。
你知道他爸爸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吗?从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电流的热效应教学情境:课件展示下图用电器,让学生分析这些用电器在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点。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这些用电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情况。
总结:(1)电流通过这些用电器后,都伴有热现象产生。
(2)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内能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情境: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9~132页的内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之间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猜想与假设: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
设计实验:根据猜想与假设,小组之间设计实验,交流讨论出探究的方法,实验中电流产生的热量如何表现出来,实验探究分为几步完成。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流热效应的产生机制;2.能够描述电流热效应的实验现象;3.探究电流热效应与电路元件、电源电压、电流强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电流的热效应是指通过导体的电流会使导体发热,称为“焦耳热”。
教学内容包括:1.焦耳热的概念;2.焦耳热的产生机制;3.焦耳热的实验现象;4.焦耳热与电路元件、电源电压、电流强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焦耳热的概念、产生机制和实验现象;2.教学难点:焦耳热与电路元件、电源电压、电流强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焦耳热效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学生们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具设备1.示波器;2.电流表;3.电阻丝;4.电源;5.试管架;6.热敏电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一个例子,让学生们感性理解热能的产生,如电吹风、烤面包机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是如何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而产生热效应的。
2. 实验演示(约30分钟)将电阻丝接在电源上,通过仪器测量电流强度及电阻丝的温度变化,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的道理。
3. 理论讲解(约15分钟)结合实验演示,讲解焦耳热的定义、产生机制、表达式,以及焦耳热与电路元件、电源电压、电流强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约15分钟)结合实际案例,应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如:电冰箱的耗电量为什么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为什么高压线会熔断?5. 小结(约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布置通过多种途径找寻电流的热效应相关的实例,整理下来,固化所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电流热效应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并且,培养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知道电流的热效应,能举例说明哪些电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
- 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能运用焦耳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 了解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通过对焦耳定律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电学基本概念,以及欧姆定律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电流的热效应和焦耳定律奠定了基础。
2. 学习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锻炼。
3. 兴趣爱好-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电器设备比较感兴趣,如电暖器、电炉等,利用他们对这些电器的好奇心,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电流的热效应。
4. 学习风格-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应用。
- 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2. 教学难点- 理解焦耳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 在探究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归纳。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我自己的事儿啊。
有一次冬天,我在家特别冷,就把电暖器打开了。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电暖器周围特别暖和,我就好奇啊,这电暖器怎么就把周围弄得这么暖和呢?而且我还发现,这电暖器用的时间长了,它自己也会变得特别烫。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6.4《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用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本节课程《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
2. 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电流的热效应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电流的热效应,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电流的热效应实验。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灯泡、导线、电源等。
2. 学具:实验手册、笔、实验报告纸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电流的热效应的定义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的热效应,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电流的热效应的规律。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电流的热效应,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2. 活动重点: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电流的热效应实验。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电流的热效应,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电流的热效应,我通过讲解电流的热效应的定义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详细解释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是因为电流的热效应是指电流在流经导体时,由于电阻产生的热量。
我举例说明了电流的热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灯、电暖器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关于实验操作,我讲解了电流的热效应的实验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4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一、教学内容1.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种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
2.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可以用公式Q=I^2Rt表示。
3. 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电热器、电饭锅、电熨斗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
2. 掌握焦耳定律,能够运用焦耳定律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3.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
难点:焦耳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阻丝、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电热器、电饭锅等设备,引导学生思考电流是否会产生热量。
2. 讲解:讲解电流的热效应,介绍焦耳定律,并进行推导。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焦耳定律。
5. 应用:举例说明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解答与电流的热效应和焦耳定律相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热效应2. 焦耳定律:Q=I^2Rt3. 电流的热效应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电流通过一个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已知电流为2A,通电时间为5分钟。
答案:Q=I^2Rt=(2A)^2×10Ω×5×60s=1.2×10^4J2. 题目:举例说明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如电热器、电饭锅、电熨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电流的热效应,通过实验验证焦耳定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流的热效应和焦耳定律。
2. 拓展延伸:电流除了会产生热量,还会产生磁效应和化学效应,可以进一步研究电流的这些其他效应。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电流的热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如电熨斗、电饭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电器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入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实验包括:(1)观察实验现象:将一根电阻丝接入电路,接通电源后,用温度计测量电阻丝的温度变化。
(2)改变电流大小:保持电阻丝的阻值不变,改变电源电压,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3)更换电阻丝:用不同阻值的电阻丝进行实验,观察温度的变化。
(4)对比实验:将电阻丝换成一根铜丝,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温度的变化。
3.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电流的热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4.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明确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5.作业与延伸:布置相关作业,如探究不同材料对电流热效应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课堂中进行随堂练习,如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等。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写出探究报告,分析不同材料对电流热效应的影响等。
3.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提供相关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附:《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那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1.5v 电池四节、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 一个、10Ω 两个、电流表、滑动变阻器、探头式数字温度计、口香糖锡纸等。
课前准备
观察:(1)在你家有哪些用电器属于电热器?记录下来。
(2)利用网络了解野外生存取火法之一“口香糖纸+电池”。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生活中,许多用电器接通电源后,都伴有热现象发生。
教师提问:
(1)PPT 图中用电器通电时都会产生什么现象?
(2)说明电流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电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学生根据课本129 页上半部分内容总结得出: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这个现象叫电流
的热效应。
观看户外取火视频:电池+口香糖锡纸。
结合学案问题思考,用锡纸把电池两极直接相连,相当于把电池路,造成线路中过大。
模拟视频实验,验证真假。
演示实验1:用裁成细条的锡纸直接连接电源两极。
现象:锡纸热得冒烟后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2:用一模一样但没有裁成细条的锡纸连接电源两极。
现象:锡纸没有燃烧。
演示实验3:用和1 一样裁成细条的锡纸串联一个小灯泡连接电源。
现象:锡纸没有燃烧。
同学们考虑:为什么有时电池能点燃锡纸,有时又不能。
1.教师提问:根据演示实验1,2 猜想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演示实验2,3 猜想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猜想: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的电阻有关;
电流的热效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有关;
电流的热效应与通电时间有关;
3、设计实验
问:要研究与多个因素是否有关时,我们得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课件
展示:
实验一、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问:①实验中要控制相同,使不同。
②如何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③如何比较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引
导学生讨论实验步骤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1、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实验
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问:①实验中要控制相同,使不同。
②如何改变通过导体的电流?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步骤
得出结论: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引导
学生得出结论:在电流和电阻相同时,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引导学生得出焦耳定律.
通过题目引出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课
堂
小
结
你学
到了
哪些
知识
和方
法?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题目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壱、电流的热效应
弐、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参、焦耳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
3.附
16.4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2、经历焦耳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3、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电热现象,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课前准备】
1.调查:(1)在你家有哪些用电器属于电热器?记录下来。
(2)利用网络了解野外生存取火法之一“口香糖纸+电池”。
2.绝对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是因为()
A.有触电的危险
B.电路中没有电流
C.电流太小会损坏电源
D.电流太大会损坏电源,甚至造成火灾
3.电流通过电饭锅,电饭锅会发热,是将能转化为能;电流通过电热毯,电热毯会发热,
是将能转化为能;电流通过电视机时,时间长了,电视机壳也会发热,是将能转化为能。
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_
成正比,Array跟导体的成正比,跟成正比。
5.公式表示:Q=I2R t
6.研究焦耳定律时:采用法和法。
【合作探究】
壱、电流的热效应
根据“课前准备”的1.调查阅读课本第129 页上半部分,说说什么是电流的热效应。
1. 提出问题: 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猜想: 根据演示实验思考,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
、 、 因素有
关。
设计实验 电路图
1、 注意:该实验应控制
、
相同,改变。
实验步骤: 按电路图连好实验电路,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 填写在下表 1,2 组中。
产生的热量越 。
2验步骤:
调节滑动变阻器,增大通过电阻丝的电流,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填写在上表 3 组中。
通过 2,3 组实验比较发现,电流增大,温度升高变 。
结论: 对同一电阻丝, 在通电 相同的情况下,通电电流越大, 电阻的温度越
,表
3、
通过表格的数据分析。
结论: 对同一电阻丝, 在通电 相同的情况下,通电时间越长, 电阻的温度越 ,表
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
【互学活动】
1.我们的探究实验并不能得到焦耳定律,为什么?
2.谈谈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