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险评价兴起及发展趋势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为了保护环境并确保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控,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而其中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更是在评估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潜在危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概念和意义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是一种基于科学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过程,旨在识别和量化环境因子引起的风险,从而评估特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威胁。
其意义在于帮助规划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环境中的潜在风险,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或防止其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1. 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生态环境数据,了解潜在风险来源和环境敏感区域,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
2. 风险评估:基于识别的风险源,采用定量或定性方法,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3. 风险管理: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合理的环境管理策略和措施,以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三、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指标1. 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风险矩阵、风险指数等,通过数值分析或模型模拟等手段,量化风险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提供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
2. 定性风险评估方法:通过专家判断、经验论证等方式,根据风险源的特征和环境敏感性,对风险进行描述和评估,得出相对的风险权重。
3. 风险评估指标:包括潜在生态风险、生境质量改变指数、生境破坏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通过对不同指标的综合分析,评估风险源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四、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应用领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项目评估、土地利用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以工业项目评估为例,通过对项目对周边环境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项目和政策的制定中。
而其中的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1. 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定义和意义生态风险评估是一种定量化评估方法,用于评估特定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和可能受到的威胁。
其目的是通过对环境中潜在风险的评估,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生态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更好地了解可能的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以减少未来的环境损害。
2. 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指标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指标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物种风险评估和生态恢复评价等。
其中,生态系统风险评价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通过评估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衡量风险。
物种风险评估则侧重于对特定物种的受威胁程度进行评估,通常采用敏感性指数和暴露指数等指标来评估物种的生态风险。
生态恢复评价则是对已受到环境损害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以确定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所需的管理措施。
3. 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可行性在于其能够提供科学依据和定量数据来支持环境决策,并帮助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
通过对环境风险的准确评估,决策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评估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预测和评估环境风险。
同时,缺乏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也给生态风险评估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 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应用案例和发展趋势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影响评价的领域,包括工程项目、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等。
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与评价方法生态风险评价是指对人类活动或自然事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的过程。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风险评价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指导政府决策、规划发展、环境管理等方面。
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估对象的不同,生态风险评价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前期评价、中期评价、后期评价和后续监测。
前期评价主要是对预期的生态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通常采用模型模拟等定量分析方法,以确定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期评价是对已经发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了解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和恢复能力。
后期评价和后续监测则是对生态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或改进措施。
在生态风险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生态风险指数、风险矩阵、多属性评价等。
生态风险指数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将不同环境因子的权重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综合起来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以评估生态风险的大小。
风险矩阵则是一种将风险等级和风险概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将不同风险等级与其发生的概率相乘得到具体的风险值。
多属性评价是一种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评价方法,通常通过对不同因素的权重进行确定并对其进行评分求和,得到一个综合评价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模型、优化评估指标体系、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等,都有助于提高生态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此外,还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对风险评估结果的传播,以提高评估过程的透明度和接受度。
总的来说,生态风险评价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领域,其发展历程和评价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生命的健康,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应运而生,成为防止环境污染和化学品危害的强有力工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历程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最早开始在军事领域中得到应用。
上世纪60年代末,军方将其应用于核武器试验场的环境评估,进而应用于核电站、军事化学品的生产和处理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欧美国家逐渐意识到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将其引入民用领域。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欧美国家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标准,规定了企业在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必须遵守的程序和标准。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也逐渐引起了国内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注意。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我国,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并在2002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环境风险评估的指南中,明确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的重要意义。
2.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的基本概念环境风险评估是一种通过评估和量化环境污染物或危险物质对人类和环境健康的威胁,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应对措施的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环境风险评估通常是要求评估其生产或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环保设施和措施,从而避免环境污染和危害。
环境风险评估通常包括环境基础调查、污染源分析、环境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等程序。
其中,环境风险评估是整个程序的核心,是定量评价污染物程度及其对人类生态健康的影响。
3.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的主要方法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定量方法是通过大量数据采集和处理后进行数学模拟,得出一系列关于环境污染物的影响程度、环境承受力等指标,从而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公式法、实验室实验、现场测试、建模和仿真等方法。
生态领域安全风险评估
生态领域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生态领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生态领域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系统破坏: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倒闭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产生威胁,例如外来植物或动物的入侵,会抢夺本地物种的生存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 水资源风险: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都会对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状况造成威胁。
对于生态领域的安全风险评估,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 辨识潜在的安全风险:对生态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辨识,确定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进行初步分类。
2. 评估风险概率和影响: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便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
3. 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防范措施、监测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4. 实施和监测控制措施: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付诸实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对生态领域安全风险的评估,可以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决策和政策,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对生态安全的认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生态风险性评价是研究环境污染,包括农药污染,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见图5-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找出生态系统中的哪一部分处于化学品,包括农药,的风险中,例如使用农药后,益虫命运如何?促进肥料吸收的微生物种群命运如何?拣食粮食的鸟类命运如何等等。
暴露评价:暴露评价是测定化学品,包括农药,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例如向农田使用农药,它可能挥发到大气中,可能下渗到地下水,可能残存积累在土壤内;可能通过根系为作物所吸收;可能通过径流进入溪流和河湖之中。
因此,这个系统所含的环境介质应包括气,水,土和生物四个方面(见图5-3)。
图5-3农田生态系统的单元世界剂量效应:效应评价是通过测定剂量效应曲线找出所使用的化学品,包括农药,的阈值浓度,低于此阈值浓度将对生态系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典型的剂量效应曲线见图5-4。
图5-4剂量效应示意图(NEC-无影响浓度)风险表征:风险表征是根据暴露数据和效应数据对上述每一环境介质进行逐个生物种群进行比较和评价其风险大小,给出可能发生效应的概率。
由于,实验数据和实际情况还有差别,因此结论必然带有不确定性。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
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
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
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
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以下联系,能够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1)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生态环境风险评估(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ERA)是指在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排除或减轻有害影响的过程。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也逐渐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
一、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意义1.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科学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促进环保法律法规的实施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是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创立的基石,也是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
3.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识别环境风险和潜在危机,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和风险,从而为制定全面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源环境风险评价源环境风险评价是对企业污染源排放物和固体废物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以确定污染源是否存在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哪些控制措施。
3.多环节排放环境风险评价多环节排放环境风险评价是指评估整个排放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从污染源开头到环境到达终点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生态环境风险评估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评价其环境风险。
4.风险管理与控制针对不同污染物的污染治理技术,应采取不同的排放标准、限值以及监控措施,达到有效地控制污染和降低环境风险的目的。
三、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局限性1.风险识别上存在盲区生态环境风险评估虽然可以全面评估自然及人为活动对环境的风险影响,但有时候可能会忽略或者无法识别某些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管理上产生疏漏。
2.敏感性分析可能存在误差敏感性分析是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但有时候由于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误差,可能导致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偏差。
3.仅论量不论质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强调对环境贡献的量化比较,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企业的环境风险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具体负面影响的差异性。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风险评价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生态风险评价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概述,探讨其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应用实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将回顾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阐述其重要性及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介绍生态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预测与管理等方面。
我们还将分析生态风险评价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农业、工业、城市规划等。
我们将展望生态风险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估精度,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生态风险评价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评估方法,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风险分析、决策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构成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和体系。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生态学家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以及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识别和评价生态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环境科学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福祉。
环境科学理论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的知识,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健康。
通过环境科学的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风险分析是系统分析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三个基本步骤。
在生态风险评价中,风险分析理论为定量和定性评估生态风险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通过风险分析,可以确定生态风险的来源、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影响程度,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决策科学是研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的科学,为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决策支持提供了理论支撑。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
一、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的意义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是指对特定地区或特定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系统、综合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评估研究,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原因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其次,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对于预防和减缓环境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评估,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或减少风险的发生。
这对于避免环境灾难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最后,生态环境风险评估还可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评估结果的公开和公众参与可以增加环境保护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让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参与环境管理和保护。
二、生态环境风险监测的方法和技术生态环境风险监测是指对特定区域或特定活动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和数据收集,以及对环境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目前,生态环境风险监测已经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监测、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等。
在监测方法和技术方面,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中。
比如,无人机可以实现对地区范围更广、更高效的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区的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此外,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也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环境风险的程度。
三、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尽管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一个难题。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综述作者:刘斌冀巍丁长春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12期摘要:介绍了国内外生态风险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方法,并对生态风险在国内外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综合国内外研究,提出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趋势1 生态风险评价历程1990年美国国家环保局提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美国关于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1993年Suter[1]提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框架,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起到了导向和奠基作用。
1996年EPA公布了ERA指南草案,对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在随后的数年间EPA又连续公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评价实例和相关技术规范,1998年EPA正式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指南[2],对进一步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EPA提出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框架包括三部分:问题提出、资料分析和风险表征。
生态风险评价按评价时段分为预测性风险评价和回顾性风险评价,按照评价范围分为点位生态风险评价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1993年欧盟就颁布了对化学品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的规定和技术指导文件,欧洲各国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和广泛的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生态风险评价,在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探索了不同领域中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和步骤。
如D.Rossi[3]研究了受到严重污染的湖中沉积物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发现沉积物对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发芽和根伸长有重要影响;Cheryl[4]对农药在农业中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Keith[5]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生态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分析,并对人类航海活动造成的海洋生物入侵风险进行了评价;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概念、研究内容已经比较明确,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危害识别;(2)浓度-效应;(3)暴露评价;(4)风险表征。
生命科学中的生态风险评估和环境保护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
生态风险评估和环境保护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生态风险评估、环境保护技术、环保法制等方面探讨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生态风险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是指对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态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发现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为确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中的危险源和环保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和环境污染控制等。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研究人员通过评估人类活动对当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物种数量和种群分布的变化趋势,以确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识别污染源并评估损害程度,开发适当的环保措施。
二、环境保护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是指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和污染物危险性评价等。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进行定量分析和监测。
生命科学领域的环境监测研究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环境污染控制问题。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大气污染物质、水体中有害物质以及土壤中的有毒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和监测,为环境污染控制和污染源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受到的损害进行修复或恢复的技术手段。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在受损生态系统中引入不同种类的植被或微生物,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
这种手段非常适用于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污染物危险性评价是指对污染物质的有害性和毒性进行评估,利用该评估结果确定污染物质产生的危险性和需采取的环保措施。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某种污染物质的毒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威胁程度,以制定合理的污染源治理和控制策略。
环境毒理学中生态风险评估指标的应用前景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随着工业化和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估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而生态风险评估指标在环境毒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生态风险评估是对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通过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持久性、生物降解性等特性,以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进行评估,可以判断潜在的生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生态风险评估中,生态风险评估指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客观地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风险程度,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
目前,环境毒理学中广泛应用的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毒性指标:毒性指标是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的定量指标。
常用的毒性指标包括LC50(半数致死浓度)和EC50(半数抑制浓度)等。
通过对生物体暴露于化学物质不同浓度下的生存和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
2. 持久性指标:持久性指标是评估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残留时间的指标。
常用的指标包括半衰期、生物降解速率等。
通过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降解速率和残留时间,可以判断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程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
3. 积累指标:积累指标是评估化学物质在生物体中的累积程度的指标。
常用的积累指标包括生物放大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 BAF)和生物浓集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CF)等。
通过研究化学物质在生物体中的富集和转化规律,可以判断其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潜在风险。
4. 生物指标:生物指标是通过研究生物体对化学物质的生物响应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的指标。
常用的生物指标包括酶活性、生殖能力、免疫功能等。
通过监测生物体对化学物质暴露后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潜在的生态风险。
环境风险及评价简介摘要阐述了环境风险的定义、性质,介绍了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对环境风险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环境风险,环境风险评价,影响因素ABSTRACTExpound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s of environmental risk,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ystem analysis.KEY WORDS:environmental risk, th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influencing factors前言由于工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风险这一概念。
环境风险的概念首先起源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二十年代七十年代首先被提出,环境风险评价做得最好的国家是美国。
[1]我国在八十年代开始在此方面的研究。
环境风险的评价对于工业化健康的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风险的管理以及评价相对来说是一个新兴的课题,通过对环境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工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对环境所带来的危害,相对来说,有效地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与评价,就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2]。
环境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难以控制性以及不可逆性,由于它的独自特性就与普通的风险管理有相对特点,这种复杂的特性就对传动的环境风险管理评价体制提出了挑战。
一基本概念1 风险风险就是人们在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体伤亡、财产受损失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可预测事件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现状(罗宗学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昆明)摘要:生态风险评价是 20世纪90 年代以后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基础。
简要评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相关的基本概念、价发展历程、评价方法和框架体系,重点讨论了三种常见生态风险评价及其评价方法,并对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字: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评价方法;框架体系;1.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中的基本概念1.1风险风险(R)是指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后将要造成的损害。
这里“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称为“风险概率”(P,也称风险度);不幸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害称为“风险后果”(D)。
有关专家对风险定义为两者的积。
即风险=风险度×风险后果上述的“不幸事件”指能造成伤害、损失、毁坏和痛苦的事件。
就风险自身而言.具有二重性。
第一.风险具有发生或出现人们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
第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或不肯定性。
1.2生态风险生态风险(EcalRisk,ER)是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1.3生态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EeoloiealRiskAssessment,ERA)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
2.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2.1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萌芽阶段早期的环境风险评价,风险源以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为主,没有明确的风险受体,更没有明确的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整个评价过程以简单的定性分析为主,处于萌芽阶段。
2.2 20世纪80年代的人体健康的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并采用毒理分析的范式进行化学污染物的生态影响研究。
期间,对人体健康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致癌风险方面,而不仅局限于毒理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兴起及发展趋势简介
一、前言
人类经历了19 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大量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全球变暖等,致使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抑制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国已开展了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研究,在环境评价方面也不断深化[12] 。
风险评价开始于1980 年代,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单一化学污染物、单一受体发展到大的时空尺度[13] 。
1980 年代风险评价以单一化学污染物的毒理研究到人体健康的风险研究为主要内容;1990 年代,风险评价开始作为一种管理工具,风险受体扩展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水平,风险源开始考虑多种化学污染物及各种可能造成生态风险的事件;20 世纪90 年代末至今,风险源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化学污染、生态事件外,开始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化、土地覆被变化、渔业、气候变化等) ,评价范围也扩展到流域及景观区域尺度。
二、风险评价的兴起
风险评价兴起于七十年代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尤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独领风骚。
在短短20多年中,就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而言,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1.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的萌芽阶段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风险评价处于萌芽阶段,风险评价内涵不甚明确,最早的环境风险评价代表作是由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的一份“大型核电站中重大事故的理论可能性和后果”的研究报告[14] ,其目的在于减少核电工程事故的风险损失,早期的环境风险评价(20 世纪70~80 年代初) ,风险源以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为主,没有明确的风险受体,更没有明确的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整个评价过程以简单的定性分析为主,处于萌芽阶段仅仅采取毒性鉴定的方法。
2. 20 世纪80 年代的发展阶段——人体健康评价阶段
八十年代中,风险评价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技术准备阶段。
美国国家科学院(NAS,1983)[1]提出风险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称为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别,剂量——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
并对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定义。
由此,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在此基础上,美国EPA制定和颁布了有关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
但大多是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面的。
例如,1986年发布了致癌风险评价[2]、致畸风险评价[3]、化学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4]、发育毒物健康风险评价[5]、暴露评价[6]、超级基金场地(Superfundsites)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价[7]等指南。
1988年又发布了内吸毒物(sytemictoxicants)[8]和男女繁殖性能毒物[9,10]等评价指南。
1989年,
美国EPA还对1986年指南进行了修改。
从1989年起,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
3. 20 世纪90 年代的大发展阶段——生态风险评价阶段
Barnthouse and Sute 的评价框架是第一次尝试将人体健康评价框架改编成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5] ,该框架体现了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人体健康评价的地方主要在于:生态风险评价强调险源识别、生态描述和评终点的选择;将预先的分析过程与暴露评价、影响评价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流程图,将暴露评价、影响评价并列起来,并在暴露评价、影响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危害识别。
20 世纪80 年代末到20 世纪90 年代初这一阶段,ORNL 的风险评价研究人员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化学毒理对生态过程和动态的影响,为从环境风险评价到生态风险评价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Carolyn Hunsakert
ffu 发表文章阐述如何将生态风险评价应用到区域景观上去[16] ,这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它阐明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未来发展方向。
4. 20 世纪90 年代末~21 世纪初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的大尺度(流域或更大尺度) 生态风险评价多基于EPA 的指导方针[17 ,18] 。
ORNL 研究组对美国田纳西州Clinch River 流域进行了生态风险研究,评价了化学有毒物质对流域特殊种群的影响,虽然没有开展综合生态风险评价,但此项研究说明流域和大尺度风险研究是可能的。
付在毅[19]等将区域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步骤概括为研究区的界定和分析、受体分析、风险识别与风险源分析、暴露与危害分析,及风险综合评价几个部分。
强调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中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状况的分析是区域风险评价的基础,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针对区域特点进行风险源、风险受体的判定,及暴露与危害分析和风险综合评价。
三、生态风险评价发展趋势
1.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和趋势:
(1)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2)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3)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
全球环境风险;
(5)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6)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2.生态风险评价展望
生态风险评价经历了20 多年的发展,评价范围已经扩展到景观和区域尺度;评价内容也更加全面:多风险因子(化学污染、生态事件、人类活动等) ,多风险受体、多评价端点成为大尺度风险评价的一个特点;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复杂生态系统特征的了解,并且将其贯穿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各个环节;景观、区域尺度的风险评价模型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用于大尺度评价的数学方法已经发展起来,并在很多区域得到应用。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和生态毒理学、地理学、灾害学等多个学科。
其发展有赖于这些学科的共同发展。
为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以下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1) 在模型构建上,要弄清人类活动变化、环境过程与重要社会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阐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难点就是尺度推移问题。
风险评价结果通常要落实在生态系统或景观水平,但风险的直接受体可能是个体、种群、群落水平,较小尺度的影响要外推到较大尺度,可以通过加强野外观测和实验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拓展或因果分析的方法逐步实现尺度推移问题。
(3) 不确定性存在于风险评价整个过程中,在风险源的识别、风险可能性的判断上、各种外推(如物种间外推、不同等级生物组织间外推、由实验室向野外情况外推、由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等) 中都存在不确定性。
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加强不确定性评价,并通过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对生态系统的深入认识,发展各种外推理论,建立合适的外推模型,逐步减小不确定性。
(4) 由于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同区域生态风险很难有可比性,因此评价标准的确定是又一个难点。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制定相对标准,通过尺度扩大的方法将需要对比的区域作为一个区域来考虑,也就是等于扩大评价范围,在技术实现上难度较小;二是制定绝对评价标准,这就需要分段制定标准,比如对风险源的可能影响给出标准,对风险受体针对不同风险源可能受到的影响也要给出标准等,这种方法在实现上很难,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
以上是关于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过程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在目前全球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趋势下,生态风险评价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