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 两极格局与冷战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 格式:pptx
- 大小:884.51 KB
- 文档页数:12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雅尔塔体系1、背景(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被美、苏实力均势所取代,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
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跃上了世界霸主的峰巅。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倡导成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世界首强。
②西欧、日本等普遍削弱。
③苏联政治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随着二战的胜利,美苏关系改变,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主要原因。
随着二战结束,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突出,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美国企图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称霸世界;苏联不屈从美国的意志,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2、概念和内容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特别是美苏)开始按照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其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3、评价①实质: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美苏相互妥协的产物。
②影响:a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B该体系倡导和平、民主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承认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C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
D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有利于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
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时期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时期,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对抗。
冷战期间,世界呈现出两极格局,即东西方阵营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明显对立。
本文将探讨冷战对两极格局的影响,并分析其历史背景、原因和特点。
一、冷战背景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实力迅速崛起,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区域势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对立。
随着争夺欧洲势力范围、经济实力竞争、核武器军备竞赛等因素的加剧,冷战逐渐形成并持续了几十年。
二、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1. 政治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形成了明显的政治对抗态势。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奉行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国际上主张包括经济资本主义在内的自由主义,而苏联领导的东方阵营奉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倡导国家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2. 军事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
双方在军事领域展开持续对抗,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3. 经济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经济上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苏联则通过对东欧国家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4. 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西方民主自由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与东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三、冷战两极格局的特点1. 对抗性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呈现出极为强烈的特点。
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互相遏制和竞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区域势力分裂:冷战时期,世界呈现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间的明显分裂。
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选择站队,形成了两极格局,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对抗性格。
3. 战略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军备竞赛。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主要表现项目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1955 年,成立“华约”(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①“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知识点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1)呈现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典型事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1)表现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时期特征表现20世纪70年代日趋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雅尔塔体系1、背景(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被美、苏实力均势所取代,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
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跃上了世界霸主的峰巅。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倡导成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世界首强。
②西欧、日本等普遍削弱。
③苏联政治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随着二战的胜利,美苏关系改变,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主要原因。
随着二战结束,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突出,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美国企图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称霸世界;苏联不屈从美国的意志,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2、概念和内容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特别是美苏)开始按照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其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3、评价①实质: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美苏相互妥协的产物。
②影响:a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B该体系倡导和平、民主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承认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C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
D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有利于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
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政治和军事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所主导。
这一时期的两极格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冷战的起源、影响和结束等方面来论述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当时盟军和苏联红军成功将纳粹德国击败。
二战胜利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地位显著提升,两国意识到彼此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差异。
这种差异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变得越发显著,美国和苏联在共同统一目标的基础上展开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在二战期间,苏联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团结是为了对抗纳粹德国。
然而,战争过后,苏联统治东欧,美国在西欧逐渐扩大其经济和军事影响力。
双方对彼此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地缘战略的不同看法逐渐加深,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二、冷战的影响1. 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通过大量投资军备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
他们在核武器和常规军队方面的发展引发了一场全球军备竞赛。
这场竞赛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对世界的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2. 领土争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利用第三世界国家作为势力范围的争夺场所。
他们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支持不同的政府或反政府力量,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战争。
3. 区域冲突: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造成了许多局部冲突的爆发。
例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就是冷战时期的直接产物。
这些冲突加深了全球紧张局势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破坏。
4. 意识形态对立: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冲突被放大,并在各自的阵营中推动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推广。
这种对立影响了全球各个方面,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和艺术等。
三、冷战的结束冷战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进入尾声。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导致了全球格局的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单极格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形成。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 冷战发生的原因(1)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3. 冷战的表现4. 两极格局的特点(1)不对称:冷战所导致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不完全: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
(3)自我控制机制:双方使用战争边缘的威慑手段,然后以谈判为主解决问题,避免直接武力冲突。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 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攻苏守”;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攻苏守”。
2. 多极力量的成长(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2)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反对苏联的控制;中苏关系的破裂。
(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 冷战的新变化(由对抗到缓和)(1)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
(2)缓和: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2. 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原因:①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②美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③苏联的退让和妥协;④苏联解体(直接原因)。
(2)表现: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3)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