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4水体运动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333.50 KB
- 文档页数:8
专题突破练(三)水体运动规律地表水分盈余量是降水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差值,数值越大,地表越湿润。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长季(5—9月)多年平均地表水分盈余量的空间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两处生长季地表干湿状况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降水量差异B.平均海拔差异C.冻土分布差异D.地形分布差异2.与华北地区相比,春季该地区地表水分盈余量较大,主要原因是春季该地区()A.降水量大B.用水量少C.积雪融水量大D.节水技术先进3.21世纪以来,该地区生长季地表呈现变干趋势,图中地表水分盈余量300毫米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可能是() A.向东移动 B.向西移动C.向西南移动D.向西北移动随着北极冰层不断融化,北冰洋航线商业化通航成为可能。
该航线沿途港口的建设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支点港口(提供货物中转、补给及船舶修理等服务)的建设。
下图分别为北冰洋航线分布图和部分港口发展潜力图。
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北冰洋航线沿途港口最适合建成支点港口的是()A.摩尔曼斯克B.迪克森C.普罗维杰尼亚D.季克西5.Ⅰ航段比Ⅳ航段通航时间更长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更低B.极昼更长C.暖流增温D.晴天较多(2021·山东德州二模)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亚马孙河流域降水丰沛,雨林广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时会被河水长时间淹没,成为洪泛森林。
洪泛森林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存在差异。
据此完成6~7题。
图1图26.一般年份,亚马孙河干流的洪泛森林分布区范围最大的时段是()A.1—2月B.4—5月C.7—8月D.9—10月7.与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陆地雨林生态系统()A.水土流失较轻B.生物种类更丰富C.土壤有机质较少D.物种传播较迅速(2021·山东青岛一模)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由泥沙沉积而成,地势低平。
长江被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流量大,北支受海洋影响大。
该岛在南部和北部共建有26座水闸,主要有挡潮、引水、泄洪、排涝、灌溉等功能。
专题提升练4水体运动规律能力升级练第8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A.蒸发B.地表径流C.降水D.水汽输送2.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有()①缓解热岛效应②减轻城市内涝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④提供工业用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B 2.A解析:第1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雨水,主要是直接改变了地表径流,对蒸发和下渗有间接影响。
第2题,活水公园生态系统水体和植被较多,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可以储存水分,减少地表径流,从而缓解城市内涝;活水公园沉淀池、荷花池等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提供工业用水不符合题目要求。
(2019·福建三明5月质检)我国西部某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少于150毫米,年蒸发量超过1 000毫米,沙漠东南部散落分布多个湖泊,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面的湖相沉积物比西侧深厚。
下图示意沙漠湖泊群简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13.该湖群常年积水,其补给水源主要是()A.雨水B.积雪融水C.地下水D.凝结水4.关于湖岸东侧深厚湖相沉积物的形成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西北风携带沙尘→经过湖面→沙尘吸附水汽,加重而沉降B.东南风携带沙尘→受湖泊沿岸地形阻挡→风力减弱而沉降C.地壳下沉→沙山没入湖泊→地壳抬升,沉积沙山露出水面D.季节性河流携带泥沙→周期性入湖→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答案:3.C 4.A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分析,该地年降水量少于150毫米,年蒸发量超过1 000毫米,气候干旱,湖泊的补给水源不是雨水;根据湖泊的分布特征判断其补给水源不是积雪融水;该湖泊在沙漠中零星分布且水位常年稳定,故判断为地下水补给;凝结水水量太小,不是湖泊补给的主要方式。
第4题,根据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分布特征判断,该地盛行西北风,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沙尘经过湖面,湖泊上空水汽充足,沙尘吸收水分,重量增加,在东部沉降。
课时巩固过关练四水体的运动规律(40分钟,90分:选择题11个小题,每题4分,非选择题2个小题,共46分)(2016·衡水二模)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2.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解析】1选D,2选A。
第1题,自然循环包括②地表径流,④蒸发和蒸腾,⑤下渗,⑥水汽输送等环节;社会循环包括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水。
结合图示可知,①、③、⑦分别为跨流域调水、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第2题,人类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下渗,即增加⑤,A对;大量开采地下水,蒸发和蒸腾④可能减少;污水回收利用,地表径流使用量减少,②增加;城市绿地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物蒸腾的面积,进而增加⑥水汽输送。
【加固训练】读某城市的某一用水系统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上图可看出,该用水系统充分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 )A.河流水B.地下水C.海洋水D.雨水(2)城市地面雨水入口( )A.只能建在市中心B.应建在城市的绿地中C.应建在郊区农田中D.可建在道路两侧【解析】(1)选D,(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城市的用水系统利用收集储藏的雨水浇灌城市绿地,补充公园人工湖等。
第(2)题,如果城市要充分利用雨水,就要充分利用地面收集雨水。
城市的路面面积较大,且路面下渗水很少,将雨水的入口建在道路两侧,有利于地面雨水流入地下储水室。
(2016·九江二模)下图是世界某地区简图,读图回答3、4题。
专题四水体运动规律一、选择题(2014·新课标Ⅱ卷)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1.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解析:绿水比例是指(蒸发量)除以(径流量+蒸发量)的数值,绿水比例最大是指蒸发量大、径流量小,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塔里木河蒸发比例最大。
A正确。
2.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C) A.水田改旱田 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解析:生产性绿水比重是指(植物蒸腾)除以(植物蒸腾+蒸发),覆盖地膜可以保湿、保温、保土,减少蒸发,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作用显著,因此C正确。
而且ABD均不符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3~4题。
3.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D)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解析:从图b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被湖泊分流了,故选D(④地)。
4.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C)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解析:从图b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被湖泊分流了。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5题。
5.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D)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解析:图示地区是美国的旧金山。
课时作业4 水体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年8月2日,美国宇航局拍到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咸海东部河床已经消失,令人震撼。
当地生态危机严重,专家称这很可能是拥有550万年历史的咸海,600年来首次完全干涸,等到2020年或将完全消失。
读咸海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和不同年份咸海面积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水汽的主要来源及水汽输送的主要载体是( )A.大西洋 西风 B.太平洋 东南季风C.北冰洋 极地东风D.印度洋 西风解析:中亚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部分来自北冰洋,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主要由中纬西风带来,来自北冰洋的水汽较少;来自太平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该地。
选A。
答案:A2.结合咸海流域水循环示意图,造成咸海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主要原因与①~⑥各环节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减少,④减少B.②增强,⑤减少C.③减少,④增强D.②增强,⑥增强解析:由于全球变暖,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的咸海流域会蒸发(②)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加干旱,降水(④)减少,地表径流(①)减少,下渗(③)和地下径流(⑤)减少,而由于沿岸种植规模的扩大,引水灌溉(⑥)增强。
因此造成咸海萎缩的主要原因是②增强,⑥增强。
选D。
答案:D[2018·山东青岛三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 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 000 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 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
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
据此完成3~4题。
3.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沙丘1~2 m深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A.坡顶>坡中>坡脚B.坡顶>坡脚>坡中C.坡脚>坡中>坡顶D.坡中>坡脚>坡顶解析:第3题,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主要受降水量、蒸发量等因素的影响。
高效演练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
读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B.9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C.3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D.6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小2.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 )A.西欧地区B.南亚地区C.地中海地区D.东亚地区(解析)1选C,2选C。
第1题,当水量盈余率大于1时,水量盈余;小于1,水量亏损;等于1,水量盈亏相当。
该水库从10月份到2月份水量盈余,水库储水量一直增加,到3月份时,储水量达到最大;4月份到8月份水量亏损,水库储水量一直减少,到9月份时,储水量达到最小。
第2题,从选项中看,该水库应位于北半球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的地区,为地中海气候。
西欧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亚和东亚地区不存在地中海气候。
(加固训练)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分别测得的径流量随着季节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上游和下游水源最主要的补给方式分别是( )A.雨水、雨水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D.高山冰川融水、雨水(2)湖泊水对河流具有调节的作用,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
下列关于该河流所在地区湖泊、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的湖泊在冬季时补给河流、夏季时则受河流补给B.该地的湖泊中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C.该地的河、湖水不参与陆地内循环D.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解析)(1)选D,(2)选D。
上游径流量的变化与北半球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故可判断为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下游径流量呈现“冬季大,夏季小”的特点,最有可能处于地中海气候区,以雨水补给为主,汛期主要在冬季。
3.下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C.上中游水库的增建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解析)选C。
专题3 水体运动规律1.练高考(2024•新课标Ⅲ卷)一般状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养分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疆,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图3示意长江口旁边海疆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7~9题。
7.夏季图示海疆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8.导致夏季图示海疆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养分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疆浮游植物A.总数量削减,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削减,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7.D 8.C 9.A植物生长。
河口处因泥沙量大,水较混浊,不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而向东泥沙量小些,水较清,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C。
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削减,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实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削减。
因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一般,第10题留意审题,“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更的最主要缘由”,抓住“最主要”,也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2个及以上选项是黄河入海水量变更的的缘由。
第11题,关键是理解入海水量和黄海三角洲地貌形成的关系。
(2024•新课标Ⅱ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
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9~11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更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实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答案】9.D 10.B 11.A11.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
(广西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4水体运动规律
专题提升练4 水体运动规律
能力升级练第8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 )
A.蒸发
B.地表径流
C.降水
D.水汽输送
2.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热岛效应②减轻城市内涝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④提供工业用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雨水,主要是直接改变了地表径流,对蒸发和下渗有
间接影响。
第2题,活水公园生态系统水体和植被较多,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可以储存水分,
减少地表径流,从而缓解城市内涝;活水公园沉淀池、荷花池等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提供工业用水不符合题目要求。
(2019·福建三明5月质检)我国西部某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少于150毫米,年蒸发量超过1000毫米,沙漠东南部散落分布多个湖泊,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面的湖相沉积物比西侧深厚。
下图示意沙漠湖泊群简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湖群常年积水,其补给水源主要是( )
A.雨水
B.积雪融水
C.地下水
D.凝结水
4.关于湖岸东侧深厚湖相沉积物的形成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风携带沙尘→经过湖面→沙尘吸附水汽,加重而沉降
B.东南风携带沙尘→受湖泊沿岸地形阻挡→风力减弱而沉降
C.地壳下沉→沙山没入湖泊→地壳抬升,沉积沙山露出水面
D.季节性河流携带泥沙→周期性入湖→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分析,该地年降水量少于150毫米,年蒸发量超过1000毫米,气候干旱,湖泊的补给水源不是雨水;根据湖泊的分布特征判断其补给水源不是积雪融水;该湖泊在沙漠中零星分布且水位常年稳定,故判断为地下水补给;凝结水水量太小,不是湖泊补给的主要方式。
第4题,根
据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分布特征判断,该地盛行西北风,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沙尘经过湖面,湖泊上空水汽充足,沙尘吸收水分,重量增加,在东部沉降。
右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洋流是( )
A.南半球的寒流
B.南半球的暖流
C.北半球的寒流
D.北半球的暖流
6.关于图示地区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北岸冲刷严重
B.甲地盛行西南风
C.湖泊含盐量较高
D.乙地高温多雨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注意图中纬度。
该洋流位于大陆西侧,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应属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东侧的寒流。
第6题,注意等高线数值的变化。
该湖泊为内流湖,含盐量较高;该地位于南半球,河流南岸冲刷严重;甲地位于30°S~60°S,受西北风影响;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
读图,完成第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洋流常年受东北信风吹拂
B.②是逆时针洋流系统的组成部分
C.此时北半球为冬季
D.③洋流是西南季风吹拂形成的
8.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Q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B.P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C.M海域多海雾,对航运造成不利影响
D.K海域的渔场是由上升流而形成
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根据图中信息和洋流分布及成因规律可知,①洋流常年受西风吹拂;②是顺时针洋流系统的组成部分;③洋流为顺时针,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是受西南季风的吹拂形成的。
故D项正确。
第8题,Q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P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K海域的渔场是由于沿岸有寒暖流交汇而形成的;而M海域因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对航运不利。
故C项正确。
(2017·全国Ⅲ卷,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第9~11题。
9.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10.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11.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9.D 10.C 11.A
解析:第9题,结合图例可以判断,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西部低东部高,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故选D项。
第10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
夏季河
流径流量大,挟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流水挟带了大量泥沙致使含沙量增大。
西部海域由于接近河口,含沙量大,海水透明度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差,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和呼吸作用,故选C 项。
第11题,与夏季相比,冬季河流径流量降低,输送的营养盐减少,光照减少,水温降低,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西部海域水体变清澈,透明度增加,营养盐丰富,所以密度高值区
向陆地方向移动。
故选A项。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洞庭湖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10分)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
(8分)
(3)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8分)
答案:(1)海陆间循环。
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
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注入太平洋。
(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
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3)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湖泊对气候调节能力下降。
解析:第(1)题,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参与海陆间循环。
太平洋水汽蒸发,随东南季风输送到该区域形成降水,再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回太平洋。
第(2)题,白天湖泊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夜间湖泊气温高,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
第(3)题,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自净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13.(30分)下图为两地区某月等温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两图所示季节分别是和。
(6分)
(2)甲图中等温线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发生了弯曲,请分析其影响因素。
(8分)
(3)在甲、乙两图中各有一洋流,在图中用“→”标出其运动方向,并标明洋流的名称。
(8分)
(4)分析甲图中洋流对沿岸气候和乙图中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
(8分)
答案:(1)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夏季
(2)海洋上是受洋流(寒流)的影响;陆地上是受地形的影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