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力 第1节 第2课时 力的3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省优获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4.55 KB
- 文档页数:6
获奖教案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引言:力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关乎物体的运动、变形和相互作用。
研究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物体运动规律、分析力学系统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活动和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一、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指力的强度大小。
力的大小由其引起的物体的变化情况决定。
在力的大小上,我们常使用牛顿(N)作为单位。
2.力的方向:力的方向线上的向量箭头表示了力的方向。
力的方向对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变形方向起着重要作用。
力的方向可以用矢量箭头或方向角度表示。
3.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是指力作用的具体点位。
力是通过作用点对物体施加的,不同的作用点产生不同的效果。
力的作用点既可以是物体的质心,也可以是物体的其他位置。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作用的力。
当一个物体施加力给另一个物体时,受力物体将会产生与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两个力对使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产生互相作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力相互平衡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合力为零,物体要么保持静止,要么以恒定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在力的不平衡状态下,物体将产生加速度,即出现运动或变形。
活动与案例:1.力的大小测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或教室中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测力计的指示数值,并与重力对比。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得出不同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差异。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实验: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两个绳索或两个橡皮带。
一端固定,另一端各组成员各持一端,并用力拉紧。
让学生观察两个绳索或橡皮带的拉紧情况,并讨论拉紧的原因。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性。
总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是力学中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资料设计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资料设计1 第2课时 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通过屏幕展示、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并及时纠正让学生掌握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归纳作图的注意事项和记忆口诀。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于抽象的概念,通过科学的实验探究和科学归纳,引导学生对现象和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作力的示意图。
教具准备扳手、两块条形磁铁、两根弹簧、多媒体课件等。
一、问题引入1.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比一比:前后排的同学之间进行掰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2.让学生提出猜想: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第1课时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图片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论证。
(以踢足球为例)(1)踢球时,用的力越大,球飞得越远,说明什么?(2)对球施加不同方向的力,球向不同的方向运动,说明什么?(3)罚任意球时,脚接触球不同的部位,球飞出的弧线不同,说明什么?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扳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2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更容易推开门。
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更容易把螺母拧紧。
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2.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4.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情感目标: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器材教师:气球2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学生:橡皮筋2条、尺子1把、手边器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从生活到物理)师:将气球吹大并放开,观察现象,问: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生:思考、回答二、探究新知(一)归纳概括力的概念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展示在PPT上,思考共同点、认识力的概念。
如:渔翁拉渔网推土机推土压路机压路运动员踢球磁铁排斥磁铁学生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一)认识什么是力?1、分析比较图课件中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展开让学生思考) 。
2、通过这些力的实例归纳“力”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出这些事例中的共同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对物理的作用。
对于“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直接讲授,像推、拉、压、举、提等动作都是作用。
在分析比较几幅图的共同点前可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强调至少要有几个物体?(2)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3)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讲解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力理解。
3、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力的符号F、单位牛顿(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1.让学生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二的内容学生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发现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第七章力第1节力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气球、橡皮泥、弹簧、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投影图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
教师讲解:押加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袋互拉,以决胜负,引出力的概念。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高效课堂》预习部分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力1.力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推土机推土时,推土机对土施力;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是: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踢、举、吸引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问:发生力的作用时,有几个物体存在?有力存在,至少有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有两个物体存在就一定有力存在吗?为什么?你是否可以举例说明。
有两个物体存在,不一定有力存在,物体间必须发生作用。
例:被踢出去正在空中飞行的足球是否受到脚向前的踢力?为什么?正在空中飞行的足球不受脚的踢力。
因为任何一个力的产生都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人的脚不能随球一起在空中飞行,即踢力的施力物体并不存在,故此时不存在踢力。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复习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及运动方向都没有发生改变的运动。
2.变速运动。
预习1.力的定义和单位;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部队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这些“力”指的是否是一个意思呢?(不是)那么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什么呢?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考点/易错点1 力操作: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磁铁吸引铁钉等。
这些现象都体现出了力。
那么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探究一下吧。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总结: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如:手拍桌面时,手给桌面一个力,对这个力而言,手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
思考: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托两本书的力要大)在物理学中我们一般用字母“F”来表示力。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考点/易错点2 力的作用效果操作: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观察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化?(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演示:按图所示分别演示,观察小钢珠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
注意观察没有磁铁和有磁铁的作用下,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第1节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2.探究力的作用效果.3.能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4.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3.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4.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难点】1.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2.会作力的示意图.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力【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完成以下问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3.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合作探究】演示一认识生活中的力现象1.日常生活中:如下图所示,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磁体靠近小铁球等这些力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是直接接触?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答: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不一定都是直接接触(如磁体吸引小铁球);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有力的作用.2.体育运动中:如下图所示,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等,这些力现象中共同点是什么?答:这些实例中的力都与人有关,都伴随着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3.工农业生产中:如下图所示,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货物等力现象中,存在力的作用吗?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是直接接触?综上所述,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均是直接接触的.由此可见,没有人的参与,也可以有力的作用.演示二以下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分析并回答问题:答:都是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起、排斥等都是对作用的具体描述.2.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什么?施加力的物体叫什么?答: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4.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有先后之分吗?答: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5.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出怎样的规定?答: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6.试着感受一下1 N 的力有多大.答: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 N ;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教师点拨】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两个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它们可能相互接触,也可能不相互接触.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3.产生力的条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跟进训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B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C .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D .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知识点二 力的作用效果【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完成以下问题: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合作探究】演示三力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捏橡皮泥(如下图甲所示),松开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压或拉弹簧(如下图乙所示),观察弹簧的形状(长度).1.橡皮泥和弹簧的形状都发生变化了吗?答:橡皮泥和弹簧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2.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答: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演示四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小铁球会由静止开始运动.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如图甲所示),小铁球的运动速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答:运动速度越来越快.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体(如图乙所示),观察小铁球的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小铁球的运动快慢和方向均发生了改变.4.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点拨】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非一定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1)速度大小变化,方向不变.(2)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3)速度大小、方向都改变.3.如果物体发生了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可以判定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跟进训练】如下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完成以下问题:1.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合作探究】演示五力的三要素1.如图所示,大人和小孩用力拉弹簧,用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有哪些?答:力的大小;生活中常见的大人和小孩提水、拉弹簧、坐沙发等都是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如下图所示,用力压和拉弹簧,弹簧的形状发生改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有哪些?答:力的方向;生活中常见的拧茶杯、关门与开门、拧螺丝等都是力的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3.如图所示,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有哪些?答:推门的时候,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生活中常见的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演示六力的示意图1.如何简单的表示力?答: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标出力的符号(大小和单位).如:用80 N的力水平向右推桌子,用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个力如下图所示.2.作力的示意图的步骤?答:(1)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3)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标在线段的末端).(4)箭头末端标上力的大小.知识拓展力的图示在力的示意图旁边选定一个标度,以它为标准画出表示这个力大小的线段的长度,这样表示力的图叫做力的图示.例如:用50 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箱子前进,作出的力的图示如下图所示.【教师点拨】力的表示:(1)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3)箭头末端标注力的大小(符号).【跟进训练】人推车前行,人对车有推力作用,同时,车对人也有推力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D )A.完全相同B.大小和方向都不同,作用点相同C.大小、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反D.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知识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5,完成以下问题: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合作探究】演示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如图所示,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观察松手后发生什么现象?答:松手后两个小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如图所示),观察发生什么现象?答:人推墙,墙受力,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3.由以上实验,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拓展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其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的性质相同.【教师点拨】1.一对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2.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3.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跟进训练】俗话说“以卵击石”,用来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如图所示,这一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等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鸡蛋对石头作用力的大小.课堂小结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力⎩⎪⎨⎪⎧⎭⎪⎬⎪⎫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示意图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第2课时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通过屏幕展示、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并及时纠正让学生掌握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归纳作图的注意事项和记忆口诀。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于抽象的概念,通过科学的实验探究和科学归纳,引导学生对现象和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作力的示意图。
教具准备扳手、两块条形磁铁、两根弹簧、多媒体课件等。
一、问题引入1.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比一比:前后排的同学之间进行掰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2.让学生提出猜想: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第1课时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图片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论证。
(以踢足球为例)(1)踢球时,用的力越大,球飞得越远,说明什么?(2)对球施加不同方向的力,球向不同的方向运动,说明什么?(3)罚任意球时,脚接触球不同的部位,球飞出的弧线不同,说明什么?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扳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更容易推开门。
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更容易把螺母拧紧。
拧螺母时,顺时针转动可将螺母拧紧;逆时针转动可将螺母拧松。
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方便比较,其次要注意作用点要在同一位置。
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地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活跃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
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大小、方向有关。
2.力的示意图。
要想把一个力完整地表示出来,就要把力的三要素都要显示出来。
在物理学上我们是怎样表示力的呢?下面请同学看课本“力的示意图”的相关内容,交流讨论力的示意图是如何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
例题:用50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前进,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小组讨论:(选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展示)师生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进行纠正,强调并归纳作图步骤。
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在受力物体上找到作用点;(3)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4)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手也受到水桶向下的拉力;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把两块条形磁铁A、B固定在小车上,将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相互靠拢。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磁铁A 对磁铁B 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 也对磁铁A 施加排斥力。
(2)两根弹簧互相拉伸:两手分别拉两根弹簧的两端,两根弹簧另一端相连,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表明:一根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根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1)用手拍桌子;(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
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
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板书设计第1节 力第2课时 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知识。
第2课时 杠杆的类别与应用知识与技能1.知道杠杆种类及三种杠杆的特点;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并能进行分类。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3.会画力臂;能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练习使用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提高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杠杆种类及特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画力臂,识别杠杆。
教具准备筷子、镊子、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只要您让我有一个地方站着,我就可以把地球推动起来。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对国王说。
“哈哈!你太会吹牛了!”国王大笑着说,“你先给我推动一样东西看看,看你讲的话怎么样!”当时,国王造了一只很大的船,可是没有办法推到水里去。
即使把全城的人都集合起来,恐怕也不能推动。
国王对阿基米德说:“那么,就请你来帮忙吧,把这条船推动到水里去吧,我的吹牛家!”阿基米德满口答应。
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械,末端留了一条拉绳,然后请国王来看表演。
这一天,海边人山人海。
那艘大船,长十几丈,高几层楼,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
阿基米德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就都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手里拿着绳子,先看了看,然后轻轻一拉,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渐渐地向海里滑去,就像变魔术一样。
国王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有上帝在相助?”顿时,岸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在这个小故事里,聪明的阿基米德巧妙地运用了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杠杆的类别及应用多媒体展示:跷跷板。
从幼儿园放学后的小明、小伟和大勇正在玩跷跷板,他们三人一起站在跷跷板上,站在同一边的小明、小伟一下子将大勇翘了起来,大勇怎样才能将他们两人翘起来呢?大勇迅速滑向跷跷板的外端,也就是增加大勇的重力的力臂,这样大勇一个人就可以将他们两个人翘起来。
对于大勇来说跷跷板这时候就是一个省力杠杆。
那么小明、小伟怎样才能将大勇再次翘起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他们可以像大勇一样,通过增加力臂的方法,滑向跷跷板的外端;还可以再加上一个人,通过三个人的力量将大勇翘起来。
这时对于他们三人来说,跷跷板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通过上面的动画可知,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另外还有一种等臂杠杆。
下面请同学通过列举事例或实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杠杆的作用,并加以区分。
1.省力杠杆多媒体展示:压水机的手柄杠杆示意图。
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示意图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
归纳总结: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费距离。
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杆?多媒体展示省力杠杆如:铡刀(图甲)、瓶盖起子(图乙)、独轮车(图丙)。
2.费力杠杆多媒体展示:铁锹挖土。
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示意图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
归纳总结: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但省距离。
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费力杠杆?展示费力杠杆,如筷子、镊子等。
筷子简介:筷子,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它的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人类学家认为,中国最古老的筷子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几百年。
3.等臂杠杆多媒体展示:天平。
特点: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等臂杠杆最重要的应用是天平,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多媒体展示:人体内有许多骨骼、关节构成的杠杆。
教师结合一些具体的动作(例如举、拿、抬、踢等)来讲解这些杠杆是如何工作的。
三、板书设计第1节杠杆第2课时杠杆的类别与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杠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且让他们知道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应用,大约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井上汲水的桔槔,还有能够做精确称量的天平和杆秤。
这些在古书《墨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同学们应该为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