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29161290_其他丙烯酸酯(2003-2013)进出口数据报告
- 格式:pptx
- 大小:483.96 KB
- 文档页数:22
海关总署关于对原产于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丙烯酸酯(税则号29161200)征收反倾销税的公告
【法规类别】关税
【发文字号】海关总署公告2003年第24号
【发布部门】海关总署
【发布日期】2003.04.11
【实施日期】2003.04.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海关总署关于对原产于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
尼西亚的进口丙烯酸酯(税则号29161200)征收反倾销税的公告
(2003年4月11日海关总署公告2003年第24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丙烯酸酯(税则号29161200)征收反倾销税,征税时间从2003年4月10日开始,期限为5年。
现根据商务部2003年第3号公告(附件1),就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自2003年4月10日起,对原产于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税号29161200项下的丙烯酸酯,包括丙烯酸甲酯〔MA,化学式CH2=CHCOOCH3〕、丙烯酸乙酯〔EA,化学式C
H2=CHCOOC2H5〕、丙烯酸正丁酯〔BA,化学式CH2=CHCOOC4H9〕和丙烯酸2-乙基已酯〔又名丙烯酸异辛酯,2EHA,化学式C11H2OO2〕,除按现行规定征收法定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外,还应区别不同的供货厂商按照本公告所附反倾销税税率表(附件2)征收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的计算公式为:
反倾销税税额=海关完税价格×反倾销税税率。
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的概述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医药、印刷等领域。
丙烯酸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是合成聚丙烯酸等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原料。
而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酯类产品则广泛应用于油墨、塑料、涂料等行业。
二、国内外现状1. 国内市场近年来,中国化工行业快速发展,推动了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市场的增长。
据中国化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聚合物材料产量达到2.6亿吨,其中聚丙烯产量达到了2,335万吨。
而在聚丙烯生产中,丙烯酸作为重要原料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在建筑材料和家居装修等领域中,也有大量使用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的情况。
2. 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据MarketsandMarkets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丙烯酸市场规模为98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130亿美元。
而在丙烯酸酯类产品方面,主要应用于涂料、油墨、塑料等行业。
目前,亚太地区是全球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
三、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一些新型催化剂和反应体系已经应用于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型催化剂和反应体系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
2. 应用领域扩大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一些新兴领域开始使用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
例如,在医药领域中,丙烯酸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医用材料和药物载体等方面。
同时,在新能源领域中,丙烯酸及其衍生物也可以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
3.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丙烯酸及其酯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国内外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在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方面已经具有较强的实力,而一些小型企业则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丙烯酸及酯行业:看2013年发展,辨未来走势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朱燕几年前,在丙烯酸及酯新建拟建项目中,国内外都计划将在2013年前后有装置建成,但国内丙烯酸及酯行业已显现出过剩局面,新建装置是否能如期投产?行业是否真的过剩?人们对2013年也十分期盼。
时间已很快进入到2014年,让我们按时间顺序先回顾一下2013年国内外丙烯酸及酯行业的大事。
1. 2013年国内外丙烯酸及酯行业大事(1)泰兴市裕廊化工有限公司新投产16万吨/年丙烯酸2013年初,泰兴市裕廊化工有限公司新投产16万吨/年丙烯酸装置。
(2)叶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新建8万吨/年丙烯酸丁酯叶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省江门市兴建8万吨/年丙烯酸丁酯装置,于2013年5月底开始试车。
(3)巴斯夫多套装置遇不可抗力停车2013年5月,巴斯夫宣布马来西亚关丹的丙烯酸酯厂由于原料丙烯供应缺乏问题而停车。
6月,巴斯夫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11万吨/年丙烯酸丁酯装置遭遇不可抗力停车。
(4)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爆炸2013年6月23日上午11时,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丙烯酸二车间在开车过程中,丙烯酸第二反应器列管爆裂,发生爆燃,引发火灾,该车间装置停车。
爆炸发生后,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停产,在6月26日开始陆续恢复生产,7月初其他丙烯酸装置才逐渐恢复出货。
(5)沙特丙烯酸单体公司于7月新投产位于沙特朱拜勒的16万吨/年丙烯酸丁酯装置这是一家合资公司,沙特Tasnee Sahara烯烃公司占75%股份,陶氏化学公司占25%股份。
该公司原计划25万吨/年丙烯酸及酯联合装置于2011年建成投产,但目前已推迟了近2年。
这也是中东地区首套丙烯酸及酯装置。
(6)日本触媒公司获准全面重启日本姬路丙烯酸生产线2012年9月29日,日本触媒公司位于日本姬路市高吸水性树脂(SAP)厂的丙烯酸储罐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致使姬路市的工厂停产。
2013年该厂陆续获得日本政府装置重启批准,2013年6月,其16万吨/年丙烯酸生产线获批重启。
丙烯酸酯胶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丙烯酸酯胶是一种常见的粘合剂,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制造、包装和电子等行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丙烯酸酯胶市场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本报告旨在对丙烯酸酯胶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从市场概况、需求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为相关行业提供市场趋势展望和发展建议,以期推动行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将首先对丙烯酸酯胶市场进行详细的概况介绍,包括市场规模、市场份额、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数据分析。
接着,将深入分析市场的需求情况,包括产品应用领域、消费者偏好和行业发展动态。
随后,我们将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包括主要企业的市场份额、产品特点、市场定位等方面的比较。
最后,将展望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提出行业发展建议,并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
通过本报告的结构安排,将全面深入地分析丙烯酸酯胶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丙烯酸酯胶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投资者、企业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全面的市场分析和行业发展建议。
通过对市场概况、需求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的全面研究,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可靠的市场数据支持,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市场战略和产品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本报告也旨在为行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丙烯酸酯胶市场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4 总结在本报告中,我们对丙烯酸酯胶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市场概况、需求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的深入探讨,我们了解到了该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潜在机遇。
在市场趋势展望中,我们对未来丙烯酸酯胶市场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关的行业发展建议。
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丙烯酸酯胶市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总的来说,本报告旨在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对丙烯酸酯胶市场的全面了解,以助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丙烯酸酯类乳业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丙烯酸主要用于生产丙烯酸酯,占丙烯酸总消费量80%左右。
丙烯酸酯主要用于胶粘剂、涂料、皮革等领域,其中用量最大的是丙烯酸丁酯,2002年我国丙烯酸丁酯产量15.3万t,占丙烯酸酯总产量的65.7%,进口量10万t,表观消费量为25万t左右。
2001年丙烯酸酯产量为15.89万t,同年丙烯酸酯进口量为15.55万t,需求量为31.4万t。
预计2005年〜2010年,我国丙烯酸市场将步入平稳发展阶段。
目前,国内丙烯酸及酯供需缺口逐年增大,我国丙烯酸(酯)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提高了国内外投资者建设丙烯酸(酯)项目的积极性。
至2004 年,国内丙烯酸及酯生产主要为北京东方化工厂、吉林石化分公司电石厂和上海高桥石化3家企业垄断。
预计2010年我国丙烯酸产能将达到1074kt/a,丙烯酸酯产能将达到1428kt/a,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丙烯酸生产国。
据统计,2000年全球丙烯酸需求量为240万t,2001年全球丙烯酸需求量出现停滞现象,仍为240万t。
在2002年,全球丙烯酸消费量增加到260万t,其中SAP 和树脂改质剂分别占到了33%和30%。
2001年全球生产能力合计327.6 万t/年。
而2002年世界丙烯酸生产能力达到365万t/年,其中北美136.0万t/年,占37.3%:欧洲99.5万t/年,占27.3%;亚洲129.5万t/年,占35.4%。
据Tec non Orbichem公司预计,2003-2009年间,全球丙烯酸消费年增长率将达3.5%。
丙烯酸酯、超级吸水剂聚合物(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酸酯等消费合计将由1999年240万t增加剂2009年350万t。
2002年世界丙烯酸酯消费为230万t,2003-2009年间消费年增长率预计为 3.6%,2009年将达近300万t。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的消费增长率将大于发达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