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芭在德国观众心里扎根
- 格式:docx
- 大小:15.49 KB
- 文档页数:1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DANCE FASHION卷首芭蕾,梦开始的地方首先感谢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女士让我认识了《尚舞》杂志,一本在全新静态维度之中探寻舞蹈动态之美的优秀刊物。
芭蕾的美,对于舞者而言,是细腻、精准的优雅表达;对于观者而言,则是通过舞蹈语汇去理解和触碰情感意境的浪漫体验。
数十载朝夕相处,芭蕾之于我,是热爱,是事业,是美好的全部。
从演员到领导者,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舞台简单、纯净的爱,因为那里永远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1980年至今,我和辽宁芭蕾舞团一路同行,守护着同一个梦想,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我们崇尚经典,成就了《斯巴达克》《天鹅湖》等独家经典剧目的耀眼,我们愿意表达情怀,用创造和突破让《八女投江》《花木兰》等中国原创动人登场。
一代又一代辽芭人用专业与敬业,让“辽芭出品”成为了闪闪发亮的荣耀符号。
我们热爱交流,无数次让中国故事绽放在世界舞台之上,用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文化交流足迹,见证艺术的相通相融,记录国际友谊的真诚、善良。
我们执着拼搏,是有170余项国际大奖加持的“冠军梦工厂”,永远星光熠熠的人才梯队,让艺术创作和文化推广的步伐坚定而有力量。
本期封面人物敖定雯、王占峰,就是辽芭明星梯队中的代表人物。
作为青年舞者,他们用精湛舞技演绎着不同角色,也用赤诚初心坚守着最真自我。
从国际赛场到剧院舞台,再到荧屏之上,他们携手创造着自己艺术生涯的辉煌,也探索着芭蕾艺术的新时代表达,让曾经的“小众艺术”越来越多的被喜爱、被欣赏。
舞台是梦想的土壤,梦想让舞台有了延伸的方向,在这里,一切热爱都将被善待,我相信,中国芭蕾会一直向阳成长。
再次感谢《尚舞》杂志对辽宁芭蕾舞团的支持和厚爱。
2021年,我们的全新舞剧《铁人》将在北京上演,该剧以石油工人王进喜为原型,以当代人视角解读“铁人精神”,致敬时代英雄。
同时还会有多部经典作品复排,在全国展开大规模巡演,期待能与更多的观众在剧场中相见。
曲滋娇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辽宁芭蕾舞团 团长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 校长8DANCE FASHION 2021广告。
看完吉赛尔赏析《吉赛尔》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芭蕾舞剧,由法国作曲家阿道夫·亚当创作,于1841年首演。
这部作品以德国民间传说为基础,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姑娘吉赛尔和她的爱情故事。
吉赛尔被描述为一个天真无邪、善良纯洁的女孩,而她的爱情故事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吉赛尔》这部芭蕾舞剧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舞蹈和故事情节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吉赛尔》的音乐。
阿道夫·亚当为这部芭蕾舞剧创作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音乐,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旋律和主题。
在第一幕中,吉赛尔与阿尔伯特的爱情主题以其柔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而在第二幕的“白天鹅”舞中,弦乐器的悠扬旋律与舞者的优美舞姿相得益彰,将整个舞剧推向高潮。
此外,亚当还运用了一些充满神秘和恐怖气氛的音乐元素,为舞剧增添了一些神秘感和戏剧性。
除了音乐,舞蹈也是《吉赛尔》的一大亮点。
这部芭蕾舞剧融合了古典芭蕾和民间舞蹈的元素,舞者们在舞台上展现出了优美的身姿和精湛的技巧。
尤其是第二幕中的“白天鹅”舞,舞者们化身为优雅的天鹅,以流畅的舞姿和高难度的动作征服了观众。
此外,第一幕中的乡村舞和第二幕中的幽灵舞也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舞蹈风格和情感表达。
而故事情节也是《吉赛尔》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个故事以吉赛尔和阿尔伯特之间的爱情为主线,将爱情、背叛、复仇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吉赛尔的悲剧命运和她对爱情的执着也触动了观众的内心深处。
在第一幕中,吉赛尔被描绘为一个天真善良的乡村姑娘,而在第二幕中,她化身为一个被背叛的幽灵,以悲伤和愤怒的情感向世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吉赛尔》是一部充满魅力的芭蕾舞剧,它的音乐、舞蹈和故事情节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观众在欣赏这部舞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优美的音乐和舞蹈,还可以被故事情节所感动,体会到爱情、背叛和复仇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从辽芭的发展看《红色娘子军》对中国芭蕾的影响作者:段妃来源:《艺术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至今50年,这部根植于广大观众心中的民族芭蕾舞剧经久不衰,它影响了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发展之路,在其影响下辽宁芭蕾舞团对中国原创芭蕾舞剧做出突出贡献。
从民族舞剧的创作过程中,古典芭蕾足尖与民族舞蹈动作结合,进行表现、提取、运用;从中国文化、中国味道、中国韵律的角度,剖析民族芭蕾的特点,试图推动中国芭蕾民族化的发展。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中国芭蕾民族舞剧芭蕾民族化1964年9月,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领导下,由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编导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问世。
历经五代“琼花”扮演者的塑造、演绎,经历了时代洗礼的《红色娘子军》,从革命样板回归到艺术创作本身,从成为强制推行的“四人帮”工具到以“剧”为中心的艺术复兴,从具有时代烙印的角色塑造模仿到个体个性的女性意识的“琼花”表现,《红色娘子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50年来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变迁,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红”遍全国得以保存和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舞蹈经典巨作,得到了世界芭蕾舞台的赞誉,更对中国芭蕾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五大专业芭蕾舞团之一的辽宁芭蕾舞团前身——辽宁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为响应号召,也积极参与学习演出《红色娘子军》。
本着“演出…样板戏‟,一句台词、一个台步、一束灯光、一个道具,甚至人物身上的一块补丁都不能变动,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①的精神,《红色娘子军》由辽宁芭蕾舞团上演,在中国北方的土地上传播开来。
1981年,辽宁芭蕾舞团正式成立,由辽宁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与辽宁乐团合并,成为当时中国第三个专业芭蕾表演团体。
“这个年轻的芭蕾舞表演团体,以建团方向明确,艺术创新有胆略而著称,并以丰富的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外国作品和自己的创作为观众服务。
学士论文-浅谈芭蕾舞剧《吉赛尔》在这篇学士论文中,我们将浅谈经典芭蕾舞剧《吉赛尔》。
《吉赛尔》是法国作曲家阿道夫·亚当于1841年创作的经典芭蕾舞剧,由于其深情的故事情节和精妙的编舞而广受世界舞台的欢迎和赞赏。
《吉赛尔》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背叛的悲剧故事。
主要角色吉赛尔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姑娘,她爱上了一个富有的贵族洛塔尔,并且相信他是忠诚的,然而真相是,洛塔尔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位未婚妻。
当吉赛尔发现了真相时,她陷入了痛苦中,最终因失恋而死去。
而在第二幕中,吉赛尔成为了威尔茨王国的幽灵女王,以复仇的形式折磨那些欺骗和背弃过她的男子。
《吉赛尔》的编舞非常复杂和技巧性高。
整个舞剧中有多个芭蕾舞段,包括独舞、对舞和群舞等形式,每个舞段都要求舞者们具备高超的技巧和流畅的表演能力。
特别是第二幕中的芭蕾舞段,舞者们要通过优雅和动人的舞姿,展现出吉赛尔作为幽灵女王的神秘和邪恶。
同时,舞剧中的舞者还需要通过精确的音乐节奏和控制呼吸,来表达吉赛尔心情的变化和情绪的复杂。
《吉赛尔》作为一部经典芭蕾舞剧,不仅仅在编舞上要求高,对音乐的要求也很严格。
亚当创作的音乐中融入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旋律优美而激情澎湃。
音乐的变化和节奏感使得舞者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心情。
此外,《吉赛尔》的舞台设计也是该舞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舞台上通常会有一个乡村和宫殿两个不同的场景,从而呈现出故事情节的不同环境。
舞台上的布景、道具和灯光等都要与剧情相呼应,让观众沉浸在舞剧中的环境和氛围中。
芭蕾舞剧《吉赛尔》以其深情的故事情节、精妙的编舞、优美的音乐和精心设计的舞台,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能够欣赏到《吉赛尔》的演出,不仅仅是对芭蕾舞艺术的一次享受,更是对这部舞剧作品的赞赏和认同。
DANCE FASHION 2023微言DANCE FASHION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新舞剧”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古典芭蕾与民族舞蹈为主要语汇,将重大的主题思想与鲜明的民族形式相统一,从注重“情节舞”的内容表现到以音乐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为戏剧结构,苏联舞剧做出了对舞蹈本体性叙事语言的有益探索。
德国舞蹈剧场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库特·尤斯首先尝试将剧场芭蕾与德国“新舞蹈”结合起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皮娜·鲍什用大量的舞蹈剧场创作让它成为在德国得以最终确立的舞蹈形态。
它彻底打破了古典唯美主义,以表现主义创作手法在开放式隐喻结构中借鉴自己和其他舞蹈演员的个人经历,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达对人生的个体性洞察与思考。
作品内容充满了对生活经历的反馈以及对人生经验的真实状态和反思态度。
1.反映现实的“诗化梦境”与照映人生的“哈哈镜”成功而经典的舞蹈作品来自于生活,而又对生活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和隐喻性表达。
如果说德国舞蹈剧场是一场对人生本质的开放式表达,那么苏联舞剧就是一门将现实生活“诗意概括性表现”的艺术。
扎哈洛夫指出:“十月革命让俄罗斯芭蕾舞剧发生了根本的转折———芭蕾舞从服务特权阶层的宫廷艺术,变成了人民的艺术。
”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舞剧界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力求创造出符合新生活气象的新舞剧,其中的代表作有《泪泉》。
在舞剧《泪泉》中,“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的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部事件。
我们力求深入到人的心理、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动因中去,促使产生一批新型舞剧。
这些舞剧首先是通过富有诗意的舞蹈语言及其既有的寓意手法和多种含意来完成的。
”苏联时期苏维埃舞剧的国宝级编导格里戈罗维奇在总结自身实践经历的基础上,继福金的“舞剧创作的五条原则”之后进一步提出了新舞剧理念。
理念除了申说以“主人公内心世界”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外,还提到了用“富有诗意的舞蹈语言”来完成舞剧。
NEW CENTURYTHEATRE人与戏剧中国元素在芭蕾艺术中的呈现文/李偲旖芭蕾舞蹈艺术起源于意大利,在法国逐渐发展并兴盛,最终,在俄罗斯到达了发展巅峰。
该类舞蹈艺术作品体现出高雅、轻盈的艺术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
到目前为止,芭蕾舞艺术已经风靡全球,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重点关注,中国也不例外。
在芭蕾舞传入中国之后,呈现出中国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芭蕾舞蹈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中国元素渗透到舞蹈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中国元素与舞蹈艺术作品的巧妙融合,使芭蕾舞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呈现出更多新的生命力。
一、中国元素渗透到芭蕾艺术的重要意义中国元素融入芭蕾舞剧之后,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芭蕾舞剧将音乐、艺术、舞蹈融合为一体,形成全新的艺术形式。
传入中国之后,在吸收了古典舞、现代舞的精华基础之上,融入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创造出具有民族特征的芭蕾舞剧,体现出重要的芭蕾舞艺术发展意义。
中国元素融入舞台艺术作品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在融合过程中,艺术家考虑芭蕾舞的艺术特征,结合剧情结构设计、角色设计、舞美动作设计进行大量创新,体现出中国元素独特点,舞台剧更具有辨识度,整个舞台剧的演绎过程也更体现出浓郁的中国风。
虽说芭蕾舞是西方的艺术形式,但是在进入中国之后,艺术家逐渐将芭蕾舞与中国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较多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朝着多样化方向不断发展,融入常见的京剧、民歌、民间舞蹈等。
而这些中国元素的融入使芭蕾舞台的语汇变得更丰富立体,促使芭蕾音乐多样化发展。
在中国民族音乐以配乐的形式融入芭蕾舞剧之后,结合中国民族的服装、舞美元素,渲染出更美的艺术效果,让整个李偲旖,辽宁芭蕾舞团三级演员。
——以民族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花木兰》为例芭蕾舞台剧的呈现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中国元素在芭蕾艺术中的呈现(一)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芭蕾艺术作品辽宁芭蕾舞团原创民族芭蕾舞剧《八女投江》,从题材上进行革新,打破了传统芭蕾舞蹈的束缚,更多体现了高亢激昂的革命故事。
辽宁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的民族化探究作者:李淑华于丹洋来源:《音乐生活》2019年第11期众所周知,芭蕾舞并非我国民族艺术,而是作为一种“舶来品”,在19世纪从西方传入,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1年来的腾飞变革,芭蕾舞艺术在中国无论是从艺术创作、还是人才培养等皆出现了许多精品佳作和代表性人物。
辽宁地区作为全国芭蕾舞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创作沃土,孕育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芭蕾舞人才,一部部全国知名并具有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芭蕾舞剧,为中国芭蕾舞发展与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上个世纪,相继创作出现代芭蕾舞剧《末代皇帝》以及新古典芭蕾作品《四季之歌》、《梁祝》、《嘎达梅林》、《孔雀胆》、《牡丹仙子》、《八女投江》等,使辽宁被芭蕾专家和学者誉为新世纪中国芭蕾舞剧创作摇篮,通过研究现代芭蕾的动作流变,再结合中国民族舞蹈、中国古典舞蹈以及现代舞的舞蹈元素与创作技法,在舞蹈语言、舞剧形式上做了大量并可贵的探索,使辽宁芭蕾舞民族化创作进入到了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这其中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芭蕾舞剧不得不提,那就是《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作为辽宁地区芭蕾舞剧的经典代表,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内将东方艺术中的意境美和诗意性,以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化入芭蕾艺术中。
同时,在充分运用芭蕾舞动作性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中国思想和感情,表现出了浓郁的中华民族舞蹈意蕴与东方式美感。
(一)舞剧《二泉映月》题材、主题的民族化舞剧《二泉映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芭蕾舞剧史上重要的一笔,是因为《二泉映月》以描写底层人民故事为主,一改欧洲古典芭蕾贵族、宫廷中王子与公主爱情故事的情节。
舞剧《二泉映月》运用民族题材,以江南民间文化为背景,根据同名二胡曲目所改编,讲诉音乐家“阿炳”与绣花女“月儿”的凄美爱情故事。
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也要从题材入手,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辽芭榜样观后感当红帷幕徐徐关合,掌声却经久不息,辽宁芭蕾舞团青少年芭蕾舞团几十个青少年芭蕾舞演员面庞璀璨如朝阳,向观众席拼命招手,带着竭尽全力后的欣喜,也带着与年龄相宜的顽皮。
观众席上,奉献的不仅有连绵的掌声、响亮的喝彩,更有人从座位上站起,向舞台挥动双臂,为这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表演表达赞赏与谢意。
3月1日晚,大型芭蕾舞组诗《榜样》,在辽宁大剧院预演。
作为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这部大型芭蕾舞组诗,不仅是辽宁芭蕾舞团年度力作,更是一部大胆探索与创新表达的作品,对于辽宁芭蕾舞团日后的编导创作,无疑具有方向探寻性的意义。
创新难点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分布极广的高雅艺术。
古典芭蕾纯粹地用音乐与舞蹈来表演戏剧情节;现代芭蕾作品,有一部分延续了古典芭蕾的戏剧表演性,也有一部分没有戏剧情节,只是运用芭蕾舞表达某种情绪或意境。
《榜样》的创新性在于,它并非前者,纯粹呈现戏剧情节,但也并非后者,仅为表达意境,事实上,它完成了超越二者的艺术升华。
今年是雷锋逝世60周年。
《榜样》的目的在于,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颂扬雷锋精神。
以往60年中,影视、话剧、诗歌等各种艺术形式,早已全方位覆盖这一主题,再次采取现实叙事方式,很容易落入陈旧。
《榜样》避开了重述事迹,而是将雷锋精神凝缩抽取为5个意象性的精神符号:一线光、一粒种、一滴水、一块砖、一颗钉,再以舞蹈、音乐、灯光及文字,作以诗化的表达。
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用芭蕾舞呈现抽象的精神符号,是否会让观众有种与主题相隔遥远的抽离感?这是记者在观看演出前曾有过的担心,但在预演中发现,《榜样》以创作的精妙,化解了这一难点。
通过电影大屏幕的运用,《榜样》在每一篇章之前,先打出雷锋日记中的一句话,即5个精神符号的来源之处,再将这一意象变成一首短诗,让观众明了将要表现的精神主旨。
而后,在每个篇章末尾,不同形象的雷锋剪影若隐若现,掌控拿捏之感,可看出创作者在尽力弱化现实性、突出意境性,同时完成了精神符号与主旨之间的衔接,使得这一较难出新的题材,既主题明确,又在精神性上呈现得深沉、唯美。
奥涅金芭蕾舞剧观后感奥涅金芭蕾舞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场演出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享受。
以下是我对这场演出的观后感。
在这场芭蕾舞剧中,我看到了舞台上的艺术美和舞者们的独特魅力。
他们优雅的姿态、矫健的身姿和细腻的舞蹈动作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舞者们在音乐的引导下,如同飞翔的精灵,在舞台上律动起舞。
他们的优美身姿和动人表演,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完全沉浸其中。
舞蹈剧情的编排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奥涅金芭蕾舞剧以爱情为主题,通过舞者们的表演,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坎坷和痛苦。
进入剧情的演绎中,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心情变化,随着剧情的发展,情绪逐渐跟着起伏。
舞蹈的动作和编排都非常精彩,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共鸣。
舞台的设计和灯光效果为整个演出增添了许多魅力。
通过灯光的变换,舞台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瞬间制造出不同的场景和氛围。
舞者们在这样独特的舞台设计下舞动,更加凸显了他们的艺术魅力。
同时,舞台布景的精细雕琢和服装的考究也让整个舞台呈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让观众陶醉在舞蹈和美的世界中。
此外,音乐也是奥涅金芭蕾舞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妙的乐曲伴随着舞者们的舞蹈,在演出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舞者的动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奇妙的感觉。
在演出的过程中,音乐的起伏和转折让整个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和激动人心。
总的来说,奥涅金芭蕾舞剧给我带来了难以忘怀的观赏体验。
舞者们的精湛技艺和表演,舞蹈剧情的感人演绎,舞台和音乐的完美融合,都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在这个剧场的晚上,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沉浸在舞蹈的美妙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慰藉。
奥涅金芭蕾舞剧展示了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观众在舞蹈的律动中感受到美与情感的碰撞。
它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无论是舞者们的表演还是舞台设设计,都值得称赞。
这次观赏奥涅金芭蕾舞剧,让我更加热爱舞蹈艺术,也让我对于艺术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辽芭在德国观众心里扎根
近日,辽宁芭蕾舞团首席演员王韵、焦洋代表中国芭蕾舞演员,首次登上代表着德国芭蕾舞高水准的表演舞台,在德国慕尼黑国家剧院担任客座演员,出演世界经典芭蕾舞剧《舞姬》。
主演“舞姬”的王韵用精彩绝伦的表演轰动了欧洲。
昨日,沈阳晚报记者专访了这位芭蕾舞“女王”,对于这次德国之行,王韵感觉既荣幸又任重道远,“我希望德国观众更加关注我们中国芭蕾,特别是我们辽芭,让我们的身姿在他们心中扎下根。
”
在采访中,王韵向记者介绍,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是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世界芭蕾名团,但是邀请中国演员担任他们的客座主演却是第一次。
对于为何开启这次德国芭蕾之旅,王韵笑言完全是因为今年6月获得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最高奖“特别大奖”,“当时我刚刚走下领奖台,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团长伊凡·利斯卡就走过来祝贺我。
他让我把联系方式直接写在比赛海报上,并表示邀请我到德国担任客座主演。
”王韵回国一周后就收到了伊凡·利斯卡的邮件。
10月初,王韵与辽芭著名演员焦洋开启了德国芭蕾之旅。
芭蕾舞剧《舞姬》讲述印度舞姬妮吉娅与年轻勇士索罗尔相爱,后来索罗尔移情别恋与公主结婚,被抛弃的妮吉娅竟被公主毒害。
索罗尔与公主的行为激怒众神,二人结婚当日受到了惩罚。
王韵坦言,此前并没有演过这部舞剧,她在短时间内通过观看舞剧演出碟,自学了《舞姬》中女主人公妮吉娅的全部舞段。
“很巧的是,这次演出我碰到了我的偶像莫斯科大剧院首席演员扎哈洛娃,她的表演真是太棒了。
这次看碟学习就是按照她表演的蓝本,能见到真人,我太激动了。
”王韵深知借鉴并不等于照搬,她在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斯考林的指导下,体会妮吉娅的喜怒哀乐,并表演出自己的风格。
打开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官方网站,就能看到德国媒体对王韵的大幅报道,其中几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王韵并非来自德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北京或上海,而是来自中国东北的辽宁省。
这位屡获国际大奖的中国芭蕾演员展示了中国芭蕾当前整体在古典芭蕾技术和艺术上的高水准,她无疑代表了中国芭蕾女演员的最高水准。
”对于这样的评价,王韵诚恳地对记者表示,这次出行德国和以前表演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欧洲是芭蕾的发源地,我和焦洋能在这里受到他们的认可,可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儿。
”正是通过王韵和焦洋,让辽宁这片黑土地,辽宁芭蕾舞团在德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德国客座演出,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这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我们更希望能够引起欧洲观众对中国芭蕾演员以及中国芭蕾的关注,让德国观众认识、了解咱辽宁芭蕾舞团,让中国的芭蕾舞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