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伐强度对闽南山地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239.07 KB
- 文档页数:4
不同间伐时间和强度对杉木生长影响的研究作者:陈照勇来源:《绿色科技》2015年第06期摘要:选取实验种植基地的杉木1200株,在不同的始伐时间和不同间伐强度下进行了培育,研究了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杉木中幼林生长与间伐强度和始伐时间之间呈相关性。
即始伐时间越早、间伐强度越大,杉木中幼林抚育效果就更好,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最大。
所以,要想培育中大径杉木,应该在始伐期和强度间伐期进行研究,以取得最佳的种植效果。
结合福建省邵武故县国有林场实际情况,开展中幼林抚育间伐试验,探索适合本地环境、气候、经营条件的抚育间伐方案,为实现杉木速丰林的经营目标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杉木;中幼林;始伐;间伐;生长中图分类号: S791.2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9944(2015)060042031 引言杉木是我国极具价值的商品材树种,主要生长在南方城市,其具备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用途广、木材价值高、销路广等优势,是福建省主要的速丰林造林树种之一,据调查统计,其占据全省人工林面积的一半以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措施不断深入,以增加造林数量来增加产量的森林培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林木的需求。
中幼林抚育间伐是一种新型的培育手段,能提高林地生产力,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
合理抚育间伐杉木能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保证林木在最短时间内快速生长,提高林木材质与规格,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杉木抚育间伐受气候、林地、种植方式的影响,因此,应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及气候条件抚育间伐。
2 基本概况2.1 试验地概况本次试验设置的场地为福建省邵武故县国有林场,位于东经117°37′33″~117°37′30″,北纬27°22′30″~27°17′30″,试验面积为630亩。
该试验场地地理位置属于武夷山山脉南麓低山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海拔分布最低180m,最高1000m,平均海拔380m左右,山地平均坡度最低20°~25°。
不同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林生态栽培的影响作者:朱志隆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16期摘要:以寿宁景山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长期试验及多年调查材料为基础,根据立地控制、种源控制和密度控制原理,开展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密度管理方式、不同施肥方案等马尾松林生态栽培技术的系列试验,对马尾松林分在不同营林措施下的生长量、蓄积量、大径材量和出材率,不同林分密度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以及混交林分中马尾松在生长量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立地条件越好,越有利于马尾松的速生丰产,也越有利于马尾松大径材的培育,18m指数级以上的林分适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
不同密度条件下,马尾松树高生长差异不大,但林分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有较大差别。
相同立地条件下,保留密度越小,林分单株材积和平均胸径越大,林分蓄积量越小。
土壤管理是马尾松林生态栽培定向培育配套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试验结果表明,幼龄林施肥以复合肥效果最佳,近熟林施肥以P肥效果最佳,能够明显促进马尾松林分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
关键词:马尾松;育林措施;生长量;蓄积量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 (2020) 16-0081-03马尾松的各种营林措施是通过作用于林分结构和生态因子来调节马尾松生长发育与林地环境的关系,不同的培育目标必须采取相对特殊的生态栽培关键技术[1,2]。
马尾松生态栽培不仅影响马尾松林的区域环境质量,也影响着马尾松种植的经济效益,在一定条件下生态栽培技术是马尾松培育效果的决定性因子[3]。
各种栽培措施在不同组合效应,及其对马尾松生长和大径材培育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别。
本研究分析了各种营林技术对马尾松生长过程的影响,不同栽培措施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不同技术环节对马尾松林生态培育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立地条件下马尾松生态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自然概况研究区位于寿宁县斜滩镇,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极端最低气温-9℃,极端最高气温38℃,年平均降水量1500~〜23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h,无霜期平均2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