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励志】中药药理学讲义3.4章
- 格式:ppt
- 大小:690.00 KB
- 文档页数:56
中药药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
2、中药药效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提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与物质基础。
3、中药药动学: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第一个时期:(20年代—1949年)从本草学进入化学与药理研究阶段,标志:陈克恢等对麻黄进行研究,发现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1(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
热性或温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5种不同的药味。
③升降浮沉:药物性能在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与趋势。
④归经: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归经所属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基本一致。
)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寒凉药:中枢抑制作用。
、下降。
温热药:中枢兴奋作用。
2、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P94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广义的毒:指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熟悉并熟悉例子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麻黄——止咳平喘(药效)中枢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大黄通便(药效)月经量多(不良反应)附子止关节痛(药效)心慌胸闷(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危害,一般后果比较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变态反应: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最常见的为过敏反应。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51.多效性化学药单一的化学物质与靶点.如阿斯匹林()与阿托品(M受体)中药多成分与多靶点.如人参含的皂苷与其他成分,作用多个系统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关.一定范围有协同作用,超出范围有对抗作用3.双向调节性,指的是同一种中药,同时具有抑制亢进的机体功能又有兴奋低下的功能,调节完全相反的二种病理状态.如麝香–镇静安神(中枢抑制)、醒脑开窍(中枢兴奋)山楂消胀(收缩胃肠肌)、止泻止痛(松弛胃肠肌)机理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如人参皂苷(镇静)、(兴奋)6掌握并举例1.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的药理作用一致.如解表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2.与中药功效存在差异性:传统功效没证实及新的药理作用.如葛根(解毒没证实、扩冠、强心、降压为新的作用)3.丰富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前言1.中药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药药理学》课程,考试前辅导。
2.《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和药理学的结合学科,中药学是基础,药理学是方法。
3.《中药药理学》就是通过《药理学》方法,用《药理学》药物作用的理论,对中药的传统功效作出现代的阐释,或发现中药新的作用。
因此:本课程学习,需要具备两类知识:中药学、药理学。
对学习和理解中药药理学内容有很大帮助。
(一)课程内容:基本理论:第1单元:重点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介绍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各论:第2-19单元,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进行分类,每一单元包括:(1)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与本单元中药功效相关的一般药理作用(本单元中药共同的作用)。
(2)常用药物: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不良反应等。
《中药药理学》学习难度大,原因在于内容多:成分、作用、实验、应用。
(二)如何有效地学习(复习):1.以药理作用为核心:药理作用重要,但是有时药理作用很多。
2.提出两个方法,供参考:1)注意与中药传统的功效结合与功效结合,有助于把众多的药理作用分类,从而易于记忆。
如:秦艽药理作用较多,功效主要两个:祛风湿、清湿热。
记忆时可以把药理作用,按照功效分两类:与“祛风湿”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以上作用是祛风湿药共有的功效。
与“清湿热”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解热、镇静、抗菌、利尿。
2)注意通过比较,加强记忆。
横向:同一类药物中,存在不同的作用;或者作用相同,机制不同。
要注意比较。
活血化瘀药:益母草→兴奋子宫;莪术→抗肿瘤等。
解表药:麻黄、桂枝均发汗,机制不同。
纵向:不同的药物分类中,有相同的药理作用。
酸枣仁、延胡索镇静催眠。
对药理作用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以上,我们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关于《中药药理学》考试的题型、考点,将结合各单元内容进行具体的介绍。
前言中药药理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开设《中药药理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操做①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的的内容和目前概貌。
②初步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③使医药工作者进一步认识中药防病治病的道理(中药作用原理)以及药物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
总论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2、熟悉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本课程任务;3、了解其发展及成就。
【教学方法与时数】讲座式、启发式、计论式教学;3学时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定义1.何谓《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TCM)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解释:中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
2.分析定义:1)与基础药理学进行比较导入语提问:1、《药理学》的基本概念?2、《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根本区别点?启发:《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作用原理;从表面上可以看出其与《中药药理学》明显不同是研究对象:化学合成药(药理学)与中药单味药、复方、有效成分(中药药理学),这是两者区别点之一;但《中药药理学》最大的特点应该还在于它的指导思想来源于中医理论,这是两者区别的根本点。
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相似点:均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研究内容一样)不同点:①研究对象不同:中药药理学→中药(中药单味药、复方、有效成分(中药药理学))基础药理学→西药(化学合成药)②研究指导方针不同:中药药理学→在中医传统理论体系下--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阴阳、脏腑、归经、病因等)基础药理学→在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下--以生理、生化、免疫学、病理学为基础。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一、中药的定义与分类中药是指以天然药材为基础,通过药用部分的提取、加工和制备,运用中医药理论来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
按照药材的不同特征和性能,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等几大类别。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要点1.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所产生的主要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 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中药的安全应用十分重要。
三、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1. 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大鼠和猴子等动物进行实验观察,研究中药的药理学作用。
2. 细胞实验:通过对细胞进行实验观察,了解中药对细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3. 体外药效学实验: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药物成分,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四、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1. 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发现中药对多种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研究人员逐渐揭示了中药的作用机制。
2.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3.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确保中药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地应用中药。
五、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1. 中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应用:中药在治疗慢性疾病、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中药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应用。
3. 中药的发展前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可以进一步发挥中药的优势和特点。
六、总结中药药理学是对中药药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等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药,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