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三中考冲刺对联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习题闯关提优对联及宣传语、广告语(含解析)一、单选题1.王大佑新学对联,适逢爷爷六十大寿,于是想写一副对联为爷爷祝寿。
你认为下列对联适合送给爷爷的是()A.花甲岁神清气朗耳顺年体健身康B.耳顺年体健身康花甲岁神清气朗C.庆古稀福如东海贺生辰寿比南山D.贺生辰寿比南山庆古稀福如东海2.【美景·览胜】名胜古迹与其佳联常能相映成趣。
煜鹏同学在游览永州山水美景时,收集了许多名联佳句。
请你根据所学对联知识完成问题。
填入下联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上联:花雨鼓天风千里潇湘归眼底下联:松涛连海气A.九州日月在肩头B.杜鹃花海天下秀C.星辉云灿小阳天D.瑞霭阳光盈九州3.[风景楹联]小语同学漫步西湖龙井,被茶楼一副文采斐然的对联吸引住了:“泉从石出情宜冽,。
“可惜她只记住了。
上联,请你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帮她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A.汲水烹茶谷雨前B.风从花里过来香C.春天船如天上坐D.茶自峰生味更圆4.【人物之承】展览进行得如火如荼,策划组广发英雄帖,特邀学校师生以对联致敬百年人物。
小然思索一番,想出一句“潮涌击巨浪”,你觉得最适合作为下联与之对仗的一句是()A.横舟任平生B.波涛观世事C.江阔绘新章D.浪急若雷声5.课代表写了下面的对联准备贴在实验室门口,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上联:世间万千变化,细心观察,科学分析,乃得真相下联:生活诸多说题,多方探究,理性解释,__________A.还原本色B.解答疑惑C.终于清楚D.才知本源6.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
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
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齐家治国,信斯言也,布在方策①;率性修道致中和,,譬之宫墙②。
注:①布在方策:意思是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
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了宫墙之内。
A.天下平得其门者B.平天下得其门者C.天下平各行其道D.平天下各行其道7.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为三坊七巷中衣锦坊的一副楹联选择恰当的下联。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对联及宣传语、广告词(原卷版)1.对联:(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以此类推。
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内容相关,不能重复。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对应位置不能出现重复的字。
(4)、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5)、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6)、上联起引导作用,下联彰显深刻内涵;2.宣传语注意事项:(1)内容具体,紧扣主题。
宣传语要求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人们做什么,不希望人们做什么,必须具体明确地表达出来。
(2)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宣传语首先要醒目、易记,因此字数一定要少;其次要考虑宣传对象的大众性,用语要平实通俗,贴近生活。
(3)巧用修辞,妙传情意。
可使用对偶、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新颖独特、具有号召力的宣传语。
(4)健康积极,亲切友善。
好的宣传语一定是健康积极的,语气一定是亲切友善的。
3.广告词注意事项:(1)紧扣活动主题,有针对性,让人一眼就看到为何事、何物而写。
(2)语言要质朴亲切,简洁明确,思想要健康向上,同时又具有警示或启发的宣传效果。
(3)要讲究技巧,有创意性。
可巧用修辞,增强感染力;尽可能押韵,使其朗朗上口,便于识记。
(4)注意音韵节奏(押韵)。
答题思路:可以从对象名称、对象特征、对象功能、对象本身等方面入手进行拟写。
1、最近这些年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语文考试命题中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
要落实这一原则,就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
虽然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但并不是随便捡来一个就能放到考卷中来。
2、要考虑文字篇幅的问题,要考虑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等等。
对联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篇幅短小,包含很多语文知识和技能,并且,容易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难易度,所以成为近年来语文试卷中的常客。
一、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的宴会习俗,先民在宴会上,往往以竹简、画绢等形式,贴各种文字、图案或符号,以示欢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寄以美好的祝愿,往往以对仗的方法。
后来又发展到用纸笔书写。
至唐代,对联制度尚未完备,新年才用红纸经行联赋。
宋代晚年击毁辽金,货币紊乱,百姓纳闷,“赏诗室”致力破新之道。
快慢格成为时尚,联分上下。
元代后则出现"家金盏映彩悬凤阙"的横批联,称之为顶。
民国年间进入末段,走转型,三联"新沁章第一柳祖兴;照世在咸阳方兴治"自给自足,四联"几世皇钟传万姓;尝闻帝谕铸千秋"等引人入胜催人发想。
新中国末期伐自旧制后,为至4根后惠绑着部他们聚首、彩印、制作、镌刻、临定悬。
文革早期开始在面壁函因所得,正值联联穿,意新知套二门。
二、对联的表现手法对联是一种运用对仗、呼应等手法进行排列组合的艺术形式。
在对联的创作中,艺术家通常会运用以下手法:1、对仗:即对联中的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关联,而且在音韵上也应呼应相成。
2、对比:对联的上下句往往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3、对续:对联的上下句在内容上呼应相续,使得整个对联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境。
4、对话:对联的上下句通常是在对话中进行对仗,呈现出一种朗朗上口的效果。
5、对趣:对联的上下句通常通过呼应对仗的手法,使得整个对联更加有趣味性。
三、对联的艺术特色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炼简约:对联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意境,因此对联往往表现出精炼、简约的特色。
2、形式规范:对联的形式要求较为规范,通常采用四字、六字或八字的句式,整个对联要求节奏韵律感较强。
3、意境深厚: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常要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对联在表现意境的深厚上有一定的要求。
4、音律优雅:对联在表达上除了要求意义上的呼应对仗外,还要求在声韵上有一定的优美感,因此对联在音韵上比较注重。
2020中考百日冲刺对联集锦_初三升学对联大全2020中考加油!希望大家中考期间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中考百日冲刺对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考百日冲刺对联(一)青春有志须勤奋;学业启门报苦辛。
自古风流归志士;从来事业属良贤。
兴华时有凌云志;报国常怀赤子心。
长江后浪推前浪;盛世前贤让后贤。
一年之计春为早;千里征程志在先。
持身勿使丹心污;立志但同鹏羽齐。
苦经学海不知苦;勤上书山自恪勤。
天下兴亡肩头重任;胸中韬略笔底风云。
书山高峻顽强自有通天路;学海遥深勤奋能寻探宝门。
大本领人平素不独特异处;有学识者终生难有满足时。
入学喜报饱浸学子千滴汗;开宴鹿鸣荡漾恩师万缕情。
初三升学对联(二)为五月最后统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紧跟老师,夯实基础,……(没有抄完整)……再露锋芒,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展鸿图,不可沽名学霸王同闯峥嵘十春秋,共创辉煌佳年华!历春夏以苦为乐恒心架起通天路;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朝独占熬头,舍我其谁?十年磨剑为一搏,六月试锋现真我!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六十同窗同甘共苦拼搏从此时;十二春秋风雨兼程成败在今年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明代学者胡有仁)十年磨剑三日锋;数载人生在其中学海无涯,苦海有边,艰辛之后来甜蜜人生有岸,毅力无穷,风雨过处见彩虹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2019中考语文知识点:对偶
新一轮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语文知识点:对偶》,仅供参考!
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初中语文对联考点归纳总结初中语文是我们学习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联考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联考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对联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基础知识题1. 字音、字形辨析题:要求考生根据词语的意义、读音或者字形来选用适当的词语填空,或者判断词语的读音或字形是否正确。
2. 词义辨析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与句子或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对应的词语。
3. 成语解释题:要求考生对给出的成语进行解释或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4. 古诗文填空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和词语的含义填写适当的词语,使整篇诗文通顺、完整。
二、阅读题1. 理解识记题:要求考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直接答题,可以通过直接复述、概括或填空等方式回答问题。
2. 推理判断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给出的陈述是否正确。
3. 主旨大意题:要求考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准确地归纳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4. 段落标题题:要求考生根据段落的内容和语义选择恰当的标题。
三、写作题1. 段落补全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句子顺序和语义关系,选择适当的句子将段落补充完整。
2. 词语运用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和语义的需要,选用适当的词语进行填空或改错。
3. 解释说明题:要求考生对给出的词语、成语、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说明。
4. 仿写改错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篇章或句子,仿照语法、逻辑和语义的要求进行改写或修改错误。
四、写作指导题1. 记叙文写作指导: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情境和要求,进行合理的情节安排和文体选取,完成记叙文写作。
2. 说明文写作指导: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要求和信息,进行合理的结构安排和实用的写作方式,完成说明文写作。
3. 议论文写作指导: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议论点和观点,进行论证和立论,完成议论文写作。
五、名句鉴赏题1. 诗词名句鉴赏:要求考生对给出的诗句进行鉴赏,包括理解诗意、揣摩表达手法等。
2020中考对联口号大全_初三中考冲刺对联大全
在2020年中考,大家要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自信。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中考对联口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对联口号(一)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鸟语花香精神焕发。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鸟语花香兴高采烈。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国泰民安英姿飒爽。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国泰民安容光焕发。
上联:勤磨一剑展雄风;
下联:苦读三杯收明月。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鸟语花香容光焕发。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鸟语花香精神抖擞。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鸟语花香风流倜傥。
初三中考冲刺对联(二)
上联:重道德、强素质、教育创新果满园
下联:新思维、新理念、深化改革花千树
上联:笔杆当枪杆敢云世间俊杰我是精英
下联:考场作战场试问天下学子谁为好汉
上联:今日挥如椽巨笔语数英综点点滴滴任挥洒
下联:明朝展鲲鹏之翅政经军文门门行行凭翱翔
上联:学贵有恒一鼓作气信心百倍迎大考
下联:自强不息二日拼搏敢凭实力上青云
上联:潇湘才女纸墨笔砚绘明天龙飞凤舞下联:华夏俊男德智体美重素质剑胆琴心上联:六荷风调六暑雨顺六月骄阳照我路下联:千名学子千日求索千所高校任你挑上联:与诚信携手同行
下联:跟欺诈挥手道别
上联:进考室百倍努力一丝不苟
下联:写答题千般注意十分用心
上联:盛世不遗贤但临大事心须敬
下联:精思宜放胆已邃群科气自华
上联:生花缘妙笔好抒破浪乘风至
下联:灌圃籍良师勤育经天纬地才。
中考语文备考重点——对联知识科普中考语文备考重点——对联知识科普2023年的中考即将到来,语文科目一向是考生比较关注的科目之一。
其中对联知识常常是考试重点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备考对联知识,获得更多分数?一、了解对联的定义和分类对联是指汉字对仗工整,意境相对应的两句诗歌,通常有严格的格律和韵律。
对联的分类可以从多方面出发,比如按照结构可以分为六言对联和八言对联;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押韵对联、意义对联、事实对联等;按照体裁可以分为综合篇、人物篇、景物篇等。
熟悉对联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学习对联的基本要素对联的基本要素包括平仄、押韵和意义对比。
其中平仄是指句子中音节的长短关系,押韵是指字音相同或者相似的词语出现在诗歌的同一位置,意义对比是指对联句子之间的对比、转化和反衬。
了解这些基本要素,有助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对联,写出符合要求的对联。
三、重点记忆常用的对联句式对联的句式多种多样,但是一些常见句式记忆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快地理解和写出对联。
例如,“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一朝成一念,阳关大道开。
”这一对联是押韵和意义对比都较为契合的八言对联。
同时,对联中也常常出现惯用词语,如:“不枉此生,一份”“千年等一回,只为”“笔下生花,妙手”等。
对这些惯用词语的记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为对联增添文化气息。
四、注重对联中的文化内涵对联常常涉及到于文化相关的概念和故事,如四大名著、历史人物等。
因此,了解一定的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联。
例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句子中,暗含了《红楼梦》中的江南戏曲妓院和袭人的故事,了解这一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对联。
总的来说,备考对联是中考语文备考中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了解对联的定义和分类,学习对联的基本要素和常用的对联句式,同时注重对联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如此,才能在中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对联知识精讲【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素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它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独特的奇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对联知识】1、对联的由来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与南朝梁陈时代“用偶而相对”的骈体文密切相关,所以,有人称对联为“骈文的后裔”。
由于律诗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与颈联要讲究对仗,有人便把要求对.仗的颔联.(颈联.)简称为“对联”。
这就是对联名称的来由。
2、对联的起源一说起源于南梁时文学家刘孝绰的门上对句“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又说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3、对联的发展南梁或五代宋朝明朝(推广)清朝(与诗、词、曲并现今(中考、高考)。
【对联规则】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如——①五字联: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②七字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③九字联:五湖四海高唱成功曲,万水千山盛开科学花。
[最短的一字(墨——泉)或一个标点(?——!),最长的现有66666字!]2、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词性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如——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名词“白日”对“黄河”,动词“依”对“入”,名词“山”对“海”,动词“尽”对“流”。
②户外一峰秀,窗前万木低:名词“户外”对“窗前”,数词“一”对“万”,名词“峰”对“木”,形容词“秀”对“低”。
③孙行者,胡适之:末字为助词“者”对“之”。
④听鸟说甚,问花笑谁:动词“听”对“问”,名词“鸟”对“花”,动词“说”对“笑”,代词“甚”对“谁”。
3、上下联平仄要相反。
“平”指拼音的第一、二声,“仄”指拼音的第三、四声。
如——①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上联分别为“仄仄平平仄”,下联与之相反则分别为“平平仄仄平”。
②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上联分别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与之相反则分别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对联知识专题【中考解读】在近几年的中考题,对联知识考查的范围较广泛,要求学生了解对联的特征、分类、要求、作用等知识,同时积累历史上经典的名对、趣对等。
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填空为主。
随着现在中考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强化,考试越来越注重对联知识的考查。
同学们在中考专题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联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总结】一、对联的概述对联,也称“楹联”“对子”等,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
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
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
二、对联的形式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春到崤山风送缦”下联:第二句,叫对句,也叫压联。
如“花开函谷雨飘香”横额:也门横批。
如“福星高照”。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种,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
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三、对联的贴法对联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对联竖写或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通常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下联联脚通常标句号。
四、对联的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②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升学对联知识点总结图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一种以对对对、左右呼应的方式构成的文学形式,既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升学对联是一种在升学季节流行的对联形式,它经常出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用于祝福考生们学业有成,考取理想的学校。
本文将对升学对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考生们更好地了解并运用这一传统文化形式。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双句对仗、对对呼应、对称搭配的方式组成,形式上要求声调、词数、用字、意境等各方面相对应。
它是中国书法艺术、诗学、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内涵。
升学对联是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常用于祝福考生们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进入理想的学校。
二、升学对联的特点1. 祝福:升学对联常以祝福为主题,希望考生们能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顺利进入理想的学校。
因此,它通常具有美好的祝愿和激励的情感。
2. 文笔工整:升学对联要求文笔工整,字迹清晰,格式规范,不仅能够传达作者的祝福之情,还能展现出对联的独特魅力。
3. 内容凝练:升学对联在表达祝福的同时,要求内容凝练,用词精准,表达出亲情、师生情、友情等情感,让人一目了然,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意。
三、升学对联的创作要点1. 主题鲜明:升学对联的主题通常是祝福考生们取得好成绩,进入理想的学校,因此创作时要把握好祝福的主题,表达出深深的祝福之情。
2. 用语规范:升学对联的用语要规范,注重修辞手法,讲究语言的准确、生动和形象。
要注意搭配的对称性、呼应性,使得对联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能感染读者。
3. 意境独特:升学对联的创作要注意营造独特的意境,注重借景抒情,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对考生的美好祝愿,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意。
四、升学对联的常见形式1. 对联:传统的对联是由上下两句对仗构成,形式上要求声调、字数、用字、意境等各方面相对应。
常见的升学对联形式是四句八字对联,也有三句六字对联,适合于不同场合的使用。
初中语文对联归纳总结大全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对联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对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对联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1. 形容词对联形容词对联是利用形容词进行搭配的对联形式,可以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特点和形态。
例如:晴空万里,明月高悬。
美丽如花,清新宜人。
2. 动词对联动词对联是利用动词进行搭配的对联形式,能够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动作和状态。
例如:向往远方,飞跃蓝天。
勤学苦练,不懈努力。
3. 名词对联名词对联是利用名词进行搭配的对联形式,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例如:书香满屋,知识之源。
乐园天堂,欢笑无边。
4. 成语对联成语对联是利用成语进行搭配的对联形式,能够提高整体表达的修辞效果。
例如:知识改变命运,熟能生巧。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5. 反义对联反义对联是将两个相反意义的词语进行对仗,形成对联形式。
例如:德才兼备,仁者爱人。
勇往直前,怯生生畏。
6. 讽刺对联讽刺对联是以讽刺和嘲笑为目的,通过对仗的方式来表达对某一现象或人物的批评。
例如:主观片面,真理之敌。
心胸狭窄,视野狭小。
7. 主题对联主题对联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通过对仗的方式来表达一种观点或思想。
例如:努力拼搏,创造美好未来。
和平友爱,共享天下安宁。
通过以上对联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语文学习中提高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同学们在学习中可以通过模仿和创作对联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祝愿同学们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业的对联知识点总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学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思维,增强记忆力。
在学业中,对联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将对学业中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对联总结,并从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联知识点,提高学业成绩。
1. 文言文对联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文学素养。
对联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联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栉风沐雨,德才兼备”、“触目惊心,深入浅出”。
这些对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同时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数学对联知识点对联在数学学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通过对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圆周率无限不循环,根号二无限不重复”、“一切皆有可能,实数无限不尽”。
这些对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 历史对联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比如:“春秋战国,纷乱不断,辛亥革命,开启新纪元”、“夏商周,远古黄帝,秦汉唐宋元明清,传承千年”。
这些对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 语文对联知识点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对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比如:“红楼梦中的红,水浒传里的豪”、“诗经中的唐,论语里的孔”。
这些对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层意义,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5. 学习方法对联知识点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中高考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概念和特点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指用两句对仗的平仄字句连排成一组诗文。
对联的特点是:一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易传易记,有助于文人之间进行才华较量和情感交流;二是韵律音韵优美,既有文学价值,又有装饰作用,在古代文人雅士中备受推崇;三是对联均为平仄相间的四、六言诗,较好地保留了汉语韵文的特点和优势。
二、对联的分类对联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韵脚、内容和形式等不同来划分。
按照韵脚不同,可以分为丁韵对和押韵对;按照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对子和对仗;按照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平起对、下起对、分头对等。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对联创作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要求作者既要在意境上有寓意,又要在技巧上有对仗。
一方面,要求对联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时,表达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感情;另一方面,要求对联在形式上要求做到音律优美、平仄相间。
四、对联的欣赏方法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因此在欣赏对联时要综合考虑其诗意、韵律和格式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对联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理解其所表达的寓意和内涵;其次,要欣赏对联的形式美和音韵美,感受其朗朗上口的艺术魅力。
五、对联的应用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广泛用于节庆、婚庆、寺庙、书房等各种场合。
在文学创作中,对联也经常被用来陪韵、抑扬。
此外,在教育和考试中,对联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试要求,体现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考察。
六、对联在中高考中的应用对联是中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阅读理解、作文和其他题型中都有所体现。
在阅读理解中,往往需要考生从对联的语言表达和寓意中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考察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在作文中,对联也是考生展现自己文学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因此,学生要在备考中重视对联的学习和应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2019初三中考冲刺对联知识点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技法点拨】
一、对联常识储备
⑴对句和出句字数要相等。
⑵对句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⑶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⑷停顿也需对应。
⑸一般情况下是仄起平收。
二、备考答题技巧
使用“拆合法”对对联最有效。
所谓“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
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
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陋风”等。
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
又如,“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等。
当然,以上“拆合法”是对答做题时所具体使用的方法,那么,平时如何练就对对子的功夫呢?我想还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读多记名言警句。
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联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等。
二、多关注一些对联高手的佳联、妙对。
像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读后你不能不叹服!
三、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真题例析】
一、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
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解析】运用上面所讲方法,把“青山外早莺争树”,切分为“青山~外~早莺~争~树”五节五个词语,然后分别作对,即可以最快的速度对出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①绿水旁游鱼跳波。
②绿村旁蜻蜓点水。
③绿园里粉蝶戏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