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二节“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年级八年级下册[来源:学+科+网]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知识与[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技能[来源:学.科.网]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
om]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来源:学科网ZXXK]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学会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学生初步具有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江海交汇之地(板书)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
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掌握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经济分析的一般认识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演示图片资料,探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影响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多采用读图分析法,图文资料演示法,加强直观印象,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在合作与交流中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演示夫子庙、杭州西湖和东方明珠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谈从图文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过渡:是什么机遇,使这些城市在经济,环境,城市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走进为其提供发展机遇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来了解那里的经济状况——引出课题板书: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新课讲授:演示图片:“长江三角洲位置图”学生活动: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小结:传统的地理位置指长江与钱塘江在入海处沉积成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23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
教师:同学们,在这则新闻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城市群是哪一个?学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够位居2014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呢?这与我们泰州的发展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领略它的与众不同!4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讲授新课一、优势篇──江海交汇之地教师: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在图中找出泰州、姜堰的位置,并描述与长江三角洲的关系。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第 2 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域教课方案【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论某地域的地理地点。
运用地图和其余资料概括某地区人口、城市的散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地区为例,说明地区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联合相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点对旅行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剖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地区》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域》。
长江三角洲地域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剖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要素。
这两个内容是互相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课方案和实行的指导思想。
本事例将目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课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地点、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点、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表现。
同时,赏识长江三角洲的旅行资源。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认识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课要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点、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点、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课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课方法】读图察看、启迪式叙述、学生活动、研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第1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引入)教课目的长江三角洲的地点、范围,剖析该地域的自然环境。
剖析河流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剖析河流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教课要点教课难点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叹长江三角这块富庶之地。
又称长江三角洲为“鱼米之乡” ,闲步这里,即能够赏识到秀美的水乡风景,又能够领会到江南古镇的静谧和古朴,这是一幅如何的人间仙境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吧。
教课过程新课导入新闻:中新网绍兴 2013 年 7 月 18 日电:浙江嘉绍大桥暨南北接线通车,历经四年多建设的嘉绍跨江大桥正式建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
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2、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难点: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旅游点图片和资料,制作成PPT 进行现场展示和介绍。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
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血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
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师生互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师生共同列举名城并板书。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板书)。
由此转入对教材图7.19的分析。
让学生读图,分别找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
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城市
教师讲述:通过图
7.19,我们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活动:请去过上海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对上海的印象。
活动:介绍浦东新区,教师提前让学生一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课堂期间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资料并展示,让学生了解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创设情境,目的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完成教材55页活动题。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便捷地往来于不同城市。
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者在一些经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
(板书)
板书:
1.
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文化特色也相当有影响力,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也很迅速。
活动: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不同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资料。
课堂上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内容,突出侧重点。
教师:适当指导并板书。
板书: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大家一起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上的积极介绍,本节课顺利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分享收获,或者说出您认为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收获或提出重难点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二.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园林艺术 水乡风貌 其他:戏曲、茶、丝绸、饮食等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