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稿 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谢谢主席。
各位辩友,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辩题是: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
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辩题中的几个定义。
首先是“个性”。
在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典对“个性”的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
“刻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尽心思”。
“追求”是“用积极的行动来达到某种目的”。
我方观点一致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一是个性是否需要追求。
无论是从心理学上对“个性”的定义,还是从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来看,个性是一个人内在的、比较固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性。
就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一部分特性,这些与他人不同的特性就是自己的个性。
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追求所谓的“个性”呢?我方不否认个性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是要彰显个性,把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显示出来,而非追求个性。
个性是不需要追求的啊。
好,就算我方退一步,很善解人意的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来看,假设个性需要追求,那么第一,当我们刻意追求个性时,追求的是谁的个性?如果追求的是他人的个性,那么我们追求到的还是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特性吗?显然不是。
也就是说,这时我们追求的已经不是自己的个性了。
如果所谓的“追求”的对象是自己的个性,其实质是把自己已有的个性彰显出来,“彰显”与“追求”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第二,“刻意”,按照词典中的解释是“用尽心思”,但是我们真的能把心思全部都用在追求个性这一件事上吗,其他的一切都不管不顾了吗?这显然不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不是只由个性组成的,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刻意追求个性这一误区而忽视其他啊。
我方已经退了一步,可是即使站在正方的角度仍旧无法得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这一结论,这进一步论证了我方观点: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2009-04-20 17:58分类:默认分类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关于3月29日晚就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展开辩论(2009-03-30 13:20:19)标签:杂谈首先,介绍正反双方各四位选手组成。
然后,辩论正式开始。
正方观点: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观点: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第一步:正方一辩进行陈词: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刻意,有目的、有追求的进行活动。
个性,在于后天有意识,有目的的追求。
分析对方辩友的立意:不刻意何来个性。
举例:陶渊明。
把握人生的航标,走自己想走的路。
反方一辩进行陈词:纠正对方错误,不应抛开客观,抛开自然。
个性意识是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自然的流露,不需要追求;是处事方式。
第二步: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进行提问,个性终究为与生俱来还是客观形成的?反方二辨回答:是与生俱来的。
你个性的改变是否受环境的影响?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进行提问:那种个性是刻意追求的?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是否能追求到?回答:不一定追求的到。
你追求的个性是什么?回答:符合自身发展的。
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进行提问:何为追求个性?回答:不需要追求个性。
在社会知识环境里形成的价值观。
达芬奇的老师说过:没有两个相同的鸡蛋。
个性无好坏之分在追求的过程中,思考的过程中是否刻意为之?回答:个性区别与其他个体。
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三辩进行提问:如何保证刻意追求的个性是对的?回答:可以的追求正确的个性,保证它的正确性。
什么是刻意追求的个性?回答:正方三辩由慢性格到快性格的转变。
第三步: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对方二辩举例周恩来模糊了效仿和追求。
在一点一滴的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良莠不齐的个性中选择适合自己的。
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纠正对方辩友个性理解流于表面。
个性只有适合和不适合,并坏之分。
个性需要追求,而并非刻意追求。
第四步:进行双方的对辩:正方三辩:一见钟情是否冷静?反方三辩:是否冷静取决于是否合适。
正方三辩:那么刻意追求个性为什么是不冷静?反方三辩:刻意,带有负面情绪,超过能力范围。
辩论赛“需不需要刻意追求个性”正方:个性需要刻意追求我方观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我的个性刻意追求也正是我的个性所在。
气质是人的自然属性,性格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生成的,一个人的个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所以说人要有什么样的个性在先天条件的限制下,主要是看自己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有刻意追求才会让大家认可你。
在现在的激烈竞争的社会只有刻意追求个性才不会被淘汰。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
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
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一种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
由于这种倾向的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样是一种性格温和、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
只不过这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种个性。
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
……个性魅力在于,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
或者说,也没有长短好坏之分,在特定的环境中总会有某种个性最适合。
个性需不需要刻意追求:反方一辩立论陈词(黄聪)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的陈词,我方认为存在两大问题:一,对方把有意追求跟刻意追求混为一谈。
二,曲解了“刻意追求”的含义。
我方的观点是个性需要追求,但是,不需要刻意追求。
什么是个性?《心理学大词典》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个性,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气质,这是个性的底色,先天而来不可更改,也包括性格,这是个性的核心,可以后天发展逐步完善,还包括能力品质、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多方面内容。
这是一个综合概念,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
个性需要追求。
我方提倡“有意追求”。
有意追求就是依托人的天性和禀赋,顺势而为,努力追求,有所作为。
这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意愿和行动,强调乐观向上,坚持学习提高,逐步完善,不盲目崇拜,不照搬照抄,是一条适合自己的个性追求之路。
我们反对“刻意追求”,《现代汉语词典》讲的“刻意”,就是用尽心思。
如果一意孤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机关算尽,蛮力用尽,就算你太厉害,但到头来恐怕还是有去无回,反误了卿卿性命啊!刻意追求个性,必然带来诸多危害。
第一,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要刻意追求某事,往往会反复强化某些行为。
反复强化将导致强迫症、抑郁症的发生,而这正是影响现代人心理健康的两大重要因素。
第二,失去本真个性。
物极必反。
刻意追求,不仅不能完善个性,反而会迷失自我甚至丧失自我!君不见东施效颦刻意追求留下了千年笑柄?君不见凤姐作秀哗众取宠沦为人们的现代笑料?第三,恶化人际关系。
刻意为自己追求,无所不用其极,难免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加剧人际关系的冲突,激化与社会的矛盾,这又怎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呢?第四,违背哲学道理。
刻意追求无非是拔苗助长,这显然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刻意追求,固化了目标,僵化了过程,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最终必将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一辩立论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xxx,今天我方观点是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何为个性?我方认为,一个人在内在属性上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即为个性。
对于今天的定义,我们要注意两个很重要的点:一.个性并不是一种外在行为,而是一种趋于稳定的内在状态。
因此不同个性的人完全是可以表现出同样的行为的;二.可能性不等于必要性。
我们不否认个性改变的可能,但是可能不等于必要,就好像今天可以不穿裤子来辩论,但这不代表我必须要不穿裤子来辩论吧?所以,我方也期待对方辩友今天可以从必要性上进行精彩的论述。
我方将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来论证:一.从自然科学角度看,个性不需刻意追求便可先天形成。
(生理基础)根据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人的个性先天便由基因决定这一点已经是生物科学的常识。
因此,既然我们人在受精卵时期便已经决定了大体的个性,本就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谈何由刻意追求得到呢?可见从个性的形成上,便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
二.为了解决问题而刻意去改变个性本就是本末倒置。
个性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质,这样的特质是独特而自我的。
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用武之地,因此正确认识自身,利用好自身个性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当然知道改变个性的艰难。
人无完人,但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无时无刻,方方面面的。
世间没有一种可以适应所有问题的个性是毋庸置疑的。
对方辩友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竟然让人去刻意追求个性的变化,殊不知就算对方辩友成功改变了个性。
伴随着新的个性产生的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难道对方辩友一天变三次个性不成?三.在社会实践中,刻意追求个性缺乏可操作性。
对方辩友举出的种种例子,说到底追求的根本不是个性,而是我们的相关能力。
对方辩友请明白,个性和行为不可混为一谈,我们的行为表现,往往是我们习得的相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职业化分工明确的社会,我们在社会上的角色以及地位,实质上是由我们的个人能力决定的。
与其去可以改变个性,努力提升自己需要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一辩稿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我方认为个性可以追求,但强烈反对对于个性的刻意追求。
首先,我认为我方有必要(更权威)更全面解析一下今天的辩题。
根据辞海上的定义,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征,其中社会条件和教育属于人的社会环境,刻意指用尽心思,而追求指用行动争取达到某种目的,是个人主观意识行为。
那么从字面上来解释刻意追求个性的意思,也就是用尽心思来达到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固定的特征,则言下之意便是追求个性需要费尽心机的改变个人的社会环境,这显然是不合适也是不可取的。
其次,我方认为个性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品,先天因素是基因,是不可改变量,即使追求也无从改变,而后天因素是社会环境与自身选择:关于社会环境,刚刚也提到了,强制性地去做改变显然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无法做到的,不合适且不可取的,而关于自身选择,我们无疑需要在每一个必经的人生路口积极慎重地做选择,这便是追求个性的部分意义,但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给自己设置分岔,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可能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这刻意中。
追求个性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慢慢地完善并表现自己,但刻意追求个性,刻意地去改变自身社会环境,刻意地去做选择,不走平凡路,是否真的可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呢,会不会显得矫揉造作,又会不会事倍功半甚至陷入泥潭呢,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强扭的瓜不甜。
再然,再回到“刻意”一词来看,刻意一词以众人主观上来理解一是追求自己没有的,二是带有强烈主观目的性的。
譬如我是一个幽默的人,我想我绝对不会说我要刻意追求幽默的个性吧。
在马克思“自由个性”的思想中,提到要追求个性自由,而个性自由便是要顺应自身原本的个性进行自由发展,即是积极优化改善受先天以及生命诞辰之际无可改变的社会环境所影响所培养而至的独有个性。
相对于此,带有强烈主观意识地对自身原有个性进行用尽心思地改变,追求自身所相对不具备的个性,显然是对于人类个性发展的误解与摧残。
感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再次问候现场各位。
今天我方所持观点是“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首先,开篇立论,概念先行,让我们来一起剖析一下今天的辩题。
何为个性?它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其次辩题的本身就承认了个性需要追求所以今天我们与对方的差别就在于方式问题而非目的。
我们并不否认个性需要追求,但是在追求个性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采用合理的方式,在此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各位请大家不要混淆了追求与刻意追求的概念。
那么现在由我来就我方观点进行阐述。
我方坚持“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个性本身来说-------个性是一个系统,它由三方面组成: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监控等。
而刻意意为故意,特意,用上全部心思,古时为克制意志,潜心致志;用尽心思。
是一种违背你本身意愿的感情,个性是一种只属于你自己的一种情感的集合,它本身不需要去刻意追求,而对方辩友所坚持的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不可能实现个性,反而抑制了个性的发展。
第二,从人生的角度来说---------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便有了独有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个性是我们本身价值观的体现,是真我的体现,如果刻意追求不属于你的个性,刻意夸大了主观能动性不遵循客观规律,结果便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了。
刻意的追求不仅丧失了真我,扭曲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人生的发展。
第三,从个性的社会属性来说----------个性意为个体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身心属性的紧急综合。
个性的发展与社会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影响。
对方辩友设想一个人刻意追求个性行为举止打扮怪异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必然受到影响。
个性需不需要刻意追求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是正方的一号辩手。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关于个性需不需要刻意追求。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个性是指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独特性和特征。
而个性的追求,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塑造和表现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在当今社会,个性的追求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个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每个人与众不同的标志。
而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特性,有些人会去刻意追求个性。
但是,我们认为,个性并不需要刻意追求。
首先,个性应该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刻意追求,那么他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真实性格和内心。
其次,个性的追求也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个性而不断地逼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他会感到非常疲惫和不愉快。
这样的追求只会让人感到焦虑和失落。
最后,我们认为,个性往往是在生活中慢慢形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经验的沉淀,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
刻意追求个性,只会让人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
因此,我们认为,个性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沉淀,才能形成真正的个性特征。
谢谢大家!正方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讨论的是“个性需不需要刻意追求”。
我作为正方一辩,我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首先,个性是我们与众不同的标志。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如果我们不刻意追求个性,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平凡无奇,失去自己的特色。
其次,个性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而个性就是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
如果我们不刻意追求个性,那么我们就会迷失自我,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个性是我们与他人相互交流的桥梁。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而个性就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桥梁。
个性需不需要刻意追求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个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每个人独有的特质。
我认为,个性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它应该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思想,这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刻意追求。
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信仰,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影响所左右。
其次,个性的表现也是与环境和经历有关的。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塑造我们的个性。
因此,个性的追求也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刻意追求。
最后,个性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我们刻意追求个性,就会落入“千篇一律”的陷阱,难以真正体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我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它应该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
我们应该保持真实、坚定,不被外界影响所左右,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辩:我反驳一辩的观点,个性是需要刻意追求的。
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刻意追求个性,就可能会被社会大众的标准所束缚,失去自我。
首先,刻意追求个性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升自我。
同时,个性也是一种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体现,有助于个人在职场和生活中脱颖而出。
其次,刻意追求个性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如果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大众的标准行事,就难以有新的思想和创意。
只有在个性的追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敢于挑战传统,尝试新的事物,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刻意追求个性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而是在自我基础上更好地表达自己。
只有在保持自我和个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个性是需要刻意追求的。
在个性的追求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我,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三辩:我认为,个性的追求应该是有度的。
谢谢主席,首先我们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和对方辩友一起讨论这个辩题,我方的观点是,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那么何为个性?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是一种属于自己的风采,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所以我方提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其理由有三。
第一,就个性的定义而言,个性是个体存在的证明,是区别“我”和“他人”的本质所在,是彰显个体生命的前提,是自我修养的外在体现,坚强是个性,温柔也是个性,个性鲜明是个性,个性不鲜明也是个性,所以不刻意追求的个性才是真正的个性。
第二,刻意追求而来的往往不是个性,难道能说邯郸学步的结果是一种个性吗?我们不否认个性可以追求,但不能刻意追求,个性可以培养,但不能刻意塑造,个性可以熏陶,但不能刻意雕琢,刻意追求的个性无论多么鲜明,但往往是以丧失自己真正的个性为代价,那么这样的个性还是真正的个性吗?再者,刻意追求来的往往表现的不是个性而是共性,无论是追求周杰伦的酷,还是追求曾轶可的绵羊音,这表现的都是一种共性。
第三,如果说个性需要追求的话,它追求的恰恰是不追求,任何成名成家者都是不刻意追求别人的个性才成就了他自己的个性,即他是他自己不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