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语文课中教师的语言美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变化相当大,有些教师感到迷茫,特提出从语文教师语言美入手,增强语文课的氛围和吸引力,从而大大提高语文课的效率。
教师语言美应注意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趣和言之有法。
这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努力方向,也是让语文课灵动起来的法宝。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美常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语文课不知怎么上了,学生上课不听。
常常看到语文课上老师一味地讲,口头禅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学生无精打采被压迫式接受。
笔者常常反思,语文课上学生为什么会毫无乐趣,为什么会疲劳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答案是,语文教师出了问题。
如何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让语文课灵动起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语言美是关键所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识渊博是语言美的根本,只有优美的语言,智慧的话语,才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灵魂,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绚丽多彩,进而热爱语文。
教师声音清晰悦耳,语音标准,语言风趣,必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老师练好嘴皮子功夫,对于激活课堂,引领学生在快乐中开启智慧的心灵有重要意义。
实践出真知,笔者认为语文老师除了普通话标准规范,可以有意识地从以下几方面下下功夫:一、言之有情情在言先,首先老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对语文的热情化为充满激情的课堂语言。
老师的激情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智慧的心门已在不经意间敞开了。
当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老师,就可以确定他们也会喜欢语文课。
二、言之有物物在言中。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课深入研究,对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作好最充分的准备,备足课,备精课。
在课堂教学中,有知识可讲,并且切中要害,有条有理,循循善诱,紧扣课文重点,准确凝练,言之有节,主次分明,不在次要知识点上折腾。
教师语言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空洞,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导致他们把握不住老师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语言美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语文学科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人文气息,唯有通过教师生动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才能完美的表现。
苍白、贫乏、枯燥的语言表达对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美文佳作、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而言其实是一种玷污和损害。
试想,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还会有多少兴趣可言?学生需要的是在语文课上向老师学语言、学做人、学一丝不苟的运用语言的精神。
翻开学生的作文薄,学生的语言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或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或叠床架屋、喋喋不休;或油腔滑调、庸俗无聊……无不打上他的语文教师语言风格的鲜明印记。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正是用他自己那独特而鲜明的具有个性化风格的美的语言,对学生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心灵情操。
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应当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简洁精练。
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
教师要以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教学质量很高。
语文教学给予学生乐趣,以艺术享受,让学生与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让自己的学生称赞:“听语文课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我想,这才是对一名语文教师的最高评价。
二是亲切自然。
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是啊,有着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对语文课能没有兴趣吗?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美一、简洁精练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
教师要以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教学质量很高。
原南宁二中特级教师田济川老师就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田老师向来主张语文教学给予学生乐趣,以艺术享受,让学生与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所以他在教学中努力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难怪他的学生称赞:“听田老师的语文课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我想,这才是对一名语文教师的最高评价。
二、亲切自然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实行心灵的交流。
”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擅长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是啊,有着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对语文课能没有兴趣吗?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无视了这个点。
他们有的语调平板,课堂气氛沉闷;有的语言严厉,使学生感到盛气凌人;有的居高临下,总以“传道者”、“知识权威”自居,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优美生动同样的语文课,有的教师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学生索然寡味,如同嚼蜡;有的教师上得妙趣如生,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
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相同。
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僵化呆板,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在语文界享有极大的声誉,她认为:“语言不是蜜”,但能够“粘”东西:她正是用自己优美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粘住学生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言美摘要:语言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桥梁。
如何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探析实现课堂语言美的措施和做法,旨在寓语言美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提高课堂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高尔基曾经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确实,对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讲,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水平,就要努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从而用美的语言来感染人、吸引人;用美的语言来搭建师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平台。
一、提升教学艺术,驾驭提问语言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传授语文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
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要让学生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的语言美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语意明确,力求准确教师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从语言设计及运用上做到巧妙安排、有效到位、语意明确。
让学生与教师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步调一致,同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使问题明确清晰,不可随心所欲、模棱两可。
否则,学生把握不住问题应该如何回答。
有这样一个事例,说是在一次课堂上,有个教师拿着一个地球仪去上课,恰好学校有领导来听课。
教师便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看,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结果学生们左看看右瞧瞧,说是多了个校长。
其实,学生回答本身也没有错,错在那位教师的提问语意不明确,太含糊了。
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多了个地球仪”,可就因为提问语言表意不明确,从而导致了该学生没有正确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
假如把提问改成:“同学们,你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那学生一定能回答准确。
这正说明课堂提问中语言表述正确之重要性。
2.快慢适度,表达清晰课堂提问是教师驾驭教学的重要方式。
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语速平缓,吐字清晰,力求正面诱导,气氛和谐。
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之美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比其他科目的教师更要注意课堂语言的使用。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多种美感。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标准优雅的,具有诗意之美。
语文教师标准纯正的语音、如沐春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有度的节奏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说服力,能一下子就抓住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简洁精致的,具有简约之美。
一位教师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用了这样的导入——“你瞧,这是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都是黄沙,一滴水也看不见”、“你再看,这是过去的罗布泊,你看,都是水”,这样的课堂语言朴素简洁,真实自然,宛如一条小溪,那种简约的美瞬间打动人心。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彩灵动的,具有变化之美。
如果每学一篇课文,提问总是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特点,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倦怠感。
所以,同样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设问。
如《社戏》一课,想请学生谈谈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要以很巧妙地提问:“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
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与哪位小伙伴交朋友呢?为什么?”又如,教古诗《钱塘湖春行》,可以将诗词鉴赏变成这样的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取哪些镜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幽默风趣的,具有趣味之美。
易中天在《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中有这样的描述:“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我们将军士兵如果受了伤,他会自己拎着饭蓝,到医院去探视。
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拉家常,说长道短。
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里,磨过来磨过去,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小气。
”这样的讲法虽然是对历史的一种“戏说”和调侃,但对于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完全可以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来。
浅议语文教师的语言美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美,语文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美。
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表现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媒介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只有语文教师做到语言美,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跃入高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美”呢?1.纯正美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做到音质纯正、字正腔圆,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使用普通话,能在课堂上减少许多废话,使课堂内容更集中,也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耳醉其音”,方能“心醉其情”。
一口纯正的普通话首先会给学生产生一种美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便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背影》(初中语文第一册)、《春》(初中语文第一册)等名篇时,因为没有教学挂图、磁带等辅导教具,而要使学生更为清晰地感受那个动人的场面及美景,普通话的运用则不可或缺。
并且普通话的运用已成为趋势。
因此语言的纯正美在语文课堂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线条美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流畅,不能出现间断现象上,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感悟。
只有清晰的、流畅的语言,才能给学生以清晰自然的美感享受,如潺潺流水,将知识的琼浆欢快地流注学生的心中,浇灌学生的心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传情美情感是教师语言的灵魂,情感是语言的动力。
“情动而辞发”。
没有情感的语言就像是干瘪的枯枝,永远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共鸣。
3.1教师语言应该亲切。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和蔼、亲切的语言,会让学生觉得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位知识火种的传播者,而是好朋友的攀谈。
一句简单的“我们”就好像是一位友人娓娓而谈。
从而,从心灵上消除了隔膜,师生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3.2教师语言应该生动。
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在头脑中扎根。
所谓的“情动而辞发”就是这个道理。
那怎么才是生动的语言?教师生动的语言就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美摘要:语言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在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语文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使用的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和具有鼓励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效果语言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在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教师优美的语言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基础,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要富有语言美。
语言美了,小学生就爱听;学生爱听,就会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一、教师语言应规范、准确一位语文教师,首先你的普通话必定是标准的。
新时代,国家已全面推广普及普通话,而语文教师比其他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更高,即普通话二级甲等。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传授着学生知识,其一言一行都被学生模仿着,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话时不能出现模棱两可、咬词不清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学生问题的解决,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语言应该简洁明了,不应该拖泥带水、复杂冗长,课堂时间十分宝贵,无用的话容易使学生造成听觉疲劳,从而影响课堂效率。
二、教师语言应生动形象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指的是语言要富于描绘性,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之感。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教师在课堂做写话示范时,可恰当地运用简单、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最直接的体现是课文朗读,课文朗读应注意节奏感,抑扬顿挫。
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美的体验。
如遇到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三、教师语气上要真这里的“真”,说的是童真。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特别要有一颗童心,既要能歌,又要善舞。
在课堂上,说到儿歌时,要能放开喉咙吼几句歌谣;讲到跳舞时,又能够随意甩出几个拉丁舞、民族舞的动作;提起任何动物时,不仅能模仿它们的动作、性格、模样,还能够模仿它们得天独厚的声音……声情并茂,童心未泯,用自己独到的富含童真的语气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
论语文教学语言的美教师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它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于是沙漠有了绿洲;它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黎明的信息;它像普罗米修斯的圣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之光,照彻上下五千年。
美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作用、愉悦作用和激励作用。
它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审美情趣,美化学生的直接感知,使之愉悦地获取丰富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学生模仿老师,美化语言,这对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追求教学语言美。
而语文教师肩负着语言教育的任务,更应追求教学语言美。
具体来说,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音乐美音乐,以美妙的声音传达感情,教学语言也是以声传情,两者是相通的。
语文教师如果用普通话教学,保持语言的流畅清晰,并讲究语调的抑扬顿挫、音韵的和谐优美、节奏的轻重缓急,这样的语言就具有了音乐美。
那铿锵有力的语言掷地有声;那舒缓柔美的语言如“微风拂过琴弦”、似“落花飘在水上”。
这样的教学语言必会使学生陶醉其中,如同欣赏美妙的音乐般轻松愉快。
一节语文课也就如同一首交响乐:导入语设置悬念、激发情感、激起兴趣,是序曲。
讲析语时而生动活泼、娓娓而谈,如溪流潺潺;时而感情激动,慷慨激昂,如波涛澎湃。
溪流潺潺处,学生得知识、明义理;波涛澎湃处,学生心灵震撼、新潮难平,是高潮。
插入语活泼机智、幽默风趣,或鼓励,或点拨,或激趣,是插曲。
结束语微妙含蓄,余音绕梁,是尾声。
丰富的文化知识、人类思想的精华、老师爱的感情,是激荡在乐曲中的主旋律。
而那配合讲解的姿态手势,不正是指挥家的舞台提示吗?语文教师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也如同支支乐曲。
悲哀处如《二泉映月》,如泣如诉;激情处如《命运》,波澜起伏;愉悦处如《牧童短笛》,轻快活泼;扣人心弦如《十里埋伏.》,层次分明如《梅花三弄》,词采风华如《春江花月夜》……学生欣赏老师多彩的语言,如欣赏一首首乐曲,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接受了教育,陶冶了情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任何一堂语文课的成功,无不是教师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得体的教态、优美的教学语言实现的。
我认为,在这几个因素中,尤其以优美的教学语言最为重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担负着这几种角色的教师能否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
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语言的修养,创造课堂教学的语言美,最终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一、美在准确的发音、用词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声音,是最直接地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声音形式。
所以说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是语文教师语言优美的前提。
如果发音用词不准确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意思,倾听者也就不能准确地领悟表达者的意思。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美”,首先发音要准确、口齿要清晰、吐字要分明,而且还能纯正流利地运用普通话教学,避免方言土语。
这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普通话的水平。
但由于方言土语的影响,不少教师发音不准。
比如:经常会把教室(jiào shì)读成(jiào sì),是不是(shì bú shì)读成(sì bú sì),四十四(sì shì sì)读成(sì sì sì)闹出了不少笑话。
如果作为语文教师也这样,那就谈不上什么教学语言的优美了,更不必说什么教学效果了。
一旦教师说错了话,让学生觉得好笑,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足以损毁一个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美在能够准确运用不同特点的语言教学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语言也不同。
比如:现在小学的知识比较深奥,知识覆盖面比较广,有些知识是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的,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之语言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即是通往心灵的路。
”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的语言习惯、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下面我就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谈一些体会。
1. 动之以情情感美“感人之心,莫先乎情” 。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精神,亲切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 以“师情”激“生情”,使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投入学习。
如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看到桂林之奇秀,水之清澈,深刻理解课文,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扑捉到教室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
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 直观形象音韵美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他们的思维常常指向那些能引起兴趣的对象。
教师的语言音韵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除了做到语言准确、语法规范外,还应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示音韵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
在教学中,不仅要有优美的范读,精练的讲解,还要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如《小小的船》一文,要让学生通过读,领略诗歌的节奏、音韵美,从而真正去领会作品的内涵。
3. 充满童趣体态美体态语,也叫态势语。
它包括人们用口头用语所伴随的手势、眼神、神态、面部表情。
有人说:“美是自然的适度”。
体态美能起到烘托、渲染口语的效果。
如《司马光》一课教学中,利用体态语表现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动作,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充满童趣,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充分利用面部表情,既表现时间的紧急、任务的艰巨、夺桥的迅速以及胜利的喜悦,又能充分体现战争的艰苦。
战斗的激烈,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革命传统教育,感受英雄人物的壮美之情。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
小学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看作特殊的艺术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用内在美的心灵和外显的教学语言美去拨动学生爱美的心弦,塑造出儿童美的心灵。
论语文教师语言“三美”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个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的问题。
语言组织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从深层次体现了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的高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风格和个人语言风格。
并且,这种语言风格一旦形成,就沉淀为语文教师的个人语言习惯,而一种良好的个性鲜明的语言表达习惯(或表达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故而,优美的课堂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笔者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来说明之。
音美,说的是语文教师声音美。
着重注意三个方面:①适当进行发声训练,练习吐纳功夫.这一点应向声乐教师学习。
虽说各人嗓音条件不尽相同,但只要适时适当地练习发声,持之以恒,科学用嗓,自然能拥有较好的嗓音条件。
②杜绝说白字,发错音。
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的本钱之一,就是会认字、能撰文。
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在生活中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错音字满嘴,岂不叫人大跌眼镜?要做到不说白字不发错音,熟悉汉语拼音方案以及一些较不常见的拼读规则外,还特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看多记多翻语文工具书,养成只要碰到不会或把握不准的字音,随时记录并有翻阅字典词典的习惯,甚至工具书随身带,定能获益匪浅。
③课文朗读时,下点字正腔圆的功夫。
作为语文教师,朗读课文是一个基本功,也是职业的要求。
吟咏诵读自然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能如此,学生听这样的课,自然是享受,不仅如此,即便是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也应与课堂对接,养成良好的吐字发音习惯,做到生活即课堂,课堂即舞台。
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要多向京剧等舞台表演艺术家们学习。
注意并做到这三点,可谓是音美了。
语文教师光是音美还不够,在教学甚至生活中追求语言的形美,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理解的形美是鲜活的修辞、多样的句式、恰当的警句的选用。
语言美,是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或评判的,但多种修辞的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的句式表达和大量名言警句的铺陈,自然比单调冗长如白开水一般的语言表达要好得多,这样的语文课展示了华语的美丽深刻,当然是美不胜收、记忆深刻。
谈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怎样使学生爱上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在教学中着力指导学生品味文本自身的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意境美,修辞美之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教师的语言美不失为另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热爱语文的好办法。
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在语言、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美的教学。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美的教学语言是开启学生语文课堂兴趣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接受知识就越快、越多、越牢固。
教师通过美的语言,辅之以美的语调、美的态势,融准确性、启发性、形象性、节奏性、思想性于一体,做到叙其事绘声绘色,状其物形象逼真,析其理浅显易懂。
美的教学语言时而似山涧小溪淌过心海,时而似大海波涛叩击心扉,时而像一曲轻音乐使人沉静轻快,时而又像一支交响曲使人情绪激昂。
课堂上始终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美。
试想,在如此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们怎么不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积极配合呢?
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不少教师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方面倒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可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课之美,很多老师往往不加考虑。
导致课堂上说什么,怎么说,随意性大,完全“跟着感觉走”,凭临场发挥。
至于能发挥到什么程度,事先都没个准头。
倘若语文功底不扎实,教学语言常常单调、干巴,毫无美感可言。
更有甚者,上课乱说,颠三倒四,重复啰嗦,甚或错误迭出,严重亵渎了神圣的语文课堂。
还有的教师上课不用普通话,这不仅不符合课堂教学要求,而且有损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应如何准备呢?首先,语言要准确。
必须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吐字准确清晰。
教学用语既要准确,又必须鲜明生动。
教师既要有丰富的词汇,使表达新鲜活泼,富有情趣;又要感情充沛,激发学生情趣,诱发学生共鸣。
课堂语言的美还要求凝练和直观。
凝练产生力度美,直观产生亲切美。
其次,还要讲究音量和节奏。
节奏本身就是一种美感。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根据课堂氛围和表达的需要自如调动。
音量要控制得当,不可细如蚊蝇,也不必大吼大叫,应做到低亦清晰,高亦悦耳。
再次,教师的体态是一种辅助语言,也应是美的。
优雅亲切的教态,体现出教师的人格修养,最易与学生沟通感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态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和足部运行等非言语信息,教师应学会运用它们来帮助传达内心情感,加强课堂语言表达的直观性,促进审美情境的创设。
课堂语言的美和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都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二、用美的语言调动情感之弦
重视情感的培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
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之弦参与教学过程,达到与教师、与作者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感乎己”。
所以,教师欲调动学生情感之弦,首先要做到的是感动自己。
自己情动于中,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之中,热情洋溢,深受感动。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染学生。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写作的人要反映大千世界中纷繁的客观事物,必然在观察、感受、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鲜明的态度。
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或赞扬,或批评,或同情,或厌恶… …把这些用文字真实的表达出来,就是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情真意切的文章,流传千古仍能熠熠发光彩,可见“情”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绝不是考外加什么东西,也不是为情而情,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令人作呕,更不是虚情、假情、浮情。
教学,就是求其真,教师真爱学生,真倾心于语文,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崇高的思想、精辟的见解、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叩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
真情从何而来?除上述的真爱之外,关键在要沉到课文中,倾听作者诉说,倾听作品中一个个人物的诉说,触摸与体会所言所行所思所想,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开展联想与想象,自己和作品中的你、我、他一样,就在那个特定的场景中。
此时此刻,你会深刻感受到一个个字站立纸上,有血有肉有生命,字字句句总关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
鉴于此,语文教师也应具备审美素养,提高审美教学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了美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美、传达美,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地。
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语文之美,爱上了语文课,就而轻松愉快的习得了知识,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阳县柏树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