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解三角形
- 格式:doc
- 大小:283.22 KB
- 文档页数:6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及例题解析 一、知识点讲解: 1、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如果∠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那么 (1)三边之间的关系为(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为∠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为 2、其他有关公式 面积公式:(hc为c边上的高) 3、角三角形的条件 在除直角C外的五个元素中,只要已知其中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元素。
4、直角三角形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关系式 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是勾通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结合部,只要题目中已知加未知的三个元素中有边,有角,则一定使用锐角三角函数,应如何从三角函数的八个公式中迅速而准确地优选出所需要的公式呢? (1)若求边:一般用未知边比已知边,去寻找已知角的某三角函数 (2)若求角:一般用已知边比已知边(斜边放在分母),去寻找未知角的某三角函数。
(3)在优选公式时,尽量利用已知数据,避免“一错再错”和“累积误差”。
5、直角三角形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解直角三角形时,是用三角知识,通过数值计算,去求出图形中的某些边的长度或角的大小,这是数形结合为一种形式,所以在分析问题时,一般先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它的平面或截面示意图,按照图中边角之间的关系去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帮助思考,防止出错。
(2)有些图形虽然不是直角三角形,但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它们分割成一些直角三角形和矩形,从而把它们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3)按照题目中已知数据的精确度进行近似计算 二、例题解析: 例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和是16cm,另一条直角边为8cm,求它的面积, 解:设斜边为c,一条直角边为a,另一条直角边b=8cm,由勾股定理可得,由题意,有c+a=16 ,b=8 说明:(1)由于知两边和及第三边的长,故相当于存在两个未知量,因为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所以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沟通关系。
角平分线定理解三角形问题
角平分线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是解决三角形
内角平分线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角平分线
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角平分线定理的定义。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线段从一个角的顶点到对边上某一点,且使得这条线
段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那么这条线段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角平分线定理指出,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一条角的内角平分线与
对边相交,那么这条角的内角平分线将这个对边分成两个部分,且
这两个部分的比等于另外两条边的比。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些角平分线定理的应用。
角平分线定理可
以用来解决一些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相关的问题,比如求解三角形
内角平分线的长度、判断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位置关系等。
通过角
平分线定理,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些有趣的几何性质,例如角平分线
的交点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或者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外接圆有
一些特殊的位置关系等。
除了在数学中的应用,角平分线定理也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在
建筑、工程和设计领域,我们经常需要利用角平分线定理来进行测量和设计,比如在绘制建筑图纸时,需要准确地确定角的平分线位置,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总之,角平分线定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数学定理,它不仅在数学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角平分线定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相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三角函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几何形体,也是很多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公式和三角函数则是三角形相关的必备知识。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是求解三角形的重要公式,在初中的教学中,通过这些公式,可以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周长、面积等重要性质。
1. 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设三边对应的内角分别为α、β、γ,边长分别为a、b、c,则有:cos α = (b² + c² - a²) / 2bccos β = (a² + c² - b²) / 2accos γ = (a² + b² - c²) / 2ab其中,cos表示余弦函数,a、b、c表示三边,α、β、γ表示与其对应的内角。
2. 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设三边对应的内角分别为α、β、γ,边长分别为a、b、c,则有:a / sin α =b / sin β =c / sinγ其中,sin表示正弦函数。
3.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斜边AB对应的内角为α,直角边AC和BC分别对应的内角为β、γ,斜边AB的长度为c,直角边AC和BC的长度分别为a、b,则有:a² + b² = c²二、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三角学中的重要分支,是数学和物理学中非常基础而常用的知识。
在初中数学中,学习三角函数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同时也是后续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1. 正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斜边AB对应的内角为α,斜边AB的长度为c,直角边AC的长度为a,则有正弦函数:sin α = a / c2. 余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斜边AB对应的内角为α,斜边AB的长度为c,直角边BC的长度为b,则有余弦函数:cos α = b / c3. 正切函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直角边AC对应的内角为α,直角边BC的长度为b,直角边AC的长度为a,则有正切函数:tan α = b / a4. 余切函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直角边BC对应的内角为α,直角边BC的长度为b,直角边AC的长度为a,则有余切函数:cot α = a / b通过学习上述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和三角函数的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结构和性质,从而更好地解决与其相关的问题。
第11关 解直角三角形(讲义部分)知识点1 解直角三角形1.已知一边一角(1)已知斜边和一锐角分别为A c ,,解法:,90A B ∠-=∠,sin A c a =A c B c b cos sin ==(2)已知一直角边和一锐角分别为A a ,,解法:,90A B ∠-=∠,tan B a b =A a c sin =2.已知两边(1)已知两直角边b a ,,解法:由baA =tan 求出A ∠,,90A B ∠-=∠ A bA a c cos sin ==(2)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分别为c a ,,解法:由c aA =sin 求出A ∠,,90AB ∠-=∠A cB c b cos sin ==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是合理的选用边角关系,包括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题型1 解直角三角形【例1】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1tan 3B =,cosC =,AC =(1)BC 的长; (2)sin ADC ∠的值.【解答】解:(1)过点A 作AE BC ⊥于点E ,cos C =, 45C ∴∠=︒,在Rt ACE ∆中,cos 1CE AC C ==, 1AE CE ∴==,在Rt ABE ∆中,1tan 3B =,即13AE BE =,33BE AE ∴==, 4BC BE CE ∴=+=;(2)AD 是ABC ∆的中线,122CD BC ∴==,1DE CD CE ∴=-=, AE BC ⊥,DE AE =, 45ADC ∴∠=︒,sin AD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注 意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正确应用.【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90ABC ∠=︒,45C ∠=︒,CD =,3BD =. (1)求sin CBD ∠的值; (2)若3AB =,求AD 的长.【解答】解:(1)如图,过点D 作DE BC ⊥于点E ,在Rt CED ∆中,45,C CD ∠=︒,1CE DE ∴==,在Rt BDE ∆中,1sin 3DE CBD BD ∠==; (2)过点D 作DF AB ⊥于点F , 则90BFD BED ABC ∠=∠=∠=︒, ∴四边形BEDF 是矩形,1DE BF ∴==, 3BD =,∴DF =2AF AB BF ∴=-=,∴AD =【点评】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及矩形、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构造直角三角形和矩形,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例3】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90C ∠=︒,8AC =,D 是AC 上一点,若1tan 3DBA ∠=. (1)求AD 的长; (2)求sin DBC ∠的值.【解答】解:(1)过点D 作DH AB ⊥于点H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90C ∠=︒,45A ∴∠=︒,8AC BC ==, AH DH ∴=,设AH x =,则DH x =1tan 3DBA ∠=, 3BH x ∴=, 4AB x ∴=,由勾股定理可知:ABx ∴=由勾股定理可得,4AD ==;(2)4AD =,4DC AC AD ∴=-=,由勾股定理得,DB =sinCD DBC B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例4】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卡片ABCD 放在每格宽度为12mm 的横格纸中,恰好四个顶点都在横格线上,已知36α∠=︒,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精确到1)mm (参考数据:sin360.60︒≈,cos360.80︒≈,tan360.75)︒≈【解答】解:作BE l ⊥于点E ,DF l ⊥于点F .1801809090,90,36.DAF BAD ADF DAF ADF αα+∠=︒-∠=︒-︒=︒∠+∠=︒∴∠==︒根据题意,得24BE mm =,48DF mm =. 在Rt ABE ∆中,sin BEABα=, ∴2440sin360.60BE AB mm ===︒在Rt ADF ∆中,cos DFADF AD∠=, ∴4860cos360.80DF AD mm ===︒.∴矩形ABCD 的周长2(4060)200mm =+=.【点评】本题考查矩形对边相等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例5】阅读下面材料:小红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90A C ∠=∠=︒,60D ∠=︒,AB =BC AD 的长.小红发现,延长AB 与DC 相交于点E ,通过构造Rt ADE ∆,经过推理和计算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如图2). 请回答:AD 的长为 . 参考小红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图3,四边形ABCD 中,1tan 2A =,135B C ∠=∠=︒,9AB =,3CD =,求BC 和AD 的长.【解答】解:(1)延长AB 与DC 相交于点E ,在ADE ∆中,90A ∠=︒,60D ∠=︒,30E ∴∠=︒.在Rt BEC ∆中,90BCE ∠=︒,30E ∠=︒,BC =2BE BC ∴==AE AB BE ∴=+==在Rt ADE ∆中,90A ∠=︒,30E ∠=︒,AE =tan 6AD AE E ∴=∠==. 故答案为6;(2)如图,延长AB 与DC 相交于点E .135ABC BCD ∠=∠=︒, 45EBC ECB ∴∠=∠=︒, BE CE ∴=,90E ∠=︒.设BE CE x ==,则BC =,9AE x =+,3DE x =+. 在Rt ADE ∆中,90E ∠=︒,1tan 2A =,∴12DE AE =,即3192x x +=+, 3x ∴=.经检验3x =是所列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BC ∴=12AE =,6DE =,A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 答此题的关键.【例6】如图,在Rt ABC ∆中,90C ∠=︒,斜边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 、BC 于点E 和点D ,已知:2BD CD =(1)求ADC ∠的度数;(2)利用已知条件和第(1)小题的结论求tan15︒的值(结果保留根号).【解答】解:(1)连接AD ,如图.设2BD k =,则CD =.DE 垂直平分AB , 2AD BD k ∴==. 在Rt ACD ∆中, 90C ∠=︒,cos CD ADC AD ∴∠===, 30ADC ∴∠=︒;(2)AD BD =, B DAB ∴∠=∠.30ADC ∠=︒,B DAB ADC ∠+∠=∠, 15B DAB ∴∠=∠=︒. 在Rt ACD ∆中, 90C ∠=︒,∴AC k .在Rt ABC ∆中90C ∠=︒,∴tan 2AC B BC ===-∴tan15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等知识,利用已知条 件和第(1)小题的结论是解决第(2)小题的关键.知识点2 解直角三角形综合题型2 解直角三角形综合【例7】如图,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高速公路1l 和2l 间有一条“Z ”型道路连通,其中AB 段与高速公路1l 成30︒角,长为20km ;BC 段与AB 、CD 段都垂直,长为10km ,CD 段长为30km ,求两高速公路间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解答】解:过B 点作1BE l ⊥,交1l 于E ,CD 于F ,2l 于G .在Rt ABE ∆中,1sin302010BE AB km =︒=⨯=,在Rt BCF ∆中,cos3010BF BC =÷︒=,201sin30CF BF =︒==,(30DF CD CF km =-=,在Rt DFG ∆中,1sin30(30(152FG DF km =︒=⨯=,(25EG BE BF FG km ∴=++=+.故两高速公路间的距离为(25km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是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及运算,关键把实际问题 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计算.【例8】如图,“和谐号”高铁列车的小桌板收起时近似看作与地面垂直,小桌板的支架底端与桌面顶端的距离75OA =厘米.展开小桌板使桌面保持水平,此时CB AO ⊥,37AOB ACB ∠=∠=︒,且支架长OB 与桌面宽BC 的长度之和等于OA 的长度.求小桌板桌面的宽度BC .(参考数据sin370.6︒≈,cos370.8︒≈,tan370.75)︒≈【解答】解:延长CB 交AO 于点D .CD OA ∴⊥,设BC x =,则75OB x =-,在Rt OBD ∆中,cos OD OB AOB =∠,sin BD OB AOB =∠, (75)cos370.8(75)600.8OD x x x ∴=-︒=-=-,(75)sin370.6(75)450.6BD x x x =-︒=-=-, 在Rt ACD ∆中,tan AD DC ACB =∠,(450.6)tan370.75(0.445)0.333.75AD x x x x ∴=+-︒=+=+, 75AD OD OA +==,0.333.75600.875x x ∴++-=, 解得37.5x =. 37.5BC ∴=;故小桌板桌面的宽度BC 约为37.5cm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构造直角三角形并求解.【例9】如图, 望湖公园装有新型路灯, 路灯设备由灯柱AC 与支架BD 共同组成 (点C 处装有安全监控, 点D 处装有照明灯) ,AC 与地面垂直,BC 为 1.5 米,BD 为 2 米,AB 为 7 米,60CBD ∠=︒,某一时刻, 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为37︒,求此时路灯设备整体在地面上的影长为多少?(参 考数据:sin370.60︒≈,cos370.80︒≈,tan370.75)︒≈【解答】解: 如图, 过点D 作光线的平行线, 交地面于点G ,交射线AC 于点F ,过点D 作 DE AF ⊥于点E ,在Rt DBE ∆中, 60CBD ∠=︒, 30BDE ∴∠=︒, 2BD =,sin301BE BD ∴=︒=,cos30DE BD =︒, 在Rt FED ∆中, 37AGF ∠=︒, 37EDF ∴∠=︒,tan37EF ED ∴=︒=, 7AB =,718AF AB BE EF ∴=++=++=. 33874+>,∴此时的影长为AG .在Rt AFG ∆中,32tan373AF AG ==︒答: 此刻路灯设备在地面上的影长为32(3米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用到的知识点是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构造直角三角形.第11关 解直角三角形(题册部分)【课后练1】如图,在Rt ABC ∆中,设a ,b ,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90C ∠=︒,8b =,A ∠的平分线AD =B ∠,a ,c 的值.【解答】解:90C ∠=︒,8b =,A ∠的平分线ADcos AC CAD AD ∴∠===30CAD ∴∠=︒, 60CAB ∴∠=︒, 30B ∴∠=︒,216c b ∴==,tan30b a ===︒,即30B ∠=︒,a =16c =.【课后练2】如图,在Rt ABC ∆中,90C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AB ,BC 分别交于点E 和点D ,且2BD AC =. (1)求B ∠的度数.(2)求tan BAC ∠(结果保留根号).【解答】解:(1)连接AD .DE 垂直平分线段AB , DA DB ∴=, B DAB ∴∠=∠, 2BD AC =, 2AD AC ∴=, 90C ∠=︒, 30ADC ∴∠=︒,ADC DAB B ∠=∠+∠, 15B ∴∠=︒.(2)设AC a =,则2AD BD a ==,CD =,2BC a =+,tan 2BC BAC AC ∴∠==【课后练3】如图,在ABC ∆中,45B ∠=︒,5AC =,3cos 5C =,AD 是BC 边上的高线. (1)求AD 的长;(2)求ABC ∆的面积.【解答】解:(1)AD BC ⊥,90ADC ADB ∴∠=∠=︒. 在Rt ACD ∆中,5AC =,3cos 5C =, cos 3CD AC C ∴==, 4AD AC ∴=-=.(2)45B ∠=︒,90ADB ∠=︒,9045BAD B ∴∠=︒-∠=︒,B BAD ∴∠=∠,4BD AD ∴==, 114(43)1422ABC S AD BC ∆∴==⨯⨯+=.【课后练4】如图,把两幅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图片粘贴在一矩形宣传板EFGH 上,除D 点外,其他顶点均在矩形EFGH 的边上.50AB cm =,40BC cm =,55BAE ∠=︒,求EF 的长.参考数据:sin550.82︒=,cos550.57︒=,tan55 1.43︒=.【解答】解:在直角三角形ABE 中,50AB cm =,55BAE ∠=︒,sin 50sin55500.8241BE AB BAE ∴=∠=︒=⨯=.ABCD 是矩形,55CBF BAE ∴∠=∠=︒,∴在直角三角形BCF 中,40BC cm =,55CBF ∠=︒,cos 40cos55400.5722.8BF BC CBF ∴=∠=︒=⨯=.4122.863.8EF BE BF ∴=+=+=.所以EF 的长为63.8cm .【课后练5】某片绿地形状如图所示,其中AB BC ⊥,CD AD ⊥,60A ∠=︒,200AB m =,100CD m =,求AD 、BC 的长.(精确到1m 1.732)≈【解答】解:如图,延长AD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在Rt ABE ∆中,200AB m =,60A ∠=︒,tan BE AB A ∴==,400cos60AB AE m ==︒, 在Rt CDE ∆中,100CD m =,9030CED A ∠=︒-∠=︒,2200CE CD m ∴==,tan CD DE CED==∠,400227AD AE DE m ∴=-=-≈,200146BC BE CE m =-=-≈.答:AD 的长约为227m ,BC 的长约为146m .【课后练6】如图,河的两岸1l 与2l 相互平行,A 、B 是1l 上的两点,C 、D 是2l 上的两点,某人在点A 处测得90CAB ∠=︒,30DAB ∠=︒,再沿AB 方向前进20米到达点E (点E 在线段AB 上),测得60DEB ∠=︒,求C 、D 两点间的距离.【解答】解:过点D 作1l 的垂线,垂足为F ,60DEB ∠=︒,30DAB ∠=︒,30ADE DEB DAB ∴∠=∠-∠=︒,ADE ∴∆为等腰三角形,20DE AE ∴==,在Rt DEF ∆中,1cos6020102EF DE =︒=⨯=, DF AF ⊥,90DFB ∴∠=︒,//AC DF ∴,由已知12//l l ,//CD AF ∴,∴四边形ACDF 为矩形,30CD AF AE EF ==+=,答:C 、D 两点间的距离为30m .。
初中数学如何使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在初中数学中,余弦定理是求解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一种重要工具。
余弦定理建立了三角形的三条边和对应角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
定义: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设三边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度为A、B、C。
根据余弦定理,我们有以下关系式:c^2 = a^2 + b^2 - 2ab*cosCb^2 = a^2 + c^2 - 2ac*cosBa^2 = b^2 + c^2 - 2bc*cosA应用:1. 已知两个边长和对应夹角,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在已知两个边长和对应夹角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余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已知边长和夹角的余弦定理关系式,求解未知边长的平方。
(2)取平方根得到未知边长的值。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中,边长a和b的长度分别为3和4,夹角C的度数为60度,求解边长c的值。
解:根据余弦定理,我们有:c^2 = 3^2 + 4^2 - 2*3*4*cos60°化简得:c^2 = 25 - 12c^2 = 13因此,边长c的值为根号下13。
2. 已知三个边长,求解对应夹角的度数。
在已知三个边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余弦定理求解对应夹角的度数。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余弦定理,求解三个夹角的余弦值。
(2)根据反余弦函数,求解三个夹角的度数。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的边长分别为3、4、5,求解对应夹角的度数。
解:根据余弦定理,我们有:cosA = (4^2 + 5^2 - 3^2) / (2*4*5)cosB = (3^2 + 5^2 - 4^2) / (2*3*5)cosC = (3^2 + 4^2 - 5^2) / (2*3*4)化简得:cosA = 0.6cosB = 0.8cosC = 0因此,角A的度数为arccos(0.6)≈53.13°,角B的度数为arccos(0.8)≈36.87°,角C的度数为arccos(0)≈90°。
初三数学:《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知识点在不断更新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的归纳总结,才能更好的掌握,接下来精品学习网初中频道给大家整理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整理,供大家参考阅读。
1解直角三角形一、锐角三角函数(一)、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0,设BC=a,CA=b,AB=c,锐角A的四个三角函数是:(1)正弦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ABC,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 A=ca,(2)余弦的定义:在直角三角行ABC,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 A=cb,(3)正切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角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 A=ba,(4)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aAAAb的对边的邻边cot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这种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方法,有两个前提条件:(1)锐角A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且(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每条边均用所对角的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
否则,不存在上述关系2注意: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应明确(1)ca,cb,ba,ab四个比值的大小同△ABC的三边的大小无关,只与锐角的大小有关,即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四个三角函数也是固定的;(2)sinA不是sinA的乘积,它是一个比值,是三角函数记号,是一个整体,其他三个三角函数记号也是一样;(3)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可推导出三角函数的性质,如同角三角函数关系,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二)、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1)平方关系:122sinCOS(2)倒数关系:tana cota=1(3)商数关系:sincoscot,cossintan注意:(1)这些关系式都是恒等式,正反均可运用,同事还要注意它们的变形公式。
(2)sinsin22是的简写,读作“sin的平方”,不能将22sin 写成sin前者是a的正弦值的平方,后者无意义;(3)这里应充分理解“同角”二字,上述关系式成立的前提是所涉及的角必须相同,如1cottan,1223030cossin22,而1cossin22就不一定成立。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全解课标要求(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五个元素。
(2)理解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及锐角三角函数。
(3)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结构(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中一般要用到:①三边之间的关系;②两锐角之间的关系;③边角之间的关系.(3)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如果再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确定下来,求出其余三个元素.(4)四个实际问题介绍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一个实际问题用到正弦函数;第二个问题用到余弦函数;第三个问题用到正切函数;第四个实际问题要反复利用正弦函数.内容解析“解直角三角形”是在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研究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设计的两个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教科书通过四个实际问题体现了正弦、余弦和正切这几个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将测量大坝的高度与测量山的高度相对比的方式,直观形象地介绍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化曲为直,以直代曲”的微积分的基本思想.重点难点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通过解直角三角的学习,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问题对微积分的思想有所感受.教法导引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理论对理解本节内容有积极的作用.在研究解直角三角形时,教科书通过探索得到结论:事实上,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如果再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这个三角形就确定下来了,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两个元素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这个结论的获得实际上利用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理论,因为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已知两个元素对应相等,并且其中有一个元素是边,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也就是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这个三角形就确定下来,因此就可以利用这两个元素求出其余的元素.因此,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理论,有利于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学法建议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将这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时,离不开几何图形,这时往往需要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通过分析几何图形得到边、角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计算、推理等使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本节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形结合,在引入概念、推理论述、化简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都要尽量画图帮助分析,通过图形帮助找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直角三角形本质的理解.。
初中数学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公式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理解三角形相关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学习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公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三角形边角关系公式,并给出其证明过程。
一、三角形的性质回顾在学习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公式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1.三角形的定义:三个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个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两个边之间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的边:三角形的三个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有以下对应关系:a)顶点为A的边对应于以A为顶点的角;b)顶点为B的边对应于以B为顶点的角;c)顶点为C的边对应于以C为顶点的角。
4.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5.三角形的外角:一个三角形的任一内角的补角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角。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和性质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边角关系公式了。
二、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公式1.三角形内角和公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A+∠B+∠C=180°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证明这个公式:a)在三角形ABC的一条边AB上取一点D;b)在BC的同侧再取一点E;c)连接DE;d)三角形ABD和三角形DCE都是直角三角形;e)∠ABD+∠DCE=180°,即90°+90°=180°;f)由于∠CAC'+∠ABB'=90°,∠A+∠B+∠C=∠ABD+∠DCE=∠CAD+∠ABB'=180°。
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成立。
2.三角形的外角和公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和等于360°,即:∠A'+∠B'+∠C'=360°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证明这个公式:a)作满足∠A'=∠A的直线;b)由于∠AB'A'+∠ABB'=180°,所以∠ABB'是三角形ABB'的内角;c)∠ABB'在三角形ABB'内外角度数和中只占一个角;d)∠CAC'也在三角形ABC的内外角度数中占一个角;e)∠ABB'+∠A+∠CAC'=∠AB'C';f)∠A'+∠B'+∠C'=∠AB'C'=∠ABB'+∠A+∠CAC'=180°+180°=360°。
解三角形的几种方法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学科的基础内容之一,解三角形问题是常见的数学题型之一。
通过解三角形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解三角形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解三角形问题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有以下关系成立: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A、B、C分别表示三个对应角的大小。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角和边的数据来求解未知角和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以及一个边的长度,可以通过正弦定理求解出三角形的其他边和角的大小。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也是解三角形问题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有以下关系成立:c² = a² + b² - 2abcos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C表示夹在两边a 和b之间的角的大小,cosC表示角C的余弦值。
通过余弦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角和边的数据来求解未知角和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边的长度,可以通过余弦定理求解出三角形的角的大小。
三、正切定理正切定理是解三角形问题中较少使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有以下关系成立:tanA = (b - c) / atanB = (c - a) / btanC = (a - b) / 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A、B、C分别表示三个对应角的大小。
通过正切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边的长度来求解未知角的大小。
例如,已知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度和一个角的大小,可以通过正切定理求解出其他两个角的大小。
四、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在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中,我们可以应用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即,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的长度为c,则有:c² = a² + b²通过勾股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已知两边的长度来求解未知边的长度。
解直角三角形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可表示如下: ⇒BC=21AB ∠C=90°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ACB=90°可表示如下: ⇒CD=21AB=BD=AD D 为AB 的中点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5、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ACB=90° BD AD CD ∙=2⇒AB AD AC ∙=2 CD ⊥ABAB BD BC ∙=2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 ∙CD=AC ∙BC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1、如图,在△ABC 中,∠C=90°①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为sinA ,即ca s i n =∠=斜边的对边A A ②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为cosA ,即cb c o s =∠=斜边的邻边A A ③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为tanA ,即ba t a n =∠∠=的邻边的对边A A A 2、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3、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考点全梳理考点1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例题1在Rt△ABC中,∠C=90°,∠B=α,若BC=m,则AB的长为()A .B.m•cosαC.m•sinαD.m•tanα变式1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下列各组线段的比不能表示sin ∠BCD的()(第一题图)(第二题图)(第三题图)A .B .C .D .变式2如图,BD⊥AC于D,CE⊥AB于E,BD与CE相交于O,则图中线段的比不能表示sin A 的式子为()A .B .C .D .变式3如图,△ACB中,∠ACB=Rt∠,已知∠B=α,∠ADC=β,AB=a,则BD的长可表示为()A.a•(cosα﹣cosβ)B .C.a cos αD.a•cosα﹣a sinα•a•tanβ考点2 网格中的锐角三角函数值计算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各边的长度,有时还会运用面积法来求解关键边的长度.例题2如图,在6×6的正方形网格中,△ABC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则tan∠BAC的值是()A .B .C .D .变式4如图,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O都在格点上,则∠OAB的正弦值是.变式5如图,将∠BAC放置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如果顶点A、B、C均在格点上,那么∠BAC的正切值为.变式6如图,△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sin∠ACB的值为.考点3 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例题3sin58°、cos58°、cos28°的大小关系是()A.cos28°<cos58°<sin58°B.sin58°<cos28°<cos58°C.cos58°<sin58°<cos28°D.sin58°<cos58°<cos28°变式7比较大小:(1)cos35°cos45°,tan50°tan60°;(2)若sinα=0.3276,sinβ=0.3274,则αβ.变式8比较大小:sin81°tan47°(填“<”、“=”或“>”).变式9如图所示的网格是正方形网格,∠AOB∠COD.(填“>“,“=”或“<“)考点4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平方关系:sin2A+cos2A=1;(2)正余弦与正切之间的关系(积的关系):一个角的正切值等于这个角的正弦与余弦的比,即tanA或sinA=tanA•cosA.例题4如图,P是∠α的边OA上一点,且点P的横坐标为3,sinα,则tanα=()A.B.C.D.变式10若∠a为锐角,且tan a是方程x2﹣2x﹣3=0的一个根,则sinα等于()A.1B.C.D.变式11在Rt△ABC中,∠C=90°,下列式子正确的是()A.sin A+cos A<1 B.sin A+cos A=1C.sin A+cos A>1D.sin A+cos A≥1变式12已知sinαcosα,且0°<α<45°,则sinα﹣cosα的值为()A.B.C.D.±考点5 互余两角三角函数的关系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sin(90°-α)=cosα,cos(90°-α)=sinα,例题5如图,在Rt△ABC中,∠BAC=90°,AD⊥BC,垂足为D.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sinα=sin B;②sinβ=sin C;③sin B=cos C;④sinα=cosβ.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变式13已知α为锐角,sinα+cos(90°﹣α),则α=.变式14若a<60°,且sin(60°﹣a),则cos(30°+a)=.变式15化简:.考点6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熟记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计算:(1)2sin30°+3cos60°﹣4tan45°(2)tan260°变式16计算:3tan30°cos45°变式17计算:变式18计算(1)3tan60°﹣tan245°﹣2cos30°.(2).考点7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中的新定义问题例题6嘉琪在某次作业中得到如下结果:sin27°+sin283°≈0.122+0.992=0.9945,sin222°+sin268°≈0.372+0.932=1.0018,sin229°+sin261°≈0.482+0.872=0.9873,sin237°+sin253°≈0.602+0.802=1.0000,sin245°+sin245°=()2+()2=1.据此,嘉琪猜想:在Rt△ABC中,∠C=90°,设∠A=α,有sin2α+sin2(90°﹣α)=1.(1)当α=30°时,验证sin2α+sin2(90°﹣α)=1是否成立.(2)请你对嘉琪的猜想进行证明.变式19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初中阶段,我们所学的锐角三角函数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sin αcos αtan α一般地,当α、β为任意角时,sin(α+β)与sin(α﹣β)的值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求得: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例如sin15°=sin(45°﹣30°)=sin45°cos30°﹣cos45°sin30°根据上述材料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计算:sin75°=;sin15°=;(2)在Rt△ABC中,∠A=75°,∠C=90°,AB=4,请你求出AC和BC的长.考点8 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解直角三角形(Rt△ABC,∠C=90°)①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2=c2;②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③边角之间的关系;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④解直角三角形中常见类型:①已知一边一锐角.②已知两边.例题7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BC=14,AD=12,sin B.(1)求线段CD的长度;(2)求cos∠C的值.变式20如图,在Rt△ABC中,设a,b,c分别为∠A,∠B,∠C的对边,∠C=90°,b=8,∠A的平分线AD,求∠B,a,c的值.变式21如图,Rt△ABC中,∠A=90°,AD、AE分别是BC边的中线和高,若cos B,BC=10.(1)求AB的长;(2)求AE的长;(3)求sin∠ADB的值.变式22如图,在△ABC中,∠ACB=90°,cos A,BC=12,D是AB的中点,过点B作直线CD的垂线,垂足为点E.求:(1)线段CD的长;(2)cos∠ABE的值.考点9 解斜三角形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作垂线将斜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进而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进行求解.例题8如图,在△ABC中,∠BAC=120°,AC=6,AB=4,则BC的长是()A.6B.2C.2D.9变式23已知.在△ABC中,BC AC,∠BCA=135°,求tan A的值.如图,在△ABC中,∠A=30°,tan B,AC=6,求AB的长.变式24如图,在△ABC中,∠B=45°,∠C=75°,夹边BC的长为6.求△ABC的面积.考点10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脚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坡度坡脚问题:(1)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又叫做坡比,它是一个比值,反映了斜坡的陡峭程度,一般用i表示,常写成i=1:m的形式.(2)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坡度i与坡角α之间的关系为:i=h/l=tanα.(3)在解决坡度的有关问题中,一般通过作高构成直角三角形,坡角即是一锐角,坡度实际就是一锐角的正切值,水平宽度或铅直高度都是直角边,实质也是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例题9水坝的横截面是梯形ABCD,现测得坝顶DC=4m,坡面AD的坡度i为1:1,坡面BC 的坡角β为60°,坝高3m ,( 1.73)求:(1)坝底AB的长(精确到0.1);(2)水利部门为了加固水坝,在保持坝顶CD不变的情况下降低AD的坡度(如图),使新坡面DE的坡度i为1:,原水坝底部正前方2.5m处有一千年古树,此加固工程对古树是否有影响?请说明理由.变式25如图,水坝的横截面是梯形ABCD,迎水坡BC的坡角α为30°,背水坡AD的坡度i 为1:1.2,坝顶宽DC=2.5米,坝高5米.求:(1)坝底宽A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2)在上题中,为了提高堤坝的防洪能力,市防汛指挥部决定加固堤坝,要求坝顶CD加宽0.5米,背水坡AD的坡度改为1:1.4,已知堤坝的总长度为5km,求完成该项工程所需的土方(结果保留根号).考点11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俯角仰角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俯角仰角问题:(1)概念:仰角是向上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是向下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2)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另当问题以一个实际问题的形式给出时,要善于读懂题意,把实际问题划归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问题加以解决.例题10如图,在坡顶A处的同一水平面上有一座古塔BC,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斜坡底P处测得该塔的塔顶B的仰角为45°,然后他们沿着坡度为1:2.4的斜坡AP攀行了26米,在坡顶A 处又测得该塔的塔顶B的仰角为76°.求:(1)坡顶A到地面水平线PO的距离;(2)古塔BC的高度.(结果用非特殊角三角函数和根号表示即可)考点12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位角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方位角问题:(1)在辨别方向角问题中:一般是以第一个方向为始边向另一个方向旋转相应度数.(2)在解决有关方向角的问题中,一般要根据题意理清图形中各角的关系,有时所给的方向角并不一定在直角三角形中,需要用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或一个角的余角等知识转化为所需要的角.变式26如图,一艘船由A港沿北偏东65°方向航行38km到B港,然后再沿北偏西42°方向航行至C港,已知C港在A港北偏东20°方向.(1)直接写出∠C的度数;(2)求A、C两港之间的距离.(结果用含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及根式表示即可)。
中考数学解直角三角形一、定义: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分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与原三角形相似,另一个与原三角形轴对称。
二、解直角三角形的步骤: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90°,所以只要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2、已知直角边a和斜边c,求另一条直角边b:公式: a2 + b2 = c2或 b = √c2 – a2 (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运算)。
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α和斜边c,求另一直角边b:公式: sinα = a / c或 a = c × sinα,求b: tanα = a / b 或 b = a / tanα。
4、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①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条中线的二分之一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中考题在平面几何中,解直角三角形是中考必考知识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解直角三角形在中考中的常见题型和解法。
一、锐角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掌握程度。
一般题型为:已知一个锐角,求其它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题:在Rt△ABC中,∠C=90°,BC=3,AC=4,则sinA=____,cosA=____,tanA=____。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AB=5,再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得答案。
二、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是解直角三角形中最重要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
一般题型为:已知一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边长或一个边长和另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未知边的长度。
例题:在Rt△ABC中,∠C=90°,BC=3,sinA=0.6,求AC的长。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得∠B的三角函数值,再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AC的长。
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严肃对吧?其实它可没那么复杂。
想想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碰到三角形的身影?比如说,建筑物的屋顶,或者是你的电脑屏幕。
嘿,别小看这些小家伙,它们可有大用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解决这些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保证你听了之后不仅会心一笑,还能记住怎么做。
咱们得了解一下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特点。
它有个“直角”,也就是90度的角,另一边的两个角加起来正好也是90度,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叫做斜边和两个直角边。
斜边是最长的那条,总是对着直角的。
简单来说,就像一个小小的标杆,立在那里就是为了提醒你:“我可是最重要的哦!”说到直角三角形,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经典的公式,叫做勾股定理。
听起来好像很高深,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公式是这样的:a² + b² = c²。
这里的a和b是直角边的长度,c是斜边的长度。
换句话说,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个公式就像是直角三角形的“身份证”,让你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三角形的“家底”。
如果你想知道一条边的长度,只要简单计算就行了,轻松愉快,不是吗?你可能会想,这些公式和边长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嘿,别着急,生活中处处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影子!比如说,咱们要测量一堵墙的高度,没法直接测,怎么办?这时候就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了。
你只需站在一定的距离,量一下到墙底的距离和看到墙顶的高度,再用勾股定理算算,嘿,墙的高度就搞定了。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再说说如何实际操作吧。
假设你和朋友一起在公园,准备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
你找个合适的地方,站在树的旁边,量量你离树的距离,接着用小树的影子做参考,搞定这些,接下来就是简单的计算。
就像玩拼图一样,乐趣无穷。
直角三角形还常常出现在建筑设计里。
建筑师们就像魔法师一样,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建筑,保证了结构的稳固和美观。
想象一下,一个高楼大厦,里面的每个角落都藏着直角三角形的秘密。
初中数学三角形复习
一、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
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梯形,AD ∥BC ,∠A =90°,BC =BD ,CE ⊥BD ,垂足为E . (1)求证:△ABD ≌△ECB ;
(2)若∠DBC =50°,求∠DCE 的度数.
2、如图,△ABC 中,∠C=90°,∠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若CD=4,则点D 到AB 的距离是 。
3、如图所示,DE 为△ABC 的中位线,点F 在DE 上,且∠AFB=90°,若AB =5,BC =8,则EF 的长为 。
二、三角形全等和相似
4、如图,等腰直角△ABC 的直角边长为3,P 为斜边BC 上一点,且BP=1,D 为AC 上一点,且∠APD=45°,则CD 的长为( ) A.
35 B.3132- C.3123- D.5
3
5、如图,在△ ABC 中,AB=AC ,∠A=36°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E ,垂足为点D ,连
接BE ,则∠EBC 的度数为 。
6、如图,在梯形ABCD 中,︒=∠=∠90B A ,=AB 25,点E 在AB 上,
︒=∠45AED ,6=DE ,7=CE 。
求:AE 的长及BCE ∠sin 的值。
7、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BC=8,沿直线MN 对折,使A 、C 重合,直线MN 交AC 于O.求线段OM 的长度.
8、如图,E 是矩形ABCE 的边BC 上一点,EF ⊥AE ,EF 分别交AC 、CD 于点M 、F ,BG ⊥AC ,垂足为G ,BG 交AE 于点H 。
(1)求证:△ABE ∽△ECF ;
(2)找出与△ABH 相似的三角形,并证明;
(3)若E 是BC 中点,BC=2AB ,AB=2,求EM 的长。
9、在菱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的点,连接AE 交BD 于点F, 若EC =2BE ,则FD
BF
的值是( )。
A 、
21 B 、31 C 、4
1 D 、51
10、如图,已知△ABC ,AB =AC =1,∠A =36°,∠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点D ,则AD 的长是 。
三、中考中的常见问题
11、已知:△ABC 中,AB =10;
⑴如图①,若点D 、E 分别是AC 、BC 边的中点,求DE 的长;
⑵如图②,若点A 1、A 2把AC 边三等分,过A 1、A 2作AB 边的平行线,分别交BC 边于点B 1、B 2,求A 1B 1+A 2B 2的值;
⑶如图③,若点A 1、A 2、…、A 10把AC 边十一等分,过各点作AB 边的平行线,分别交BC 边于点B 1、B 2、…、B 10。
根据你所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A 1B 1+A 2B 2+…+A 10B 10的结果.
G F
E D
C
B
A
12、如图所示,在△ABC 中,BC =6,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动点P 在射线EF 上,BP 交CE 于D ,∠CBP 的平分线交CE 于点Q ,当CQ =1
3
CE 时,EP +BP =
13、 如图,在Rt △ABC 中,AB =CB ,BO ⊥AC 于点O ,把△ABC 折叠,使AB
落在AC 上,点B 与AC 上的点E 重合,展开后,折痕AD 交BO 于点F , 连结DE 、EF .下列结论:①tan ∠ADB =2;②图中有4对全等三角形; ③若将△DEF 沿EF 折叠,则点D 不一定落在AC 上;④BD =BF ; ⑤S 四边形DFOE = S △AOF ,上述结论中错误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4、如图,已知一张纸片□ABCD ,90B ∠>︒,点E 是AB 的中点,点G 是BC 上的一个动点,沿EG 将纸片折叠,使点B 落在纸片上的点F 处,连结AF ,则下列各角中与BEG ∠不一定...
相等的是--( ▲ ) A. ∠FEG B. ∠AEF C. ∠EAF D. ∠EFA
15、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 ,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 边落在AB 边上,
折痕为AE ,再将△AED 以DE 为折痕向右折叠,AE 与BC 交于点F ,则△CEF 的面积为【 】
A .4
B .6
C .8
D .10
16、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D=Rt ∠,BC=CD=12,∠ABE=45°,点E 在DC 上,AE ,B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若AE=10,则ADE CEF S S ∆∆+的值是 ▲ .
课后作业
1、(1)将一副三角板如图叠放,则左右阴影部分面积1S :2S 之比等于 ▲ (2)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放置,则上下两块三角板面积1A :2A 之比等于 ▲
2、E 、F 为
ABCD 的对角线DB 上三等分点,连AE 并延长交DC 于P ,连PF 并延长交
AB 于Q ,如图①
(1)在备用图中,画出满足上述条件的图形,记为图②,试用刻度尺在图①、②中量得AQ 、BQ 的长度,估计AQ 、BQ 间的关系,并填入下表
长度单位:cm
AQ 长度
BQ 长度 AQ 、BQ 间的关系 图①中 图②中
由上表可猜测AQ 、BQ 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1)中的猜测AQ 、BQ 间的关系成立吗?为什么? (3)若将
ABCD 改为梯形(AB ∥CD )其他条件不变,此时(1)中猜测AQ 、BQ 间的
关系是否成立?(不必说明理由)
3、学完“几何的回顾”一章后,老师布置了一道思考题:
如图,点M,N分别在正三角形ABC的BC,CA边上,且BM=CN,AM,BN交于点Q.求证:∠BQM=60度.
(1)请你完成这道思考题;
(2)做完(1)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①若将题中“BM=CN”与“∠BQM=60°”的位置交换,得到的是否仍是真命题?
②若将题中的点M,N分别移动到BC,CA的延长线上,是否仍能得到∠BQM=60°?
③若将题中的条件“点M,N分别在正三角形ABC的BC,CA边上”改为“点M,N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BC,CD边上”,是否仍能得到∠BQM=60°?…
请你作出判断,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是”或“否”:①;②;③.并对②,③的判断,选择一个给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