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5918篇)
- 格式:docx
- 大小:20.28 KB
- 文档页数:12
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
A、把非无产阶级思想转化为无产阶级的思想B、把错误的思想转化为正确的思想C、把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D、把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的自我教育>>>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2.康德哲学教育的继承者赫尔巴特的“三个中心”是指除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外,还有( ).A、学生中心B、教学中心C、课堂中心D、活动中心>>>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赫尔巴特的“三个中心”是指“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3.20世纪初,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
A、《教育实用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心理大纲》D、《教育心理统计》>>>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A【解析】: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出版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廖世承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4.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
A、夸美纽斯B、培根C、康德D、赫尔巴特>>>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1776年,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开创了教育学进入大学学术殿堂的先河。
6.1970年.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 )思想。
A、最优化教学B、范例教学C、发展教育D、终身教育>>>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1970年,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在对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进行评判时,小明认为海因茨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所以他不应该偷药。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A【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其中,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小明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认为不该偷药,说明其处于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认知和反思的能力是( )。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认知的能力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发展学生的个体特征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略。
4.“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具有( )A、超前性B、全局性C、导向性D、双重性>>>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的意思是: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
这说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具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性。
5.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 )。
A、生活老师B、任课老师C、班主任D、学校管理干部>>>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中小学班主任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2019年国家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学校不得设( )。
A、复式教学班B、重点班C、课外托管班D、课外兴趣班>>>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2.下列表现不符合心理防御机制中“文饰”的是( )A、容貌平凡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B、考试不及格,则说考试试题太难,超出大纲要求C、把失恋带来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D、体育能力差的学生说,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喜欢体育>>>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通过无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合理化有两种表现:(1)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2)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C项符合升华的表现。
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要改正一个学生作业潦草的态度,适宜的方法是( )A、坚持严格要求B、批评作业潦草行为C、奖励作业认真行为D、使学生认识到作业潦草的危害性>>>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认知失调。
只有使学生认识到作业潦草的危害性才会引起其认知的失调,因此,D项符合题意。
4.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一种(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物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 )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所引起,这一理论又被称为ABC理论。
A、沃尔普B、斯金纳C、弗洛伊德D、艾利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艾利斯认为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也称为情绪困扰的ABC理论.3.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奉献的是( )。
A、卢梭B、裴斯泰洛齐C、亚里士多德D、洛克>>>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裴斯泰洛齐首次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4.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信息的方法是( )。
A、实践法B、谈话法C、参观法D、讲授法>>>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系统的信息。
5.看电影《西游记》后,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孙悟空形象是( )。
A、知觉形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通常讲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
记忆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感知的形象.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
6.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依法治教新时期的是( )的颁布实施。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人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9年国家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20世纪初,在西方的影响下,体育的重要性已被国人所认识,( )正式确立了体育在新式学校中的地位,这也是中国首次实行的现代学制。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中国现代学制首次实施的是癸卯学制。 2.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目标管理”是由( )提出的。
A、马卡连柯 B、德鲁克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3.李阳这次考试成绩非常差,老师找他谈话时。他分析原因是因为近期喜欢上班里一个女生,上课开小差。所以学习不够努力。这种原因归因属于( )。
A、不稳定不可控制的外归因 B、不稳定可控制的内归因 C、稳定可控制内归因 D、稳定不可控制内归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李阳把考试成绩差的原因归为没有努力,而努力这个是因素是不稳定可控制的内归因。 4.“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特点。 5.一种记忆的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题干所述为瞬时记忆的特点。 6.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强调( )。 ①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 ②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③课程评价的对象是课程内容 ④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⑤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A、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