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颖洁-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9.34 MB
- 文档页数:36
沈颖洁优质课教案
你们看过哪些课外书?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风起了,五颜六色的树叶在空中翻翻起舞,我喜欢秋天,喜欢秋风中轻轻飘落的树叶,也许在每一片树叶的背后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介绍图书作者:谢你西尔夫斯祖出示图:从前有一棵大树简单的一幅画,这么简单的一幅画该怎么读?没有文字,黑白的画面生:想象故事的空白抓住细节,师:怎么抓住细节?
师:决定成败的地方想象空白的地方会有什么故事?展开想象这是一棵什么树?生:这是一棵快乐的苹果树这是一棵孤独的苹果树这是一棵生气的苹果树这是一棵伤心的苹果树这是一棵幸福的树(最后一棵没有被砍伐的树)这是一棵忧心忡忡的树(万一被一阵风吹倒呢)师:刚才我们通过想象使简单的画面变得丰富多彩(读简单图的好方法)师: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儿?我们去想象生:穿吊带杉,灯笼裤,高跟鞋淘气,爬上树荡秋千,向大树跑去出示图,对比两幅图,师:大树弯下身子召唤男孩儿生:方便孩子更好的爬上大树也许是低头和男孩说话师:刚才我们读图知道了,抓住细节,精彩会在每一个细节之中读图,展开想象,就会让简单的画面变得丰富多彩还要仔细观察,精彩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出图:男孩儿每天都会跑到树下(画面小男孩在接树叶)师: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低头微笑被树上的红苹果迷住了,很想吃采集树叶采一片树叶(很有意思)故意想把树叶给男孩抖落树叶采集树叶做标本做书签不想让树叶落地垫起脚,迫不及待的想摘树叶叶子是大树送给他的礼物,每一片叶子就代表着真诚的友谊
出示:树叶就象已经做好的皇冠生:大树很高兴自己使小男孩成为森林之王,大树非常骄傲激动,为他鼓掌为孩子遮风挡雨出示:一棵树,一双鞋生:他常常爬上树干躲在树干后面就快爬上去,开心想吃到苹果高兴就快吃到苹果了。
精心设计幼儿园主题活动沈颖洁【期刊名称】《湖北教育·综合资讯》【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2页(P24-25)【作者】沈颖洁【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主题活动正契合这一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幼儿的学习经验来组织教育教学,在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成为幼儿园广泛采用的课程形态。
重视各学科、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对幼儿来说,学习应当是有关联和有意义的,是以前经验的延续,并对以后的生活具有价值。
主题活动相比学科(领域)活动而言,更注重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力求使不同学科(领域)知识围绕主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并用这种整体性知识影响幼儿,使幼儿建构起完整的内部知识结构。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的一系列活动,更强调幼儿的直接经验、亲身体验,能使幼儿通过主动参与,在与材料和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体现个别差异,关注生活经验和学习。
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预先编制的主题实施计划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状况做出调整。
虽然调整的范围相对较小,但只有关注到幼儿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的主题活动,才能更好地处理幼儿生成的学习任务和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体现对儿童个别差异的尊重与支持。
使发展与知识同步。
主题活动不只是关注幼儿认知的发展,而是充分考虑儿童多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在认知、情感和身体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在活动中获取综合性的经验和知识。
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教师需要在了解幼儿相关经验背景、兴趣需要的基础上预先设置主题活动框架、主题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环境等。
对主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先设想,尽可能使目标、内容、情境、经验、兴趣等各种因素与主题实施的方法、策略相匹配,带给幼儿更为适宜的学习与发展。
一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一年级沈颖洁吴吉妹徐峰1集思广益事半功倍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标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的落实,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集体备课机制目标任务:加强新课标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加强听课、评课、说课的力度,做到每课时都进行集体备课主要措施:1、把每一单元的内容落实到人,以这位老师为主,写出教案,集体修改补充,形成用集体智慧形成的教学方案2、记录每次学习、听课、以及与外校教师交流会议的内容3、坚持备课组内互相听、评课制度4、做到每节课后及时交流课堂上收获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个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次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回去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法、减法的含义和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悉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法、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分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周次课题中心发言人1 数一数、比一比沈颖洁2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沈颖洁3 认识物体和图形沈颖洁4 分类沈颖洁 5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吴吉妹 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吴吉妹 7 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吴吉妹 8 处理练习、整理复习吴吉妹 9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吴吉妹 10 期中复习考试沈颖洁 11 认识钟表徐峰 12 11——20各数的认识徐峰 13 11——20各数的认识徐峰 14 11——20的进位加法徐峰15 11——20的进位加法沈颖洁 16 11——20的进位加法沈颖洁 17 处理练习、整理复习沈颖洁 18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沈颖洁 19 期末考试复习沈颖洁 20期末考试复习沈颖洁3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间内容地点办公室制定教学计划参加人员:沈颖洁吴吉妹徐峰主持人:沈颖洁活动内容简录: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我任教班级人数多;男生比女生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教学总目标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措施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品质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就在生活当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4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间内容参加人员:沈颖洁吴吉妹徐峰主持人:徐峰活动内容简录: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6培养数感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对本单元《10的认识》进行教学设计地点办公室认数5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间内容参加人员:沈颖洁吴吉妹徐峰主持人:吴吉妹活动内容简录: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对形体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不对形体的特征作规范的语言描述教材安排一年级认识“体”,一年级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地点办公室认识物体6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间内容参加人员:沈颖洁吴吉妹徐峰主持人:沈颖洁活动内容简录:把10以内数的组成从认数里抽出来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一年级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安排有三点理由:一是分与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二是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内容三是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记忆的机会与条件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这样编排,是因为较小数的组成比较简单,也容易记忆,所以教学的容量可以大一点;较大数的组成比较复杂,记忆需要时间,所以教学的步子放小一点;10的组成与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关系密切,所以单独教学,更突出一点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3.在有趣的氛围中练习数的组成10以内各数的组成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练习是主要途径教材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免机械、枯燥地练习,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重情趣、重口答,提高练习的效率7地点办公室 10以内数的组成备课教研活动记录时间内容参加人员:沈颖洁吴吉妹徐峰主持人:沈颖洁活动内容简录: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把运算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落实到每道例题和许多练习题里,发挥知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如体会了运算的意义,就能知道计算时应该怎样想;应用数的分与合进行计算,又能加强对运算意义的感受又如把运算知识的教学寓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既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运算的意义和方法,又能感受学习运算知识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从学生认知水平有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出发,把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六部分编排,逐渐提升认知要求和认知深度,揭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 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教学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是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需要很长的过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只要求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经过四个阶段的教学,逐步达到这样的要求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这些数的分与合,很多学生还在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教学10以内加、减法的重要基础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