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共1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16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中 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 (2)讪.(shàn) (3)徼.(jiāo )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六二十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课文解读]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3.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2分)24.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3分)•23.仁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2分)•24.“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衷主义者。
(1分)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
(1分)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别,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
(1分)•(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古文选读中庸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古文选读》中,《中庸》被誉为中庸之经,被列为必读经典之一。
本文将以《古文选读》中《中庸》为主题,探讨其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由《论语》中的一些章节整理而成,内容围绕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展开,旨在表达中庸之道,并提出追求中庸的六个原则。
首先,《中庸》强调“性之中和”。
“性之中和”即指人性本身的内在和谐与平衡。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有在修养和教育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偏差。
追求中庸之道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和保持人性的和谐状态。
其次,《中庸》强调“诚之中和”。
诚是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建立起真实、坦诚关系的基础。
孔子认为,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中庸》强调“言之中和”。
孔子认为,言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只有正确、恰当地运用言语,才能实现言行一致,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因此,孔子在《中庸》中强调了言行之间的一致性和恰当性。
此外,《中庸》还强调“事之中和”、“气之中和”和“乐之中和”。
在孔子的理念中,人们应该在处理事务时保持适度、平衡的态度,避免过分的极端和偏颇。
同时,人们应该保持情绪的平和稳定,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左右。
乐即指人在追求快乐时要保持适度,不沉湎于过度的享乐,也不堕入悲观和消极的情绪之中。
综上所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包括人性的中和、诚实的中和、言语的中和、事务的中和、情绪的中和以及快乐的中和。
这些原则构成了一种理性、和谐、平衡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
在当代社会中,中庸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过于追求物质的利益,也不过于悲观和消极。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中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同时,中庸之道也指引着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态度和方法。
诚实、宽容、公正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