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控标准参考
- 格式:ppt
- 大小:741.50 KB
- 文档页数:385
工程井控现场检查标准一、现场摆放1、值班房、库房、化验房、录井房、地质房、油管、配电房、发电房距井口大于30m。
2、油罐距发电房大于20m、距放喷管线大于3m,水罐距放喷管线大于2m、距井口小于30m必须防爆,消防房位于发电房附近,野营房置于井场边缘50m以外的上风处,锅炉房距井口大于50m季节风上风位置。
二、井控检查安装注意事项1、紧急集合点摆放必须双项(两个风向)并且要有风向标。
2、测斜房必须正对井口,值班房摆放在测斜房旁边,值班房上方要有探照灯要求专线。
3、远程控制台位于井架大门左侧,距井口大于25m,电路要求专项从发电房或配电房引出。
油量、压力符合要求,手柄位置处于开关状态挂牌清晰,备用手柄处于中位挂牌准确,气泵可正常运转,气源从气源房单独接出并控制,控制司钻控制台开关处于开位,压力表要有检测合格证(半年一检)要求专项照明灯,照明灯要好用防爆,控制台下方要求垫防渗布,控制台周围2米无障碍物,周围10m内不得有易燃易爆腐蚀物品,保持控制台卫生。
4、液控管线要使用专用管排架,距放喷管线大于1m,必须有标准的过桥,液控管线必须完好无漏油,快速接头不能被过桥掩盖,与井架接触面垫绝缘胶皮。
5、放喷管线不允许现场焊接与节流、压井管汇连接口必须基墩固定,每隔10-15m要求基墩固定,放喷口、放喷管线转弯处要求双基墩双卡子固定,备冒要求齐全,放喷口要求有防火墙、风向标、双项点火装置(距离与放喷口大于10m)要有放喷坑容积大于200m3,管线出口处距各种设施不小于50m,基墩要求800mm*800mm*800mm,放喷管线与井架底座固定要牢固,卡子要求标准化,垫好绝缘胶皮。
6、防喷器固定要使用16mm钢丝绳对角绷紧固定,要求每个固定3个卡子,间距10cm,套管头要有合格证,安装压力表,方井要求有操作台,保持方井清洁,挡泥伞要安装标准,手动锁紧杆手轮必须接出井架,手轮较高时要有操作台,并且要有计数器,目视化管理,手动锁紧杆支架要规范,防喷器上的液控管线接口面向绞车一侧,要安装耐磨装置,螺栓上扣均匀。
井下作业井控知识一、井下作业井控工作的内容包括:设计的井控要求,井控装备,作业过程的井控工作,防火防爆防硫化氢措施和井喷失控的紧急处理,井控培训及井控管理制度等六个方面。
二、井控装备包括防喷器、射孔闸门及防喷管、简易抢防喷装置、采油树、内防喷工具、防喷器控制台、节流压井管汇等。
三、井控装备配置标准1、小修作业井的井控装备配置最低标准为:21MPa手动单闸板防喷器、抽油杆防喷装置,油管快速抢喷装置等,并配备简易压井、放喷管线。
2、试油井和高压油气井(井口最高压力14Mpa以上)的井控装备最低配置标准为:35MPa 手动单闸板防喷器、射孔闸门、快速抢喷装置等,并配备简易节流压井管线。
3、大修井井控装备的最低配置标准为:21MPa单闸板液压防喷器、21MPa单闸板手动防喷器、液压控制系统、单流阀、21MPa节流压井管汇、抢喷短节及各种配合接头等。
4、高压油气井及居民住宅、学校、厂矿、联合站、加油站等要害地区施工的大修井井控装备的最低配置标准为:35MPa双闸板液压防喷器、环行液压防喷器液压控制系统、方钻杆下旋塞、旋塞、35MPa节流压井管汇、抢喷短节及各种配合接头等。
5、压井管汇、节流管汇及闸门等的压力级别和组合形式要与防喷器压力级别和组合形式相匹配。
四、井场设备的布局要考虑防火的安全要求,标定井场内的施工区域并严禁烟火,在进行井下作业施工时,必须设置隔离带或隔离墙,发电房、锅炉房等应在井场盛行季节风的上风处,发电房和储油罐距井口不小于30米且相互间距不小于20米,井场内应设置明显的风向标和防火防爆安全标志。
放喷管线安装在下风向,接出井口20米以远,通径不小于62毫米,放喷闸门距井口3米以远,压力表接在内控管线与放喷闸门之间,放喷管线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转弯时,转弯处要用锻造钢制弯头,每隔10米-15米用地锚或水泥墩将放喷管线固定牢靠。
压井管线自套管闸门接出,安装在当地季节风的上风向。
五、所有在用的井控装备必须按规定的时间由使用单位送到勘探局指定井控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井控级别划分及井控要求辽河油田作业井控风险分级按地层压力、油田地面环境、油井类型、施工方式四种因素划分如下:(一)按施工井地层压力系数划分为高压井、常压井、低压井。
1、高压井:压力系数≥1.0。
2、常压井: 0.7<压力系数<1.0。
3、低压井:压力系数≤0.7。
(二)按施工井周边地面环境条件的危险程度划分为高危、危险、一般地区。
1.高危地区:井位在城区,井口周围300m范围内有居民区、学校、医院、工厂等人员集聚场所或油库、炸药库等易燃易爆物品存放点;井口100m边缘临近海洋、河流、水库等易受污染的水资源区。
2.危险地区:井口周围150m范围内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防设施等;井口周围75m范围内有民宅;井口周围40~50m范围内有高压线(6KV以上)及变电站、联合站等。
3.一般地区:高危和危险之外的地区。
(三)按施工井井口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划分为高危害井、危害井和低危害井。
其中一种满足条件即可判定危害类型1.高危害井:井口硫化氢浓度≥150mg/m3(100ppm);二氧化硫浓度>270mg/m3(100ppm);一氧化碳浓度>30mg/m3(24ppm);二氧化碳浓度>18000mg/m3(9164ppm)。
2.危害井:井口硫化氢浓度为30mg/ m3(20ppm)~150mg/m3(100ppm);二氧化硫浓度为13.5mg/m3(5ppm)~270mg/m3(100ppm);一氧化碳浓度为20mg/m3(16ppm)~30mg/m3(24ppm);二氧化碳浓度为9000mg/m3(4582ppm)~18000mg/m3(9164ppm)。
3.低危害井:井口硫化氢浓度<(含)30mg/m3(20ppm);二氧化硫浓度<13.5mg/m3(5ppm);一氧化碳浓度<20mg/m3(16ppm);二氧化碳浓度<9000mg/m3(4582ppm)的井。
(四)按施工井生产状况划分为高危井、危险井、普通井。
井控试压标准
1、在井控车间(基地),环形防喷器(封闭钻杆,不封空井)、闸板防喷器、四通、防喷管线、内防喷工具和压井管汇等应作 1.4 MPa 〜2.1 MPa的低压试验和额定工作压力试压;节流管汇按各控制元件的额定工作压力分别试压,并应作 1.4 MPa〜2.1 MPa的低压试验。
试验要求应符合SY/T 5053.1,SY/T 5127,SY/T 5215,SY/T 5323,SY/T 5525 等的有关规定。
2、在钻井现场安装好后,井口装置应作 1.4 MPa〜2.1 MPa的低压试验。
在不超过套管抗内压强度 80% 的前提下,环形防喷器的高压试验值应为封闭钻杆试压到额定工作压力的 70%;闸板防喷器、四通、防喷管线、压井管汇和节流管汇的各控制元件应试压到额定工作压力;其后的常规试验压力值应大于地面预计最大关井压力。
3、钻开油气层前及更换井控装置部件后,应用堵塞器或试压塞参照“第2点”中的有关要求及条件试压。
4、除防喷器控制系统、各防喷器液缸和液动闸阀应用液压油做21 MPa控制元件、油路和液缸可靠性试压外,井控装置的密封试压均应用清水密封试压,试压稳压时间应不少于 10 min,密封部位不允许有渗漏,其压降应不大于 0.7 MPa。
5、放喷管线密封试压应不低于 10 MPa。
6、在井控车间(基地)的试压记录应使用压力计和图表记录器。
压力测试范围不允许小于压力计最大量程的 25 %,且不允许超过压力计最大量程的 75 %。
钻井现场的试压具体要求应按钻井工程设计
和有关井控技术规定进行。
回答完毕。
井控系统安装标准一、井场的布置1.油灌区、发电房距井口不少于30米。
2.远程控制台距井口不少于20米。
3.锅炉房距井口不少于50米。
4.发电房与油灌区相距不少于20米。
5.油灌区与放喷管线距离应大于3米。
6.距井口30米以内的电器设备,必须使用防爆开关,防爆马达。
7.井场电路不准使用裸线。
8.照灯及远程控制台电路必须有专线,由发电房直接接出。
二、井控装置的安装(一)井口安装标准1.防喷器与转盘中心偏移不大于10mm,防喷管线不高于船形底座150mm。
2.安装防喷器底法兰,套管接箍,必须原套管接箍,严禁在套管本体上重新对焊。
3.防喷器上应有泥浆防护伞,保持防喷器清洁。
4.防喷器各部件不允许焊接任何附加物。
5.冬季施工必须把放喷管线与蒸气管线一起用毛毡捆好。
(二)紧固标准1.底法兰短节与井口套管接箍螺纹用高压密封脂后上紧,不许焊接。
2.所有法兰连接紧固螺栓必须齐全,均匀上紧。
螺栓端部必须突出螺帽端部之外,并且两端突出要均匀。
3.使用专用的螺栓紧固各法兰,螺栓外径必须与孔径相结合,不允许使用非专用螺栓代替。
4.安装完的防喷器四角用专用反正螺栓找正紧固。
5.防喷管线连接螺纹涂高压密封脂上紧。
每隔5 ~10米用地锚或水泥基墩固定,放喷口处必须固定。
水泥基墩的规格是0.9m╳0.9m╳0.9m,填石水泥砂浆浇注。
6.井架底座以内的放喷管线用特制的标准:“∪”型卡固定在井架底座上。
不允许在井架底座上焊螺栓加压板固定。
7.回收钻井液管线用“∪”型卡子穿1号罐横梁用压板固定。
不许在罐上焊螺栓加压板固定。
8.所有卡子与被固定管中间须加橡胶垫或木块。
9.节流管汇要有水泥基础,摆放平稳,高度适宜。
(三)管线安装标准1.通径大于230mm的防喷器放喷管线使用127mm钻杆。
通径为180mm的防喷器放喷管线使用89mm钻杆。
2.放喷管线必须接出井场,若受地面条件限制达不到75米时必须将接头处涂好丝扣油并保护好,备有连接预案。
井控车间标准一、车间布局1.车间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合理布局,遵循安全、环保、节能的原则。
2.车间的设备、设施应按照工艺流程进行配置,并满足生产操作、维护保养、安全管理的需要。
3.车间出入口、通道、消防设施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满足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撤离的要求。
二、设备配备1.车间应配备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设备、设施,并保证其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2.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经过专业人员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设备的操作说明书、维护保养手册等应齐全,并放置在便于操作、维护的位置。
三、设备维护1.车间应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2.设备维护保养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更换易损件,防止设备故障对生产造成影响。
3.设备维修时,应采取安全措施,确保人员安全和设备稳定。
四、人员培训1.车间应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包括生产工艺、设备操作、安全知识等内容,确保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
2.车间应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3.培训记录应齐全,并存档备查。
五、安全制度1.车间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
2.车间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
3.车间应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和应急设施,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4.车间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5.发生事故时,车间应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救援,确保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
六、作业规范1.车间应制定明确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包括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操作方法、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内容。
2.员工应严格遵守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改变工艺参数或操作方法。
3.在生产过程中,车间应对各项工艺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处理。
4.对于关键工序和质量控制点,车间应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人员,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陆上石油天然气井下作业过程中的井控要求1洗(压)井作业1.1洗(压)井方式、洗(压)井液密度、类型、用量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1.2洗(压)井施工应安排专人观察压力和出口返液情况。
1.3最大施工压力应低于井口额定工作压力和套管抗内压强度的80%两者中的最小值。
1.4压井应不少于1.5个循环周,压井液进出口密度差小于0.02g∕cπΛ停泵油、套压均为零,出口无外溢,再下步作业。
1.5不能建立循环的油气井,应保持一定的液柱高度平衡地层压力。
1.6挤注法压井时,施工压力不应超过最大允许关井压力。
2换装井口作业2.1换装井口装置前应压稳地层,观察时间不少于换装井口作业周期,出口无异常后,用原密度压井液循环不少于1.5个循环周,再进行作业。
2.2井口完全密闭无法常规泄压的井,应先确定井内压力情况及流体类型。
2.3换装前在油管或套管内增设机械屏隙或采用冷冻井口的方式暂堵井筒时,应确保密封有效。
2.4换装井口装置前,应准备好所需的待换的井口装置、垫环、螺柱、螺母、内防喷工具或抢接装置。
2.5换装过程出现溢流,应按照用时最短原则控制井口。
2.6换装后,应按设计要求试压。
3起、下作业3.1起、下抽油杆前,应按设计配备防喷装置,抽油杆简易防喷装置转换接头应与井内抽油杆匹配。
3.2起、下管柱作业前,按设计要求安装井控装置,并准备好内防喷工具、防喷单根(或短节)及配合接头等,井口未安装防喷器的应准备好简易防喷装置。
3.3起、下管柱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灌液,灌液量以井简液柱压力能平衡施工层最高压力为原则。
3.4起、下大直径工具时,应密切观察悬重及井口液面;在油气层井段及顶部以上30OnI内,应控制起下速度。
3.5起、下管柱时应核实灌入液和返出液情况。
3.6起、下外挂电缆管柱,应备好电缆剪断工具。
3.7“三高”油气井起管柱完毕,等停期间应下入不少于作业层位以上井深三分之一的管柱。
4钻、磨、套、钱作业4.1钻、磨、套、铳作业所用井控装置及压井液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井控九项制度参考
井控九项制度是指管理油井作业过程中需遵守的九项制度,以确保作业安全和环境保护。
下面是井控九项制度的参考:
1. 操作规程制度:制定和遵守相关操作规程,确保作业过程符合标准和规范。
2. 安全技术制度:建立安全技术管理体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作业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
3. 环境保护制度: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降低作业对环境的影响。
4. 作业许可制度:严格按照作业许可制度进行作业,确保作业合法合规,并保障作业安全。
5. 管理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责,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6. 安全培训制度: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防止事故发生。
7. 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减少事故扩大和危害。
8. 干线管道或设备线防护制度:确保干线管道或设备线的运行安全,避免损坏和泄漏。
9. 交底制度:在作业前进行必要的交底,告知作业人员作业内容、风险和安全措施,确保作业员清楚遵守。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