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3、1.4简单的结构设计经典结构的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8.69 MB
- 文档页数:76
经典结构的欣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经典结构的欣赏》是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四节的内容。
它是续学生“认知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欣赏结构”重要课时。
教材通过赵州桥、飞檐、蛋形椅三个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设计的要点,并体会技术文化的内涵。
最终达成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能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内容标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从结构的功能、强度、稳定性、创新和工艺等角度,对结构设计的优缺点进评析。
(2)会从历史、民俗和审美角度,欣赏典型结构的设计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作品,感受结构的丰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设计的欣赏,增强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热情。
从经典结构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结构2、难点:对文化内涵的体会四、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理论学习和简单结构设计实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结构”方面的基础。
其次,高一年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事物感悟特别的敏感,但对于静态文本的或单向的刺激,思维的有向注意持久性较差,容易发生转移。
反之,学生对视觉、听觉等多角度产生的立体冲击的响应则会比较持久,并且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积极活跃状态,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辨析等方面的能力特别强。
五、教学策略:将教材中的案例和补充案例,在教学中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实现学生能力拓展,开阔学生视野,达到知识迁移目的。
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注意启示学生探讨“结构与受力”问题的解决和结构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六、教学准备在课前收集“赵州桥”、“木拱廊桥”、“侗族风雨桥”、“明清椅子”、“飞檐斗拱”等丰富的结构设计作品视频资料,结合课本的案例制作成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增加课时内容信息量。
《经典结构的欣赏》说课稿《经典结构的欣赏》说课稿海南中学东坡学校王俊海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经典结构的欣赏》是江苏版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编者对本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结构的知识,从了解结构到探究结构,还对桥梁进行了结构设计并用模型的方式展现出来,而这样的设计作品毕竟只是基于技术角度考虑进行设计的作品,是有必要使其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作品。
正是出于以上的目标,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和处理,以“中西方经典建筑结构赏析”及“现代建筑结构赏析”两个课题作为载体使学生更好地学会欣赏经典结构,更加顺畅地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后面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真正实现了设计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研读课标,我们就知道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经典结构的欣赏过程,不仅能分别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同时使他们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依据课标以及本校高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中西经典结构的赏析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作品;能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等典型建筑结构的欣赏,学会对比、类比、归纳、优化等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作品,感受结构的丰富多彩及其蕴涵其中的美感;通过对我校校门的赏析及再次设计,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参与学校建设的美好情怀。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课标以及针对我校高二学生特点对教材做的一些整合和处理,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分别从文化和技术两个角度对经典建筑结构进行赏析。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赏析不同风格的结构中获得创造灵感,并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单元任务二《欣赏经典结构的案例》教学设计江苏版通用技术(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本节课引领学生从建筑类、生活用品类、生产机械设备类等三个方面赏析优秀的结构设计,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认识经典结构,其中技术的角度包含结构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稳固耐用性,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文化的角度主要含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体现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
一、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技术意识: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分析我国传统及现代特色建筑,理解历史、文化、环境等对技术的影响。
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特色建筑的典型结构。
工程思维:以特色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学习与案例分析,领悟结构与工程的之间的关联性,激发学生结构设计的兴趣和对技术世界的热爱。
:通过插接装置设计日常用品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设想、搭建、测试简单的技术实践过程,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样表达:能用简单的草图表达和交流结构物化能力:小组合作完成微型桥梁的搭建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欣赏经典结构的案例》是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的内容,通过对岳阳楼的赏析,引导学生从技术及文化角度欣赏典型建筑,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分析我国传统及现代特色建筑,理解历史、文化、环境等对技术的影响。
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特色建筑的典型结构,领悟结构与工程的之间的关联性,激发学生结构设计的兴趣和对技术世界的热爱。
通过分析蚂蚁椅的典型经典结构,结合插接装置设计日常用品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设想、搭建、测试简单的技术实践过程,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分析能力迁移至生产生活中,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和评价。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结合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对赏析经典结构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本节课通过建筑类、生活类、生产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头脑风暴,形成系统性的赏析报告。
《经典结构的欣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题目:《经典结构的欣赏》二、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各种经典建筑结构,包括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等,通过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设计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经典建筑结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学习和掌握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提高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古代建筑结构的欣赏:包括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古罗马斗兽场等;2. 中世纪建筑结构的欣赏:包括巴黎圣母院、伦敦塔桥、威尼斯水城等;3. 现代建筑结构的欣赏:包括巴黎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日本京都国际会议中心等。
五、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地考察: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结合实地考察各种建筑结构,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建筑之美;2. 视频资料展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种建筑结构的照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3. 分组讨论和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不同建筑结构的欣赏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作业要求:1. 每位学生选择一种经典建筑结构,撰写一份1000字以上的欣赏文章,包括建筑的历史背景、设计原则、特点和个人评价;2. 学生可以选择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提交作业;3. 学生还可以结合实地考察的经历,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分享给同学们。
七、评价方式:1. 评分标准:包括作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表达方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创意性和思考深度等;2. 评分方式:教师评分+同学互评,综合得出最终成绩;3. 评分比例:教师评分占70%,同学互评占30%。
八、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和作业设计,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各种经典建筑结构,培养审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建筑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经典结构的欣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本作业设计主要针对高中学生进行,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欣赏经典结构,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课程目标:1.了解不同类型的经典结构,包括建筑、艺术品等。
2.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经典结构,体会其历史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三、作业内容:1.选择一个经典结构,如故宫、埃菲尔铁塔、大运河等,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历史、文化背景、建筑风格等。
2.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选定经典结构的外观、内部结构、特色等。
3.分析选定经典结构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价值,总结其影响和意义。
4.撰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作业报告,包括选定经典结构的详细介绍和分析。
四、作业要求:1.作业要求内容全面详实,能体现学生对所选经典结构的深入了解。
2.作业报告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逻辑严谨。
3.作业需要使用多媒体资料,并标注图片、视频来源。
4.作业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迟交作业将扣分。
五、评分标准:1.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30%):包括资料的数量、质量和深度。
2.分析思考能力(30%):包括对经典结构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表达能力(20%):包括语言表达、结构清晰度和专业性。
4.时间管理和诚实守时(20%):包括作业提交时间和诚信度。
六、参考资料:1.《建筑与文化:经典结构的欣赏与解析》2.《世界建筑大全:经典建筑的视觉魅力》3.《艺术史典藏: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赏析》七、作业提交方式:1.作业报告需以电子版形式提交,格式为Word文档。
2.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课程结束前一周,逾期不接受提交。
八、备注:本作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经典结构的价值和魅力。
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享受艺术探索的乐趣。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类型的经典建筑结构,包括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
2.学习欣赏经典建筑结构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高一通用技术教案经典结构的欣赏9篇经典结构的欣赏 1一、教学目标分析(一)通过对典型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赏析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二)使学生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评价自己设计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分析上节课,让学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赵州桥、飞檐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
本节课除了课文中的蛋形椅以外, 教师补充同学的作品,如“椰子壳花瓶”、“椰子壳企鹅”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
重点是通过对经典结构的欣赏使学生关注结构的技术和文化特征。
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经典结构的识别及赏析能力。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在语文、历史、美术课中已学习了有关经典结构方面的知识,对艺术作品欣赏有比较好的基础。
学生对赵州桥、飞檐等典型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数学生分析结构在技术上的突破还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要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同学的作品,帮助学生加深对结构的理解。
使学生从欣赏和评价结构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并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策略:教学中, 教师可收集更丰富的结构设计作品, 包括收集学生的有创意的未成形的结构设计作品,可用实物或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欣赏,指导学生分析、评价。
六、教学过程:(一) 提问:1、(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赵州桥和英国的福思桥放进清华大学的工科教材?赵州桥在技术上有哪些重大突破?赵州桥有几条曲线?赵州桥的桥面是平面?还是曲面?赵州桥的桥面为什么是曲面?而不是平面?你能从力学的角度来解释吗?2、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哪些角度进行?引导学生回答(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技术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结构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技术与设计2 经典结构的欣赏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对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楼,上海机场和盖里椅等典型结构的分析, 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学会欣赏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二)使学生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评价结构设计的案例。
二、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节欣赏课,教材通过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分析和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
除此之外,还应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全面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些从结构的牢固、稳定、简约、和谐、美观等细节方面与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经典结构的作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 除了课文中的案例, 教师也可以补充相应的案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补充一些经典的结构设计案例供学生欣赏、分析。
重点:通过对经典结构的欣赏使学生关注结构的技术和文化特征。
难点: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会欣赏和评价一些经典结构。
并学以致用。
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为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情感, 本课时收集不同类型的丰富的经典结构图片通过投影机播放让学生鉴赏,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技术和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教学中我增加了一些不同的结构来丰富课文内容,开豁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一)本课时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分析结构设计作品。
此外,还可以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进行全面分析。
(二)本课时我收集了许多的中外经典结构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经典结构的识别及赏析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 播放优秀结构幻灯片,让学生思考:1、优秀的结构设计表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赏析结构设计作品?(二)引导学生回答:1、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
《经典结构的欣赏》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经典结构的欣赏》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艺术建筑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的课程。
通过进修古代建筑的结构、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欣赏水平;3.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进修和探索。
三、教学内容1.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原理;2.古代建筑的主要风格和特点;3.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室讲授,向学生介绍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建筑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古代建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古代建筑的实际情况;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1.阅读理解: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2.案例分析:选取一座古代建筑,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包括结构、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3.实地调研:要求学生选择一处古代建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并分享给同砚们;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某个具体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形成小组讨论总结。
六、评判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听课态度、教室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评判;2.考试成绩: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3.实地调研报告:对学生的实地调研报告进行评分;4.小组讨论总结: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总结进行评判。
七、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教材,如《古代建筑结构与风格》等;2.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中国古代建筑史》等;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古代建筑网站、论坛等;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古代建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经典结构的欣赏》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经典结构的欣赏》是一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经典结构的课程。
通过进修经典文学作品的结构,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课程目标:1. 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2. 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结构对作品整体的影响;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思考和批判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经典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2)典型经典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3)结合文学理论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结构。
2. 教学方法:(1)讲授:教师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和理论知识,为学生打下基础;(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经典文学作品结构的理解和看法;(4)阅读分析: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三、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1)阅读选定的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结构特点,并撰写结构分析报告(1000-1500字);(2)选择一部自己喜爱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并结合文学理论进行解读,撰写结构分析和解读报告(1500-2000字)。
2. 小组作业:(1)小组讨论选定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对其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每位成员卖力分析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情节结构、人物干系、叙事手法等),并撰写小组结构分析报告(2000-2500字);(2)小组成员合作,选择一种文学理论,结合选定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理论解读,撰写小组结构分析和理论解读报告(2500-3000字)。
四、评判标准1. 个人作业评判:(1)结构分析的深度和广度;(2)对文学作品结构的理解和解读;(3)文学理论运用的准确性和适切性;(4)报告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2. 小组作业评判:(1)小组合作的密切水平和分工合作情况;(2)结构分析和理论解读的全面性和深度;(3)报告的整体质量和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