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熔点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2
熔点的测定有机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原理1.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了解其物理性质,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1.2 实验原理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在有机化学中,熔点的测定通常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该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与参比物在加热过程中的热量变化来计算样品的熔点。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将待测样品和参比物分别放入加热器中,然后根据设定的升温速率进行加热。
当样品和参比物达到相同的温度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值。
由于不同物质的热容量不同,因此在升温过程中,样品和参比物吸收的热量也不同。
通过比较两者的热量变化,可以计算出样品的熔点。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2.1 器材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恒温水浴、玻璃容器、毛细管等。
2.2 试剂本实验所用的试剂主要包括:苯甲酸、乙醇、异丙醇等有机溶剂,以及酚酞作为指示剂。
三、实验步骤3.1 准备样品和参比物取适量苯甲酸和乙醇,分别加入两个干净的玻璃容器中,使其充分溶解。
然后向其中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异丙醇,搅拌均匀。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含有苯甲酸-乙醇-异丙醇共溶体系的样品溶液。
另一个容器中只加入苯甲酸,作为参比物。
3.2 测量初始温度和体积使用恒温水浴将两个容器中的液体加热至室温,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值。
用毛细管吸取一定量的样品溶液和参比物溶液,分别注入到两个热容量瓶中。
记录下每个热容量瓶中液体的体积。
3.3 升温过程将装有样品和参比物溶液的热容量瓶放入差示扫描量热仪中,设置合适的升温速率(如10°C/min),开始加热。
在整个升温过程中,密切观察DSC曲线的变化。
当样品和参比物达到相同的温度时,停止加热。
3.4 记录数据并计算熔点根据DSC曲线上对应的温度值,可以计算出样品和参比物在升温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然后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求得样品的熔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物质的热容量不同,因此在计算熔点时需要对样品和参比物的热容量进行校正。
熔点的测定一、熔点测定的重要意义被测物质的熔点越接近其标准熔点,则该物质就越纯。
因此,测定物质的熔点则可以定性鉴定被测物质的纯度。
二、测定熔点的方法及原理(重点、难点)1.方法:毛细管法2.原理:物质自初熔至全熔的温度范围称为熔点范围,(又称熔距或熔程)。
若将毛细管与温度计的水银球紧密靠在一起,则毛细管内被测物质的温度可从温度计上直接读取,这样就可以测出被测物质初熔和全熔时的温度,从而计算出熔距,再与其标准熔距比较,就能鉴别被测物质的纯度,因为纯净的有机物有固定的熔点,熔距很小,仅为0.5~1.0℃,如被测物质含有少量杂质,熔点一般会下降,熔距显著增大。
三、仪器和药品(略)四、实验步骤(重点)1.样品的填装:用自由落体的方法,使样品在毛细管内均匀、紧密、结实。
2.装置的安装:b 形管用铁架台固定,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b形管上、下两侧管口的中间,毛细管内药品用橡皮圈固定在温度计水银球的中间,b形管内甘油液面高出上侧管口0.5cm即可。
3.熔点的测定及记录:(1)初测:用酒精灯加热,粗略观察初熔及全熔时的温度;(2)测定:要控制升温速度A、开始时,5℃/min;B、距熔点10~15℃时,1~2℃/min;C、接近熔点约5℃时,0.5℃/min。
记录初熔和全熔的温度,计算熔距,平行测定两次。
计同步,减少测量误差;B、测第二次时应将甘油冷却至样品的熔点以下约20℃,换新的样品管;C、柠檬酸的熔点为153℃;尿素的熔点为135℃;苯甲酸的熔点为122.4℃;D、测混合物熔点时,至少要测三种比例(1:9,1:1,9:1)的混合物的熔点。
4.装置的拆除和仪器的清洗待甘油冷却后取出温度计,甘油回收,b形管冷却至室温后用水冲洗。
五、注意事项1.样品填装时一定要均匀、紧密、结实;2.安装时注意被测物质(样品)、温度计的水银球以及b形管之间的位置关系,确保受热均匀;3.测定时,加热升温的速度一定得控制好,减少实验误差;4.加热甘油时应注意防火安全。
熔点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熔点仪对不同实验样品进行熔点测定,并分析比较各个样品的熔点特点。
二、实验原理熔点是指一种物质从固态逐渐过渡到液态的温度,也是区分同一物质不同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
在实验中,熔点仪通过加热样品,使其熔化并记录下熔化温度。
不同物质的熔点因其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的化合物和判断纯度。
三、实验步骤1. 将待测样品从密闭瓶中取出,压成均匀的粉末状,尽量使得样品表面平整。
2. 将样品粉末填充到熔点仪的测量腔室,直到颗粒密实。
3. 打开熔点仪电源,调节加热器加热温度,使得样品熔化速度适宜。
4. 观察样品温度的变化,当样品全面熔化时停止加热并记录下熔点温度。
5. 清理熔点仪,将样品残渣从腔室中取出,并记录样品质量。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本次实验测定了三个实验样品的熔点,分别为甲酸、乙醇和苯甲酸。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熔点(℃)--|:--:甲酸|8.5乙醇|−114.1苯甲酸|121.5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甲酸的熔点非常低,仅有8.5℃,这是因为甲酸分子之间存在着氢键,使得分子间距非常接近,因此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熔点也相应较低。
乙醇的熔点为-114.1℃,因为乙醇分子中含有两个羟基,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比甲酸更强,因此熔点更低。
苯甲酸的熔点则为121.5℃,这是因为苯甲酸分子中除了氢键外还有范德华力的作用,使得分子间距更近,熔点也更高。
在实验中还可以通过观察样品的溶解度和熔点上升的速度来判断样品的纯度,一般来说,纯度越高的样品其熔点上升速度越快,因为分子间作用力较大,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熔化。
五、实验误差及改进方法在实验中存在一些误差,如样品不均质、测量仪器灵敏度不够等。
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可以在样品制备时充分研磨、混合,使其均匀,并且选用灵敏度更高的仪器进行测量。
六、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三个不同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样品进行熔点测定,发现不同的样品具有不同的熔点特点。
熔点测定操作流程
熔点测定是判断物质纯度和鉴定化合物的重要手段,操作流程如下:
1. 准备样品:先将待测固体样品研磨至细粉状并确保干燥。
2. 装样:将样品填充到清洁的毛细管或专用熔点测定管中,形成高度均匀的样品柱。
3. 加热预处理:使用酒精灯或熔点测定仪对测定管进行预热,然后逐渐以一定升温速率加热。
4. 观察记录:仔细观察样品在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当样品开始变形或出现液滴(始熔)时记录温度,继续加热至固体完全变为液体(全熔),记录全熔温度。
5. 控制升温速度:初期可较快升温,接近熔点时需降低升温速率以保证准确测量。
6. 多次测定:每个样品至少测定三次以确认结果一致性。
7. 注意事项:保持操作环境整洁,避免样品污染或吸湿,确保熔点管清洁无损,正确安装和读取温度计数据。
对于现代实验室,也可使用自动熔点测定仪进行精确测量。
熔点的测定实验报告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定不同物质的熔点,掌握熔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熔点测定在化学分析和物质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物质的熔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固体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纯净的固体物质具有固定的熔点,而混合物的熔点通常会降低并且熔点范围变宽。
熔点测定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加热装置缓慢均匀地加热样品,同时通过观测样品的状态变化来确定熔点。
通常使用的仪器是提勒管(Thiele tube)或熔点测定仪。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仪器:提勒管、温度计(量程 150 300℃,分度值 05℃)、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毛细管。
2、药品:萘、苯甲酸、未知样品。
四、实验步骤1、样品的装填将干燥的毛细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封口,形成一个封闭的细管。
取少量待测样品(萘、苯甲酸或未知样品),放在表面皿上,用研钵研细。
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样品粉末中,使样品通过毛细作用进入管内,高度约为 2 3mm。
然后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在桌面上垂直顿几下,使样品紧密堆积。
重复上述操作,制备 3 4 根装有样品的毛细管。
2、仪器的安装将提勒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提勒管中加入约 80%体积的浓硫酸作为浴液。
将温度计插入提勒管的软木塞中,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提勒管的中央,且不与提勒管的内壁接触。
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其刻度能够清晰读取。
3、测定熔点用酒精灯加热提勒管的侧管,使浴液缓慢升温。
当温度接近样品的预期熔点时,控制加热速度,使温度每分钟上升约 1 2℃。
密切观察装有样品的毛细管,当样品开始熔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为初熔温度。
继续加热,当样品完全熔化时,再次记录温度,即为终熔温度。
4、重复测定对每一种样品,重复测定 2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样品的熔点。
五、实验结果1、萘的熔点测定结果第一次测定:初熔温度为 801℃,终熔温度为 805℃。
第二次测定:初熔温度为 798℃,终熔温度为 803℃。
熔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测定熔点的意义及其应用;2、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方法;3、熟悉X-6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的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每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熔点。
熔点距(熔程)一般不超过0.5℃。
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较长。
故测定熔点对于鉴定纯粹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大的价值。
一个固体的熔点是该物质在大气压下,固液两相蒸气压一致,固液两相平衡共存时的温度,缩写为mp。
三、装置图图1 毛细管法测定熔点装置图图2 X-6显微熔点测定仪装置图四、实验仪器及器材、药品b形管 200℃温度计缺口单孔胶塞酒精灯 6孔点滴板表面皿毛细管铁架台万用夹双口夹胶圈火柴载玻片玻璃棒液体石蜡苯甲酸尿素乙酰苯胺酒精X-6显微熔点测定仪五、实验方法及操作(一)毛细管法测定熔点(1)毛细管的熔封选用内径为1mm,长约70—80mm的毛细管将其一端放在酒精灯火焰的边缘上慢慢转动,使其熔封严密。
(熔封不易过厚,否则影响传热速度,而使所测熔点偏高)。
(2)样品的填装样品应事先放在干燥器或烘箱中干燥,取少许样品放在洁净的6孔点滴板中,用玻璃棒将其研压成细粉末,并聚集成小堆,将毛细管的开口一端插入样品堆中,使样品挤入管内,把开口一端向上竖立,轻敲几下管子使样品落在管底,接着把装有样品的毛细管,通过一根长约60厘米直立于表面皿上的玻璃管中自由地落下,重复几次,直至样品的高度约2-3mm为止。
操作要迅速,防止样品吸潮,装入的样品要结实,受热时才能均匀,如果有空隙,不易传热,影响结果。
(3)测定熔点的装置将熔点测定管夹在铁座架上,装入液体石蜡于熔点测定管中至高出上侧管时即可,熔点测定管口配一缺口单孔塞子,温度计插入孔中,刻度应向塞子缺口,用胶圈把毛细管附着在温度计旁。
温度计插入熔点测定管中的深度以水银球恰在熔点测定管的两侧管的中部。
实验三:肉桂酸的重结晶及熔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重结晶的基本原理、用途。
2、掌握重结晶提纯固体有机物的操作步骤。
3、学习热过滤和减压过滤的操作技术。
4、了解熔点测定的方法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重结晶法是提纯固体有机物的常用方法。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反之溶解度降低。
把固体有机物溶解在热的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至室温以下,则原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这时有机物又重新析出晶体。
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
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三、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文献值)
肉桂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四、实验装置图
(1)(2)(3)
热滤及减压过滤装置
五、实验流程
时间 实验记录
肉桂酸=? 水=?
观察肉桂酸是否完全溶解? 活性碳=?
煮沸多少时间?
观察热过滤后溶液的状态?
冷却结晶方式? 晶体的状态? 产品重=总重-纸重? 初熔温度=? 终熔温度=?
六、数据处理
实际产量= 回收率= 熔程=
七、思考题
1.理想溶剂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2.活性炭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3.抽气过滤时应注意什么?
冷却后加活性碳
产品回收
微沸5-10min。
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测定固体有机物熔点;鉴定固体有机物及其纯度;2.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物质熔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工作者经常用的一种技术,所得的数据可用来鉴定晶状的有机化合物,并作为该化合物纯度的一种指标.二、实验原理什么叫熔点——用物质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理解.熔点的定义:固液两相的蒸气压相同而且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就是该固体物质的熔点.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混合熔点测定法——鉴定熔点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试样是否为同一物质测定熔点实验关键是:由于毛细管法是间接测熔点方法,所以加热升温速度是本实验的关键,当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一定要慢,应小于1~2℃/min;密切观察加热和熔化情况,及时记下温度变化.三、实验仪器及药品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其它测定方法:显微熔点测定仪数字熔点测定仪四、实验步骤及实验关键1.样品填装(研碎迅速,填装结实,2~3mm为宜)2.毛细管安装在温度计精确位置,再固定在b形管中心位置。
3.加热升温测定,注意观察,做好记录。
加热升温速度:开始时可快些~5℃/min将近熔点15℃时,1~2℃/min接近熔点时0.2~0.3℃/min每个样品至少填装两支毛细管,平行测定两次。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样品:偶氮苯1次2次3次操作要点和说明影响毛细管法测熔点的主要因素及措施有:1、熔点管本身要干净,管壁不能太厚,封口要均匀.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封口一端发生弯曲和封口端壁太厚,所以在毛细管封口时,一端在火焰上加热时要尽量让毛细管接近垂直方向,火焰温度不宜太高,最好用酒精灯,断断续续地加热,封口要圆滑,以不漏气为原则。
2、样品一定要干燥,并要研成细粉末,往毛细管内装样品时,一定要反复冲撞夯实,管外样品要用卫生纸擦干净。
3、用橡皮圈将毛细管缚在温度计旁,并使装样部分和温度计水银球处在同一水平位置,同时要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b形管两侧管中心部位。
熔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通常当结晶物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即从固态转变为液态。
此时的温度为该化合物的熔点,或者说,熔点应为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
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它固定的熔点。
常用熔点测定法来鉴定纯粹固体有机化合物。
纯化合物开始熔化至完全熔化(初熔至全熔)的温度范围叫熔程。
温度一般不超过0.5℃~1℃。
如该化合物含有杂质,其熔点往往偏低,且熔程也较长。
所以根据熔程长短可判别固体化合物的纯度。
三、仪器和药品⑴仪器提勒管或双浴式熔点管温度计(150℃)橡皮塞熔点毛细管长玻璃管(70-80cm)玻璃棒表面皿小胶圈酒精灯铁架台显微熔点测定仪。
⑵药品萘乙酰苯胺苯甲酸尿素浓硫酸。
四、实验操作(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由于熔点的测定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如何测出准确的熔点是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测定熔点的方法以毛细管法最为简便。
现介绍如下:①样品的装入放少许待测熔点的干燥样品(约0.1克)于干净的表面皿上,用玻棒或不锈钢刮刀将它研成粉末并集成一堆。
将熔点管开口端向下插入粉末中,然后把熔点管开口端向上,轻轻地在桌面上敲击,以使粉末落入和填紧管底。
或者取一支长约30~40厘米的玻管,垂直于一干净的表面皿上,将熔点管从玻管上端自由落下,可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为了要使管内装入高约2~3毫米紧密结实的样品,一般需如此重复数次。
沾于管外的粉末须拭去,以免沾污加热浴液。
要测得准确的熔点,样品一定要研得极细,装得密实,使热量的传导迅速均匀。
对于蜡状的样品,为了解决研细及装管的困难,只得选用较大口径(2毫米左右)的熔点管。
②熔点浴熔点浴的设计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受热均匀。
下面介绍两种在实验室中最常用的熔点浴。
a.提勒管(Thiele):又称b形管,如图[2-27左]。
管口装有开口软木塞,温度计插入其中,刻度应面向木塞开口,其水银球位于b形管上下两叉管口之间,装好样品的熔点管,借少许浴液沾附于温度计下端,使样品的部分置于水银球侧面中部[见图2-27中]。
毛细管法测熔点实验报告(共3篇)实验一:毛细管法测熔点实验目的:通过毛细管法测定纯净酚的熔点。
仪器与试剂:酚,毛细管,恒温槽,显微镜,温度计,电炉。
实验步骤:1.将纯净酚取少量放在干净的观察管中。
2.在恒温槽中加入适量水,调节至刚好覆盖毛细管上端。
3.将观察管插入恒温槽中,用显微镜观察酚的熔化过程,当酚完全熔化后立即拼接烧制的毛细管。
4.在电炉上加热酚和拼接的毛细管,直到酚重新熔化。
5.测定酚重新熔化的温度,该温度为酚的熔点。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得出酚的熔点为43℃。
实验二:毛细管法测熔点实验目的:通过毛细管法测定苯甲酸的熔点。
仪器与试剂:苯甲酸,毛细管,恒温槽,显微镜,温度计,电炉。
实验步骤:1.将苯甲酸取少量放在干净的观察管中。
2.在恒温槽中加入适量水,调节至刚好覆盖毛细管上端。
3.将观察管插入恒温槽中,用显微镜观察苯甲酸的熔化过程,当苯甲酸完全熔化后立即拼接烧制的毛细管。
4.在电炉上加热苯甲酸和拼接的毛细管,直到苯甲酸重新熔化。
5.测定苯甲酸重新熔化的温度,该温度为苯甲酸的熔点。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苯甲酸的熔点为132℃。
实验三:毛细管法测熔点实验目的:通过毛细管法测定水合硫酸铜的熔点。
仪器与试剂:水合硫酸铜,毛细管,恒温槽,显微镜,温度计,电炉。
实验步骤:1.将适量水合硫酸铜取少量放在干净的观察管中。
2.在恒温槽中加入适量水,调节至刚好覆盖毛细管上端。
3.将观察管插入恒温槽中,用显微镜观察水合硫酸铜的熔化过程,当水合硫酸铜完全熔化后立即拼接烧制的毛细管。
4.在电炉上加热水合硫酸铜和拼接的毛细管,直到水合硫酸铜重新熔化。
5.测定水合硫酸铜重新熔化的温度,该温度为水合硫酸铜的熔点。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得出水合硫酸铜的熔点为100℃。
第1篇一、实训目的1. 熔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熔点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4. 了解熔点在物质鉴定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实训原理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在一定压力下,当固态物质达到一定温度时,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熔点测定是物质鉴定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熔点测定方法主要有毛细管法、温差电偶法、电阻法等。
本实训采用毛细管法进行熔点测定。
三、实训仪器与试剂1. 仪器:熔点测定仪、分析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试管、镊子、滤纸等;2. 试剂:待测物质、溶剂(如乙醇、丙酮等)、水浴锅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熔点测定仪预热至室温,调整温度计刻度,检查仪器各部件是否正常。
2. 样品制备:将待测物质放入烧杯中,用分析天平称取一定量的样品。
将样品溶解于溶剂中,过滤后取少量溶液倒入试管中,用滤纸吸去多余溶剂。
3. 样品装入毛细管:用镊子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插入试管中,使样品液面高于毛细管顶端。
轻轻敲打试管,使样品沿毛细管内壁上升。
4. 装入熔点测定仪: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放入熔点测定仪的样品夹中,确保毛细管与样品夹紧密贴合。
5. 开始测定:开启熔点测定仪,逐渐升高温度,观察样品的变化。
当样品开始熔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当样品完全熔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
6.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样品的熔点范围,并分析误差来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实训中,待测物质的熔点范围为X℃-Y℃。
2. 结果分析:(1)实验误差:本实训中,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样品制备、仪器精度和操作误差等方面。
为减小误差,应确保样品制备过程准确,操作规范,并使用高精度的熔点测定仪。
(2)熔点变化:通过本实训,观察到待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熔化过程。
当温度达到熔点时,样品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熔化过程表现为明显的体积膨胀和温度变化。
熔点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2、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物质的熔点是指该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而且熔点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 1℃。
当含有杂质时,熔点会降低,且熔程变宽。
通过测定熔点,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的纯度,并鉴定有机物。
熔点测定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加热的方式,使固体物质逐渐升温,当温度达到其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再上升,直至固体完全熔化,温度才继续上升。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仪器提勒管(b 形管)温度计(量程 150℃~300℃,分度值 1℃)酒精灯毛细管(内径约 1mm,长约 60mm~80mm)表面皿玻璃管(长约 40cm)放大镜2、药品尿素(分析纯)肉桂酸(分析纯)四、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取少量干燥的尿素和肉桂酸,分别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研细。
将研细的样品装入毛细管中,高度约为 2mm~3mm。
装样时要将毛细管的一端封闭,通过自由落体的方式使样品紧密堆积在毛细管底部。
用一根长玻璃管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颠倒数次,使样品均匀填实。
2、安装仪器将提勒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装入导热液(一般使用浓硫酸或甘油),导热液的液面应高出上侧管约 1cm。
将温度计插入提勒管中,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提勒管的两叉口中间,且不能接触管壁。
用酒精灯在提勒管的下侧管处加热。
3、测定熔点开始加热时,升温速度可以较快,每分钟上升约 5℃~10℃。
当温度接近样品的熔点时,升温速度要减慢,每分钟上升约 1℃~2℃。
密切观察样品的变化,当样品开始熔化时,记下此时的温度,即为初熔温度。
继续加热,直到样品完全熔化,记下此时的温度,即为终熔温度。
4、重复测定每种样品要重复测定 2~3 次,每次测定都要更换新的毛细管和重新装样。
5、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先移去酒精灯,待温度稍降后再取出温度计和毛细管。
倒出提勒管中的导热液,清理仪器。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尿素的数据记录|测定次数|初熔温度(℃)|终熔温度(℃)|||||| 1 | 1325 | 1330 || 2 | 1327 | 1331 || 3 | 1326 | 1332 |尿素的平均初熔温度为 1326℃,平均终熔温度为 1331℃,熔程为05℃。
熔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熔点的测定意义和方法。
2. 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也可简单理解为固体物质在大气压力下加热熔化的温度。
物质自初熔至全熔的温度范围称为熔点范围,(又称熔距或熔程)。
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两态之间的转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熔程),熔程很小。
因此,测定熔点时记录的数据应全熔的温度不超过0.5∼1(该是熔程(初熔和全熔的温度),如123∼124℃,不能记录平均值123.5℃。
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较长。
测定熔点可初步鉴定固体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大的价值。
例如:A和B两种固体的熔点是相同的,可用混合熔点法检验A和B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若A和B混合物的熔点不变,则A和B为同一物质;若A和B混合物的熔点比各自的熔点降低很多,且熔程变长,则A和B不是同一物质。
测定熔点的方法有毛细管法和显微熔点测定法。
其中毛细管法由于其仪器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毛细管法测定熔点一般采用提勒(Thiele)管(b形管),如图1所示。
管口装有具有侧槽的塞子固定温度计,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b形管的上下两叉管口之间。
b形管中装入加热液体(浴液,一般用甘油、液体石蜡、浓硫酸、硅油等),液面高于上叉管口0.5cm即可,加热部位如图1b 所示。
加热时浴液因温差产生循环,使管内浴液温度均匀。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提勒(Thiele)管;毛细管;酒精灯;温度计;铁架台;试剂热浴液;苯甲酸四、实验步骤1.样品的填装将毛细管的一端封口,把待测物研成细粉末,将毛细管未封口的一端插入粉末中,使粉末进入毛细管,再将其开口向上的从大玻璃管中垂直滑落,熔点管在玻璃管中反弹蹦跳,使样品使粉末进入毛细管的底部(如图a所示)。
重复以上操作,直至毛细管底部有2∼3mm粉末并被墩紧。
实验三 熔点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2.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实验原理:
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熔点,熔点就是化合物熔化时固液两态在大气压下
成平衡的温度。一个纯化合物从始熔到全熔的温度范围称为熔距(熔点范围或熔程),一般
为0.5~1℃。若含有杂质则熔点下降,熔距增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熔点都在300℃以下,
较易测定。
实验器材和药品:
b形管、酒精灯、温度计、液体石蜡、苯甲酸、乙酰苯胺
实验内容与方法:
1.熔点管拉熔制
用内径为1mm,长约60~70mm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作为熔点管。
2.样品的填装
取0.1~0.2g样品,放在干净的表面皿上,用玻棒研成粉末,集成一堆,将毛细管的开
口端插入样品堆中,使样品挤入管内,把开口一端向上竖立,轻敲毛细管使样品落在管底;
至高度2~3mm。
注:①样品研得很细;②装样品要迅速;③样品结实均匀无空隙
3.测定熔点的装置
测定熔点的装置是利用Thiele管(又叫b形管也叫熔点测定管)。
4.熔点测定方法
熔点测定的关键操作之一就是控制加热速度,使热能透过毛细管,样品受热熔化,令
熔化温度与温度计所示温度一致,一般方法是先在快速加热下,粗测化合物的熔点,再作第
二次测定, 测定前,先待热浴温度降至熔点约30℃以下,换一根样品管,慢慢加热,一开
始5℃/min,当达到熔点下约15℃时,以1~2℃/min升温,接近熔点时,以0.2~0.3℃/min
升温,当毛细管中样品开始塌落和有湿润现象,出现下滴液体时,表明样品已开始熔化,为
始熔,记下温度,继续微热,至成透明液体,记下温度为全熔。
熔点测定,至少有两次重复的数据,每一次测定都必须更换新的熔点管。
5.实验结束处理
把温度计放好,让其自然冷却至室温,用废纸擦去液体石蜡,才可用水冲洗,液
体石蜡冷却后,方可倒回瓶中。
实验注意事项:
1、熔点管必须洁净。如含有灰尘等,能产生4—10℃的误差。
2、熔点管底未封好会产生漏管。
3、样品粉碎要细,填装要实,否则产生空隙,不易传热,造成熔程变大。
4、样品不干燥或含有杂质,会使熔点偏低,熔程变大。
5、样品量太少不便观察,而且熔点偏低;太多会造成熔程变大,熔点偏高。
6、升温速度应慢,让热传导有充分的时间。升温速度过快,熔点偏高。
7、熔点管壁太厚,热传导时间长,会产生熔点偏高。
思考题:
1、若样品研磨的不细,对装样品有什么影响?对测定有机物的熔点数据是否可靠?
答:试料研得不细或装得不实,这样试料颗粒之间空隙较大,其空隙之间为空气所占据,而
空气导热系数较小,结果导致熔距加大,测得的熔点数值偏高。
2、加热的快慢为什么会影响熔点?
答:加热太快,则热浴体温度大于热量转移到待测样品中的转移能力,而导致测得的熔点偏
高,熔距加大。
3、是否可以使用第一次测定熔点时已经熔化了的有机化合物再做第二次测定呢?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有时某些物质会发生部分分解,有些物质则可能转变为具有不同熔点的其
它结晶体。
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如实书写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