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复习 运动和力专题
- 格式:docx
- 大小:524.45 KB
- 文档页数:7
《运动和力》专题复习一学习目标:1、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1)描述参照物的概念 a(2)知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a2、速度和平均速度:(1)描述匀速直线运动a (2)理解速度的概念b(3)知道速度的单位a(4)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b(5)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c知识体系与要点一: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最复杂的运动)等。
难点的突破(空间位置变化)1.给定参照物,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 选定的参照物(假定不动)位置关系不变相对静止2。
.已知物体运动或静止,怎样判断参照物例1.月亮在云中穿行,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当乌云遮住了月亮,又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
例2: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_____为参照物,“是船行”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例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中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只“小虫”,他伸手一抓,竟是子弹。
此时子弹相对于是运动的,相对于是静止的。
例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半句是以为参照物的,后半句是以为参照物的。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1、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运动快慢保持不变的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 研究对象静止运动 相对于 静止? 谁 相对于 运动?谁 参照物 A例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下图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A 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既可以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比较。
2、也可以用单位路程需要的时间来比较。
速度:(1)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第三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知识点1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识点2参照物(1)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然后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研究机械运动时,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注: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②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因此,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参照物。
知识点3 机械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根据物体运动快慢的变化,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4 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大的物体运动得快②运动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②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知识点5 速度公式的应用(1)根据速度公式v=s/t可变形为s=vt、t=s/v,如果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第一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 1/3.6 米/秒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2km/h(过程单位同后)10米/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秒第二节、力的存在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一个苹果重2N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第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能量)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包括______和______)、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热能等。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能;处于高处或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______能。
当物体运动和变化时,_______会发生转变。
二、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特征是物体的__________随时间发生变化。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_______)作为标准;选取的_______不同,判断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_____直线运动和_____直线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比较相同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②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或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
通常采用第①种方法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5、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路程用___字母表示,时间用___字母表示,速度用___字母表示。
公式(平均)速度(v)=__________s两个变形公式:①s=v t、②t=v一个重要的换算关系:1米/秒(m/s)=3.6千米/时(Km/h)练习:(1)根据天气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心距某地160千米处,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该地移动。
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心将在该地登陆?(2)下雷雨时,如果我们看到闪电后2.5秒才听到雷声,则发生雷电的地方距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米/秒)(3)在一次爆破中,为了爆破安全,爆破员至少远离爆破点200米。
若炸药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爆破员跑离的速度是5米/秒,则爆破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跑到安全区?导火线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厘米?(4)小明站在一座山崖的前面大喊一声,经过3秒后,他听到了自己喊声的回声。
中考系列之运动和力复习一、机械运动考点一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①描述参照物的概念 a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a1.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是()2.A.飞奔的猎豹 B.放在桌面上的书 C.慢慢爬行的蜗牛 D.站在上升扶梯的人3.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4.A.“嫦娥一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静止的5.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6.C.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7.D.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考点二速度和平均速度①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a②知道速度的概念 a③知道速度的单位 a④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c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②③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大,表示()A.火车通过的路程较多B.火车比汽车所用的时间少C.火车比汽车运动得慢D.在相同的时间内,火车比汽车通过的路程多2)速度①计算公式:v=s/t ,变形s= ,t= 。
②单位:m/s或者km/h,1m/s= km/h4.下列运动物体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5.A.正在匀速通过拱桥的汽车 B.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6.C.地球绕太阳匀速转动 D.在空中匀速盘旋的飞机5.对于公式v=s/t,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反比?B.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运动的时间成反比?C.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D.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反比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7.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8.某同学记录自己乘坐的小汽车在平直公里上匀速行驶时,运动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数据见下路程/米0 40 60 80 100时间/秒0 4 6 8 10(1)根据表中数据,在右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像.(2)根据图像确定小汽车运动7秒时,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______米.(3)该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前年,我市在安定路西环与养路公区路段间安装了“区间测速”,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8.(1)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9.(2)若用“传统测速法”,该车在两个监测点(填超速或不超速),简要说明“区间测速”法比“传统测速”法更科学、更合理的理由。
10.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国内已普及.专家提示:汽车轮胎内的气压(胎压)会影响刹车距离.为确保安全,需经常检查胎压.某汽车技术员为了研究胎压对刹车距离的影响,用同一汽车在晴天和雨天环境下,在车速为60?km/h刹车.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11.(1)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得出在两种环境下胎压对刹车距离的影响是二、力考点三力①概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的作用的特点: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下列四种动物的运动情况主要不是利用这一原理的是(??)2.A水母向下喷水而上升 B鱿鱼向前喷水而后退3.C金鱼因鳔充气而上浮 D企鹅向后划水而前进②知道力的单位 a单位:③表述力的作用效果 bIII1.下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地反映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2.3.A.撑杆被运动员拉弯?? B.拦网改变排球运动方向?4.C.踢出的足球能继续飞行??D.蹬车在公路上急驰??2.以下所给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3.A.正在进站的火车4.B.放在不太光滑的滑梯上的木块匀速直线下滑5.C.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6.D.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7.如图所示,铅球由a处向右上方推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落到地面b处,铅球在飞行过程中,不断改变的是( )A.惯性的大小B.运动的方向C.受到重力的大小D.受到力的个数④说明重力的概念 b⑤知道重力的方向 a方向:4.图所示的情景中,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⑥应用重力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c公式:G=5.某小组利用天平、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次数质量m/kg 重力G/N重力和质量的比值(N/kg)1 1002 1503 200A.小亮处理数据时,算出每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如表格),可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B.小明处理数据时,绘出重力G与质量m的关系图象(如图),可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C.小红认为本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D.小张认为利用原有器材,在月球表面可以完成本实验⑦说明摩擦力的概念 b方向: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III6.在做“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与下列哪个因素的关系(?)A.接触面压力大小 B.接触面积大小C.物体的运动速度D.接触面粗糙程度7.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为FB.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C.甲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0,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D.乙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F,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⑧说明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b增大摩擦:减小摩擦:7.下列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8.A.给车轴加润滑油 B.自行车脚踏板上有花纹9.C.给木箱装上轮子 D.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⑨知道弹力的概念 a概念:关系:⑩应用力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c8.几位同学用一个弹簧拉力器来比试臂力,如图所示,大家都不甘示弱,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则此时(?)A、臂力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B、每个人所用的拉力一样大C、体重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D、手臂长的人所用的拉力大9.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跟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钩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的中间,将直尺的一头固定在桌子的一端,如图甲所示;②缓缓抬起右端,让直尺与水平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如图乙所示;③继续抬高右端,增大直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图丙所示.(1)该实验中,小明是通过来判断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2)分析三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考点二力的测量和图示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b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
使用方法:1)“看”:2)“调”:3)“拉”:4)“读”:10.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11.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12.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13.C.未使用时挂钩、指针、弹簧不能与外壳摩擦14.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②描述力的三要素 a力的三要素:③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b11.如图所示,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弹簧受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A.大小有关B.作用点有关C.方向有关D.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12.用水平力推矿泉水瓶的下部,矿泉水瓶沿桌面滑动,改用同样大小的水平力推矿泉水瓶的上部时,矿泉水瓶被推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作用点有关C、力的方向有关D、受力面积有关三、力和运动的关系考点五二力平衡①概述二力平衡的概念 b概念:②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 b条件:③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c④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解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c1.如下图所示的“悬空的磁环”活动中,假设甲、乙、丙三个磁环相同,中间塑料管是光滑的.当磁环都处于静止状态时,甲对乙的作用力 F1 和丙对乙的作用力 F2 的大小关系是( )A. F1 小于 F2B. F1 等于 F2C. F1 大于 F2D.无法比较2.物理课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木块随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木块不受摩擦力B、小车的运动速度增大,则它的惯性和动能也随之增大C、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那么木块将向左倾倒D、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3.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小敏进行了如下实验: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让同一辆小车由同一斜面上,分别从A、B、C处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记录在表中,实验重复三次。
(1)实验中,要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应从斜面的____处滑下。
(2)比较实验数据发现,小车运动状态改变最慢的是在____表面上。
(3)实验结果能证明____(选填序号)。
A.物体运动需要力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牛顿第一定律同学们,上面例题考查的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如果还有疑惑的地方,可以通过相关的演示来加深理解。
考点六牛顿第一定律①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a牛一:②概述惯性的概念 b惯性:③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b1.下列现象不是由惯性引起的是()A.撞击斧柄斧头套紧B.猛抽纸条,纸出杯未动C.拉拉力器弹簧伸长D.紧急刹车人向前倾倒2.利用身边的物品可以进行许多科学实验.小明用饮料罐代替小车,文件夹当成斜面,探究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关于本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饮料罐从相同高度滚下,是为了保证它刚滚到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B.饮料罐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和接触面之间有摩擦C.饮料罐在水平面上滚动时,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该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小明和科技小组的几个同学,在探究“纸片下落快慢”的活动中,提出了如下几个观点:①纸片越重下落速度越快;②纸片面积越大下落速度越慢;③…为了验证观点②是否正确,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纸质不同、大小相同的两张纸,一张纸对折一次,另一张纸对折三次.然后,让对折后的两张纸处于水平位置从同一高度释放,实验结果是:对折三次的那张纸先落地.根据题意,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科技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否验证观点②?说出你的理由:.(2)请你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来验证观点①是否正确.方案:.(3)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观点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