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描述-详细讲解岩性描述基本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17
岩屑鉴定及描述方法1、碎屑岩的描述方法岩屑鉴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
鉴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逐包鉴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
要求定名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练。
颜色描述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前,次要颜色在后)。
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
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等。
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粒级划分标准(见表1)砂岩结构定名方法a.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种粒级含量均<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定名法: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在后面。
c.不等粒砂岩的命名: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两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粒砂岩。
d.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见表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命名粒度分类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d.砾石含量≤10%为含砾砂(泥)岩圆度分类: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总量的50%成分分类: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分单一,某成分砾石占75%以上,叫××砾(角砾)岩b.复成分砾(角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成分组成,亦统称砾(角砾)岩碎屑岩成分命名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对能够识别的矿物成分,岩石碎屑成分及指相矿物(如海绿石、菱铁矿、黄铁矿等)进行描述,并目估重要矿物的百分含量。
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分析[摘要]勘察现场编录是地质工作中基础性工作,在进行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时,应对各种地层岩性构造、成分、发育状况及其他特征进行描述。
以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硅质岩为重点,对勘察现场编录工作中地层岩性描述工作进行分析,并对土及溶洞等描述进行简单探讨。
保证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质量,是实现地质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1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分析1.1勘察现场编录灰岩岩性描述1.1.1强风化灰岩强风化灰岩,主要包括泥灰岩,粉砂质灰岩及燧石灰岩,其年代可以划分为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系、奥陶纪,在强风化灰岩勘察现场编录中,其灰岩岩性描述重点在于:表现为什么颜色,具体晶质结构,强风化灰岩度多表现为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包括粉砂质、燧石、方解石,呈现节理裂隙发育,裂隙是否存在充填,方解石脉是否发育,灰岩是否存在溶蚀现象等均应在描述中体现,此外,灰岩岩芯多表现为什么形状,锤击声如何,灰岩岩心采取率是多少,回次RQD在哪个范围内,均应一一说明。
1.1.2弱风化灰岩弱风化灰岩主要包括泥灰岩,粉砂质灰岩及燧石灰岩,其年代可以划分为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系、奥陶纪,在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中,应说明呈现颜色,显晶质结构或隐晶质结构,表现是薄-中厚层状构造,分析矿物成分,如灰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燧石、粉砂质等,弱风化灰岩是否存在节理裂隙,查看其是否存在方解石脉发育,是否存在溶蚀现象,溶蚀表现形式,弱风化灰岩多表现为长柱状,测量其节长度,记录岩芯采取率是多少及回次范围等。
1.1.3微风化灰岩进行勘察现场编录微风化灰岩地层岩性描述,其编录内容与弱风化灰岩描述内容一致。
1.2勘察现场编录白云岩岩性描述1.2.1强风化白云岩白云岩主要包括粉砂质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其年代划分为三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奥陶纪,在勘察现场编录白云岩岩性描述中,应说明强风化白云岩为什么颜色,为隐性或显性晶质结构,其构造表现如何,如薄-中厚构造,研究白云岩矿物成分,一般白云岩矿物成分主要以白云石及方解石为主,查看其是否存在节理裂隙发育,裂隙是否存在充填,方解石有没有发育等,强风化白云岩呈现为什么形状,其岩芯采取率是多少,回次范围等。
1岩石的鉴定与描述岩石描述的内容有:地质年代、风化程度、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注:1.波速比K 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2.风化系数K 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3.花岗岩类岩石可用标贯击数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
岩石质量指标RQD:用75mm口径金刚石钻头,每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或等于10cm 的岩芯段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该项指标在现场取芯后用尺实际量测计算得出,量测时必须严格区别岩石自然断裂和由钻进及取芯操作引起的断裂,新鲜的不规则的断裂面应忽略不计,断块纳入完整岩芯的长度中计数。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2碎石土1、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为碎石土。
碎石土分类2、碎石土野外描述:颜色、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碎石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类型、充填程度和密实度。
注:探井中,尚应描述碎石土的结构、构造。
3、颜色:碎石土由于岩性不一,充填物成分混杂,有时往往不容易确定出特征颜色。
如果颜色杂乱难以分辨,可描述为杂色。
4、密实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初判:现场鉴别可从可钻性(可挖性)和样品骨架颗粒总质量两方面判断。
注:N63.5和N120均为修正后的击数。
原位测试判定:如果钻探过程中同时进行重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应结合打击击数综合确定。
3.2.5颗粒级配:碎石土的颗粒级配是指其构成的粒径大小及各种粒径土的搭配关系。
野外描述可划分为:级配良好,级配一般,级配不良三个档次。
在钻探中对取得的样品颗粒构成进行目测,(在探井中可直接观察井壁上土中各不同粒组的分布情况),当粒径大小极不均匀,颗粒尺寸的范围很大且存在大量中间尺寸的颗粒时,鉴定为级配良好;当在观察对象中某一尺寸的颗粒占绝对优势(级配均匀),或颗粒尺寸在一个范围内,但缺少某些尺寸的颗粒(不连续级配),可定为级配不良;介于二者之间时,描述为级配一般。
粘土岩由于粘土矿物非常细小,故要在手标本中肉眼鉴定其成分是困难的。
主要观察描写粘土岩的颜色和物理性质。
(l)颜色:一般的粘土岩往往为浅色,混入有机质则显黑色,混入氧化铁呈褐色,含绿泥石、海绿石等为绿色。
(2)物理性质:观察岩面断口、硬度、可塑性,在水中可否被泡软,吸水性强弱等。
(3)构造:观察岩石中有无层理、泥裂等。
(4)其它:如是否含有生物化石等。
粘土岩几乎不用描述,颗粒细小野外只能看到颜色。
碎屑岩类砾岩粒径大于2mm的碎屑占50%以上,具砾状结构,层理发育差.砾石一般为圆或次圆状者称砾岩,呈棱角和次棱角状者称角砾岩。
单成分砾岩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均好。
如石英砾岩。
复成分砾岩一般分选不好,圆度变化也大。
砾岩的胶结物中,硅质、钙质、铁质和泥质均有。
一般描述为颜色,构造,结构及成分见图1图1 砾岩描述(春哥你仅仅描述颜色,构造,结构及成分即可)砂岩粒径介于2~0.05mm之间的砂粒占50%以上,各类层理均可发育。
按砂粒大小可进一步分为粗砂岩(粒径2~0.5mm)、中砂岩(粒径0.5~0.25 mm)和细砂岩(粒径0.25~0.05mm)。
石英砂岩中石英含量占75%以上,甚至95%以上,一般磨圆度高,分选好,颜色浅。
长石砂岩中石英含量<75%,长石含量>25%.浅红色到浅灰色。
圆度较差,分选中等或差。
岩屑砂岩中石英含量<75%,岩屑含量>25%,颜色深,圆度和分选都很差.砂岩一般就两种,一种石英砂岩,一种普通砂岩。
图2 石英砂岩描述(描述名称、结构、成分,胶结物)图3 砂岩描述粉砂岩粒径介于0.05~0.005mm的碎屑颗粒占50%以上,多呈阶薄层状,平行或微波状层理。
颗粒细小,肉眼难以辨认;放大镜下可识别石英颗粒或有少量白云母.岩石断面粗糙,无滑感,可以此与粘土岩区别。
图4 粉砂岩描述碳酸盐岩灰岩(颜色,结构(内碎屑结构一般))1)颜色:灰—灰白色居多,但往往随混入物而变化。
(2)构造:应注意有无微细层理和层面构造,有无化石等。
火山岩英安岩结构构造:斑状结构基质微晶结构块状构造描述:岩石由斑晶、基质以及不透明矿物等组成。
斑晶为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粒径为0.5mm±。
基质由微晶-隐晶状的长英质组成。
不透明矿物零星分布在各矿物之间。
成分及含量:斑晶:斜长石5%±;基质:长英质95%—;不透明矿物:少量。
杏仁状英安岩结构构造:斑状结构基质微晶结构杏仁状构造描述:岩石由斑晶、基质、杏仁体以及不透明矿物等组成。
斑晶为斜长石,呈半自形板条状,粒径为0.3-1mm±,具聚片双晶,中度高岭土化。
基质为斜长石、石英,呈微晶粒状,粒径为0.01-0.1mm±,石英具波状消光。
杏仁体呈不规则状,粒径为0.5-7mm±,由绿泥石、铁质等充填。
不透明矿物呈他形,零星分布。
成分及含量:斑晶:斜长石5%±;基质:斜长石50%±;石英35%±;杏仁体:10%±;不透明矿物:少量;流纹岩结构构造:斑状结构基质微晶结构块状构造描述:岩石由斑晶、基质以及不透明矿物等组成。
斑晶由斜长石、钾长石以及黑云母组成,斜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径为0.3-2mm±,具聚片双晶,中度绢云母化;钾长石呈半自形,粒径为0.3-5mm±,具简单双晶,中度高岭土化;黑云母呈片状,片径为0.2-2.2mm±,具轻微暗化。
基质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斜长石呈微板条状,0.1-0.2mm±;钾长石呈他形粒状,粒径为0.1-0.2mm ±;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为0.1mm±,具波状消光。
部分石英与钾长石呈显微文象状交生。
不透明矿物零星分布。
成分及含量:斑晶:斜长石5%±;钾长石15%±;黑云母5%±;基质:斜长石10%±;钾长石40%±;黑云母25%±;不透明矿物:少量。
杏仁状安山岩结构构造:斑状结构基质玻晶交织结构块状构造描述:岩石由斑晶、基质以及杏仁体等组成。
300种岩性描述安山玄武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紫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辉石斑晶,粒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橄榄石,粒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角闪石斑晶,大小1-3mm,含量%。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紫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角闪石,长柱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辉石斑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角砾结构,斑杂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棱角状、次棱角状,碎屑粒度变化大,在2-64mm之间,分选性差,含量>50%;填隙物为小于角砾的凝灰质,其中岩屑约占%,晶屑约占%,玻屑及火山灰等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集块熔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集块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集块及少量角砾为主,总计含量10-75%。
集块成分及角砾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其中集块大小在64-mm,含量%,角砾含量%;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或块状构造,总计占25-90%。
安山质集块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集块结构,块状构造或斑杂构造。
火山碎屑物主要为安山质岩屑,多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在64-mm,含量>50%;填隙物为较集块小的岩屑、玻屑、晶屑及火山灰等,其中角砾级碎屑约占%,凝灰级碎屑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角砾熔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绿色,角砾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角砾及少量凝灰质为主,总计含量10-75%。
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大小在2-64mm,含量%,凝灰质以岩屑及晶屑等为主,约占%;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构造,总计占25-90%。
岩屑描述一、鉴别方法:采用面积百分比法或定量百分比法估计百分比。
在描述台上按顺序摊开十来包或几十包砂样,从宏观上找出颜色、岩性、含油情况有明显变化的界限,为下一步细描划出大的轮廓。
如岩屑十分混杂,界限不明显,则要参考钻时或其它资料粗划分层界限。
二、岩性段的划分:(一)、分段(层)原则:1、新成分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层的开始。
岩屑百分比的增加标志该层的持续;岩屑百分比的减少,说明该层的结束。
2、在大套单一岩性中,颜色、结构或含油性有变化者也应分层描述。
3、厚度小于0.5m的标准层、标志层、特殊岩性和含油显示层应分层描述。
4、同一包岩屑中同时出现两种新成分,其中一种比另一种明显地多,分层时只定多的一种,而将少的一种当作夹层处理。
(二)、分段方法1、利用区域资料及钻屑特征尽可能排出假岩屑。
2、真岩屑中出现某种新成份时,哪怕数量很少也应该分层定名,以该取样间距顶界作为新岩性段的顶界。
3、新成份百分比稳定增加,说明正在新岩性段中钻进。
4、新成份开始减少,说明某种新岩性段钻完,进入另外的新地层,应以该取样间顶界划上一岩性段底界。
5、两种岩性百分比同时增加,以含量高者定名分层,少者作夹层、条带或结核加以叙述。
6、两种百分比等量,稳定出现或频繁对应增减时,钻时变化不明显,说明为两种岩性互层。
7、成份复杂,成份多种,不是岩屑失真,就是砾石杂岩层,依具体情况分析。
8、成份重复出现,若肯定不是掉块,就是出现了与上部地层岩性相近的新岩层。
9、同一包岩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近的岩性,且含量接近,下一包又同时减少出现另外的新岩屑,则不能定为互层,只能各定一半。
10、两种旧成份,以百分比增加的岩性定名。
11、对易碎、易散、易溶解的岩性,如石膏、可塑性泥页岩、沥青、煤、盐岩等,可参考钻时、氯根含量、钻进液性能,借助邻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划分。
(三)、真假岩屑的判断1、假岩屑A. 色调模糊,形态大而圆,局部有微曲面的岩屑往往是上部地层在井内经较长时间冲刷、磨损,超迟到时间返出井口的残留岩屑。
岩心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岩心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目录第一章基础知识1第一节矿物1第二节岩石6第三节沉积岩岩石分类及命名7第四节火山碎屑岩岩石分类及命名17第五节岩浆岩岩石分类及命名20第五节变质岩岩石分类及命名30第二章岩心、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36第一节岩心描述内容和方法36第二节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41第三节不同岩性描述方法43第三章油、气、水描述55第一节含油(气)级别划分55第二节油、气、水显示描述内容59第一章基础知识第一节矿物一、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也就是说矿物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二、矿物的形态自然界的矿物,各有其独特的形态。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同一矿物,所处地质环境不同也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1、矿物的单体形态对矿物单体的形态除按单形和聚形描述外,还应考察矿物单体的结晶习性和晶面特征。
矿物的单体形态有柱状、针状、纤维状、板状、片状、鳞片状、等轴状、粒状等。
1)结晶习性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总是有它自己的习惯形态。
矿物晶体的这种性质就叫做该矿物的结晶习性。
一向延长的: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包括柱状、针状等。
二向延展的: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包括板状、片状等。
三向等长的:晶体沿三个方向大致相等地发育,呈等轴状或粒状。
2)晶面特征实际矿物晶体的晶面,都不是理想的平面,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花纹,即晶面花纹。
晶面花纹对不同的矿物来说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它可作为矿物的鉴定标志。
2、矿物的连生体形态天然矿物的晶体,除以单体存在外,常常彼此规则地连生在一起,形成各种所谓的连生体。
按连生体中各个体间的方位关系,可分为双晶及平行连生等规则的连生体。
3、矿物的集合体形态矿物呈单体出现的比较少,常见的是聚集形成的各种集合体。
同种矿物的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叫做矿物的集合体。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主要有:粒状集合体、晶簇、结核体和乳状体。
三、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取决于矿物本身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同时还受形成时的外界环境的影响。
火山岩英安岩结构构造:斑状结构基质微晶结构块状构造描述:岩石由斑晶、基质以及不透明矿物等组成。
斑晶为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粒径为0.5mm±。
基质由微晶-隐晶状的长英质组成。
不透明矿物零星分布在各矿物之间。
成分及含量:斑晶:斜长石 5%±;基质:长英质 95%—;不透明矿物:少量。
杏仁状英安岩结构构造:斑状结构基质微晶结构杏仁状构造描述:岩石由斑晶、基质、杏仁体以及不透明矿物等组成。
斑晶为斜长石,呈半自形板条状,粒径为0.3-1mm±,具聚片双晶,中度高岭土化。
基质为斜长石、石英,呈微晶粒状,粒径为0.01-0.1mm±,石英具波状消光。
杏仁体呈不规则状,粒径为0.5-7mm±,由绿泥石、铁质等充填。
不透明矿物呈他形,零星分布。
成分及含量:斑晶:斜长石 5%±;基质:斜长石 50%±;石英 35%±;杏仁体: 10%±;不透明矿物:少量;流纹岩结构构造:斑状结构基质微晶结构块状构造描述:岩石由斑晶、基质以及不透明矿物等组成。
斑晶由斜长石、钾长石以及黑云母组成,斜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径为0.3-2mm±,具聚片双晶,中度绢云母化;钾长石呈半自形,粒径为0.3-5mm±,具简单双晶,中度高岭土化;黑云母呈片状,片径为0.2-2.2mm±,具轻微暗化。
基质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斜长石呈微板条状,0.1-0.2mm±;钾长石呈他形粒状,粒径为0.1-0.2mm±;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为0.1mm±,具波状消光。
部分石英与钾长石呈显微文象状交生。
不透明矿物零星分布。
成分及含量:斑晶:斜长石 5%±;钾长石 15%±;黑云母 5%±;基质:斜长石 10%±;钾长石 40%±;黑云母 25%±;不透明矿物: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