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
第4篇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外部性10.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外部性的含义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影响,但并不为此承担相应成本或获得相应收益。
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好的影响,但并没有获得相应收益;负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并没有为此承担相应成本。
2.外部性与经济效率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效率。
负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所以社会供给曲线位于市场供给曲线之上,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过剩。
正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所以社会价值曲线位于市场需求曲线之上,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短缺。
3.解决外部性的方法(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
其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科斯定理在于说明,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市场势力就足够大,从而外部性问题总能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2)私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①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②慈善行为;③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性问题;④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私人经济主体可能通过以上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但在现实中,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使得私人主体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
目 录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详解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2章 税制的设计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5章 垄 断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6章 垄断竞争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7章 寡 头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9章 收入与歧视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1.1 复习笔记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曹乾曹乾●●经济学译丛精品系经济学译丛精品系列列Principles ofMicroeconomics (6th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Harvard University )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第6版)完美中文翻译版完美中文翻译版第2章: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曹乾 译(东南大学 caoqianseu@)2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思考方式。
数学家讨论的是公理、积分和向量空间,心理学家则说自我、本我和认知不一致。
法学家研究的是法院审理地、侵权行为、不得自食其言等。
经济学家也是这样的(一)。
供给、需求、弹性、比较优势、消费者剩余、净损失——这些术语是经济学家使用语言中的一部分。
在后面章节,你将会遇到更多新的名词,你也将会遇到看上去并不陌生但其实在经济学里有特定含义的术语。
一开始,你可能感觉到这样的新语言晦涩难懂,你也许会问有必要搞这么多概念吗?但是你将看到,该新语言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给你一种新颖而有用的思考方式,你可以使用它思考你生活的世界。
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你学习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
正如你不能一夜之间称为数学家、心理学家和法学家,学会象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些时间。
本书将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例子结合在一起,为你提供了发展和练习这种技能的充足机会。
在深入研究经济学的本质和详细内容之前,我们先看看经济学家是如何看世界的。
本章讨论的是经济学的方法论。
经济学家在处理问题时有特别之处吗?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说的是什么意思?2.1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在解决问题时坚持科学家的客观性。
在范式方面,他们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和物理学家研究物质、生物学家研究生命是一样的:提出理论,收集数据,然后分析这些数据以证明或否定他们提出的理论。
初学者对于经济学是科学的说法似乎感到惊讶。
毕竟经济学家工作时不使用试管或望远镜。
然而,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在提出和验证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论时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1复习笔记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自从莱昂内尔·罗宾斯于1936年对经济学下了上述定义以来,这个定义就一直在英美等国教科书中占统治地位。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2.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经济学研究就应该从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要求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
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增量的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只有当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3.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
以下三个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的: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循环流量图(circular flow diagram)答:循环流量图是指表明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以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如何流动的经济图形,如图2-1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所组成。
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等)这些投入来生产物品和劳务,这些投入被称为生产要素。
家庭则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图2-1 循环流量图图2-1中,经济决策由家庭和企业做出。
家庭和企业在物品与劳务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家庭是买者而企业是卖者)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企业是买者而家庭是卖者)上相互交易。
外面一圈的箭头表示货币的流向,里面一圈的箭头表示相应的物品与劳务的流向。
循环流量图的形式是简化的,是整体经济的一个简化模型,因为它不包括国际贸易和政府。
2.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深圳大学2007研;北京工业大学2008研)答: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各种组合。
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8.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赋税的无谓损失(1)无谓损失的含义无谓损失指当税收(或其他某种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
对一种物品征税使该物品买者与卖者的福利减少,而且,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常常超过了政府筹集到的收入。
(2)无谓损失与经济效率市场通常可以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
这就是说,供求均衡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总剩余最大化。
但是,当税收提高了买者的价格而降低了卖者的价格时,它对买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消费,而对卖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生产。
当买者和卖者对这些激励做出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
因此,税收扭曲了激励,并引起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
(3)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当政府对一种物品收税时,销售量减少。
结果,买者和卖者之间一些潜在的贸易好处没有得到实现,这些贸易好处的损失就引起了无谓损失。
2.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决定无谓损失的大小,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税收造成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少了。
同时,税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因此他们的生产少了。
由于行为的这些变动,市场规模缩小到最优水平之下。
需求和供给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从而决定了税收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结果。
因此,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1)供给弹性当供给比较缺乏弹性时,税收的无谓损失小;当供给比较富有弹性时,税收的无谓损失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一、需求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公式需求价格弹性指衡量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敏感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需求变动的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一般用中点法计算(1P ,1Q )和(2P ,2Q )两点间的需求价格弹性,公式为:()()()()21212121//2//2Q Q Q Q P P P P -+⎡⎤⎣⎦=-+⎡⎤⎣⎦需求价格弹性 分子是用中点法计算的数量变动百分比,分母是用中点法计算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往往富有需求弹性,因为消费者从这种物品转向其他物品较为容易。
②必需品与奢侈品。
必需品需求倾向于缺乏弹性,而奢侈品需求倾向于富有弹性。
③市场的定义。
范围小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范围大的市场,因为范围小的市场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
④时间框架。
一般说来,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长期内更富有弹性。
(3)需求曲线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由于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所以,它与需求曲线的斜率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通过某一点的需求曲线越平坦,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通过某一点的需求曲线越陡峭,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小。
图5-1表示不同需求价格弹性下的需求曲线形状。
图5-1 需求曲线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4)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总收益指厂商按照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等于该产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
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总收益和价格同方向变动;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总收益和价格反方向变动;需求价格弹性正好等于1时,总收益是固定的,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
2.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衡量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的敏感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需求收入弹性收入变动百分比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为正常品,正常品的需求量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需求收入弹性小于零的商品为低档品,低档品的需求量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减少。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历,从前辈中获得的经历对初学者来说是珍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展咨询。
一、概念题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师大学2004研;工业大学2005、2006研;大学2006研〕答:菲利普斯曲线是指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历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
因此,如图35-1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根据本钱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图35-1 菲利普斯曲线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在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
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1.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正如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学观察一个事件,建立一种理论,并收集数据来检验这种理论。
但是,收集数据来检验经济理论是困难的,因为经济学家通常不能从试验中创造数据。
这就是说,经济学家不能仅仅为了一种理论而控制经济。
因此,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从历史事件中收集到的数据。
2.假设的作用
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
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
通过理解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来更好地理解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更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国际贸易。
3.经济模型
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他们的主题。
像所有科学家一样,他们做出了适当的假设并建立了简化的模型,以便解释周围的世界。
两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是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1)循环流量图
循环流量图是指表明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以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如何流动的经济图形,如图2-1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所组成。
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等)这些投入来生产物品和劳务,这些投入被称为生产要素。
家庭则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图2-1 循环流量图
图2-1中,经济决策由家庭和企业做出。
家庭和企业在物品与劳务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家庭是买者而企业是卖者)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企业是买者而家庭是卖者)上相互交易。
外面一圈的箭头表示货币的流向,里面一圈的箭头表示相应的物品与劳务的流向。
循环流量图的形式是简化的,是整体经济的一个简化模型,因为它不包括国际贸易和政府。
(2)生产可能性边界
①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经济可以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或它之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但不能在该边界以外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不是它以内)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
②生产可能性边界图示
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2-2表示。
图2-2 生产可能性边界
该图形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
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C点)是不能达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而曲线左边的点(如D点)可以达到,但没有利用完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
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E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也表明了用另一种物品来衡量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
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从而增加了经济所能生产的产量。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1)含义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指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的经济学。
(2)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即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
(3)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
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
(1)含义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它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经济学。
(2)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3)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1)二者的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产生于千百万个人的决策,所以,不考虑相关的微观经济决策而去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2)二者的区别
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联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探讨不同的问题,所以,它们有时采用相当不同的方法。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即实证表述,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即规范表述,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
这两种表述的关键区别在于如何来判断其有效性(validity)。
原则上,实证表述是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是否定的;而规范表述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一项政策是好是坏不仅仅看科学事实,还包含对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哲学的看法。
当然这两者也是互相关联的,实证分析会对规范分析产生影响,但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分析,还需要价值判断(value judgment)。
研究经济学需要记住这两种分析的不同,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当经济学家解释经济运行情况时,他使用前者,此时他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上的;当提供帮助来改善经济后果时,
他使用后者,此时他站在政策顾问的立场上了。
四、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经济学家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相互冲突的建议的原因有两个:
1.科学判断的不同
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因而会有不同的科学判断。
例如,经济学家对家庭储蓄对储蓄税后收益变动的敏感程度看法不同。
2.价值观的不同
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例如,经济学家对于是否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看法不同。
在现实中,虽然经济学家对于许多问题有正常的分歧,但在许多经济学原理上是极为一致的。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
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