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版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230.59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雷电的危害与防护措施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雷电发生后会产生危险的过电压和过电流造成电力设施设备的绝缘损坏引发短路及过电流、过电压事故的发生,还会造成人身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因此,做好防雷电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标签:雷电;危害;防护措施前言雷电是一种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大气中的雷云在过程形成中,由于积累了大量的正负电子,当这些正负电子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发生碰撞后就会发生激烈放电现象。
同时,伴有强烈的闪光和轰鸣声。
这就是雷电形成的原因。
因此,根据雷电的产生和造成危害的特点,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雷电给电力设施设备及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1 雷电的种类及其危害自然界中雷电按照其危害的方式分有;直击雷、感应雷及雷电侵入波。
按其形状分有线型、片型及球型三种。
雷电的危害就是雷电的破坏效应;主要有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
当雷电发生时会产生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冲击电压,而冲击能迅速击穿电力设施设备的绝缘保护造成电力线路短路而毁坏电力设备。
甚至还会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巨大的雷电电流通过导体,在极短的时间内能转换成热能使金属物体迅速熔化,产生火花,火花飞溅引起火灾和爆炸。
遭到雷击的物体通过巨大的雷电流,能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物体内部的水分或其他液体迅速气化,以至物体剧烈膨胀而遭到破坏或爆炸。
以上雷电发生的破坏是综合出现的,其中以伴有的爆炸和火灾的出现是最为严重的。
2 防雷装置防雷电伤害的装置主要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及避雷器等。
完整的避雷置应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避雷针主要用来保护露天的变配电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
避雷线主要用来保护电力线路。
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来保护建筑物。
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电力设施设备。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及避雷带实际上就是接闪器,是用来接受雷击的金属导体。
当发生雷电时,吸引雷电接受雷击放电。
接闪器一般是采用圆钢或扁钢制成,所用材料尺寸应符合技术规定的要求。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产生原理主要涉及到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
的变化。
在大气中,水蒸气和气态颗粒物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电离现象,使得大气中出现了正负电荷的分布。
首先,雷电的产生需要一个合适的条件,通常是在大气中出现了强烈的对流运动。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和气态颗粒物被对流运动带至较高的高度时,它们会遇冷凝结成云。
在云内部,水滴和冰晶会不断地碰撞,摩擦产生静电,使云内部的电荷不断积累,形成了正负两种电荷的分布。
其次,云和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的变化也是雷电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云内部的
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个电场,而地面上也会受到云中电荷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电场。
当两者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即雷电。
最后,雷电的产生还受到地面环境的影响。
当地面上出现了一定的导电体,如
高耸的建筑物、树木等,它们会增强地面电场,加速了雷电的产生。
此外,地面上的一些特殊地形,如山顶、高原等也会对雷电的产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雷电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大气中的电荷分布、电场
强度的变化以及地面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雷电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因此,对雷电的产生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雷电的防范意识,减少雷电带来的损失。
雷电的形成与危险性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强大的自然现象,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危险性也不容小觑。
本文将探讨雷电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一、雷电的形成机制雷电是由云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云中的水汽进行碰撞,使云内部带电。
在云的顶部和底部形成了正负相对电荷的累积。
当正负电荷离得足够近时,电荷之间的电压差就会足够大,导致电离。
这时,一个电子通道就会形成,电荷会沿着这个通道以极快的速度释放出来,形成闪电。
二、雷电的危险性1. 人身安全威胁:雷电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天灾之一。
当人们在暴雨中处于户外时,雷电可能会直接打中身体,导致电击伤甚至死亡。
此外,雷电还可以引发火灾,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 影响电信通讯:雷电会释放出巨大的电磁辐射,可能导致电信设备的故障。
这会导致通讯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3. 对飞机和船只的威胁:飞机和船只在空中或水中行驶时,如果遭遇雷电,就可能遭受雷电的打击。
这不仅会损坏飞机或船只的电子设备,还可能导致飞行器失控或船只沉没,威胁到航空和航海安全。
4. 危害基础设施:雷电的力量非常巨大,可以损坏电力设施、破坏电线杆、引发火灾等。
这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影响社会运转和人们的生活。
5. 破坏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雷电伴随着强烈的声音、电光和强风,可能破坏农作物、森林和生态环境。
闪电引发的火灾,对森林和动物群的生存造成威胁,对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三、如何应对雷电危险1. 避免在雷电天气下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露天场所。
及时避雨进入室内,避免暴雨天气时的风险。
2. 在雷电天气下,不要接触金属物体,如铁栅栏、水龙头和电线杆等。
这些物体是雷电的优先通道,极易引起电击。
3. 当户外活动不可避免时,寻找安全的避雷设备或保护措施,如避雷塔、避雷针等。
4. 了解天气预报,及时关注雷电预警信息,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 在飞机和船只上,确保雷电保护系统的有效运行。
飞机应尽量绕开雷暴区域,船只应遵守避雷规定来保护自身安全。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雷电的形成原理在大气中,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产生静电场。
当这个静电场足够强时,电荷通过空气击穿而形成电流,我们称之为闪电,或者称为雷电。
闪电在很短的时间里放电,其温度能达到3万~6万摄氏度,电流可以达到超过百万的电安。
闪电造成的灾害往往是极其严重的。
雷电的形成与大气上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有关,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了空气层的击穿电压。
云和地面之间的电场主要是由云内的水滴、冰粒和云间的静电场组成,这两者在大小和方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就形成了空气局部区域的电场强度很大,导致局部空气被电离而形成通电路径,从而产生闪电。
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作为一种由高温、高压、强电流构成的天然灾害,雷电带来了高风险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保护安全,减少损失的一道重要课题。
以下为雷电灾害防御的措施:1.避免空旷露天的活动一旦发生雷电灾害,避难是理性的处理方式。
在>室外活动的时候,及时了解当天是否有雷电天气预报,如果预报存在雷电天气,应尽量避免在空旷露天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游泳等活动。
2.室内避难如果身处较大建筑内部或外观类似建筑的树林等状况中,可以选择一个安全的避难区域,如不靠近外墙、屋顶、烟囱等,并且不直接接触金属直接通往地面的物体,如水龙头等。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地面只有去除局部聚电体才有效,因此,避免单脚站在电视机、电脑等金属接头处。
3.避开高义建筑物避开高义建筑物,如有必要进入此类建筑内部时,避免在屋顶,尤其靠近伸出的物体,比如天线、高起伏的地面等处,且要远离门、窗、烟囱以及电线等有铁栏杆的部位。
4.特定工作场所的防护雷电天气对于特定工作环境下的工作人员,要给予额外注意。
如高空作业、高压作业、战术演练、飞行、炸药爆破、化工、建筑工程等具有高前景风险的工作,都应该采取相应防雷措施。
5.了解雷电保护技术实现科学的防护工作,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防护技术。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摘要: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长期以来雷电灾害给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武宣县成为雷电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而农村对雷电灾害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度严重不足,雷电灾害产生时农民的防护意识依旧淡薄, 防御知识仍存在盲区。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措施引言: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使得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出现,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频率逐年增加。
我国因雷电灾害造成的危害已经成为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等的第三大气象灾害。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多雷区或强雷区,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社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每年有超过上千人因雷击伤亡,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甚至是百亿元,其中有超过90%的雷击事件出现在农村。
雷电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地区雷击事故。
1.农村雷电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1.1农村群众防雷意识淡薄因为农村区域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大多数农村地区青年均会外出务工、求学或者生活,致使农村留守的村民逐渐呈老龄化趋势,这部分农村群众所需要接受到的知识水平比较有限,农村地区长期存在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一旦农村群众的住宅房屋或人员被雷击,大部分都会认为是犯大错被上天惩罚,往往会对灾情进行隐瞒,更不会主动上报至相关部门,掌握科学合理的雷电防御措施。
再者,由于农村群众本身雷电防护意识比较淡薄,对如何科学进行雷电防御知之甚少。
有些村民为了抢赶农事,有时在雷雨天气里,仍然冒雨劳作。
因为农村群众防雷意识比较淡薄,在农村雷雨天气接打手机、扛着铁锹雨中行走、水中捕鱼以及骑车等现象屡见不绝,这些不当行为常常会导致农村群众因为雷击伤亡。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村地区雷击伤亡事故,迫切需增强农村群众的雷电防御意识。
1.2农村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传递不通畅雷电灾害突发性较强,预报准确率不高,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还未完全覆盖至广大农村区域,导致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发布渠道均没有办法较好的满足群众的需求。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举措三种雷害最常见雷电分直击雷、感应雷和球形雷,最常见的是直击雷和感应雷.直击雷,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打击到物体上的雷电;感应雷即通过雷击目标旁边的金属物等导电体感应,间接打击到物体上;球形雷那么像火球一样,会飘进室内.大厦一般要安装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主要预防直击雷和感应雷,所采用的材料一定要精密.预防球形雷主要方法是关闭门窗,预防球形雷飘进室内;如果球形雷意外飘进室内,千万不要跑动,由于球形雷一般跟随气流飘动.如果在野外遇到球形雷,也不要跑动,可拾起身边的石块使劲向外扔去,将球形雷引开,以免误伤人群.据专家介绍,家用电器都是低压产品,一般都安装了不同类型的避雷针,采取了相应的防雷举措.在野外,千万不要高举雨伞等.人乘坐在车内一般不会遭遇雷电袭击,由于汽车是一个封闭的金属体,具有很好的防雷电功能,一些油车后面拖着一条铁链,也是一种防雷设备. 专家提醒,驾车遭遇打雷时务必不要将头手伸向车外.雷电侵袭的主要途径一、直接雷击的侵袭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暴露在空间的各种设备、各种架空金属线缆〔如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网络布线等〕.它可能在数微秒之内产生数万伏乃至数拾万伏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形成巨大的热能和机械能量,摧毁建筑物、设备,危及人身平安.二、雷电波侵入雷电虽然未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但击中与本建筑物或设备相连的金属管、线,通过传导的方式经电阻性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损害与之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乃至危害人身平安.三、雷击电磁脉冲干扰雷击发生时,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诱发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经感性耦合、容性耦合或电磁辐射产生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损坏有关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大量采用微电子技术的、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控、通信等网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而微电子设备的高度集成化,低工作电平和小工作电流的特点,又带来绝缘强度低,耐过电压、过电流的水平差等致命弱点.美国研究报告[AD-722675]指出:当雷电活动时,磁感应强度到达0.07GS时,计算机发生误动作, 当磁感应强度超过 2.4GS时,计算机发生永久性损坏.因而雷电所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对微电子设备将产生严重的危害.根据统计,雷电对微电子设备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已远远超过了雷击火灾的损失,成为当今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四、地电位还击当设备没有采取等电位接地举措的情况下,由于各接地系统本身的接地途径不同,冲击接地电阻差异,以及在泄放雷击电流时,所通过的雷击电流存在差异,导致地电位升高和不平衡,当地电位差超过设备的抗电强度时,即引起还击,损坏设备雷电平安常识一、雷电发生时应注意的人身平安?1.留在室内,并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2.不宜使用无防雷举措或防雷举措缺乏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4.减少使用和手提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或活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的场地,寻找地方躲避.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锄头、铁锹、羽毛球拍、高尔夫球等扛在肩上.10.不宜进入无防雷设施的临时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11.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二、单位应该怎样进行雷电灾害防范?1.单位应定期由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比方:学校、区级以上医院、四星级以上宾馆、特区内高度在45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需两年检测一次.2.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平安工作, 建立各项防雷平安工作,建立各项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如,雷雨过后,安装在程控交换机、电脑等电器设备电源上和信号线上的过压保护器应检查有无损坏,发现损坏时应及时更换.3.建设单位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地质、土壤、气象、环境、被保护物的特点, 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平安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施工.4.应采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器件、器材、预防使用非标准防雷产品和器件.5.新增加建设和新增加安装设备应同时对防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如:重新铺设电脑网络线、室外天线的移位和加高等等都应该重新设计和建设防雷设施.6.雷灾发生时应及时向市防雷所上报情况,以便及时处理,预防再次雷击.雷雨季节如何防护家用电器通常,雷电季节影响家用电器平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感应雷的侵入而引起.感应雷是指当雷电发生时,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类金属管、线上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感应雷侵入主要有四条途径:供电线、线、有线电视或无线电视天线的馈线、住房的外墙或柱子.其中前三个途径都是与家用电器有直接的外部线路连接,当这些线路是属于架空入室时那么危害更为严重.由于强烈的雷电感应作用将在这些架空导体上产生很高的雷电电磁脉冲,电磁脉冲沿着这些导体直接进入家用电器而造成危害.目前常被人们忽略的是感应雷入侵的第四个途径,即家用电器的安装未与建筑物的外墙及柱子保持一定距离.由于当住户所在的建筑物发生直击雷或侧击雷时,强大的雷电流将沿着建筑物的外墙及柱子流入地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建筑物的外墙或柱子有强大的雷电流流过,便在周围的空间产生电场和磁场,如果家用电器与外墙或柱子靠得太近,那么可能受到损坏.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家用电器和作用人员的平安呢?防雷技术标准和经验告诉我们:首先,建筑物应按防雷设计标准装设直击雷防护设施,如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体.它们能把雷电流的大局部引入地下泄放.其次,引入住宅的电源线、线、电视信号线均应屏蔽接地引入, 这样局部雷电流又会泄入地下.用户为保证平安,应在相应的线路上安装家用电器过压保护器〔又名避雷器〕.对一般家庭而言,需要3个避雷器:第一个是单相电源避雷器,第二个是电视机馈线避雷器,第三具是电话机避雷器.避雷器的作用是对从线路上入侵的雷电电磁脉冲进行分流限压,从而实现被避雷器保护的家用电器的平安.家用电器的安装位置应尽量离开外墙或柱子远一点.还要注意经常定期检查家用电器所共同使用的接地线,大多数的家用电器的外壳几乎都与这条接地线相连, 其主要目的是对人身平安起保护作用.当安装避雷器时,所有避雷器的接地都是与这条接地线相连的,如果这条接地线松脱或断开,家用电器的外壳就可能带电,避雷也无法正常工作.过去,许多人提出雷雨天不要使用家用电器,如拔下电视机的电源插头、天线插头、打雷时不要打 .当然,这种做法是比拟平安的,但有时会感到不方便,比方有人打来时, 是接还是不接?电冰箱、空调机拔了电源便无法作用.打雷时家里没有人怎么办?因此,建议大家还是采取上述防雷方法.当然,目前条件不成熟时,拔掉所有插头也不失为一种应急举措.近年来,许多厂家开发生产了一些家用电器防雷过电压保护器,有些家电厂家在产品中增加了过电压保护器件,声称能防雷击.这里要提醒广阔用户,防雷需要进行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加一两个元件或买一个防雷击电源插座就能解决的,为了平安可靠,还是去找各地防雷机构为您提供技术和产品咨询吧.防雷的根本举措有哪些?一、防雷装置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常见的防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避雷线、避雷器等. 根据保护的对象不同,接闪器可选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或避雷带.避雷针主要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保护;避雷线主要作为电力线路的保护;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于建筑物的保护;避雷器是预防雷电侵入波的一种保护装置.二、电离防雷是一种新技术,它由顶部的电离装置,地下的地电流收集装置及连接线组成.电离防雷装置是利用雷云的感应作用,或采用放射性元素在电离装置附近形成强电场,使空气电离,产生向雷云移动的离子流.这样,雷云所带电荷便得以缓慢中和并泄漏,从而使空气电场强度不超过空气的击穿强度,消除落雷条件,抑制雷击发生.三、可燃、易燃液体贮罐的防雷举措是:1.金属油罐的防雷:由于金属油罐本身就有着良好的屏蔽性能,只要油罐顶板有足够的厚度,利用自身的保护是可以满足要求的.当油罐顶板厚度大于3.5毫米〔mm〕且装有呼吸阀时,可不设防雷装置.但油罐体做良好的接地,接地点不少于两处,间距不大于30米〔m〕.当罐顶板厚度小于3.5毫米〔mm〕时,虽装有呼吸阀,也就要在罐顶装设避雷针,且避雷针与呼吸阔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米〔m〕.保护范围高出呼吸阀不应小于2米〔m〕.2.非金属油罐的防雷,应采用独立的避雷针, 以防直接雷击.同时还应有防雷电感应举措.对覆土厚度大于0. 5米〔m〕的地下非金属油罐,可不考虑防雷举措.但呼吸阀、量油孔、采光孔应做良好接地,接地点不少于两处.。
雷电灾害预防的方法雷电可以造成人畜伤亡、引起火灾、破坏电器设备和建筑物等。
那么如何预防雷电灾害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雷电灾害与防范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预防雷电的方法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
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
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4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
5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6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7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人被其伤害。
8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层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10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11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
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雷电灾害与防范雷电是大自然中静电放电过程,是雷云接近大地时,产生云和云之间以及云和大地之间放电,迸发出光和声的现象。
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而发生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遭受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1) 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
(2) 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防雷电安全知识雷电应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不加以控制和预防,它同样算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虽然它属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危害和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加强预防和控制也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在夏季雷雨季节前加强学习雷电相关安全知识,以便做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一、雷电的产生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回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二、雷电的主要特点冲击电流大、时间短、雷电流变化梯度大、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三、雷电造成的破坏当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强大的雷电流使建(构)筑物水份受热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很大的机械力,导致建筑物燃烧或爆炸。
另外,当雷电击中接闪器,电流沿引下线向大地泻放时,这时对地电位升高,有可能向临近的物体跳击,称为雷电“反击”,从而造成火灾或人身伤亡。
而感应到正在联机的导线上就会对设备产生强烈的破坏性。
当雷电接近架空管线时,高压冲击波会沿架空管线侵入室内,造成高电流引入,这样可能引起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事故。
如果附近有可燃物,容易酿成火灾。
四、雷电发生时如何注意人身安全1.相关防范措施当雷电发生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电器设备,如电视机、计算机、电话机、传真机等,室外天线和电源线要接地良好,空调器、饮水机也要停止使用,以防感应雷和雷电波的侵害。
房屋门窗要关闭好,有条件的办公室门窗可安装金属网罩并接地良好,以防球形闪电入室。
如果人在户外,雷雨时应及时进入有避雷设施的场所,不要在孤立的电杆、房檐、大树、烟囱下躲避。
当雷电距离很近时,不要撑开带铁杆的雨伞,头顶上方要避开金属物,不要使用手机,避免直击雷的袭击。
在雷雨中,若感到头、颈、身体有麻木的感觉,这是即将遭受雷击的先兆,应立即躺下。
雷电科普宣传手册一、雷电的形成与原理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自然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雨天气。
当雷雨云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电场,使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发生电离,产生正负电荷。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发生雷电现象,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雷电的危害与影响雷电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形式主要包括直击雷、侧击雷和感应雷。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地面上的建筑物、人或动物;侧击雷是指雷电击中建筑物的一侧;感应雷是指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对周围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三、防雷知识与措施1.建筑物防雷:建筑物应安装避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同时,建筑物内部的电器设备和金属管线应接地。
2.室外防雷: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气,应尽量躲避在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汽车内,不要在大树、旗杆等高耸物体下避雨,不要使用金属雨伞。
3.室内防雷:关闭门窗、电器设备,避免使用电话、电视、电脑等电器设备。
四、雷电预警与观测1.雷电预警:气象部门会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2.雷电观测:通过气象观测设备对雷电进行观测,了解雷电的分布和活动规律。
五、遭遇雷电时的应对方法1.尽量寻找避雷场所,如建筑物、汽车等。
2.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物品,不要奔跑或快速行走。
3.若无法找到避雷场所,应蹲下身体,双手抱头,尽量降低身体高度。
4.若在野外遭遇雷电,不要站在高处或打手机等电子设备。
六、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与防护1.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会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使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
2.为保护电子设备,应将其接地或安装防雷保护器。
在室外使用电子设备时,应远离高耸物体,避免遭受直击雷或侧击雷。
在室内使用电子设备时,应注意关闭门窗,避免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对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若遭遇雷电天气,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021新版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
灾害防御措施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safety,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safety issu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daily work, and enhance your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52
2021新版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
施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
每年夏季,全国各地都会发生雷击灾害事故,诸如电子信息系统遭到破坏、通讯中断、建筑物被毁、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此,仅从雷电的形成、雷击灾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御雷击灾害等方面作如下简析,用以提醒人们不可小视雷电危害,利用科学知识防御雷击灾害,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
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
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
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
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2、雷击灾害的形成
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叫云间闪电或云闪,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叫云地闪电或地闪。
云闪因其不能到达地面,一般不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地闪。
地闪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在其泄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击灾害。
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直接打在建筑物、构筑物及人畜身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毁坏和伤亡,
称之为撝被骼讛;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产生电磁感应向外传播或直接通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毁坏,称之为摾谆鞯绱怕龀鍞。
我国是雷击灾害多发地区,每年都会因雷击灾害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尤为重要。
3、雷电活动规律及雷击的选择
3.1我国年平均雷电日数按地理环境的分布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山地多于平原;
d、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土壤导电性较差的地区雷电活动较弱。
3.2雷击与地质条件的关系
a、电阻率小的土壤,导电性好,易积聚大量电荷,为雷电流提供低阻抗通道;
b、闪电放电通道常常不是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的;
c、地下埋有金属导电矿床处,金属管线较密集的地方易落雷;
d、地下水位高、矿区、小河沟、地下水出口处易受雷击。
3.3雷电活动与地形、地物的关系
a、在距地面二三十米的突出物上方发生雷击的概率最大;
b、对靠山和临水的地区,临水一面的地洼潮湿地和山口、风口、顺风的河谷的特殊地形构成的雷暴走廊的地方易受雷击;
c、电线杆、铁路、架空电线和避雷针(线、带、网)接地引下线都是雷雨云对地放电的最佳通道。
4、雷暴距离的判断
雷暴产生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出的,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之间的间隔时间来计算落雷点与人之间的距离。
如果间隔时间是5秒钟,表示雷击发生在离人约1700米左右的位置;如果是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就听见雷声,说明雷击位置就在人附近300米左右。
当遇到雷暴天气时,我们可以记住每次听到雷声与看见闪电的时间间隔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以此来判断雷暴是逐渐远离,还是即将临近,从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5、雷电伤人的几种方式及急救措施
雷电对人的伤害方式,归纳起来有四种形式,即: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和跨步电压。
雷电对人的危害与普通高压线路危害类似,只是危害程度更严重,因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要立即对伤者进行抢救。
人被雷击中后,雷电电流通过人体泄放到大地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伤者身上是不带电的,这时不必担心施救者被电击。
急救措施也类似于被电击后的急救方法,将伤者平躺在地,在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同时要做心外按摩。
另外,要立即呼叫急救中心,由专业人员对受伤者进行有效的处置和抢救。
6、防止雷击的措施
6.1室外防雷
根据发生雷击灾害的规律及原理,孤立的物体或者物体的突出部位容易遭受雷击,因此,户外防雷应注意:a、在空旷地区,不要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避雷设施的建筑物内。
b、不可躲在大树下避雨,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树下停留,必须与树干和枝丫保持两米以上距离,并尽可能下蹲,双脚并拢。
c、不要触摸金属或潮湿物
体,随身携带的金属物件(项链、耳环等)也应尽量移开身体,以免成为引雷的介质。
d、不宜使用移动电话和电子仪器。
e、不宜在旷野高举或肩扛雨伞、铁锹等高于身体的尖状物。
f、在户外活动的人应尽快回屋或躲进汽车内。
6.2室内防雷
室内发生雷击事故一般都是雷电流通过雷击电磁脉冲的形式对电器和人造成危害,因此,室内防雷应注意:a、要关闭好门窗,防止直接雷击和球形雷的入侵,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
b、雷雨期间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包括:电视、电脑、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切断电源,特别注意电视信号线和电脑网线(这两根线较隐蔽,容易忽视);c、雷雨期间不要打电话,如必须打时要使用免提功能;d、不要在家里洗澡,更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7、雷电防护工程的重要意义
由于造成雷击灾害的形式不同,防御雷电采取的措施也不同,目前的防雷工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筑物防雷,防御直接雷击,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
针、避雷带或避雷网等接闪器,并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达到保护建筑物不受直接雷击的目的,另外还将建筑物内部的金属管道、金属门窗、吊顶龙骨与引下线连接,有效保护建筑物内部安全;一类是信息系统防雷,防御雷击电磁脉冲,在电路线、信号线及天馈线上穿接避雷器,并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这样一旦有雷电流侵入,能通过避雷器迅速泄入大地,从而保护电子设备不受损害。
对于智能建筑物,则采取综合防护措施,既防御直接雷击,也防御雷击电磁脉冲。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防护措施做得有多好,也不可能100%的防御雷击,只能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而对雷暴本身产生的冲击波是没有办法防御的,只能将建筑物的牢固度、抗震性提高到最高限度,才能避免雷暴冲击波的影响。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