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6单元 第19课 《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22.90 KB
- 文档页数:4
《皇帝的新装》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炫耀、称职、滑稽、头衔、呈报、陛下、精致、勋章、赏赐、御聘爵士、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等词语的读音及词义。
2.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
3.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解写作思路。
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4.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
5.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语言积累1.生字正音炫(xuàn)耀陛(bì)下御(yù)聘(pìn) 骇(hài)人听闻头衔(xián) 滑稽(jī)钦(qīn)差大臣2.词语解释钦差大臣: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骇:震惊。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没有主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称,适合、相当。
精致:精巧细致。
呈报:报告(上级)。
炫耀:夸耀。
语法与修辞写作手法:1.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反映生活:夸张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
两个骗子在织布机上空忙,描述并不存在的布的美丽花纹,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们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这些情节当然是夸张的,但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据安徒生自己说,这个童话的题材来自西班牙作家所提供的民间故事,经改写后,更符合丹麦的生活实际。
骗子怎样诓人,皇帝怎样上当,群臣又怎样瞒骗,写得合情合理。
“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
”我们在这篇童话里看到的皇帝、官吏,不正是当年丹麦封建统治者的真实写照么?安徒生把自己不敢明白说出的一切,隐藏在夸张、诙谐的故事里,引起读者深思。
夸张中包含着合理性,是《皇帝的新装》的情节特点,也是安徒生童话的情节特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装》重要知识点总结文学常识✧作者档案重点字词✧生难字称.(chèn)职妥.(tuǒ)当爵.(jué)士头衔.(xián)呈.(chénɡ)报陛.(bì)下御聘.(pìn) xūn(勋)章hài(骇)人听闻愚蠢.(chǔn)圈.定(quān) 袍.子(páo)随声附和.(hè) 狡猾.(huá) 钦.差(qīn) 现款.(kuǎn) ✧ 多音字 漂⎩⎪⎨⎪⎧piào(漂亮)piāo(漂泊)piǎo(漂白)称⎩⎪⎨⎪⎧chèn(对称)chēng(称赞) ✧ 形近字⎩⎪⎨⎪⎧聘(pìn)聘请骋(chěng)驰骋 ⎩⎪⎨⎪⎧碌(lù)忙碌禄(lù)俸禄 ⎩⎪⎨⎪⎧睁(zhēng)睁眼挣(zhēng)挣扎峥(zhēng)峥嵘岁月⎩⎪⎨⎪⎧衔(xián)头衔街(jiē)街头巷尾衙(yá)衙门✧ 重点词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炫耀:夸耀。
妥当:稳妥适当。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综合素养素材积淀:故事续写叶圣陶《〈皇帝的新装〉续写》的故事梗概那个皇帝什么衣服也没有穿,与大臣们一起参加游行大典,被孩子点明“新装”的真相以后,一路上受尽嘲笑。
皇帝恼羞成怒,宣布了“新的法律”:谁故意说坏话就是坏蛋,立刻杀死。
结果有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
从此,皇帝不再穿别的衣服了。
上朝的时候,回到后宫的时候,他总是裸着身体。
有一次,一个妃子陪皇帝喝酒,皇帝喝得太急,一声咳嗽,酒喷出很多,落在胸膛上,妃子无意中说了一句:“哎呀!把胸膛弄脏了!”结果就被送到行刑官那里去了。
《皇帝的新装》第一课时(录像课的前一课时)教学设计《皇帝的新装》课标分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济南市钢城区实验学校亓秀岚 2021年 6月 6日一、课标中教学目标分析《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栏,这样表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也就是说,三个维度,七个要素(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关键要素。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梳理写作线索和关键的动词、形容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2.通过分析夸张和对比两种写作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解读长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从想象和夸张、对比和讽刺的运用中感受童话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童话热闹的喜剧背后的悲剧意味。
本节课我设计的目标完全按照以上三维来设计完成,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兼顾,其中“童话的艺术创作手法”是重要环节和课堂重点。
二、课标中培养能力分析“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基于课标要求设计教学方法如下本课主要采用梳理情节法、分析人物、讨论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棗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
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的金子。
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
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
”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文本解读骗子真的很高明,皇帝真的不愚蠢摘要:在安徒生童话之中,《皇帝的新装》因具有浓厚的寓言色彩与哲学意味,历来备受重视。
对其解读,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
纵观各种解读,它们几乎都认定:骗子很狡猾,很贪婪,同时认为皇帝不称职,也很愚蠢。
而笔者更想用“高明”来形容骗子,用“不愚蠢”来为皇帝正名。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高明;愚蠢;逻辑;人性经过反复阅读和教学《皇帝的新装》,笔者认为用“高明”来形容骗子,用“不愚蠢”形容皇帝,或许更为合适。
这里并不是对二者进行褒奖,而是仅从文本角度去客观理解,尽可能贴近作者本意。
即便要说骗子狡猾,笔者也希望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经由文字去还原本真,而不是将其特点抽象为一个常见的形容词,贴上似是而非的简单标签。
一、骗子真的很高明古往今来,骗子几乎算得上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骗子得手,离不开许多因素,比如说洞察力、逻辑力、合作力,这些必须在常人能力之上。
(一)高明的洞察力安徒生设置了两个骗子的角色。
首先,他们很直观地发现,有个纵情享受的皇帝喜欢华丽的新衣服,这表现出角色期待与实际存在的错位感:他有乱世中花花公子的样子,还有显著的孩子气,俨然异化为物之奴隶——说得好听点,倒像是个生活美学家或者行为艺术家。
拥有精明头脑的骗子,本质是商人。
他们发现了巨大“商机”,就在幕后精心策划骗局。
行骗成功,一方面是利用具体的人的弱点,如皇帝喜好漂亮的新装,并沉迷于此,甚至到了病态地步。
他实在是异乎寻常的痴人,是活脱脱一大怪人。
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比如说虚伪、胆怯、猜忌、自私、纵欲、盲从,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的身上,在成年人那里表现的尤为突出,在位高权重者那里往往暴露无遗。
骗子是“杰出”的心理学家,料定皇帝难以克服自己的弱点,也深知人们怯于承认自己的缺点。
骗子还洞察到,这里的人不仅严加掩饰自己的不足,还急于揭穿他人的缺点,并将此作为生活的乐趣。
《皇帝的新装》要点(一)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光着身子游行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二)文章思路本文是以“新装”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来展开情节,表现中心思想的。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部分(第1段),写皇帝酷爱新装成癖。
第二部分(第2—3段),写皇帝决定让骗子们做新装。
第三部分(第4—22段),写大臣、官员、皇帝看骗子做新装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23段至篇末),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并以一个小孩戳穿新装的骗局结束全文。
(三)写作特点《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便是运用想像和夸张来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首先,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构思,虚构了曲折的故事情节。
本文是这样安排的: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通过这些情节,揭露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其次,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都运用了想像,生动地塑造了皇帝及大臣的形象,如描写老大臣看布时,“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哎呀,美?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揭露了老大臣自私、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
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第二题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
第19课 皇帝的新装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理清童话的情节。
2.通过梳理写作线索和关键的动词、形容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3.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点01 梳理文脉或作者思路。
【即学即练1】(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了解文体知识。
【知识点一】:炫.耀(xu àn) 滑稽.(j ī) 陛.下(b ì) 头衔.(xi án) 骇.人听闻(h ài) 勋.章(x ūn) 称.职(ch èn) 随声附和.(h è) ①不惜: 不顾惜; 舍得。
②炫耀: 夸耀。
③称职: 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④愚蠢: 愚笨; 不聪明。
⑤不可救药: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 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⑥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
⑦随声附和: 别人说什么, 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没有主见。
【知识点二】:安徒生(1805—1875) , 丹麦作家, 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生于鞋匠家庭, 童年生活穷苦。
代表作有《 丑小鸭》《 海的女儿》《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夜莺》等。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他们人格化。
《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
《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
它最早见于14世纪堂·曼纽埃索的《卢卡诺伯爵》的第七章,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即《赤身裸体的国王》。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从前有三个流氓来见一位国王,说他们是织布的能工巧匠。
他们特别会织一种料子,这料子人人都能看得见,只要他有一个世人公认的父亲,他又真是这个父亲的儿子。
但谁要不是他想像中的父亲的儿子,那他就看不见。
这使国王大为喜欢,因为他以为借着这种纺织品的帮助,可以知道自己的王国里,哪些人是法定父亲的儿子,哪些人不是。
这样,他便能调整王国中的许多事情。
因为在摩尔如果他们不是父亲真正的儿子,便不能继承他们父亲的遗产。
于是他下令召那三人进宫来工作。
三人告诉国王,确保不搞欺骗,可以把他们锁在皇宫里,直到织完那段料子。
这使国王非常高兴。
国王由于对新布的“图案”和“色彩”什么也看不出,被一种死亡般的恐怖震惊了,因为他相信他不可能是他认作父亲的那位国王的儿子。
他穿上了那看不见的衣服,骑着马在城中巡游,亏他运气好,那时正是夏天。
最后是一位照管御骑而自身又不担心损失什么的黑人走到国王跟前,说出了真话。
大约在我四年级的时候,那还是七十年代中期,一个文化贫瘠的年代,一个外来文化匮乏的年代,也不知道怎样的来源,我知道了这个故事,从此,改变了我在班级中地位,下课后,小伙伴们都围着我,听我讲《皇帝的新装》,但我似乎很难完整讲述,或许故事情节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是过于曲折了些,为了敷衍小朋友,我说,明天继续吧。
第二天,小朋友就缠着我继续,他们甚至认为我故意“卖关子”,于是向我行贿,大概是草稿纸之类的,那年月草稿纸十分稀缺,有的用作业本没有用完的最后几张纸、有的是作业本的封面,更多是家长花8分钱买一张白纸,裁成32开的样
子,装订成“草稿本”,这是很奢侈的了,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诱惑下,我努力的把支离破碎的“新装”拼凑给小伙伴们了。
班上有一位长相很俏丽的女生,当我讲《皇帝的新装》的时候,她总是远远的看着我们这里,我故意大声的讲,她肯定也听到了,因为当我讲到“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的时候,她把手放在嘴上,眼睛里尽是兴奋的笑!那天,她给了我一块“锅巴”,我悄悄地在一天放学后约她在学校的小树林里给她单独讲了遍“皇帝的新装”,不过那次我说皇帝在游行的时候还穿着短裤……后来,后来她到底成了别人的新娘。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教初一,那是对于文章的解读完全依赖于“教参”,共产党员的父亲也不断叮嘱我,你做老师了,要对学生负责,言行要检点,一切都要按照“马克思主义”行事,我年复一年的对学生说,《皇帝的新装》是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
昨天去江科大附中听乔玉全老师的报告,他说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美国教授给四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上课,期末的时候,让学生写一篇论文,结果是四十几篇文章的构思是惊人的一致,教授怀疑他们在互相抄袭,学生们发誓,他们没有作过任何沟通,教授至今不解。
中国基础教育的标准化生产已经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任何个性,他们的话语是惊人的一致。
我很汗颜,也很惭愧,我知道,我也曾为这个谎言大国“添砖加瓦”。
新课程以后,强调了“多元解读”,一些老师也在走“深度解读”之路,这几天在给又一届学生上《皇帝的新装》,我问学生“假如请你用一个字来领起全文,你觉得哪个字最切中要害?”学生很快发现是一个“骗”字,我又问,“被骗的人有哪些?”“皇帝”“大臣”“官员”,学生说。
“就这些人?”学生很快发现还有“老百姓”也被骗了。
接下来我问题我就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进发了:
“皇帝、大臣、官员、老百姓,他们仅仅是受骗者吗?如果仅仅是,那应该是值得同情的。
”学生马上领悟:这些人既是“被骗者”,也是“骗人者”,那个王国里的成年人与其说是被骗,不如说是在骗人。
正是虚荣心理作祟,他们心甘情愿成了骗局的帮凶!但他们因身份、地位不同,“骗人”的程度有别。
对于“两个骗子”的“骗”我敢说,没有一个读者不喜欢的,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人类最高的智慧:善用人心。
他们似乎又是古老神话里的邪恶的魔法师,拿着一面魔镜来到人们中间,照出人心的善恶。
两个骗子挥舞着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道具——谎言,启动咒语,照彻了人们的虚荣心理。
那两个自称能织成世上最美衣服的人,与其说是骗子,不如说是这幕笑剧的高明导演,他们巧妙的剥去了人们虚伪的外衣,裸露了人们灵魂上的可怕痼疾,然后悄悄隐去,他们也许就在幕后放声朗笑,欣赏着人生舞台上一群人的滑稽表演。
老百姓的“骗”,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不虚伪的人,老百姓也不例外,这是“虚伪社会”的深刻性之所在吧,他们在新衣服没有缝好前“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在皇帝穿着新衣服举行游行大典的时候,老百姓是蜂拥而至:“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但老百姓的这种“骗”很快就被那小孩天真的声音所打破:“‘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
而君臣们的“骗”呢,“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
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裙。
”同样是“骗”,君臣们似乎要把“骗”进行到底。
同样的虚伪,有人是彻底的虚伪。
《皇帝的新装》不只是对愚蠢的取笑,而是对虚伪的指刺,对真诚的召唤!当安徒生犀利的笔锋指向那个现尽洋相、丢尽脸面
的皇帝时,它无一例外同时也对准了文中那群谙于世故、泯灭真诚的所有的人,但同时又对他们进行了艺术的区分,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更多的具有了一种严肃的警世意味。
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能原汁原味地品尝到来自丹麦的童话大王为我们烹制的一个叫做真诚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