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394.00 KB
- 文档页数:36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录——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形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形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纪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课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含学生、教师、教课内容、教课媒体和教课环境五种因素,和学习过程、教课过程和评论 / 反省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课的因素(一)学生学生特点的多样化使得教课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别包含集体差别和个体差异。
集体差别包含:年纪、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别等;个体差别包含: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别。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其实不否认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课、协调其余各样因素中起要点作用。
教师这一因素包含: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以及教课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课中拥有异样重要的作用。
(三)教课内容教课内容是教课过程中存心传达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侧重知识经验的教授,工业社会重申知识和技术的训练,信息社会侧重办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育。
教课内容一般表现为教课纲领、教材和课程。
(四)教课媒体教课媒体是教课内容的载体,是教课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课媒体被视为教课环境中的一个构成部分,跟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课媒体已成为教课中一个拥有独到意义的因素,不单影响着教课内容的表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并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课过程中的作用、教课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课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双方面。
前者波及讲堂自然条件、教课设备等;后者波及讲堂纪律、讲堂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课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课方法以及教课组织。
三、学习与教课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课情境中经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课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取悉识、技术和态度的过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与学习理论的概述一、学习的实质(一)学习的概念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
纵观100多年“学习”研究的历史,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给学习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揭示了学习的实质。
综合来看,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学习。
目前对广义学习的定义,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实质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例如,儿童学习弹琴,这属于一种外显的行为变化。
还有一些学习则属于行为潜能的变化,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
例如,儿童从电视中或成人身上观察、习得的某些行为通常并没有马上表现出来,而是在日后的某些场合或情境中展现出来。
道德规范的获得往往不是在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它却能影响人们未来的行为。
在行为潜能的变化中,虽然外在行为没有直接、明显的变化,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已经发生了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比较短暂的。
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
我们学习驾驶车辆、学骑自行车、学游泳等行为变化都是比较稳定的,甚至终生不忘,这些才是学习的特征。
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各种生理因素例如,身体的发育、衰老或受到伤害等都可以引起主体较大的变化,但这不是凭借经验习得的,而是非习得的变化,所以不能称之为学习。
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产生的比较正规的学习,例如,学生在校学习、运动员技能训练等都属于这一种;二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例如,路遇交通事故而学习了交通法规。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是指行为或行为潜能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变化所产生的结果。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 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 1994 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历并由经历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社会及个体经历的过程。
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历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历。
第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历的载体。
第三,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开展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历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方案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历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开展。
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响学习。
3.系列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区分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及学习者原有知识构造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及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承受学习及发现学习。
(一)依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及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响理论刺激-反响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
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响,从而得出结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来源:考试大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本章重点在理解。
有意义的学习是重点)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内涵(一)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填空题】(二)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除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点:1.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只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4.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学习的分类【填空题】多种学习分类学说:1. 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 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填空、选择分辨属于哪种】3. 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 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 按学习的内容,我国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填空题】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
(分辨四种)。
习得: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射的习得过程。
教育⼼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学习?⼈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义的学习指⼈和动物在⽣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的⾏为或⾏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定义说明:1、学习表现为⾏为或⾏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为或⾏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狭义的学习指⼈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活实践中,以语⾔为中介,⾃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类学习vs. 动物学习有本质的区别:1. ⼈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为经验外,还要掌握⼈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化知识。
2. ⼈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实践中,在与其他⼈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的中介作⽤⽽进⾏的。
3. ⼈类的学习是⼀种有⽬的、⾃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学⽣的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什么?(⼈类学习和学⽣学习有什么区别)含义:学⽣的学习是⼈类学习中的⼀种特殊形式,它是在⽼师的指导下,有⽬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所积累的⽂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的过程。
学习内容:⼀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是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理的培养。
⼈类学习和学⽣学习之间是⼀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的学习既与⼈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有其特点: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的性和组织性;③具有⼀定程度的被动性。
3)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那些类型?1、⾔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运动技能。
4)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个是学习进⾏的⽅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
并且每⼀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5)我国⼼理学家对学习是怎样分类的?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包含:(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2)学校教与学情境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题,都是心理与行动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3)教育心理学不但应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应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促进策略。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广义的教育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从空间范畴分,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内容范畴分,它包括社会规范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
狭义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心理科学的特点和规范,又是教育与心理有机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所以教育心理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
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
陈琦《教育心理学》内容介绍序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
一方面,从国外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可以看出,教育心理学的主题趋于集中,体系结构、章节设置以及格式规范上各种版本虽略有差异,但内容基本一致。
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中所涉及的主题由于研究材料的积累而越来越细化,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如学习理论、学习动机、教育社会心理学、教学心理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几乎变成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门导论课,进一步强化了其基础课的性质和定位。
教育心理学需要具备清晰的知识架构、宽广的知识范围、厚实的知识基础、新近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教育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首先,研究者对学习的实质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第二,研究者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对学习的基本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第三,研究者对于智力、创造性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出现了多元智力、三元智力等理论和新的思维教学方法。
第四,研究者深入研究了数学、科学、语言等不同领域中的学习,与各科课程和教学改革更密切地结合起来。
第五,在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策略(包括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评价、教师心理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教育心理学直接面向实际教学的需求。
另外,教育心理学家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吸纳这些新研究、新主题、新概念与新材料。
内容简介《教育心理学》由绪论、学生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六部分组成,共17章,以丰富多彩的体例形式系统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大量案例阐释了这些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