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第二版
- 格式:pptx
- 大小:288.48 KB
- 文档页数:12
基础工程(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2-1 某建筑物场地地表以下土层依次为:(1)中砂,厚2.0m,潜水面在地表以下1m处,饱和重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粘土隔离层,厚2.0m,重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粗砂,含承压水,承压水位高出地表2.0m(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问地基开挖深达1m 时,坑底有无隆起的危险?若基础埋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施工时除将中砂层内地下水位降到坑底外,还须设法将粗砂层中的承压水位降几米才行?【解】(1)地基开挖深1m时持力层为中砂层承压含水层顶面以上土的总覆盖压力:20×1+19×2=58kPa承压含水层顶部净水压力:10×(2+2+2)=60kPa因为58<60 故坑底有隆起的危险!(2)基础埋深为1.5m时承压含水层顶面以上土的总覆盖压力:20×0.5+19×2=48kPa≥承压含水层顶部净水压力=1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8m ;故,还应将承压水位降低6-4.8=1.2m。
2-2 某条形基础底宽b=1.8m,埋深d=1.2m,地基土为粘土,内摩擦角标准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粘聚力标准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kPa,地下水位与基底平齐,土的有效重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基底以上土的重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试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 f 。
【解】 根据题给条件可以采用规范推荐理论公式来确定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查表2-3,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因基底与地下水位平齐,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取有效重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故: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c Md M b M f kc md b a 29.1441266.52.13.1806.38.11051.0=⨯+⨯⨯+⨯⨯=++=γγ2-3 某基础宽度为2m ,埋深为1m 。
习题【2-1】如图2-31所示地质土性和独立基础尺寸的资料,使用承载力公式计算持力层的承载力。
若地下水位稳定由0.7m下降1m,降至1.7m处,问承载力有何变化?图2-31 习题2-1图解:由图2-31可知:基底处取土的浮重度3/2.88.90.18'mkNwsat=-=-=γγγ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3/0.133.16.02.8)6.03.1(2.17mkNm=⨯+-⨯=γ由020=kϕ,查表2-6可得66.5,06.3,51.0===cdbMMM所以,持力层的承载力为kPacMdMbMfkcmdba9.64166.53.10.1306.38.12.851.0=⨯+⨯⨯+⨯⨯=++=γγ若地下水下降1m至1.7m,则基底以上土的重度为3/2.17mkNm=γ基底处土的重度为3/0.18mkNm=γ此时,持力层的承载力为kPacMdMbMfkcmdba0.86166.53.12.1706.38.10.1851.0=⨯+⨯⨯+⨯⨯=++=γγ【2-2】某砖墙承重房屋,采用素混凝土(C10)条形基础,基础顶面处砌体宽度0b =490mm ,传到设计地面的荷载F k =220kN/m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 =144kPa ,试确定条形基础的宽度b 。
(1)按地基承载力要求初步确定基础宽度假定基础埋深为d=1.2m ,不考虑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即f a =f ak =144kPam d f F b G a k 83.12.120144220=⨯-=-≥γ,取b=1.9m 初步选定条形基础的宽度为1.9m 。
地基承载力验算:kPa f kPa b G F p a k k k 1448.1399.12.19.120220=<=⨯⨯+=+= 满足无筋扩展基础尚需对基础的宽高比进行验算(其具体验算方法详见第三章),最后还需进行基础剖面设计。
(2)按台阶宽高比要求验算基础的宽度初步选定基础的高度为H=300mm基础采用C10素混凝土砌筑,基础的平均压力为kPa p k 8.139= 查表3-2,得允许宽高比0.12==H b tg α,则m Htg b b 09.10.13.0249.020=⨯⨯⨯+=+≤α不满足要求m tg b b H 705.00.1249.09.120=⨯-=-≥α 取H=0.8mm Htg b b 09.20.18.0249.020=⨯⨯+=+≤α此时地面离基础顶面为 1.2-0.8=0.4m>0.1m ,满足要求。
基础工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基础工程的设计和计算,具备一定的实际工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基础工程事业的热爱,提高学生对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如地基、基础、地下室等。
2.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如浅基础、深基础、扩展基础等。
3.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如地基处理、基础施工、验收标准等。
4.工程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地参观或实验室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基础工程的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基础工程》第二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基础工程的过程和案例。
4.实验设备:安排实地参观或实验室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基础工程的过程。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基础工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基础工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如土体稳定性、基础类型及其功能。
2. 使学生理解结构物与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基础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要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简单的地基基础设计。
2. 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软件模拟基础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案例研究,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基础工程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 引导学生关注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认识到基础工程在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基础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大学本科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力学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1.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基础工程概述:介绍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2. 地基与基础相互作用:讲解结构物与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分析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材章节:第二章3. 土体稳定性分析:探讨土体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分析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基础类型及设计:介绍不同类型的基础设计方法、适用范围和施工技术要求。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地基处理技术:阐述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工艺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