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方面若干问题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55.27 KB
- 文档页数:10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 17741-19991999-04-26发布1999-11-01实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中国地震局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和该规范1994年实施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制定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切实做好建设工程场地及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制定本标准时,广泛听取了我国工程界、地震界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以及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委员的意见。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时振梁、冯启民、张裕明、金严、杜玮、吴为民。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本底地震background earthquake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2 场地相关反应谱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考虑地震环境及场地条件影响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3 地震带seismic belt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4 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5 地震动参数ground motion parameter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反应谱等。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程序一、引言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为了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通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结构、材料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它们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本流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收集、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构计算、抗震安全评定和报告编制。
1. 数据收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技术资料、结构设计图纸、施工记录等。
此外,还需收集地震活动的数据,如历史地震记录、地震烈度资料等。
2.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调查在数据收集完成后,进行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实地调查。
调查包括对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施工质量等进行检查,确定其现状和使用状况。
同时,需要对地基状况进行详细的观测和勘察,评估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3. 数据分析将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结构特点、材料性能、地基条件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4. 结构计算根据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结构特点和材料性能,进行结构计算。
结构计算是核心步骤,通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得出其抗震能力参数。
5. 抗震安全评定根据结构计算的结果,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进行评定。
评定结果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如A级表示抗震能力强,可以抵御大震;D级表示抗震能力弱,容易在震中受损。
6. 报告编制根据评定结果,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报告应包括调查、数据分析、结构计算、抗震安全评定等内容,还可以包括改进措施和建议。
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步骤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详细步骤如下:1. 确定评价对象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可以选择一些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作为评价对象,也可以进行全面的评价工作。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问题及对策刍议摘要:随着地震安全性评价理论的成熟及工程经验的积累,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分析和总结了现阶段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讨和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改进办法及工作建议。
关键词:地震;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问题;建议总结历次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可知,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使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具备适当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般而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涉及从工程的选址规划一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确定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是抗震设防的基础,只有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严格的设计和施工,才能保证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基于这个目标,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应运而生,其目标是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强震,从工程上着眼为设计提供抗震依据,并力求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建、构筑物具有足够抗震性能的设防标准,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
1.地震安全性评价概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对工程建设场地所进行的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曲线)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是确定建设工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抗震设防要求和采取什么样的工程抗震设防措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我国针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环境评价、断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
依据评价对象不同,可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Ⅰ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鉴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Ⅱ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及地震小区划;Ⅲ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Ⅳ级工作,是对需要进行地震烈度复核者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
42国际地震动态2017 年西一滇中等地的新构造运动是以间歇性的抬升运动为主,第四纪以来的抬升幅度大约在 2000 m,由于区内较强烈的隆升运动,形成了深切河谷并以基岩裸露的高山峡谷地貌为特征,同时区内存在更次一级的差异断陷,形成了元谋、昆明等断陷盆地。
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攀西构造带80〜120 km存在上地幔低速层,加之攀西构造带位于上地幔隆起区,正是由于上地幔的隆起及深大断裂的存在为地幔热物质侵入提供了条件,成为该区中强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
关键词川滇地区;P波速度结构;三维视密度反演;航磁异常特征;莲峰、昭通断裂 带;木里一盐源弧形构造带;攀西构造带(作者电子信箱,李大虎:li?dang2〇〇6@sina. com)我国近海海域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的技术问题研究荣棉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j. issn. 0235-4975. 2017. 02. 010本文对海域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所涉及的多个技术问题进行了 一系列研究。
首先从地震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域地震活动性及其与地震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之间的关系。
其次,针对海域无区划,且现阶段陆域地震危险性方法提供的地震动输入参数难以满足海洋工程需要的现状,将基于概率危险性的设定地震方法应用于海域,为合理确定海洋工程基岩地震动参数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
海域工程场地厚软表层影响问题突出,本文用实例揭示了该层可能引起的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偏异。
为了较好描述软表层土的动力特性,开展了海域土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考虑到海域软弱场地在地震作用下的大非线性,提出了适用于海域软弱场地的土层时域积分方法,并将其推广至可考虑土体残余应变效应。
研究了海域场地上覆水体和饱和土中孔隙水对地震动参数可能的影响。
最后,基于强震观测记录,开展了海域和陆域场地效应的对比研究。
主要工作:(1)研究了中国近海海域的地震活动性及其与地震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之间的关 系,中国近海海域地震活动有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渤海海域强度高、频度大,黄海、南海次之,东海为相对弱震区。
关于地震安全性评价应用建议[摘要]对具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建筑工程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的安全性评价报告是重大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对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进行归纳与论述,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抗震设计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场地震害效应评价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所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也多为涉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造成电算程序无法计算;(2)按照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甚至超过50%以上;(3)安评报告提供的地震动时程分析结果与反应谱计算结果相差较大;(4)有些安评报告没有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估,或地震边坡效应评估不充分,缺乏对处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行治理的可行性评价。
二.几点建议2.1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
反应谱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可以方便工程抗震设计使用,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随机因素所造成的谱值随周期剧烈变化的不合理性。
考虑到建筑设计单位现有计算软件的条件限制,建议安评报告给出的建筑抗震设计反应谱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标准反应谱的形式,反应谱的形状参数应符合该标准第5.1.5条的规定:(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2.2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的处理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时(通常为1.0或1.1),可以按规范规定的衰减指数0.9进行计算,但不能直接采用电算结果,应利用程序中的地震作用调整系数对地震作用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