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吸收课程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31.13 KB
- 文档页数:2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力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独立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概念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准备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课时安排二课时过程一课时导言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
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探讨问题: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活动目标】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二氧化碳的吸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吸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的内容选自_____教材的第_____章第_____节。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吸收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还能为后续学习碳循环、环境保护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然后引入了二氧化碳吸收的方法,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教材内容注重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学生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方法。
(3)理解二氧化碳吸收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吸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方法。
(2)二氧化碳吸收的原理。
2、教学难点(1)理解二氧化碳化学吸收的原理。
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历程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阐明光合作用的含义2.运用实验的方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3.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请带着以下问题学习本节内容)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什么?谁知道这些产物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2、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忽略了什么?3、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实验实验材料处理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一点燃的蜡烛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一只密闭的玻璃罩内小白鼠死掉蜡烛熄灭二点燃的蜡烛一盆植物一起放在一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没熄灭植物活着三一只小白鼠一盆植物一起放在一只密闭的玻璃罩内小白鼠活着植物活着5、光合作用的反应式(P124)6、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也不能,应该(P124)二、自主学习(一)海尔蒙特实验---柳苗生长。
(阅读课本P121,完成下面的填空题)1、发现光合作用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 使植物增重的是。
2、海尔蒙特实验结论: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是。
3、海尔蒙特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阅读课本P122,完成下面的填空题)?ABCD1.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只能有一个 ,其他条件必须相同且适宜。
2.该实验有二组对照实验,A 和 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 B 和 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 。
3. 普利斯特利实验结论:绿色植物能够 空气4. 后来科学家证实植物体更新空气是因为吸收了 ,放出 。
实验组 1号 对照组2号1、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定计划:①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如何提供无二氧化碳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阅读p123页的“提示”中的内容分析)③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你应该如何设计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为什么要给两盆植物罩上广口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暗(饥饿)处理3、去掉遮光的黑纸4、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脱色处理)5、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6、清水漂洗,观察变化2、叶片遮光并在光下照射几个小时(设置对照组)原理: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回忆光合作用步骤4、实施计划:①实验装置:两个玻璃皿、两个广口瓶、两个烧杯、两枝带叶子的枝条、氢氧化钠溶液、清水。
《二氧化碳的吸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吸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选自_____教材的_____章节。
在教材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这一知识点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化学知识,如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也为后续学习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图表数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吸收的方法、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学生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理解不够透彻,对实验操作的细节掌握不够准确等。
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二氧化碳吸收的常见方法和原理。
(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够用化学语言描述二氧化碳的吸收过程。
(3)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吸收的化学原理和常见方法。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吸收的过程和效果。
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ea吸收co2课程设计:MEA吸收CO2引言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我们将探讨使用MEA(Monoethanolamine)溶液吸收CO2的过程。
MEA吸收是一种常见的二氧化碳(CO2)捕捉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本设计旨在通过实验验证MEA吸收CO2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实验设备和材料MEA溶液:高纯度的Monoethanolamine溶液CO2源:可使用CO2气体瓶或CO2发生器实验室反应器:用于进行MEA吸收CO2的反应器电子天平:用于称量MEA和其他实验材料温度计:用于测量反应器中的温度pH计:用于监测MEA溶液的pH值收集瓶:用于收集反应器中产生的气体样品实验步骤步骤1:准备MEA溶液使用电子天平称量适量的MEA溶液并将其放入反应器中。
确保MEA溶液的浓度和温度符合实验要求。
步骤2:设置实验装置将实验室反应器连接到CO2源和收集瓶。
确保实验装置密封良好,防止CO2泄漏。
步骤3:开始实验打开CO2源并调节气体流量,使其与MEA溶液接触。
启动反应器搅拌器以促进气液传质。
监测反应器中的温度和pH值,并记录实验数据。
步骤4:收集样品定期从收集瓶中取出气体样品,并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可以包括气相色谱法或其他适用的分析技术。
步骤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计算MEA对CO2的吸收效率或其他相关参数。
绘制实验结果的图表或曲线。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讨论MEA吸收CO2的效果和影响因素,例如MEA溶液浓度、温度、气体流量等。
可以讨论吸收效率、CO2去除率以及吸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产物和问题。
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包括MEA吸收CO2的效果、优势和局限性。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备课时间: 11、 26授课时间: 11、 30【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能力目标: 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生物素质。
2、培养学生更加关爱大自然,关爱绿色植物。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重点】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1、把两株蚕豆植株提前一昼夜放到黑暗处。
2、准备实验必需的器材。
3、视频:( 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4、FLASH:(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4)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 5)光合作用方程式。
【教学过程】【导入】[ 播放视频 ]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2 个)。
[ 引言 ] :绿色植物是一个巨型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生产出产量巨大的有机物,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什么呢【新授过程】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播放视频 ] :植物对本节课的学习生长需要阳光( 2 个)。
产生浓厚的兴趣,初[ 引言 ] :绿色植物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是一个巨型的生产有需要阳光,植物的光机物的天然“工厂”,合作用需要阳光。
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生产出产量巨大的有机物,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什么呢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实验:绿叶在光[ 讲述 ] :让我们通带着思考题进行下制造淀粉。
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自学。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5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具体内容为第3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解光合作用基本概念、过程及意义,掌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解光合作用概念、过程及意义;2. 掌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概念、过程及意义,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光合作用模型;2.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生活中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过程;(2)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暗反应;(3)光合作用意义: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为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课本例题,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概念、过程、意义;2. 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3. 光合作用在生活中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概念、过程及意义;(2)解释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生活中应用。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过程。
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意义: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为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在光反应中被固定,三碳化合物;在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被还原,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观点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开释氧气的过程。
3. 能够应用光合作用知识诠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2.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如何被吸收,氧气如何被开释,以及这一过程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显微镜、塑料袋、植物叶片等,用于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2.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光合作用的观点、过程和意义。
3. 邀请一位学生帮忙教师进行实验演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引发学生对这一重要生物过程的兴趣。
(2)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物质和条件。
2. 实验探究(1)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械和材料,如植物、通明塑料袋、放大镜等,指挥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了哪些物质?开释了哪些物质?这个过程需要哪些条件?(3)实验结束后,教师指挥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于植物本身的意义。
3. 深入讲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包括光反应、暗反应等步骤,并诠释各个步骤中的化学反应。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如:光合作用如何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这个过程对于地球的气候环境有何影响?(3)教师介绍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
4. 教室互动(1)教师提出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1、情境导入:生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2、明确任务: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合作探究(一)光合作用的原料1、想一想,议一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海尔蒙特对柳树苗的生长作出了怎样的解释?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是什么?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思考并得出: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学生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并结合图。
之后教师提出问题:(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光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学生观看实验,并讨论问题最终得出: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明确:二氧化碳、水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吗?(二)光合作用的产物向学生课件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并进行说明,之后出示问题进行讨论: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讨论的出:氧气。
教师说明: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释放的氧气,立刻重新燃烧起来。
这是氧气助燃的特性。
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到这一现象。
说明金鱼藻只有在阳光底下才能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其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是光合作用中重要的两个反应。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反思两个方面,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具体探讨。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教学内容(1)理论知识: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
(2)实验操作:通过雪菜或水生植物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观察。
(3)分析与讨论: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3.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讨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需要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人类和大自然的重要性。
(2)理论讲解:通过课件、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
(3)实验操作:在实验室或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观察雪菜或水生植物对光合作用的反应。
学生可以观察植物在光照下的生长情况、水的气泡生成等现象。
(4)组织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化过程。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重要性。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观察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通过观察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通过讨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二、反思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这一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植物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和过程。
2.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提问: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如何利用光能的?(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
2.理论讲解(1)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讲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能量转化,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3.实验观察(1)实验一:观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①准备材料:绿色叶片、清水、二氧化碳溶液、小烧杯。
②操作步骤:将绿色叶片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清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置于阳光下照射。
③观察现象:叶片逐渐变为绿色,说明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
(2)实验二:观察光合作用释放氧气①准备材料:绿色叶片、清水、澄清石灰水、小烧杯。
②操作步骤:将绿色叶片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清水,置于阳光下照射。
在叶片附近放入澄清石灰水。
③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说明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
4.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结论。
(2)讨论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2)强调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
(3)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过程。
2.分析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3.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二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
通过实验测得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实验内容1.测定填料层压强降P ∆与操作气速u 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气速下取气相流量,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进行水吸收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和解吸液中二氧化碳解吸的操作练习。
三、实验原理1.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P ∆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Δ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1 填料层的P ∆~u 关系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2.填料吸收塔传质性能测定:本实验采用水吸收二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且已知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溶解度较小,因此,液相摩尔流率和摩尔密度的比值,亦即液相体积流率L 可视为定值,且设总传质系数K L 和两相接触比表面积a ,在整个填料层内为一定值,可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公式:⎰-⋅=*A1A2C C AA AL C C dC a ΩK L Z (1)。
摘要二氧化碳的吸收再生过程主要是由吸收、闪蒸和气提三部分组成。
本次设计选用的脱碳剂是聚乙二醇二甲醚(NHD),属于物理吸收法。
主要的设备是吸收塔和气提塔。
在计算的过程中,首先根据所给的物料组成和工艺条件进行物料恒算和热量恒算,再进行塔设备的计算、校核及辅助设备的计算或选型。
吸收段的计算结果如下:二氧化碳的脱除量21 921.83m/h;塔底流出的富m/h,NHD的用量1 5153液带出的热量114 745 456.2kJ/h,溶液温度升高了6℃;塔径为2.4m,填料层高度为9.49m,塔压降为2 115.5Pa。
解吸段的计算结果如下:闪蒸出的二氧化碳的量17 217.73m/h,二氧化碳的回收率为80%,溶液带出的热量88 771 324.7kJ/h,闪蒸的容积为2.13m。
气提出的二氧化碳的量4 567.73m/h;塔底流出的m/h,氮气的用量90903贫液带出的热量81 855 501.7kJ/h,溶液温度为27℃;上段塔径1.4m,下段塔径1.8m,填料层高度为5.7m,塔压降为2021.4Pa。
[关键词] 吸收、闪蒸、气提ABSTRACTThe decarbon and regene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process is primarily composed by three parts: absorption, flash vaporization and gas stripping. This design uses polyethylene glycol dimethl ether (NHD) to decarbon, which is the physical absorption method. The main device is absorption column and stripper. In the process of calculation, firstly make material constant calculation and heat constant calculation, and then is the calculation of tower equipment, checking and ancillary equipment’s calculation or selection.Absorption segment’s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removel is 21 921.8m³/h and the amount of NHD is 1 515 m³/h; the heat of liquid-rich flow from tower bottom is 114 745 456.2kJ/h and the temperature of solution rises 6℃; the tower diameter is 2.4m, the height of packing layer is 9.49m and the column pressure dropping is 2 115.5Pa.The d esorption segment’s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flashes is 17 217.7m³/h, the recovery rate of carbon dioxide is 80%, the heat brought out from solution is 88 771 324.7kJ/h and the volume of flash trough is 2.1 m³.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stripped out is 4 567.7 m³/h and the amount of nitwgen is 9 090 m³/h; the heat of barren liquor from tower bottom is 81855501.7 kJ/h and the temperature of solution is 28℃; the upper column diameter is1.4m, the lower column diameter is 1.8m and the column pressure dropping is 2 021.4Pa.Key Words: absorption,flash,stripping1总论1.1概述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1课时)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并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
2.说明绿色植物能够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探究活动的材料用具;《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实验视频,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蜡烛燃烧、羊吃草的图片,并提出疑问:空气中氧气所占的比例仅为21%左右,而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都会消耗大量氧气。
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新知探究一、光合作用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过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那么制造有机物的原料是什么呢?【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121页“想一想,议一议”的海尔蒙特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1.海尔蒙特是如何解释柳树增重的呢?2.他忽略了什么因素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海尔蒙特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后,思考并回答问题:1.海尔蒙特认为因为柳树除吸收了土壤中少量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柳树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他忽略了空气的作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1.在密闭装置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掉?2.为什么放入植物后,蜡烛可以继续燃烧,小鼠可以存活呢?3.如果你是普利斯特利的话,观察实验现象后,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后,思考并回答问题:1.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都会使空气变污浊。
2.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