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_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_梁茂信
- 格式:pdf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7
第3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1.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和“蛮族”。
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
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
4世纪,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住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
上述材料表明()A.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 B.罗马帝国建立起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C.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 D.东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2.有些印欧人从未听说过美索不达米亚,但他们在遥远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这在从欧洲到印度甚至更远的地方,乃至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
这反映出()A.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冶金术 B.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文明传播C.车轮和冶金技术帮助印欧人扩张 D.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3.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并把大夏国土和人口分别给予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为“翕侯”。
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邱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
贵霜帝国的建立()A.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B.助推了人口迁徙的潮流C.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 D.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4.约公元前3000年,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
他们的一支赫梯人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并建立了国家。
从中可以看出()A.生产力的发展为印欧人迁徙提供了前提条件B.印欧人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C.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D.印欧人迁徙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秩序5.印欧人入侵前,虽然西亚、南亚、南欧已经出现了古代文明,但这些文明中心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个别地区。
印欧人入侵后,使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
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A.促发了众多古典文明出现B.引发了沿途民族的大转移C.加速了被征服地社会发展D.促进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6.印欧人迁徙亚平宁半岛的原因、亚平宁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迁徙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使古罗马走出了一条与其他文明不同的形成、发展道路:古罗马文明被深深打上了印欧人种的烙印,成为印欧文化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分封,即把不同的姓氏族群混合派遣到各地建国,如《左传》定公六年祝佗追述,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又分别依靠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组成各地的封国。
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缓和了地方矛盾B.加强了中央集权C.淡化了宗族关系D.促进了民族交融2.自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至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不仅主宰内朝,而且还挟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
这一期间的丞相,或老迈平庸,或谨小慎微。
由于昭帝年幼,宣帝乍立,都不省事问政,"政事一决于光"。
霍光对朝政的主宰()A.植根于君主专制制度B.弥补了官员素养的不足C.完善了中枢决策程序D.加剧了汉朝的统治危机3.《资治通鉴》中记载:“自大厅《唐代宗年号,766~779年》以来,节庭佳多出禁军。
其禁军大将资高者,皆以倍称之意贷钱于宫室,以路中同,动追亿万,然后得之……至镇,则重敛以偿所负。
”这反映出当时()A.资本性借贷关系获得发展 B.官僚成为高利贷盘剥受害者C.私人借贷助长了藩镇恶政D.节度使深度参与经营性借贷4.下图是“宋辽榷场位置略图”,在宋辽关系缓和时,榷场保持开设状态;发生战争时,榷场便不再开设。
由此可见,宋辽榷场()A.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D.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和平5.王守仁认为,一个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行”而只在头脑中加以判定。
同样,要了解人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某种观念,也必须根据其是否付诸实践来加以确认。
王守仁的这一思想()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B.首倡了“经世致用”的学说C.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D.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6.下图所示为光绪十九年十月初四日(1893年11月11日)"信差胡永安关于完善邮路事致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禀文”,主要内容为信差胡永安奏报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对当时正铺设的京津大道铺修工程中涉及的工程量及相关花销等问题进行了汇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一、选择题1.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似点是①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②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③建立战后世界统治新秩序④促进了世界的长久和平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顾维钧回忆录》里写道“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材料所描述的情形发生A.1919年的巴黎和会B.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C.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D.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从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看,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B. 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D.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4.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退出一项新军事战略,表示美国将重返亚太地区。
“一战”后,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凭借哪一条约从亚太地区的中国获取了最大的侵略利益?A.《四国条约》B.《色佛尔条约》C.《五国海军条约》D.《九国公约》5.巴黎和会后,德国的军用飞机被肢解(如右图),其依据的是《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A.向波兰割让“波兰走廊B.不得拥有空军C.向法国交还阿尔萨斯——洛林D.海外殖民地被瓜分6.《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包括①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③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④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7.一位参加某国际会议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
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这里的“新秩序”是指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美苏两极格局D.一超多强8.一战后列强在欧洲的新秩序是通过一系列的跳跃,对一系列国家进行“约束”,对一系列国家利益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19-2020年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1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考点】本题旨在考查郡县制【解析】AD属于“史实”;B属于“史论”;C属于“史识”。
14.“那种对德意志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
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
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A.近代德国政体富有专制色彩B.德国国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C.国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答案】D【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德国政治制度【解析】从材料信息“对德意志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来判断,故D项正确。
【易错警示】德意志帝国宪法可归纳为“一、二、三”15.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答案】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判断应该是林则徐等人、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是第二次反思后的行动,故选A。
步入近代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1.【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自贡卷)】蒸汽机的改进,使人类第一次完成了在生产劳动中以“热”力代替人的体力的革命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为改进蒸汽机做出突出贡献的是()A.哈格里夫斯 B.瓦特C.史蒂芬孙 D.富尔顿【答案】B【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2.【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十堰卷)】工业革命是一次巨大的、深刻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大变革。
下列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②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③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④人们可以乘坐汽车上班A.①③B. ①②③C. ②③D. 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①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错误,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
④人们可以乘坐汽车上班错误,因为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②③表述正确,故此题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3.【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常州卷)】水力是工业革命初期的主要动力,受水力限制,最初的工厂大多建在河边。
自从一种新的动力工具使用后,工厂就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这种动力工具因此被称为“工业城市之母”。
这种动力工具是()A.珍妮机 B.瓦特蒸汽机C.发电机 D.内燃机【答案】B【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4.【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石卷)】(2015·湖北黄石)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许多工业部门,最早出现的是()A.采矿业 B.毛纺织业C.棉纺织业 D.冶金业【答案】C【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5.【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东莱芜卷)】(13分)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社会,科技改变世界。
山东省莱芜市2015年初中学业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分,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以下每小题列出的四候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A.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B.火药开始用于军事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
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①建立了蒙古国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③灭掉西夏政权④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 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④3.“左图右史”形象地说明了历史地图、图表、图示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右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A.唐朝对外交往频繁B.宋代海外贸易发达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4.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以下措施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的是()A.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置内阁和六部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5.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A.发展教育B.重视国防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6.下面是新中国的将军外交家黄镇在1935年创作的一幅漫画,这幅画定格了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
下列诗歌与之反映的史实相符的是()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因念抗战中,华北阻寇骑。
平型雁门捷,阳堡显奇迹。
……”这是陈毅元帅的诗作《过太行山书怀》中的名句。
以下选项与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最为相似的是()A.南京大屠杀B.血染卢沟桥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8.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烙印。
理想与现实的悖论:美国“熔炉论”神话的破灭作者:隋笑宇,梁茂信来源:《求是学刊》2011年第06期摘要:文章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匈牙利移民的美国化进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处于盛世的“熔炉论”在实践上作为神话的破灭过程。
就其促成因素而言,其中既有美国白人的民族偏见与排斥,也有匈牙利移民对本民族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还有匈牙利政府为动员移民回国的努力等。
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使匈牙利移民和其他外来移民群体一样,在适应美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征,由此奠定了美利坚民族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美国;熔炉论;匈牙利移民;美国化作者简介:隋笑宇,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美国史研究;梁茂信,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研究所所长,从事美国社会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人才吸引战略的历史考察研究”,项目编号:10BSS011中图分类号:K7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6-0126-07 收稿日期:2011-09-20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化,大批欧洲移民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美国同化外来移民的社会思潮也发生了转换,即“盎格鲁归同(Anglo-conformity)论”被“熔炉(Melting pot)论”所取代。
在这种背景下,以白人新教徒为主的美国人单向度地按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对外来移民实行同化。
由于这种理想与美国残酷的社会现实相去甚远,结果,白人按照美国社会价值观同化外来移民的美国化行为也以失败告终。
对此,虽然国内学界已有所关注,但迄今为止,关于具体移民群体美国化过程的实证研究却寥若晨星。
有鉴于此,本文以匈牙利移民为例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移民在美国化过程中是如何保留本民族文化,进而有助于加深对美利坚民族多元化形成这一尚未全面启动研究之问题的认识。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历史分析及启示姓名:欧阳世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历史指导教师:郑祖铤20080519摘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由初步城市化向基本实现城市化的过渡,既上承南北战争前初步城市化的成果,又下启大都市区化、郊区化新阶段。
城市化总体上由东北部开启,逐渐向中西部、南部扩展。
各区的城市化并非是平衡发展的,相反,各区带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而呈现不同的特色。
本文首先对城市化内涵以及城市化标准进行了界定。
定义明晰后,笔者对各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由于此时期美国的中西部、西部地区的发展更为明显和迅速,因此,对于这两个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在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时,笔者分小节探讨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移民等诸多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在肯定工业化巨大作用的同时,笔者着力对城市化观念、城市政策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将无形因素引入城市化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地探讨美国城市化。
最后,笔者扼要地从科技、工业、政策等几方面探讨了美国城市化的影响并把对美国的分析归结到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上来,以期达到本文撰写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城市化;工业化;观念;政策AbstractFrom the mid-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achieved 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urbanization to basically urbanization. On the whole of the course, it started from the northeast, and gradually expanded to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 All of the region were not balanced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they have their own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In this paper, clear definition and standards was given at firs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ourse of the urbaniz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As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ha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time, the two areas was studied in detail.In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ransportation, immigration, and many other factors impact on urbanization in section. While affirming the role of the great industrialization,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city and urban policy. The author tried to introduce intangible factors into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to give American urbanization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Finally,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United States was discussed. All of the analyses were attributed to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city. That was the ultimate aim of this article to achieve.Key Words: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policy; concept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梁茂信(东北师大历史系)摘要本文以移民的流向为线索,较细致地考查了美国外来移民高潮期间移民对区域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认为,移民的流向不仅反映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人口、文化、民族乃至时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美国当时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移民与城市产业结构、多样化社区的形成、城市社会问题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得出对移民与城市化关系的总的估价: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积极贡献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外来移民民族社区多样化1860~1920年是美国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期。
其间,美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8%跃至51.2%〔1〕,而入境的外来移民达2895万,占历史上在册移民总数的48.6%〔2〕。
这些移民中,绝大多数流入城市,到1920 年已占美国城市人口的62%〔3〕。
显然,外来移民作为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其流向对区域性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文化构成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探讨这些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全貌,而且还能为我国探索城市化发展规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移民流向与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在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敷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廉价出售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欧洲移民。
美国充裕的土地和较高的薪金对欧洲移民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欧洲各国的宗教迫害、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也使那些渴望自由和失去生产资料而又不能被本国就业市场所吸收的人们纷纷移民美国。
同时,在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后,海上航行速度和条件也大为改观,外来移民潮随之骤然高涨。
在19世纪50年代,入境移民突破250万大关后,到80年代已达524万,1901~1910年又跃至879.5万,达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一时期,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其中,德国占18.7%,英国和爱尔兰各占12%,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各占11%,俄国占9%,北欧国家占7.7%〔4〕,是移民人数较多的国家。
山东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
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
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这段史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B.董仲舒:天人感应C.荀子:天与人不相胜D.董仲舒:三纲五常2.“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D.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3.宋人笔记《萍州可谈》中记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铒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这种现象反映了A.世风日下,唯利是图B.农工商皆本的意识已经普及C.士人阶层兴起,开始受到社会重视D.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4.下图是一张拍摄于1920年2月的老照片,北京大学首次迎来了3位女子旁听生,三名裹着小脚的女子在北京大学留下了她们的合影,国立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率先开放女禁。
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学开放女禁使女性形式上获得完整的教育权B.女子获得高等教育权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化达到高峰C.有助于把女子从“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D.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女子教育的发展5.近代某文件规定:“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有如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
”该规定体现了当时教育的特点是A.塑造民国民主精神B.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完善C.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做舆论准备D.体现了民族主义的时代精神6.“泰西诸大国,自俄罗斯而外,无不有议院。
……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者也。
1997年第5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5 1997总第169期Journal of N ortheast N orm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um No.169 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梁茂信摘 要 本文以移民的流向为线索,较细致地考查了美国外来移民高潮期间移民对区域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认为,移民的流向不仅反映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人口、文化、民族乃至时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美国当时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移民与城市产业结构、多样化社区的形成、城市社会问题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得出对移民与城市化关系的总的估价: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积极贡献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外来移民 民族 社区 多样化1860~1920年是美国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期。
其间,美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 8%跃至51 2% ,而入境的外来移民达2895万,占历史上在册移民总数的48 6% 。
这些移民中,绝大多数流入城市,到1920年已占美国城市人口的62% 。
显然,外来移民作为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其流向对区域性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文化构成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探讨这些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全貌,而且还能为我国探索城市化发展规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移民流向与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在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敷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廉价出售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欧洲移民。
美国充裕的土地和较高的薪金对欧洲移民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欧洲各国的宗教迫害、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也使那些渴望自由和失去生产资料而又不能被本国就业市场所吸收的人们纷纷移民美国。
同时,在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后,海上航行速度和条件也大为改观,外来移民潮随之骤然高涨。
在19世纪50年代,入境移民突破250万大关后,到80年代已达524万,1901~1910年又跃至879 5万,达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一时期,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其中,德国占18 7%,英国和爱尔兰各占12%,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各占11%,俄国占9%,北欧国家占7 7% ,是移民人数较多的国家。
1850~1910年美国外来移民流向百分比统计 年份东北部中西部南部西部185059 029 110 71 0187046 942 47 24 5189042 644 65 67 3191049 735 15 49 8移民入境后,绝大多数流向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只有极少数流向西部和南部。
不同的是,迁入南部的移民日渐减少,而迁至西部的移民却逐渐增多(见上表)。
虽然外来移民在历史上始终未超过美国人口的36%,但由于流向不均,他们成了一些北部州人口的主体。
譬如,到20世纪初,明尼苏达州人口的75%,威斯康星人口的72%,罗得岛人口的64%,马萨诸塞州人口的62%,犹他州人口的61%,都是外来移民和他们在美国生育的第一代子女 。
最引入注目的是,大多数移民聚居在城市。
以1890年为例,73 3%的外来移民生活在2500人口以上的城市 。
在全国2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除费城和南部城市外,移民和他们在美国生育的第一代子女均占各城市人口的69%以上,其中,纽约、芝加哥、密尔沃基、旧金山和底特律都在78%以上(见下表)。
1890年外来移民在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的比重统计名称总人口(万)移民(%)名称总人口(万)移民(%)纽约250 7481辛辛那提29 970芝加哥109 8878克利夫兰26 1377费城104 6955布法罗25 5676圣路易45 1770新奥尔良24 2042波士顿44 8469华盛顿23 0320巴尔的摩43 4441底特律20 5878匹兹堡34 3970密尔沃基20 4488旧金山29 8978纽瓦克18 1866移民之所以集中在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主要是因为北部较早地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机制。
进入19世纪后,北部州在大力发展水陆交通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吸引欧洲移民。
移民的到来不仅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加速了资本积累和工业化进程,而且刺激了饮食和建筑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工业区的城市化。
工业的发展意味着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因而使城市又吸引了更多的外来移民。
劳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互为引力,共同发展,使经济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移民流向密集的地区,而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又为这些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速度并使之成为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1860年北部州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工业产值,到1914年,美国5/6产业工人和工业产值仍集中在北部地区 。
相应地,北部的城市化水平也遥遥领先。
1860~1920年,东北部城市人口在其总人口中的比重由35 7%跃至75 5%,中西部由13 9%增至52 3%,西部由165升至51 8%,而南部则由9 6%增至28 1% 。
显然,南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比东北部落后了近半个世纪。
移民不愿到南部去,主要是因为这里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生活环境差。
本来,内战前的奴隶制度就已经严重地窒碍了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而内战后,工厂中近似于奴隶制的管理方式和法律上的种族隔离政策又使南部变成了 劳动群众受屈辱和压迫最厉害的区域。
所以,南部不仅对移民失去了吸引力,而且当地人口也纷纷迁往北部和西部。
在1870~1930年间南部是美国人口外流最多的地区,仅1910~1930年间的迁出人数就占其总人口的4% 。
人口的流失,加上南部因担心受北方的控制而不愿接受其投资,从根本上制约了南部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南部城市具有明显的 土生土长 的特征,当地出生的人口平均占各城市人口的84%以上 ,这与北部城市人口的 外来 特征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流向西部的移民较少主要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
西部大规模开发始于内战之后,横贯大陆的铁路到60年代末才完成。
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人口西迁的迟缓进程。
但是,就内战后的人口增长速度而言,西部却是最快的。
1850~1900年间西部人口增长了22 8倍,而东北部只有2 4倍,中西部为4 9倍,南部为2 7倍 。
人口的增加使西部能够利用东部的资本和技术,大力开发矿产资源。
这不仅使其形成了以工业城镇为先导、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特有模式,而且使其整体的城市化速度快于引人注目的中西部地区 。
除了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推拉作用外,移民流向也与入境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由于多数外来移民携带的资金有限,入境后又渴望早日就业,所以,大多数移民入境后进入附近城市安家落户。
譬如,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集中在西部。
欧洲移民从纽约和波士顿等港口入境后流入东北部和中西部。
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入境口岸新奥尔良是德国和北欧移民的登陆地,但由于南部缺乏吸引力,绝大多数移民沿密西西比河北上,进入中西部地区。
从各族裔的流向看,2/3的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和奥匈帝国移民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德国、瑞典、芬兰和挪威等国的移民主要聚居在俄亥俄、威斯康星和伊利诺伊等中西部州。
二、外来移民与城市产业的发展移民流向与城市化此兴彼盛的关系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勃兴应以充足的劳动力为前提,否则,资本的积累,技术的传播,生产的分工和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移民作为美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技术的传播者,其流向不啻是简单的人口流动,而是以社会生产和技术为核心的经济重心的转移。
同时,由于各族裔群体在文化背景和技术方面各有所长,其四方汇聚,五方杂处,既赋予了所在地区经济的多样性,也为各群体相互借鉴,推进技术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外来移民,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会滞后几十年。
1870年美国16岁以上的劳动力为1250万,1920年达4161万。
在同期的外来移民中,14~44岁的劳动力为2080万,相当于前者在1870年的1 66倍 。
由于移民主要集中在城市,他们在各工业部门中的比重较大。
1914年,移民占钢铁工人的58%,肉类包装工人的61%,纺织工人的62%,服装工人的69%,炼油工人的67% 。
不言而喻,移民是美国工业劳动力的中坚力量。
就劳动力与资本的关系而言,两者互为前提,互相制约。
虽然劳动力的区域和职业流向从属于资本的投资流向,但缺乏劳动力,资本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例如1880~1890年美国工业投资较前10年增长了一倍,南部各州平均在2 5倍左右。
然而,南部经济不见起色,与北部的差距依然悬若鸿沟。
究其原因,恰如美国学者劳伦斯 拉森所言: 在北部工厂非熟练劳动力中充当骨干的外来移民却没有以大量而充足的人数为南部的工业机器注入活力。
这表明在社会生产中,劳动力作为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对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外来移民作为美国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其流向对企业的决策与投资流向具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移民密集的地区也正是工业投资最多,经济和城市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年份移民增长数(万)年份专利证书增长数1851~185437 9至42 81851~1856757至23151863~186617 6至31 91863~18673781至12301 1879~188217 8至78 91880~188312926至21196 1898~190322 9至85 71898~190320404至31046正如移民有益于资本积累一样,他们对科技发明的推动作用同样引人注目。
一方面,移民的到来加速了科技的发展,每次移民潮之后都会出现相应的技术发明高潮(见上表)。
另一方面,移民的到来构成了一种自然的技术引进。
他们除带来了欧洲的传统技术外,在美国的技术发明亦十分可观, 1861~1930年间获专利证书17 08万,占同期总数的8 2%,相当于1830~1870年间美国专利证书总数的1 4倍 。
值得注意的是,移民的许多发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生于苏格兰的 电话之父 亚历山大 贝尔是电话和留声机的发明者和制造者;生于克罗地亚的迈克尔 普平和尼古拉 特尔萨研制了长途电话和变压器;意大利移民曼切斯 马可尼发明并研制了无线电发报机; 冶铁之父 是威尔士移民戴维 托马斯;发明和生产摩托车的文森特 班迪克斯是瑞典移民;城市电车的发明者安德森 哈利迪是苏格兰移民。
在钟表、光学、造船、航空、军火、化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移民发明家不胜枚举,对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入境移民的技术构成看,专业技术人士(教授、工程师、医生等)和商人(银行家、企业主,经理和贸易商等)只占入境移民的3 3%(约95万人), 但是,这些移民依靠自己从欧洲带来的技术和资本兴办了大批企业和公司,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足迹遍布各个工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