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四种市场模型的类型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9.83 KB
- 文档页数:1
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4006课程学分:4课程总学时:56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产生的许多经济理论。
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大体上可归为三类:一是个体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厂商的经济行为;三是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内容。
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2、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必修的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
3、主要内容有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等。
4、本课程全部为理论讲述,课时安排为47节课讲授加7课堂练习,2节课复习,共56个学时4个学分。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评价采取出勤率占10%,平时作业成绩10%,笔记20%,期末考试成绩60%。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以及福利经济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
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内容。
(二)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教师推荐的资源自觉学习,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微观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洋为中用”,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素质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理性消费和高效的资源分配。
2、具有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3、培养关心时事政治和经济政策的浓厚兴趣,能够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激励效率的角度理解和应用经济政策和制度。
中级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古诺模型一、古诺模型的概念古诺模型是指上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安东尼奥·古诺(Antonio De Viti De Marco)所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分析模型。
这一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经济体系中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问题,其核心是通过分析市场机制下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揭示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
古诺模型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学中,被用来研究市场的失灵和干预等问题。
二、古诺模型的基本假设古诺模型的分析基于一些基本假设,主要包括:1. 完全竞争市场:古诺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所有市场参与者是价格接受者,市场价格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存在垄断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2. 用户利益最大化:古诺模型假设用户在购物商品和劳务时总是希望获得最大的消费福利,即满足最大的个人效用。
3.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在古诺模型中,生产者总是希望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和劳务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从而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4. 市场出清:古诺模型假设市场在一定时期内总能达到供需平衡状态,即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是等于用户需求的总量,从而消除市场的过剩和短缺。
5. 完全信息:古诺模型假设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信息是完全了解的,从而能够做出最理性的决策和行为。
6. 稳定价格水平:古诺模型假设市场价格是稳定的,不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货币失衡现象。
三、古诺模型的分析框架在古诺模型中,经济体系主要包括用户、生产者和政府三个主要经济主体。
在此基础上,古诺模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1. 用户福利和效用最大化问题:古诺模型通过分析用户购物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行为,揭示了用户在市场中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决策过程和行为规律。
通过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等概念,古诺模型能够量化分析不同用户的福利水平和效用水平,从而研究市场需求函数和价格弹性等问题。
2.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问题:古诺模型通过分析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等问题,揭示了生产者在市场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生产成本最小化的决策过程和行为规律。
1.市场—-模型/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买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均衡原理: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保留价格:某人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需求曲线:一条把需求量和价格联系起来的曲线-—竞争市场-—均衡:即人们的行为不会有变化/均衡价格-—比较静态学:两个静态均衡的比较—-帕累托有效:帕累托改进:一般来说,帕累托效率与交易收益的分配没有多大关系,它只与交换的效率有关,即所有可能的交换是否都进行了/管制一般不会产生帕累托有效配置-—差别垄断者,一般垄断者,房屋管制,竞争市场四种分配方法的比较--短期/长期•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
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进行调整直到供需相等。
•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
均衡价格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何变化的理论称为比较静态学。
•如果没有方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方法。
02.预算约束-—预算约束;消费束—-预算集:在给定价格和收入时可负担的起的消费束—-复合商品:用美元来衡量——预算线:成本正好等于m的一系列商品束。
表示市场愿意用商品1来替代商品2的比率;也可以计量消费商品1的机会成本--当我们把价格中的一个限定为1时,我们把那种价格称为计价物(numeraire)价格。
此时其他价格变成以计价物价格衡量的real price。
也可将m限定为1。
这种变化不会改变预算集—-数量税;从价税;数量补贴;从价补贴;总额税;总额补贴;配给供应-—P37例子:食品券计划-—完全平衡的通胀不会改变任何人的预算集,因而也不会改变任何人的最佳选择•预算集是由消费者按既定价格和收入能负担得起的所有商品束组成的。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导言1、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①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②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③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④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2、供求规律: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②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③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④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Ed = (△Q/Q)/(△P/P)= (△Q/△P)·(P/Q)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线到横轴的距离比上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点弹性的类型:1;1五种类型:①AC段,Ed>1,富有弹性②CB段,Ed<1,缺乏弹性③C点Ed=1,单位弹性④A点Ed→∞,完全有弹性⑤B点Ed=0,完全无弹性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①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②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表示为:EXY=(△QX/QX)/(△PY/PY)=(△QX/△PY)·(PY/QX)③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之间呈同方向运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正值;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负值;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则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作出反应,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零。
1、为什么说经济学源于资源的稀缺性?怎样理解经济学的概念?稀缺性源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
简单的说,就是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
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有何区别?实证分析是描述性的,作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规范分析是命令性的,作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怎样解释消费者均衡的?二者有何异同?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像美丑一样的概念,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4、为什么随着劳动对资本的不断替代,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逐渐递减的?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替代是有限制的。
在劳动投入量很少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下, 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增加劳动投入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产量水平。
但是,在劳动投入量相当多时,再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就将是很困难的了。
5、用图示法说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图4-8吃定成本黑件下产,聂大的晏春蛆合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是厂商的生产均衡点E。
在E 点,MRTS LK=w /Y。
即,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6、用图形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f(L)的劳动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国4-3 一神可变生产委章的生产函般的产■曲线(二)TP,MP,AP分别代表总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
第一,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TP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的值。
可见,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第二,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连接TP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值。
微观经济学之均衡价格模型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模型是一种分析市场供需关系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过程。
这一模型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假设了供给和需求是相互独立的,而市场在供需的作用下最终会达到均衡状态。
在均衡价格模型中,供给和需求曲线是至关重要的。
供给曲线描述了生产者愿意以不同价格出售商品的数量,而需求曲线则表示消费者愿意以不同价格购买商品的数量。
这两个曲线交汇的点被称为市场的均衡点,即供给等于需求的价格。
市场均衡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供应过剩,价格会下降,以鼓励消费者购买更多商品。
相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供应不足,价格会上升,以减少消费者需求。
市场供需的变动可以对均衡价格产生影响。
例如,当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意味着供应量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新的生产技术的引入。
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下降,而商品的数量会增加。
相反,当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意味着需求量增加,可能是由于人们的收入增加或者产品的变得更受欢迎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上升,而商品的数量会增加。
同时,供需关系的变动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例如,当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意味着需求量减少。
这可能是由于消费者收入的下降或者人们对产品的兴趣减少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下降,而商品的数量会减少。
相反,当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意味着供应量减少,可能是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或者生产者的减产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上升,而商品的数量会减少。
总之,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过程。
通过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及其变动对价格的影响,我们可以预测市场的供需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制定商品定价策略,以及评估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等。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模型是一种分析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过程,并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