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并间质性肺炎16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9.08 KB
- 文档页数:3
台州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危险因素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台州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与此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IP)也成为了关节炎患者中的一个常见并发症。
了解并研究台州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是影响台州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更容易合并间质性肺炎。
这可能与女性在免疫系统和激素水平上的生理差异有关。
台州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也可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年龄是另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年龄越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炎的风险越高。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使得患者更容易发生并发症。
疾病活动性和RA病程也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发生有关。
研究发现,疾病活动性高的患者更容易合并间质性肺炎。
这可能是因为疾病活动性高会导致关节炎的炎症反应加重,进而引起肺部炎症的进展。
RA病程越长的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炎的风险也越高。
合并呼吸道感染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风险。
呼吸道感染会引起肺部炎症反应,从而加重疾病的进展。
吸烟会影响肺部的正常功能,增加其受损的风险。
家族史也是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风险的一个因素。
研究表明,有家族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更容易合并间质性肺炎。
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和家族聚集现象有关。
台州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疾病活动性、RA病程、合并呼吸道感染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家族史等。
对于台州地区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了解并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04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具有自身免疫性病理特征的疾病。
本文对1004例患有RA
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RA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6岁,其中女性占比较高,约为77.8%。
大多数患者于起病后6个月内向医院就诊。
初诊时,RA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运动受限等。
RA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
早期症状可以是轻微的泛发性的肌肉酸痛、发烧、疲倦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以是疼痛和肿胀。
其中,关节疼痛和运动受限是RA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此外,RA患者还有可能出现皮肤症状、眼部病变、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症状等。
在诊断方面,RA的确诊需要经过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材料等多方面加以综合评估。
最常用的是血清学指标,如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等。
另外,X线检查和MRI也是RA的常规检查。
治疗RA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早期干预是减轻疼痛和肿胀的关键。
治疗RA的方法基本
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总之,RA是一种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尽管R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挑战,但通过综合应用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治【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诊治;综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组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ra的患病率为0.32%-0.36%。
常伴有关节外的其他器官发生病变,其中肺部受累很常见,间质性肺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最常见的肺病变,见于约30%的ra患者,少数出现慢性肺纤维性肺泡炎则预后较差。
[1]早在1948年就有人报道了3例ra患者并肺脏病变的病例中,就有2例表现为间质性肺炎。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引起肺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对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性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的诊治进行综述,以期为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ra及其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1 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尚完全清楚。
有研究报道结缔组织的肺部病变既有免疫复合物对肺实质和肺血管壁的损伤,又有淋巴因子对肺组织的破坏。
也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与α1-蛋白抑制物及hla基因表达改变有关[2]。
有部分患者对抗风湿类药物如金刚类制剂、细胞毒类制剂等均会产生肺部的病变[3] 。
药物产生肺间质纤维化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各种药物以不同方式引起肺的损害,呈急性、亚急性、慢性经过过程[4],一般经过给予停用相关药物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有时病情出现恶化,甚至死亡。
ra-ild的发生涉及到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全身多个系统参与的缓慢复杂过程。
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最有效的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促进剂[5],有促进血管外基质的沉积,进一步影响肺纤化;γ-干扰素可以减少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而减少纤维化产生。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5-09-15T09:16:53.0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期作者:姚琦赵彦刘挺[导读]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1160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病,病变还可累及皮肤、眼、心脏和肺等多个器官。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116011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病,病变还可累及皮肤、眼、心脏和肺等多个器官。
肺部病变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病、类风湿结节、胸膜肥厚等。
其中,间质性肺疾病(ILD)在类风湿患者中发生率约为10%,严重影响类风湿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期。
现就RA合并IL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合并;分析一、发病机制 RA-I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损伤、应用抗风湿药物等有关,涉及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ECM)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多因素、多环节参与的复杂过程。
既往研究发现肺泡巨噬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肺间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均在其中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
有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纤维化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使肺基底膜破坏,并刺激成纤维细胞使其过度增生,导致炎性反应,形成以肺泡炎为主的病理改变,激发肺纤维组织复制、增殖、合成过多的以胶原为主的ECM成分,导致大量胶原堆积,形成纤维化。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肺泡巨噬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转移生长因子等。
外国有专家研究发现抗氧化酶在普通型间质性肺炎表达明显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在RA-ILD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也有报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肺间质纤维化发病过程中CD4+25+和FoxP3阳性的调节性T细胞在机体识别自身和外来抗原时发挥重要的作用,活化的调节性T细胞高度表达Fas/CD95。
也有专家发现IL-33和MMP-3在RA患者与健康人相比明显升高,当抗-环瓜氨酸肽(CCP)阳性或合并有ILD时升高尤为明显,呈正相关;IL-33和类风湿因子(RF)、MMP3亦呈正相关性。
类风湿关节炎伴随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治进展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除关节外尚可累及皮肤、眼、肺、心脏及神经系统等[1]。
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RA肺部受累最常见的表现,早期因无明显临床表现易被忽略,晚期出现肺纤维化则预后差,常因呼吸衰竭或并发肺部感染而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2]。
研究发现RA-ILD占所有RA患者的大约11%[3]。
RA-ILD的发生是由多种细胞、多种细胞因子、多环节共同参与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及如何早期诊断与治疗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4]。
作者就RA-ILD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一、RA-ILD的发病机制研究RA-IL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年龄、环境和药物、体液免疫等因素有关。
孙文文等[5]研究发现RA-ILD与单纯RA患者在年龄、关节肿痛数目、血管炎及发热阳性率,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IgM以及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姚国粱等[6]认为发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血清中抗CCP抗体阳性、抗核抗体阳性以及CRP升高是发生RA-ILD的高危因素。
莫轶等[7]对352例住院R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RA-ILD的发生率为5.1%。
单因素分析相关因素为年龄、血免疫球蛋白G 异常及双手X线Ⅲ/Ⅳ级改变。
多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h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为年龄和血免疫球蛋白G 异常。
认为RA-IL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宋淑菊等[8]认为血IgG异常发生与RA-ILD相关。
因此研究 RA-ILD血清中IgG、IgM、IgA的变化,可为探讨体液免疫在该病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提供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IgG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增殖性疾病中都可升高,影响其对RA-ILD诊断的特异性,对IgG分型后的进一步研究其临床意义有望提升。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点及KL-6的诊断价值陈旭艳;王青青;李婷婷;范薇;张熠;董志高;伊雪【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21(14)5【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点及KL-6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患者是否合并有间质性肺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40例)。
比较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患者相关临床特点[发病年龄、病程、有无雷诺现象(RP)、肿胀关节数目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等]、肺部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病理表现与血清KL-6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法测定)等。
结果2组发病年龄、病程、RP、肿胀关节数目及ESR、PLT、CRP、RF水平组间差异显著(P<0.01或P<0.05);患者胸部断层扫描结果示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病变,如肺间质组织病变、肺间质水肿和纤维化、肺容积缩小等;另有双侧肺小叶间隔变厚、支气管血管模糊分布、形成网状结节及多发性囊状透光影(蜂窝样改变);观察组血清KL-6浓度为(299.70±217.46)U/ml,高于对照组的(91.79±39.53)U/ml(t=5.338,P=0.000);KL-6诊断截断值为212.5 U/ml,AUC为0.924,95%置信区间(0.857~0.991),敏感度为76.7%,特异度为100%。
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临床特点呈多样化,血清KL-6水平对不同类型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页数】3页(P172-174)【作者】陈旭艳;王青青;李婷婷;范薇;张熠;董志高;伊雪【作者单位】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厦门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相关文献】1.乳胶凝集法检测唾液酸化糖链抗原KL-6的性能观察及其对间质性肺病的诊断价值2.人血清KL-6对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诊断价值的研究3.KL-6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血清KL-6、DD及CRP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间质性肺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5.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诊断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治【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诊治;综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组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ra的患病率为0.32%-0.36%。
常伴有关节外的其他器官发生病变,其中肺部受累很常见,间质性肺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最常见的肺病变,见于约30%的ra患者,少数出现慢性肺纤维性肺泡炎则预后较差。
[1]早在1948年就有人报道了3例ra患者并肺脏病变的病例中,就有2例表现为间质性肺炎。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引起肺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对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性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的诊治进行综述,以期为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ra及其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1 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尚完全清楚。
有研究报道结缔组织的肺部病变既有免疫复合物对肺实质和肺血管壁的损伤,又有淋巴因子对肺组织的破坏。
也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与α1-蛋白抑制物及hla基因表达改变有关[2]。
有部分患者对抗风湿类药物如金刚类制剂、细胞毒类制剂等均会产生肺部的病变[3] 。
药物产生肺间质纤维化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各种药物以不同方式引起肺的损害,呈急性、亚急性、慢性经过过程[4],一般经过给予停用相关药物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有时病情出现恶化,甚至死亡。
ra-ild的发生涉及到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全身多个系统参与的缓慢复杂过程。
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最有效的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促进剂[5],有促进血管外基质的沉积,进一步影响肺纤化;γ-干扰素可以减少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而减少纤维化产生。
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治疗急性间质性肺炎1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16例急性间质性肺炎临床诊疗过程回顾分析,以总结诊治经验,进一步提高疗效。
方法通过胸部X线片、胸部CT、血气分析、临床治疗方法等对16例住院急性间质性肺炎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2010年5月前9例急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好转4例,死亡5例;2010年5月后7例患者,加大冲击疗法糖皮质激素剂量,经治疗好转5例,死亡2例。
结论急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病因不明确,起病急,进展迅速,早期大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有望改善预后。
【关键词】间质性肺炎;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预后急性间质性肺炎(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AIP)是一种爆发性重症呼吸系统疾病,常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AIP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呼吸衰竭,患者平均存活时间很短,大部分在1~2个月死亡,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4年6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AIP患者16例,从临床表现、胸部X线或CT、肺功能和病理学等方面总结激素的疗效,以期为AIP的治疗提供指导。
1 临床资料16例AIP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6~71岁,平均48.2岁,均为呼吸内科患者,14例既往体健,2例发病前患慢性支气管炎,发病至住院时间5~21天,平均13天,突然发热,畏寒,干咳起病者12例,体温在37.7~39.8℃,发病初表现为干咳,或咯少量泡沫痰,胸闷者4例,所有患者在住院治疗前均自服感冒药或就诊于小区卫生服务站,治疗无效,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遂住院治疗。
体格检查:呼吸频率增快(25~38次/分),口唇及四肢末端紫绀,双肺可闻及响亮、清脆,Velcro啰音,分布较广泛,双下肺较为显著,心率快(95~135次/分,律齐。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12例[(11~15×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7例(72%~85%),血沉增快5例(17~80mm/h),血气分析:pH 7.44~7.52,PaO2 42.75~56.63mmHg,PaCO2 25.35~39.23mmHg,血氧分压呈进行性下降血气分析提示Ⅰ型呼吸衰竭,氧合指数均<200。
类风湿关节炎病历样本类风湿关节炎病历样本1. 病人信息尊称:张三性别:男芳龄:50岁职业:建筑工人2. 主诉患者主诉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已有1年,且逐渐加重。
3. 现病史患者最初在右手小指关节出现关节疼痛,随后逐渐波及双手的其他手指关节,并出现肿胀和活动受限。
疼痛程度不一,但通常在清晨和长时间不活动后加重。
患者还报告有疲劳感、压力感和全身不适。
4. 既往病史患者无其他特殊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患者也无家族史。
5. 体格检查(1)关节:多个手指关节和腕关节触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受累关节活动度较正常关节受限。
(2)皮肤:无异常发现。
(3)其他系统检查:心肺听诊正常。
6. 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
(2)关节液检查:关节液呈黄色,黏稠度降低,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多,无结晶。
7.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8. 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开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来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
若NSAIDs效果不佳,可考虑使用疾病修饰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
(2)物理治疗:包括热敷、理疗和关节活动性训练等,旨在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肌肉力量。
(3)营养支持治疗:推荐患者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以维持关节健康。
(4)情绪支持治疗:建议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心理咨询也是一个可考虑的选择。
9. 随访计划约定患者每3个月复诊一次,定期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根据需要适时调整药物和治疗计划。
10. 观点和理解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症和破坏。
尽管其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被认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和缓解患者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综合性的治疗计划和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也是不可忽视的。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支持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病例39王某某,女性,48岁。
主诉:反复关节痛10余年,加重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关节疼痛,主要为双手腕关节,双手近端、远端指间关节及双侧下肢踝关节疼痛,有晨僵,以双手关节疼痛较剧,严重时持物困难,2010年9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分院住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予以激素治疗好转后出院,后病情时有反复,三个月前关节痛又有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
既往史:既往有Ⅱ型糖尿病、肺间质纤维化史,否认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无辅助史。
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RF):158RU/ml;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CCP)25RU/ml;红细胞沉降率(ESR);72mm/每小时,C反应蛋白190.47mg/L;护理查体:T 36.4℃、HR 窦性80次/min、 R 20次/min、 BP 130/76mmHg。
神清,精神差,推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言语清晰,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头部及器官:面色苍白、消瘦;脊柱及四肢:双手关节天鹅颈样变形。
诊断:1.类风湿关节炎2.Ⅱ型糖尿病3.肺间质纤维化处理措施:1.解除疼痛:云克,益赛普,艾拉莫德。
2.扩张支气管,止咳化痰:乙酰半胱氨酸。
3.降血糖:二甲双胍。
6.物理治疗:红光治疗+远红外理疗贴。
护理诊断:1.疼痛:与关节炎性反应有关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关节炎反复发作、疼痛和骨关节骨质破坏有关。
3.功能障碍性悲哀:与疾病久治不愈、关节可能致残、影响生活质量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下降,应用生物制剂有关。
5.有受伤的危险:与关节活动障碍有关。
6.知识缺乏: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有关。
护理措施:1.疼痛:关节疼痛休息:急性期,休息为主,适当主动或被动运动。
缓解期,全身或局部相结合的关节运动。
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准备充分,强度适宜。
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准备充分,强度适宜。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临床特点及中医证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素,以便临床早期发现肺间质病变,早期治疗,辨证论治,提高疗效。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临床特点;中医证素【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41-01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病变在关节,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可伴有晨僵,后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本病可出现多种关节外表现,累及内脏,肺部是经常受累的脏器之一,近年来发现R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RA的生活质量。
本文观察并分析2017年至2018年在我院住院的RA-IL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素,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临床资料来源于2017年—2018年在我院住院的50例RA-ILD患者。
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在47~92岁,其中60岁以下12例,60岁以上38例,平均年龄67.1岁,病程1~5年8例,6~10年12例,>10年30例,平均病程11.7年,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6例,其他疾病3例。
1.2 纳入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符合2010年EULAR分类标准,评分大于等于六分,即可诊断。
ILD诊断标准:肺部CT符合肺间质病变影像学改变。
排除标准: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疾病者除外;伴有肺癌、肺结核、肺结节病者除外。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x-±s)表示。
2.结果2.1 临床表现50例患者均有关节肿痛,其中21例伴有关节畸形,肺部表现有:无症状者12例,咳咳咳痰28例,胸闷气急10例。
2.2 证素特点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根据症状、舌苔、脉象,四诊合参,进行证素分析,主要记录的病因/病性证素有:阴虚24频次,气虚16频次,阳虚5频次,痰25频次,血瘀22频次,热19频次,寒7频次,风5频次;症候靶点肺36频次,肾30频次,脾22频次,肝10频次。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历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性疾病,这样的疾病多是一些比较慢性的疾病,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对医生有足够的信心来进行治疗,更多的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配合。
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抱着能够完全治好的心理在进行治疗,其实这样的疾病如果尽早的进行治疗,还是完全有康复的可能的。
下面来看一则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案例,只要积极的配合治疗,治愈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
张梅,25岁,女性,2014年3月12日进行初诊,患类风湿关节炎已10年多,虽然已经服用甲氨喋呤、叶酸、羟氯喹、白芍总苷等药物进行过治疗,疼痛感觉得到一定的缓解,但经过检查各项检验指标任然没有明显的好转,舌苔呈现淡红色,苔薄白,脉象沉紧,进行就诊时查血沉91mm/h,C反应蛋白103.40类风湿因子893.8,因为着急生孩子,所以比较想尽快的进行治疗,医生考虑到西药对生育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建议其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用。
2014年4月25日复诊时,患者的关节肿胀现象已经基本消除,疼痛也减轻不少,经过复查可以清楚地看到,血沉24mm/h,C反应蛋白7.25类风湿因子205.11,治疗非常有效,鉴于身体的状况,医生对其中药处方稍微进行修改,让其继续服用至2014年8月10日,再次就诊时复查血沉11.mm/h,C反应蛋白3.21类风湿因子108.3,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病症的恢复是非常好的,于是医生建议其服药20天后可以停服中药,4个月后就可以考虑要孩子。
直至2015年7月16日因为发烧到医院就诊时提到停药后也没有再病发的症状,目前已怀孕5个月,没有特殊的不适感。
以上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则案例。
在简单的了解之后,相信你会对病情的治疗有更多的了解和信心。
虽然这是一种比较慢性的疾病,但是随着现在医学水平的发展,更多的患者已经逐渐的走向康复,鉴定自己的意志,积极的配合医生,远离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