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04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
2、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3、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
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方法〗根据初二学生好奇心强,但兴趣不稳定、逻辑思维日趋发展,又需借助感性材料支持等特点,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如讨论交流、编演山东快书、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导入1‘先看一段资料片――中国申奥和入世成功,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胜利的资料。
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由此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发散思维,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略)师:是的!国家强大了,我们为此而自豪。
但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耻辱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这种耻辱的历史在延续,而中国人民的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2、课件展示:图表资料――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签订条约及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历次抗争的史料图片。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并配以音乐,烘托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师: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课件展示:《时局图》。
教师设计问题:看到这幅地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归纳综合表达出来(列强的瓜分蚕食、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落后就会挨打等),锻炼学生的能力,了解当时的形势。
师:20世纪初,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次遭到损害。
第4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学生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
比较历次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是优良传统。
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但列强侵①华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进入20世纪,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感知历史: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的。
时间:1898年——1900年口号:“扶清灭洋”过程:1898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序幕;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廊坊,杨村组织了对侵略者的狙击战。
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就在义和团发展壮大之际,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斗争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绘制和识别历史地图,表演和运用成语以及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简易展版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反思启示,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比较表对比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编演历史短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2、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教学过程】第一板块知识构建指导指导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提纲:时间:1900年6—8月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经过侵华战争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署《辛丑条约》签订时间:1901年9月签约国: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白、馆、禁、兵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板块体验历史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清政府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清政府腐败无能。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列强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生答)那之后西方列强会不会就此罢手呢?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
【自主探究】:学生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探究过程自主学习本课内容,解决基本问题,找出疑惑问题以备交流。
【合作交流】:1、我的问题:交流结果:2、我们的问题:交流结果:3、老师的问题:交流结果:(1)模拟时事报道:假如你是一名富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请用你的正义之手报道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侵略罪行。
(2)历史剧表演:慈禧太后接受《辛丑条约》时的历史情景剧。
讨论:《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展示提升】:突出1:模拟时事报道:控诉八国联军的暴行开展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历史史实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感知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受到情感教育。
(1)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简要介绍在各次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2)从鸦片战争开始,在列强对中国发动列次侵略战争中,清政府进行了哪些投降活动?(3)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反抗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斗争有哪些?突出2: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清朝统治者妥协投降、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画外音:1900年 12月的某一天,大太监李莲英手执李鸿章的急电,急匆匆地走进慈禧太后的住处,把电文呈上。
慈禧太后一看喜出望外。
原来电文上说《辛丑条约》未把慈禧列为“祸首”惩办。
李莲英和慈禧的扮演者随画外音做动作。
慈禧:“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李莲英:“遵旨。
”画外音:1901年2月某日。
慈禧:小李子,传旨与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一、背景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发生在1900年的中国历史事件,当时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八个国家的军队联合进攻中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实际上是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 1. 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 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主要战役;4. 培养对自国历史的理解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内容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义和团运动爆发及其对外国使馆的袭击;•八国联军的进攻和中国的抵抗;•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及对中国的掠夺。
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协约国在中国的瓜分和控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破坏和剥削;•对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觉醒。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和地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历史的知识。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原因和主要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始末,并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选择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或战役,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4.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通过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撰写一份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报告,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5.总结回顾:通过课堂讨论和教师点评,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对该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思维发散和合作能力;2.小组报告:评价小组的报告内容、可行性和创意;3.书面作业: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文章,评价学生的主题选择、论述和文笔。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目标】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xx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学习过程】1.布置学生预习根据《学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小组可以讨论进行。
2.教师进一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辅导学生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3.学生展示《学案》,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表扬学生,对各组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
【预习提纲】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一组)1. 兴起: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原是山东、直隶、河南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2. 发展:(1)1898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迅速发展。
(2)19xx年义和团群众进入北京、天津。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为镇压____。
(第二组)2.经过:(1)19xx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进犯北京。
(第二组)(2)侵略军在____、杨村车站遭到义和团和清军围歼,狼狈逃回天津。
在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在____同侵略军激战。
张德成率领义和团攻入紫竹林租界。
清军将领聂士成奋勇冲锋在前,壮烈牺牲。
(第二组)(3)19xx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下令清军剿灭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________联合进攻下失败了。
(第二组)3.结果:19xx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国签订《________》(第三组)(1)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税担保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连市110中学于彦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
本课共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辛丑条约》两个子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对那段历史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但对于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
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
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初二学生好奇心强,但兴趣不稳定,逻辑思维日趋发展,又需借助感性材料支持等特点,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
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课前布置任务,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影视作品当中搜集有关义和团的资料;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先看一段资料片――中国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胜利的资料。
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由此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发散思维,展开小组讨论。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的情况,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口号,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联军的八个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网络技术搜索、下载、整理信息及运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将士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理解。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近代史上的几次侵华战争及对中国的危害,教师小结导入。
二、学习新课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中填空部分教师主要讲授内容:设问与讨论: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八国军队、主要战役、在北京的暴行)?3、根据《辛丑条约》内容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
4、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你认为条约中哪条内容的危害最大?25、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看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大大加深——完全沦为)三、合作探究完成学案有关部分四、小结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理解民族危机加深,使中国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过程和结果;
3. 加深对自卫战争的认识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三、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Step 2:分组阅读(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篇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资料。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并摘录关键信息。
Step 3:小组讨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总结自己小组所阅读的内容,并向全班汇报。
Step 4:学生展示(15分钟)
选取两个小组的代表,展示他们所总结的内容。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Step 5:教师点评(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Step 6:梳理知识点(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过程和结果,并进行重点讲解。
Step 7:思考问题(10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和教训,并谈谈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启示。
Step 8: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学生思考问题的回答。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分组阅读、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
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
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四、教学经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屏幕展示)民间反帝爱国图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从图片中,你获得什么信息?分析得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东。
学习新课:提问:学习一场战争,应从哪些方面去把握?学生回答:战争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
一、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战争爆发的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二、经过:1、记忆顺口溜:八国指“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顺口溜记忆2、假如要对八国联军侵华进行新闻报道,你打算如何写这篇文章?3、1900年8月中旬,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难点:义和团运动。
[教学方法]“读、讲、议、评”四步教学法[教学过程]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内容,然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观察《义和团的旗帜》图。
讲:请学生来讲:(1)义和团的前身叫什么?在哪一带活动?参加者主要是些什么人?他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2)义和团运动是哪一年在山东兴起的?旗号是什么?说一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的两件大事。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
(2)《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并探究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您知道这首民歌出自哪一时期吗这一时期爆发了怎样的运动侵略者又有哪些罪恶的勾当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教师:看书P20页,说一说义和团兴起的地点、时间、目的、口号(多媒体展示)学生:原名:义和拳;地区:山东、直隶、河南一带;成员:贫苦农民为主;口号:扶清灭洋。
教师:想一想: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多媒体展示)学生: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势力的暴行。
教师:义和团运动发展情况怎样(多媒体展示)学生: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看书P20-21页说一说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时间、目的、组成、经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背景:帝国主义的瓜分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风暴。
时间:。
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在华利益。
组成:英、俄、德、法、意、奥、日、美。
教师:经过: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大沽——天津——北京一线以红色闪烁,随教师讲述,出现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和八国联军窜入紫禁城的图片。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灵武三中:谢振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
了解八国联军入侵的史实,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通过比较历次战争签定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敲诈勒索。
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难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和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三、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参与式教学法。
四、学具准备:八下《历史与社会》、中国革命史书、八年级上册历史填充图册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然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师板书课题,生阅读课文3分钟)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生思考: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生阅读后尝试回答)一生上台板书:可能是为了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教师给予高度鼓励)。
2、八国联军的入侵:(1)组成: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3)经过:一生叙述: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暴行。
(2)了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知道义和团是19世纪末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3)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次战争的背景、目的、规模、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认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步步深入,规模逐步扩大,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也越来越深重。
通过制作《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条约的内容、影响比较简表,分析得出条约的签订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密切相关的结论: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概括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态度的变化,认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3)通过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并作客观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的变化、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认识清政府的腐朽反动本质,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是“洋人的朝廷”,要取得民族独立,必须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通过了解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3)西方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不畏强暴、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决不会沉沦下去。
青年学生更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八国联军侵华。
2、《辛丑条约》难点:1、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的变化。
2、《辛丑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复习: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几次?结果怎样?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英法俄日;三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论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想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
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
(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
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课堂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
(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
(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