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二手资料如下:资料一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3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0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毕业生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从280万一直跃升到2010年的631万,因此我国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资料二资料三从1997年到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和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在不断地上升,但报名人数的增加远大于录取人数的增加,录取比例也在不断的下降,大学生考研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从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研热持续不减。
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就业压力太大迫使毕业生考研随着连续8年的扩招,高校的考研率和扩招幅度也在迅速增长,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为了“稳操胜券”,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他们毕业后不找工作,而走上考研之路。
据某网站的一项“您为什么要考研”的随机调查显示,考生迫于就业压力是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此次的调查共有3万多人(包括应届生和非应届生)进行投票,其中,选择“迫于就业的压力,需要更高的文凭”的就占37%,有11586人,很多网友都留言表示由于就业压力太大而决定考研。
近日,记者在广州市各大高校采访时也了解到,不少同学选择考研大多是因为躲避就业压力。
“不管复习有多累,我一定会坚持祝”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小雪话语坚定地告诉记者,“我要避开巨大的就业压力,以我现在的学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只有提高学历,才能在未来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据了解,像小雪这样因为就业压力而考研的学生占考研应届毕业生的90%以上。
二、考研还是就业应届生难以取舍据了解,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在去年413万人的基础上达到500万人左右,考研已经成为就业之外的一个重要选择。
系部2010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摘要】本文基于系部2010届250名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撰写,从求职情况分析、毕业生去向分布、就业与月薪、毕业生半年内离职情况、失业与预警分析、毕业生母校满意度调查等对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就业报告一、引言从总体来看,就业市场的结果反馈是对高职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评价——结果导向的质量评价。
本文基于系部2010届250名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撰写,涉及专业有酒店管理、商务英语、涉外旅游、应用泰国语,抽样达到200人,回收问卷183份,有效问卷170份,主要内容包括求职情况分析、毕业生去向分布、就业与月薪、毕业生半年内离职情况、失业与预警分析、毕业生母校满意度调查等。
二、毕业生求职情况分析(一)就业目的地经调查,选择直辖城市的学生占2.65%,副省级城市的占14.3%,地级及以下城市占83.05%。
不少毕业生都有直奔二三线城市发展的倾向。
良好的生活环境、放慢的生活节奏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业看重的元素。
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感觉竞争会小一点,成功几率也大点,能够避开和优势生源的冲突,在区域性的就业市场,可以突出其竞争力。
(二)求职成本据了解,2010届毕业生的求职成本在500至2000元居多,占64%;超过2000元的占28%,在500元以下的仅占8%。
学生毕业求职成本具体包括有服装、人情往来、简历、化妆品、求职照、交通等费用。
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面试上需要花费的成本问题,建议成本控制在2000元以内为宜。
建议系部将求职成本纳入就业工作中,作为一个专题内容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规划一个系统、理性、细致的求职计划。
毕业生在求职之前首先系统接收就业指导,确定找工作的大致范围,例如外地的要不要考虑;第二得确定好自己的工作意向,面对机会,有的放矢,充分利用系部和学院现有信息和设施;第三做好基本的成本预算,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做无谓的浪费。
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第一篇: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袁贵仁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
明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
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袁贵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
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制度。
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
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
袁贵仁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形势】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袁贵仁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
明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
全国就业形势2009年611万,2010年631万,2011年全国毕业生660万,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1.劳动力分布不均2011年中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
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630万人,还有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60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比如春季农民工的招工难和秋季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交错产生,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出现,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2.劳动力过剩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主体。
(08年559万人、09年611万人、10年630多万人)而国家同期经济发展所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还出现下降波动,高校毕业生总数与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相比较,已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成为新增岗位的主要竞争者。
供大于求的原因,加速了大学毕业生从“精英就业”到“大众化就业”的进程和转变;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层面扩大、下移、和分化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劳动力资源由数量增加的“量变”引发“质变”。
3.经验门槛难倒应届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
这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专业结构性失调,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盲目追求大而全和热门,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同时高校教育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快速响应市场实际需求,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性失调,(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初次就业人群,其就业能力往往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从而产生职位空缺和失业共存的状态,使得毕业生和家长无法得到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
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系部:建筑工程系时间:2010年6月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07级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基本快要结束,通过对07级毕业生的就业问卷反馈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是相当严峻的。
根据07级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就业趋向现对我系就业工作作出如下分析总结:一、认真做好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一)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07级能班68人全部皇明就业;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07级毕业生有68人。
因为本专业为皇明联合办学专业,所有毕业生都定向为皇明培养,毕业生在2009年11月去皇明参加顶岗实习并确定就业岗位,经过半年多的工作,目前有46人仍留在皇明公司,其他人员都相继离职。
留在皇明公司人员情况如下:生产:徐燕赵恩厚等22人销售:陆伟苏文源等19人售后:陈伟伟刘娟皇明商学院:刘轶敏洁能事业部:赵雷李宗博生产部的工资待遇根据当月产量进行考核,一般工资在1500元左右。
销售部的工资待遇为基本工资800元,另外按照当月销量进行考核加绩效奖金,以及驻外补助,大约在2000元左右。
其它部门工资在1200元左右。
工作较突出的同学比如赵雷,一直在皇明公司洁能事业部工作,工作繁琐,而且经常加班,工资待遇低,但他从不抱怨,报着一颗学习的心态积极工作,多次受领导表扬。
还有谷江龙,在市场做销售,二月份、三月份销量排名均在前五名,比皇明一些老的业务员业绩更突出,曾经代表区域经理在公司大会上发言。
其他辞职同学工作很分散,大部分都是回生源地找工作,比如李雨修在兰州公安局做文员、陈朝婷在安徽鑫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做文秘,柴军英在聊城一个小太阳能厂从事质检等等,也有同学在山东稍发达地区就业,比如伊鹏鹏在青岛安普泰克电子厂做质检。
分析其人员流失原因:离家太远,家里人让回家工作;在皇明生产线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反映问题:1.皇明公司对我们学校学生比较认可,但是,因为公司规模大,产量高,产品社会需求量大,不得不进行连续性作业,劳动强度很高,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离开。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
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
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根据麦可思对2010年考研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
然而,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真如学子们想像中那么好吗?在51job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的帖范文网[]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
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那边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
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
同样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这样说:“我们公司只有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这样出来才会有…销路‟。
”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可以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
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招聘洗碗工,要求本科学历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
相比之下,有范文网[]些网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网友“时间换空间”回帖说:“听到这样的消息,15年前愤怒,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 另有网友则在高唱“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婪我只能懦弱”。
2010年大学毕业生专业就业率工作社会调研报告(共五则范文)第一篇:2010年大学毕业生专业就业率工作社会调研报告2010年大学毕业生专业就业率工作社会调研报告小组:黎亭,黄俊高就业率一直都是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我们09届也即将面临着外出实习的时间,也就是说相当于准备就业了,所以我们小组在出去之前做好了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率是多少,下面和大家分析下本次调研的情况:截止2010年6月1日,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百分之五十五点七。
而大学生毕业率也取决于专业。
专业就业率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什么是强劲专业?家长首选就业率,就业率高的专业就是强劲专业。
麦可思公司2009年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本科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
其中,工学就业率为90%,位居榜首。
另一项调查显示,截止今年1月,2010届本科大学生签约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
这几类专业集中在工学专业大类和管理学专业大类之中。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能源动力类的代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专业方向分为两类,一类是动力机械。
包括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等。
汽车发动机就是热力发动机的一种。
目前很多学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都是热力发动机方向。
动力机械的毕业生多进入各大汽车厂家作发动机的研发设计工作。
另一类是动力工程。
包括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
动力工程方向的毕业生主要去电厂、空调生产厂担任技术、管理、销售工作。
由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丰富,毕业生还可进入电力、化工、航天、机械等行业的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做设计工作。
化学类的代表专业是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包括三个方向:精细化工、分析化学、材料化学。
这三个方向涵盖了整个化学行业的工作内容。
精细化学是精细化学品工业的简称,杀虫剂、染料、酒精、涂料、药物、化妆品、盥洗卫生品、洗衣粉里的非表面活性剂都是精细化工产品。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是630万。
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高校毕业生人才需要时日,目前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中小企业选用人才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
从毕业生自身来看,主要表现在:1、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
我国大学生一般要一年半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要2到3个月。
2、准备不足,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目标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没目标、没准备。
3、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理念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创业不如就业”;二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三是“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基层、西部一套房”。
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毕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1、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对毕业生实行的宏观调控。
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和健全人才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的底端方向移动,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3、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在现阶段,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尤为重要。
4、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基层是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一、调查研究背景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多万人,加上大量往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而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其吸纳高层次人才就业的能力和空间有限,特别是2008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2009年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增长不足,甚至还有减少之势,难以满足人数大幅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
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9年6月5日,温家宝在视察西安市莲湖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时,对前来求职的大学生表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
因此,面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开展针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住问题形成的原因,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三个方面来解释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在三种成因中,由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是一直以来长期困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现实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长期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
谢作诗、杨克瑞(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这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存在的唯一合理的解释。
杨河清(2007)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比较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大学生还做不到。
为更好地了解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中关村地区企业接收毕业生状况,探索目前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差异,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作者开展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希望有助于政府人事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并为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建议。
2010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08年经济危机噬虐之时,我的大学之路走到了尽头。
大学不再是躲避求职的港湾,那一年毕业即代表了失业。
”驻济某高校的小马回忆说。
“09年大学毕业,经济危机余波意犹未尽,正巧我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可以躲避一下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待三年后再寻找就业机会。
”北京某高校小苏平静地说。
“10年经济形势有了很大的转变,招聘单位增加了许多,这一年找工作我有信心。
”上海某高校小孙说。
2008年美国次贷经济危机引发雷曼兄弟倒闭,层层蔓延,这场经济界的海啸在世界掀起了震荡。
裁员、减薪还有倒闭的命运随之而来。
具体到中国市场,珠三角、长三角众多企业关门倒闭,金融机构宣布裁员,一般性公司不再投放或者缩减招聘计划。
农民工、大学生纷纷卷起行囊,开始了漫长的归家之旅。
2009年延续08年的余味,毕业生选择缩在大学的温柔乡里躲避严冬。
2010年经济回暖,就业形势真的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地步了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09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那么,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问题。
就像许多人提出的,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写来写去无非就是找工作难那点事,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又不能不写,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招聘会一窝蜂,记者也往前跟。
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到底在哪里?首先,高校扩招致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步增加。
当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时候,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攀升,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200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115万,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30万,十年时间数字增加了5倍之多。
在这期间,我国的GDP一直稳定在8%的增长速度,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就业面临泰山压顶之势。
2010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
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
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根据麦可思对2010年考研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
然而,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真如学子们想像中那么好吗?在51job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
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那边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
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
同样在51job 论坛上,一位HR这样说:“我们公司只有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这样出来才会有…销路‟。
” 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可以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
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招聘洗碗工,要求本科学历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
相比之下,有些网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网友“时间换空间”回帖说:“听到这样的消息,15年前愤怒,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 另有网友则在高唱“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婪我只能懦弱”。
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学历贬值,大学真的无用?
当所有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依然很难找到工作。
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便在学子们的脑
海中应运而生。
前不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前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
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虽不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赋。
早年李俊曾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网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
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歧视”,位居各种常见就业歧视的前列。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除了埋怨社会的不公,企业的苛刻,大学生能否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敲门”方式存在的问题呢?在采访德勤华东区校园招聘经理胡艳红时,她一再强调:“德勤非常看重应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许多大学生以学不到东西为由挥霍四年的青春时光,或者为拿一纸文凭而晃晃度日,面对HR的“火眼晶晶”,这样的学生定会“原形毕露”!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的原因之一,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含金量”降低!学生在校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实习时不积累为人处事能力,再高的学历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张象征意义的白纸而已。
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
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不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
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
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一些重要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不足。
”
3、有工作,却与农民工同酬
挣扎在职场中的大学生千辛万苦找到工作,还来不及庆幸自己拿到了众人相传的2000元薪酬的市场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无疑又一次刺伤了学子脆弱的心灵。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
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
社科院的这一统计也许是无心之举,可已经觉得倍受歧视的学子们这下似乎又被揭了伤疤。
媒体上沸沸扬扬的炒着“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也表示:“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会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竞争关系。
”
4、学子就业难,难在哪里
学子说,求职难
金融危机让企业招聘慎之又慎,在大学生供过于求的职场上,企业当然更亲睐与岗位最匹配的求职者。
于是,危机下的求职变得更为艰巨。
一位网友在51job论坛上发帖说:“每次去找工作,都被人鄙视没有工作经验。
可是一个刚刚出校门的人哪来那么工作经验?”应届生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无薪实习叫卖自己,可企业并未因此抛出橄榄枝。
没有工作经验,这样的理由把许多应届生挡在企业招聘的大门之外。
企业说,招聘难
企业在招聘中一看能力,二看潜力,这两点都是根据应届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来判断。
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说:“有些同学既没学习成绩又没实践经历,还总渴望企业先给他一个机会,他会在进入企业后好好表现。
企业可不敢打这个赌,要想拿到Offer,学生必须首先证明自己的能力。
”
一些大学生不重视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面试时一些基本的行业问题都不了解。
EMC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狄巧告诉51job:“在校园招聘中我们会从应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参与的研究课题来判断应届生汲取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
在第一轮面试中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的考察会极为详细。
不合格者即被淘汰。
”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职业定位模糊,踏上工作岗位后又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试用期还没过就想着跳槽,这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这也是企业聘用应届生的忧虑。
专家说,这个问题很复杂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曾燕波称,大学生就业压力不能推责于大学扩招。
扩招虽然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扩招后的大学生即使不读大学,一样要就业。
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院校的开设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
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即使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即非自愿失业,
以及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