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精心打造)
- 格式:pptx
- 大小:13.73 MB
- 文档页数:90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篇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1.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副热带海区、负极地海区、环南极大陆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等;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对渔场、对航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要点梳理]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2、洋流性质分类:①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为寒流②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为暖流③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一------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洋流为;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该洋流为,如下图。
据图总结,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之间的关系?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二-----根据流向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南向北)的为,反之为。
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北向南)的为,反之为。
3、洋流的类型(按照成因分类)① 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其主要动力为;② 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叫密度流。
(表层:密度小→密度大;底层:密度大→密度小)③ 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另外,洋流前进时,受的限制和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半球:时针方向①以的大洋环流北半球:时针方向北半球:时针方向②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时针方向西风带西风漂流沿东岸折向高纬度极地环流③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受季风的影响,逆顺。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一盆水,一个乒乓球,吸管【课时建议】 2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根据学生情况可以细化故事情节)播放企鹅版的小苹果舞蹈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企鹅体内怎么会出现人类的杀虫剂DDT?(引出课题)[学习新课]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具有风吹水流动的生活常识。
但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洋流知识离学生生活遥远,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
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通过小实验启发学生,通过他们对所做实验的亲身体会,把知识由感性认识逐渐提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
对寒暖流对沿岸的气候影响、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没有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生成,在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生成。
如本课的重点内容在洋流的分布图让学生自己画出,而不是直接看教材上已有的图,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一、引言海水在地球上的运动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海水运动是引起海洋浪潮、热带气旋、海平面变化、海浪等自然现象的重要原因。
深入了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旨在介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并分析其对人类的影响。
二、课前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地球气候系统中海水运动的地位。
2. 翻译一段海洋大循环的定义:“海洋大循环是沿全球六条主要海流的圈流,正常情况下,海洋大循环会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循环系统。
”三、核心内容1. 海洋循环的基本原理2. 大西洋热带循环的形成与影响3. 洋流的种类及其运动规律4. 风暴潮的成因和对海岸的影响四、课堂活动1. 小组分析海洋大循环的图像资料,并给出自己的解释。
2. 查找资料,了解大西洋热带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3. 观察测量仪器的原理,了解海水流深度、温度和盐度对海流的影响。
4. 通过班内模拟实验,研究风暴潮的成因和对海岸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汇总资料,分析海水运动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2. 自行观察海洋动力系统中的规律,并写出总结。
3. 查找某种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生命周期与浩渺的海洋循环相关之处。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了解了海洋大循环的基本原理、大西洋热带循环的形成和对气候的影响、洋流的种类和运动规律以及风暴潮的成因和对海岸的影响。
通过课堂活动,我们深入了解海水运动现象,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操作,更好地领悟了海洋动力系统中的规律。
在课后作业中,我们将学习的知识联系到实际,进一步展开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海洋大循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第10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016高考导航考纲解读1.理解洋流的分类及判断。
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学会洋流图的判读。
重难提示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重点)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3.实际大洋中洋流的分布。
(难点)考点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分类(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2)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思考探究】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水温高。
提示:寒暖流只是与所流经海区水温对比而言的。
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于寒流,高纬地区暖流的水温可能低于低纬地区寒流的水温。
2.影响因素: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3.主要洋流及分布(1)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写出下列序号代表的洋流名称。
海域主要洋流名称共有洋流太平洋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西风漂流大西洋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 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印度洋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2)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反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①环流方向: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②洋流性质:大陆东岸暖流,西岸寒流;西风漂流北半球暖流,南半球寒流(3)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思考探究】同是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洋流,性质不一定相同。
为什么?提示: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洋流为西风漂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主要表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主要表现为寒流。
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冬季南移。
如下图所示: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系统的区别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青州五中地理组铁金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2、学科:地理3、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绘制洋流模式简图。
(2)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洋流实验和绘图活动,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让学生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洋流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直观地得出抽象的地理规律,充分体验学习地理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明确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分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其中洋流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但由于其较为抽象,传统教学一般是让学生分析地图后归纳出洋流分布规律。
笔者用实验模拟海水运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另外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表述简单、精炼,笔者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圆底水槽一个、风筒三个、茶叶末若干【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效果好。
本节课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法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相一致。
在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观测到海水的运动,学生尝试了用芝麻、树叶、纸片等多种方式,最终选择茶叶末这一最能显示出海水运动的实验材料。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