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英英学古诗.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3英英学古诗一、说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英英学古诗》一课,是对话体的课文,说的是英英学了《静夜思》这首诗后背给奶奶听的事。
在“说仔细”“分角色朗读”等一般性学习历程完成之后,我开始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并由此进来更深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1、从《静夜思》到《赠汪伦》老师:学到这儿,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你们会背了吗?学生1:我早就会背了。
学生2:我的课外书上有,我也会背。
(学生七嘴八舌地“炫耀”着,一张张小脸上满是自豪和兴奋。
于是,准备个别试背的环节暂时改为团体齐背。
)老师:那么,你们还会背李白的其他诗吗?他可是位大诗人啊,他写的诗可多啦!学生1: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越女词》学生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学生3:日照香炉学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学生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虽然班上只有那么五六个别会背这些课外学来的诗,我已感到特殊欣慰。
毕竟,他们才是刚刚踏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啊!而从这些孩子自豪的表情和其他孩子歆慕的目光中,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李白乘舟将欲行”,就让孩子们乘着李白的扁舟,由此驶出去,然后,飞起来!)2、从《铁杵成针》到《梦笔学生花》老师:关于李白,你们知道什么?学生:他是唐朝的大诗人。
老师: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故事吗?学生1:我知道《铁杵成针》的故事。
(讲故事)学生2:我知道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让杨国忠给他磨墨的故事。
(讲故事)老师:(望见没有人发言了)下面,我来讲一个关于李白的故事,名字叫《梦笔学生花》。
(讲故事)(抓住“李白”,由李白的诗讲到李白的人,学生对李白有了较深入的明白,这必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引了一个偏向。
而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实在需要西席适时地提拔和引导。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之三(新)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静夜思》。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安排:作业设计:课内:组词、抄写字词、写出带有偏旁的字、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二.初读指导1.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 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5.小结。
第二课时一.学习《静夜思》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看图(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a. 指名读。
b. 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 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第二句a. 指名读。
b. 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c. 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英英学古诗教案《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内容3.英英学古诗共几课时共3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第几课时教学目标1.能规范正确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学习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能主动地进行对话,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资源1.学生有学过古诗的经验,《静夜思》这首古诗对学生来说已较熟悉。
2.教学挂图、小黑板。
预习设计1.请将课文大声流利地朗读5遍。
(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2.请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英英古诗一首静夜思照在一层李白背疑霜思念懂唐代3.按笔顺书空本课生字。
4.你记住了吗?让父母考你一下!5.你能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词吗?越多越好!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引入课文(5分钟)1.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听老师解释诗题,学习认读题中的生字,并跟读诗题两遍。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0分钟)●预习作业21.展示读生字。
2.点评、指导读法。
●预习作业31.交流笔顺,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2.学生各练写2遍。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8分钟)1.观察图片,交流图意。
2.了解对话的书面表达方式。
3.借助拼音读课文,并把生字读好。
4.按老师要求,自主读文。
5.按自然段指名读,齐读课文。
6.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分角色读对话。
7.探究学习。
(1)联系课文思考交流,作答。
(2)结合看图,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第四板块:精读古诗(7分钟)1.按老师要求读诗。
(1)自由读古诗(2)指名读,齐读。
2.课后在父母的帮助下背古诗。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认真作业第一板块:激趣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以前一定积累过许多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2.导入新课:大家背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英英学古诗》,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
3.英英学古诗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二、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三、课时划分: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单元第五课时(累计19)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认识1个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二、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2.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川,要读准翘舌音。
“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
“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背”:是个多音字,既可读“”,也可读“”。
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友。
二年级语文上册《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二班级的同学已经有了肯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识,有部分同学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隐藏着很深的聪慧和哲理。
通过调查发觉,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同学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晰,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我依据同学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班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并没有径直按课文中的程序来上。
我先设计一系列的话题,让同学们先观测图中的月亮于平常我们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略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
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诗〉,让同学们在了解李白在做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充分迎合了二班级小伙伴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引导同学想象的同时,开拓时的意境,再现诗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同学学习的径直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同学对知识制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同学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同学的学习热忱。
反思二《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对话形式,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及诗句的意思,让同学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材有意创设详细生活情景,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同学学习古诗的爱好。
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这篇课文中的小伙伴英英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奶奶听,奶奶很兴奋。
你们有没有学过古诗吗?生:有,好多呢。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英英学古诗1.板书:古诗。
(认读、你怎么记着“诗”?)2.说话训练: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首?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等,我最喜欢的是《》。
3.本日,老师给大众先容一位新朋友,她叫——英英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
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本日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她想告诉大众,补充课题。
5.读题二、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的课文有什么不同?(1)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小结:以往的课文自然段都是开头空两格,这篇课文中只有“英英”和“奶奶”都是顶格的,表明是他们名字后面的句子便是两个别说的话。
(2)出示图:她们在做什么?小结:画面上两个别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环境叫对话。
2.英英学了哪首古诗?她是怎么学古诗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自己读读,注意把字词读准,句子读通。
思考:英英说了频频话?(三次)奶奶说了频频)(2次)3.查抄自学:(1)出示生字(2)请学生当老师提示读音要注意的地方。
(3)交流标题:他们各说了频频?*第一次从他们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第二次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第三句你明白了什么?板书:诗句——诗意——作者(4)小结:这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之间的对话,第一引出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第二次引出了诗句包含的意思。
第三次告诉了奶奶作者是李白。
4.要是你是英英,你会把这些说给奶奶或者其他人听吗?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
5.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书写生字1.静诗2.静。
引导学生查看“月”的变化,夸大撇改为竖。
【导语】《英英学古诗》是⼀篇⽂包诗课⽂,写了英英和奶奶的⼀段对话,对话中英英⽣动⽽⾃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英英学古诗》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英英学古诗》原⽂ 英英奶奶,今天我们学了⼀⾸古诗,我背给你听: 静夜思 床前明⽉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 低头思故乡。
奶奶背得真好!这⾸诗是什么意思呢? 英英这⾸诗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层⽩霜。
远离家乡的⼈望着那天上的⽉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奶奶嗯,奶奶听懂了。
这⾸诗是谁写的呀? 英英是唐代的⼤诗⼈李⽩。
2.⼩学⼆年级语⽂《英英学古诗》教案 第⼀课时 ⼀、导⼊新课 ⼩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家听⼀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是讲⼀个⼩朋友在学校⾥学了⼀⾸古诗,背给奶奶听。
这篇课⽂的题⽬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初读指导 1、看图。
图上有哪些⼈?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学课⽂。
(1)讲述对话的书⾯表达形式。
(2)学⽣借助拼⾳轻声读课⽂。
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字格⾥的⽣字。
(4)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光唐代 3、检查⾃学情况。
(1)指名读⽣字词、正⾳。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通读课⽂。
(4)分⾓⾊读对话。
4、理清脉络。
(1)这篇课⽂⾥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次,奶奶说了⼏次? (2)英英第⼀次说了什么?第⼆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次说了什么?第⼆次说了什么? 5、⼩结。
第⼆课时 ⼀、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你从哪⼉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诗有⼏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教案和反思师范附小王芸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具准备:投影片、生字卡、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1、齐读黑板上方的每周一诗。
2、同学们平时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请两位学生发言) 3、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同学们认识她吗。
出示挂图。
学生发言。
(充分的预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解题设疑 1、出示课题:英英学古诗。
齐读,并指导英的写法。
2、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发言, 1)、英英学了哪首古诗? 2)、英英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3)、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4)、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也会发问,那就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认真阅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读通课文。
要求:遇到生字及不懂得词画出来。
2、检查自读效果。
投影出示:shǒu sī jìng sīyìsi 一首思念静夜思意思zhào céng shuāng bèi 照在床前一层白霜背得真好dǒng táng lǐ 听懂了唐代李白 1)、学生自由读。
相机指导。
2)、指名读,去掉拼音再读,开火车读。
相机纠正并指导“静”的写法。
3)、齐读。
4)、说说这些词语,哪些你懂了,哪些还不懂。
3、再次阅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1)、读顺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
对话。
2)、分段指名读、齐读。
3)、分角色读对话。
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问题,可以将对应的文字画下来。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英英学古诗《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先容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
《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砚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
敷衍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
因而我把传授目标定为: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领会诗人思念、酷爱故里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传授中我主要接纳,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传授效果。
在讲堂传授中,我还注意到了传授的条理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举行范读,让孩子们领会出节拍,读出节拍。
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举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
这样,孩子们易于接纳,学得轻松。
在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举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领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娴熟,要像通常说话一样。
在课前,我还举行了标题预设,如李白在万家团圆的日子,仰望明月会想到谁?学生可能会说怙恃、兄弟姐妹、朋友、老婆后代……想到这里时,我思虑李白当时是不是有孩子,有几个孩子?此时李白离家多久了?议决上网查资料我明白到,此时李白虽已26岁,而且离家两年了,但还没有完婚,他是在27岁时结的婚。
所以,要是有学生提到他在想念他的孩子,要实时改正。
别的,议决查资料我还明白到,“床前明月光”句中的“床”在当时本来指的是座位,唐朝的床叫“榻”。
虽然这些标题在讲堂传授中并没有牵涉到,但因为明白的明白,透彻,使我觉得上课很有底气,很自信。
这节课板书虽总共只有十几个字,当年头一天放学后我在课堂练了将近一个小时,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我想,这节课能收到比较好的传授效果,和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讲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传授语言不敷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敷衍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片段及评析3英英学古诗讲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讲堂的主人,在传授中理应把讲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站起来。
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也突出了“讲堂传授中倡导学生主动到场、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观察、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宽裕本性地学习。
”本文就连合《英英学古诗》一课的传授案例作初浅的剖析和反思。
[教例]二年级《英英学古诗》(课程标准实验课本)一.勉励质疑,激发兴趣师:本日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英英学古诗》,指名读题。
正音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想明白的吗?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评析]传授刚始,在学生读正确读娴熟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题发起标题,旨在集结学生的注意,又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到场学习,认真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质疑解难,优化学法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投影出示《静夜思》)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懂吗?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发起来?(生自读古诗,边读边在诗中读不懂的地方做暗记,师巡视指导)师: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不懂的地方。
生:老师,我不懂“霜”的意思?生:“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生:我不懂“举头望明月”这句诗的意思?师:小朋友,你们提的标题都很好,说明大众都在动脑筋了。
那我们可以用什么要领来办理这些标题呢?(生思虑转瞬后说可以议决自己念书和关联上下文的要领来办理。
)师:恩,下面就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读懂?(生交流,各抒己见)师:同砚们说的真好,你们能够议决自己的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办理了标题,真了不起![评析]学贵有疑。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英英学古诗一、本课目标: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二、重点难点: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具准备: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
(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
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四、教学流程:(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1.板书:古诗。
(认读、你怎么记住“诗”?)2.说话练习: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
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5.齐读课题。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善于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会动脑筋的,我们叫他(她)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问题: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 … 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
二年级上册语文《英英学古诗》教学方案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二年级上册语文《英英学古诗》教学方案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静夜思》。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安排:作业设计:课内:组词、抄写字词、写出带有偏旁的字、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二.初读指导1.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 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5.小结。
第二课时一.学习《静夜思》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看图(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a. 指名读。
b. 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 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第二句a. 指名读。
英英学古诗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举而数得。
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
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