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18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复习资料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
B、必须用于交换。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①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
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纸币过多过少发行的影响:①通货膨胀,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影响;物价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3)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别国买你的)扩大和进口(你买别国的)减少。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价值决定价格:两者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面对价格变动应: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居民的收入(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和物价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消费类型: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做理智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1、 商品的(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用于交换;二、劳动产品)(2)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货币的(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2)产生: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产生了货币。
(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4)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即标价;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和流通手段(即买与卖;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5)其它职能: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充当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除现金买卖商品外的其它支付货币的情况,交易时是价值的单方面支付)、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意:区分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与支付手段(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等),刷卡消费是流通手段。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 货币流通次数4、纸币及其本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危害?(1价值)。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下跌的现象。
(本质: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注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无权任意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购买力。
(3)纸币的职能: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纸币能执行货币的所有职能5、结算方式有那些?人们通常采取哪些结算工具?(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一)神奇的货币●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a识记)(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价值(社会属性和特有属性)和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考点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职能(b理解)(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其他职能:世界货币、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注意:区分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随赊账买卖产生而出现,指用货币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租金、税款、工资等。
)●考点3:纸币的发行规律(b理解)(1)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考点4: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b理解)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考点5:外汇与汇率(b理解)(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 汇率变动:100外币可兑换更多本币-→外汇汇率升高(本币汇率降低)-→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抑制进口、刺激出口,不利于偿还外债。
●考点6: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b理解)①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变的价格●考点1:供求影响价格(b理解)(1)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2)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市场●考点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b理解):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课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4.货币的职能 5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5.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国家(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经济收支往来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7.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8.汇率变化的意义是什么?10页最后一段了解外汇、汇率9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11页第二课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和供求的关系是什么?12、13页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正比反比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14页最后一段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5页第四段(重点)5.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如何理解“需求有弹性,弹性各不同?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影响大,即需求弹性大。
6.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不同(替代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互补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反方向变化),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含义7.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课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2.消费类型的三种划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3.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和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21页5.影响消费的心理有哪些?如何评价?22-23页6.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注:第一单元不单独考大题,以选择题为主,不过(价值规律价格变动的影响)是理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知识,与后面的企业经营、国家宏观调控存在联系,出现相关大题时可能会涉及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职能(1)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思考】: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价值尺度(3)基本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其他职能: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拓展】:(1)G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形式。
但网络中的QQ币、比特币、是虚拟货币,不是真实的货币。
(2)正确认识纪念币:具有特定主题的,由国家统一计划发行的法定货币。
具有较高的收藏、保值和投资价值。
3.纸币产生的原因、含义及发行规律(1)产生的原因: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2)含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拓展】:(3)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
注意: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反之,为通货紧缩。
如图:【拓展】:通货膨胀率与纸币贬值率的计算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x100%方法一纸币贬值率=----------------------------------------------------------------------x100%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x100%方法二纸币贬值率=----------------------------------------------------------------------x100%4.货币与财富(1)货币并不神秘: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提纲一、货币Ⅰ.商品和一般等价物商品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者为获得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获得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一定价值进行交换。
一般等价物定义: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Ⅱ.货币货币定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为货币的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定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③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⑤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单位价值量×商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导致通货膨胀;少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则会导致通货紧缩。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信用工具:信用卡——功能: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电子货币,本质上是价值符号)作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支票(信用货币)。
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经济生活人教版复习提纲篇一: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1、结算方式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经济生活第一课一、商品的定义: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二、货币的定义、;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一般等价物定义: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四、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商品的两个属性1、使用价值定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有用性、具有可变性2、价值定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力劳动无差别贵贱之分就是商品的价值。
(耗费的劳动来衡量劳动的价值五、货币的定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产生了六、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是商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物——一般等价物——物。
2、流通手段: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七、货币基本职能定义: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八、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标价,值多少钱: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购买: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九、纸币1、定义(港澳台: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发行量的限度: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发行量>限度——物价上涨。
纸币发行量<限度——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十、需求>供给(供不应求——通货膨胀需求<供给(供大于求——通货紧缩十一、使用信用卡的优点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十二、外汇:外汇是用于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是一种支付手段。
外汇≠外币。
外币属于外汇。
外国债券、股票属于外汇十三、汇率定义:汇率又称汇价。
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提纲一、商品:1、商品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3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2、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2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3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4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3、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二、货币: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职能:1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4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购买手段;5货币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具有以下作用:第一,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二,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国际贷款、转移财产、战争赔款等等;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2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三、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物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A、基本职能: (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
(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
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
(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
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注: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1)信用货币: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
职能:流通和支付手段。
(2)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外埠结算,银行汇票、商业汇票。
A、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B、支票: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①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
②现金支票:是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6、外汇、汇率(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例: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则美元贬值,汇率升值。
①外汇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
兑换数量比以前多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值,兑换数量比以前少,外汇汇率降低。
②汇率波动的影响:A、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和资金外逃。
B、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减少和进口扩大,使一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
但可以提高该国货币的信誉,提高该国的经济地位,吸引外资流入。
由于汇率波动对经济影响作用,使它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为了刺激出口增长,往往采取直接宣布本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③汇率合理稳定的重要性:A、合理的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国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贸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国际储备。
B、从世界上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等,相反如频繁急剧波动汇率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刺激国际投机,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劳率'↑生产品量↑劳时'↑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注:掌握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见导学)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臵)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臵)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臵,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臵)二.价格变动的影响:见课本P17-19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的收入影响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②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2)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
②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
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臵,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2、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恩格尔系数: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