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用诊脉法
- 格式:doc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60
脉诊方法和注意事项①脉诊时间。
以清晨(平旦)为最佳,此时病人体内外环境较稳定,气血运行情况较少受到干扰,容易鉴别脉象异常变化。
②脉诊体位。
病人宜正坐或仰卧,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下面垫上布枕(即脉枕)。
③调息。
病人在接受诊脉前,应休息片刻,调匀呼吸,安定情绪,放松身心,使气血运行不受任何干扰。
④布指。
医生用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
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用指腹按压脉搏。
医生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
⑤总按与单按。
脉诊部位取准后,三指可用同样力量按切脉搏,以了解寸关尺三部总体脉象变化,这种方法称为总按。
也可用一指按切某一部脉,重点体察该部脉象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单按。
单按诊寸脉时则微微提起中指与无名指,诊尺脉时则微微提起食指与中指。
临床上,总按和单按常配合使用。
⑥指力轻重。
分举、寻、按。
举,又称浮取、轻取,即用较轻指力按触在寸口脉皮肤上,适于诊取浮脉类脉象。
寻,又称中取,指力适中,不轻不重,适于诊取缓脉等。
按,又称沉取、重取,即用重力按至筋骨间,适于诊取沉脉类脉象。
⑦平息与五十动。
诊脉时,医生呼吸要自然均匀,称为平息。
医生用一呼一吸(一息)时间来计算病人脉象的至数(脉搏次数)。
每次诊脉应持续在脉搏跳动50次以上,即所谓“五十动”,以观察脉搏节律及是否有停搏歇止的现象。
一般切脉每次以3~5分钟为宜。
⑧小儿诊脉。
小儿易于吵闹而不合作,且其寸口脉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故对小儿诊脉,医生只用拇指切脉,而不再细分寸关尺。
即所谓“一指定关法”。
⑨临床步骤。
在诊脉前必须了解正常人脉象情况(见脉象),做到心中有数,并掌握年龄、性别、季节、气候等对脉象的影响,这样才能正确判断脉象变化的辨证意义。
在具体诊察时,可先施总按,再进行单按,将左右手对比。
对脉象变化情况,可先定脉位,再计次数(脉率)、辨形状(脉形),最后分辨脉搏态势(脉势)。
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第一部分—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 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再说就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书上说左手脉疾为男,反之为女,老师也这么讲的,我的经验是在40天左右时很准几乎不差,过了4,5个月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准吧,也许还要提高水平,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着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辨证要点,其实就是: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第二部分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我号脉,因为我们都有学过中医,有关医者名誉我不能拒绝,老师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MOD}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第三部分十分钟让你学会中医的简单号脉法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医生的手指要和病人的脉,呈现45度角;角度过大,脉过不去,角度过小,沉脉把不到;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火证脉象: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的为实火;洪数见寸脉为心火;见右寸为肺火;见左关为肝火;见右关为脾火;见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必遗精,阴火盛也;脉弦细而数,按之益坚者,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水旺则其脉自平;惟虚痨见此,为冰雪阴凌之象,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者,此食气之火,耗真阴,为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无一生;惟暴脱元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但有虚火,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然火郁中焦,恶寒战栗,亦有六脉匿小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见寒胜之化矣;热结胃口,咳吐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与火无预;火盛之脉,静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旁,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下累累如寻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非火证也; 以上举要而言,根据历代名家论火脉之形态,指法之考究,虚实火湿之反映;熟读深思,结合临床,久而久之,自然心领神会一隅三反,则岂止火脉之一途也;初习中医诊法,常感脉象繁多错杂,或粗分六部,临证难得精辨,或背诵二十八类,临证又恍惚其间,慨叹脉经言简而仲景意赅,究其原委,多不知平脉何如;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脉者何平和之脉象矣;所谓一呼一吸脉来四至,不浮不沉,不迟不数,重按有根,来去有神;然无以为度;一曰类于滑脉,一曰类于缓脉,其实不妥;平脉者何平人之脉象矣;而平人之脉象皆有不同;无病之人,气血调畅,心神内守,必与四时相应;所谓春弦秋浮毛,冬沉石夏洪;春风生发,脉络充盈,营卫萌动,柔韧不足,故而略弦;夏暑炽热,阳气有余,涌动营气,澎湃脉络,故而略洪;秋日收敛,营气入潜,阳托于外,脉络毛躁,故而略浮;冬主收藏,营深卫浅,精气内蕴,百脉充盛,故而略沉;此皆平脉也;然应时之脉又有参差;何哉探询先贤论脉,皆以平旦为度,所谓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然今之病家常需旅途奔波,先动气血,又膜拜大医,诚惶诚恐,后乱方寸,何以论平脉;若辰巳取脉则多浮,日中之脉则略数,日暮之脉则略沉,夜半之脉则略缓,餐前则略细,餐后则略滑,皆平脉也;又,无病之人,幼盛暮衰,儿女有别,自然之理;幼者稚阴稚阳,轻取鼓动有余,重按根基不足,此亦平脉也;壮男风华正茂,百脉畅通,气血流利,阴平阳秘,必然多滑;妇人气血平和,经潮有度,营气有余,阴血旺盛,自然略缓;耄耋之年,虽营卫渐衰,然百脉皆通畅,或可偏弦,或可偏长;皆为平脉矣;劳力者多耗气,劳心者多耗血,虽未发病,然必见于脉,临证必予斟酌;再,人分华夏,地分南北,所谓南方脉象多软,北方脉象多实,东者偏濡,西者偏紧,皆平脉也;经曰平脉者,胃、神、根也;胃者,胃气也,后天之本矣;脉中胃气充盛,指下徐徐有力,满部应取,鼓动从容;浮取柔软,中取滑利,沉取不衰;神者,神气也,心神内守矣;脉中有神,指下三部有序,先尺后关,两寸分明,不哗不噪,如君踱步;轻取如常,重取三部相衔;根者,根本也,先天之本矣;脉中有根,指下重取不衰,尺脉充盈,有始有终,随指相应;尺部力取轻重,而胃神不坏;临证论脉,又当审察神色体态,酌以增减;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
一秒把脉的方法一秒把脉的方法在中医学中,把脉是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
传统的把脉需要医师利用双手按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节律规律、脉气的强弱等指标,以辅助诊断患者的病情和寻找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虽然准确性高,但需要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细的手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方便传播和推广。
为此,一些中医医师开发了一些快速的“一秒把脉”手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诊断,达到快速、便捷、高效的效果。
一、握手诊脉法握手诊脉法属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范畴。
它把脉与身体其他的变化联系起来,让人通过外观的观察就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这个方法的关键点是“脉不离手”,即通过分析患者的手骨和手肉的状态来判断他的脉搏情况,从而得出病情的辨证诊断和治疗方案。
方法:在握手的过程中,观察患者手骨和手肉的柔软度、温度、容积等指标来推断其脉搏情况。
手骨柔软、手肉温暖、手指活动自如,说明患者脉气顺畅、气血充盈;反之则表明患者脉气疏松、气血不足。
二、两手观脉法两手观脉法是在传统把脉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快速把脉法。
它的关键点是通过观察患者两手脉搏的情况,来推断患者的身体情况。
这种方法不需要医师直接碰触病人的身体,较为卫生方便。
方法:医师站在患者旁边,在观察患者手部的同时,会比较手脉搏的情况。
如果患者两手的脉搏节奏、幅度、强度等指标相同,则表明患者脾胃肝肾等脏器健康状况良好;反之,则表明患者身体有异常情况需进一步检查。
三、一指诊脉法一指诊脉法是把脉中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当医师的嗅、望、问、切四诊无法检查出患者的病情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病情。
这个方法需要医师精准的指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良好的医德,才能做到一秒钟准确分辨。
方法:医师用食指轻轻地按压患者的尺脉,然后突然松手。
通过观察患者鼻部的气息是否变化、感受患者的上下体温变化,以此来推断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一秒把脉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医师的视、听、嗅、问、切五感,观察患者身体表现的状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独取寸口诊脉法操作步骤独取寸口诊脉法,是中医诊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触摸人体寸口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
这一方法是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操作步骤。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独取寸口诊脉法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包括:先吩咐患者伸出手,将衣袖推到肘部以上,找到寸口,并让患者保持清静、放松,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
二、触寸口接下来,医生应该用左手食、中、无名指,或右手同样的三个手指,用适当的力度按压在患者寸口上,左手按左腕的寸口,右手按右腕的寸口。
按压的力度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脉象的情况,应该是轻描淡写的,切忌过于用力,以免影响判断结果。
三、观察脉象在触寸口的过程中,医生应该用专业的眼光观察患者的脉象。
寸口脉搏的早晚、迟缓、弦紧、涩滑等情况,都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脏腑、经络的状况。
同时,医生还应该注意寸口脉搏的长度、深浅、规律程度等。
四、分析判断根据对患者寸口脉搏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应该判断出患者身体的状况。
比如,寸口脉搏迟缓、涩滑,可能反映出患者身体有湿热之症;而寸口脉搏细弱、无力,则可能表明患者体内元气不足等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医生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详细询问最后,医生还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身体的症状、发病时期、个人习惯等情况,并仔细记录下来。
这些信息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总之,独取寸口诊脉法是中医领域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涉及到了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
医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独取寸口诊脉法,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第四节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在患者身躯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脉诊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
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膊故能心动应指,脉动应指,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1。
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2。
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脉诊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摸寸口、摸脉搏与辩脉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操作方法及其口诀。
1. 摸寸口(左、右手指动静法)摸寸口是指在人体两手掌手掌根部向尺侧推进到手腕处,寻找脉搏的位置。
摸寸口的操作方法有左、右手指动法和静法。
左、右手指动法的口诀:“尺寸之脉,问候宜尽重拜托,眼目心头,小指为宜胜于手中指;身百脉绝,指上先为正尺寸。
”左、右手指动法具体操作流程:1)身体放松,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顺着掌骨纵隔线推进到手腕处,留心触诊。
静法的口诀:“寸口动静两相夹,明寸声音是重大;寸口中心把握好,感寸脉象定方太。
”静法具体操作流程:1)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轻轻按压寸口,留心把握脉象,并注意观察脉搏的大小、形态、快慢和畅缓度。
2. 摸脉搏(左、右侧,寸、关、尺)摸脉搏是指通过触诊不同部位的脉搏,了解脉象的情况。
摸脉搏的操作方法包括左右手摸脉搏和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
左、右手摸脉搏的口诀:“尺脉手摸从左按,关脉心前约半寸;寸脉手摸正中间,脉点应在掌根基。
”左、右手摸脉搏具体操作流程:1)左手摸尺脉,右手摸关脉。
2)左手摸关脉,右手摸寸脉。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口诀:“手尺脉行从骨上,中指放在手腕下;两副关脉见动静,两侧平齐偏心心。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具体操作流程:1)摸尺脉:用中指按压腕横纹上面一横指的位置。
2)摸关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中间位置。
3)摸寸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下面一横指的位置。
3. 辩脉象辨脉象是指根据摸寸口和摸脉搏所获取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脉象特点和可能病因的判断。
辩脉象主要有“脉诊四要素”即脉搏的浮、沉、细、数这四种特征,以及脉搏的宽、滑、长、急、洪等。
脉诊方法和技巧1. 准备阶段:时间选择:传统上认为清晨(平旦)脉象最能反映出人体生理状态,因为此时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气血未受饮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环境要求:诊脉时,室内应保持安静,减少外界干扰。
病人体位:患者采取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下垂,与心脏接近同一水平线,手腕舒展,掌心向上,放置在一个柔软的脉枕上。
2. 医生指法:布指定位:医生通常用左手诊查患者的右手,右手诊查患者的左手。
具体指法为中指定关脉(桡骨茎突内侧),食指定寸脉(关脉之前),无名指定尺脉(关脉之后),三指并拢,呈弓形排列,指尖平齐,用指腹接触脉搏。
指力运用:诊脉时,根据脉象深浅的不同,分别采用举(浮取)、寻(中取)、按(沉取)三种不同力度。
举取浮脉,寻取中层脉,按取沉脉,以全面把握脉象特征。
3. 脉象分析:脉象要素:包括脉位(浮沉)、脉率(快慢)、脉力(大小)、脉宽(长短)、脉势(流畅与否)以及脉形(如滑、涩、弦、芤等)等多个方面。
总按与单按:首先总按三部(寸、关、尺),整体把握脉象;随后可以单按每一部脉,细致辨别各部的细微变化。
4. 脉诊步骤:平息计数:医生要在自身呼吸平稳的前提下,按照一呼一吸(一息)的时间来计算患者的脉搏次数,通常要连续诊脉至少50次以上,观察脉搏的至数、节律、强弱变化等。
注意事项:诊脉时要排除外在因素如运动、紧张、激动等导致的脉搏变化,确保所得脉象反映的是内在病理状态。
5. 小儿诊脉:由于儿童寸口脉短小,不适合常规三指定位法,往往采用“一指定关法”,即仅用医生的拇指诊脉。
6. 脉象解读:脉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脉象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阴阳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深浅、脏腑的功能状态等。
脉诊‖诊脉的方法诊脉的方法:诊脉的方法主要有:时间、平臂、布指、平息,举按寻、五十动等几点。
1.时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早晨病人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宁静,诊脉选择这个时间最好;但并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
《脉诀刊误》以为:“若诊病脉,则不以昼夜。
”进行脉诊时,应让病人先休息一下,使气血平静,然后开始脉诊,这样脉象就比较正确。
2. 平臂诊脉时,病人的位置不论坐卧,手臂宜向左右侧引伸平放,这样血脉的流行较顺,不致影响脉象。
《医存》说: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被压,而脉不能行;若复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仰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复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
故病轻者,宜正坐直腕仰掌;病重者宜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
3. 布指诊脉下指要讲求方法,首先以中指端按到高骨(桡骨茎突)关脉部位,跟着把食指放在中指之前,从关前至鱼际的适中距离的寸脉之上,然后放无名指于中指之后尺脉部位上。
病人臂长布指略疏,病人臂短布指略密,以适中为度。
部位取准后,三指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也可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关部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则微微提中食两指。
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当三部脉有独异的时候,必须逐步推寻,以便明确这一部的不同脉象。
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右手,右手按诊病人左手。
4. 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平息就是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数病人脉的至数(即次数)。
古人以自己呼吸去测病人脉搏的至数,所以脉的迟数,都以一息几次来计算,今天有秒表对诊脉有一定帮助。
但平息的意义还不止此,平是平调的意思。
前人说:诊脉时应慎容止、专念虑、调鼻息,一定达到专念虑(思想集中),心平气和,才能调鼻息。
《内经·脉要精微论》记: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计算之外,要做到虚心而冷静,全神贯注,以诊脉象。
诊脉的手法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
1、选指:医生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
,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成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呈约45度,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2、布指: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查脉的方法,又称“浮取”、“轻取”。
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又称“沉取”、“重取”。
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即寻即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重可轻,左右推按,仔细检查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二,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
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搏的轴上下移动,体察脉搏的长短。
推法: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运势,左右内外推动观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
总按:三指同时用相等的指力诊脉。
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脉象,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的变化。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以下是《最新实用诊脉法》第七章的内容第七章,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脉诊的常用脉象,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
历史表明,《脉经》以前,脉象名称很繁杂,多达数十种,一般没有严格的脉形规范。
如浮、沉、大、小、滑涩、细、迟、疾、代、钩、盛、躁、喘、数、弦、濡、弱、轻、虚、实、长、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等。
《脉经》成书时期,经古代医家筛选,脉诊的常用脉象定为二十六种。
即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动、结、代。
这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有一定的脉形规范,基本上可以概括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
这是脉诊形成完整体系和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是沿用《脉经》流传下来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
近两千年以来,后人对二十六种脉象虽有补充,但总的看,都未超过《脉经》的水平。
因此,迄今为止,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仍以《脉经》为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在脉诊形成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常用脉象只有二十六种。
并且,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针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
这二十六种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基本上概括了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
如脉体大小、长短、至数、脉位、脉形、脉律、脉势、流利程度、间歇次数或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的脉象,能够满足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需要。
然而,现已证实,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其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未全部流传后世,其中,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有的已被误解。
由此导致,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受到很大影响。
比如,革脉、动脉、代脉、散脉、微脉、缓脉等,这都是脉诊的常用脉象,但是,近代以来,这些脉象很少发挥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这些脉象。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古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人的诊脉法虽然能知道病在那一脏、那一腑能治好病,但太深奥使人很难掌握;而只听病人的口述很多病确诊不了病根,按摩没有效果。
阎惠民先生在六十余年的按摩生涯中,根据病情脉搏的反应,创造了一套十二部简易诊脉法,少走了许多弯路,治愈了许多针药治疗无效的疑难病。
(一) 诊左手寸脉如轻压只有寸脉顶指,说明有胸闷,如无胸闷感觉,有时长出一口气则胸部有舒服感则是胸闷,多因肝、胃有病。
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必有脾虚,多有四肢无力,女性月经偏多。
如轻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小肠有火,小便多数黄赤。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
但感冒发烧,全身有炎症也会出现三部脉顶指,可试血压鉴定。
如轻摸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阳虚怕冷或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指,多心火大,多有心烦、心悸,少数左肺有火、咽干;如摸不到,多数心脏弱,心脏或心血管有病。
深压只关脉顶指,说明胃有火,食欲正常。
如深压摸不到,则是胃寒,食欲不佳,或有各种胃病。
如深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左肾虚,多数有腿痛、无力等症状;如摸不到,则腿通气不畅。
重压两膝眼痛不可触,如果按摩的双足有了凉感,说明气已通,再压两膝痛立止。
如深压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低压低或是阴虚体弱;如深压三部脉都顶指,则低压偏高。
(二) 诊右手轻压只寸脉顶指,绝大多数有头晕、头痛以及咽喉痛或耳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多数胆有火、口苦,如不苦,食无味也系轻度口苦;或者是有胆结石或胆囊炎,可做B超检查。
如只尺脉顶指,多数是大肠有火,大便不成形,有结肠炎,少数便秘次数多;如摸不到,则为大肠寒,多数便秘或肠感冒。
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或有感冒发烧及全身有炎症。
如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阳虚、怕冷或是高压低。
如深压只寸脉顶手,说明多数右肺热,多有咽喉干渴。
中医号脉的方法
中医号脉是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号脉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根据脉搏的节律、频率、力度等特点进行诊断。
中医号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的脉搏,包括脉搏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从而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症。
2. 摸诊法: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包括察脉的位置、序指法、力度等,从而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如脉搏的滑数、弦滑、迟数、浮数等。
3. 问诊法:通过询问患者有关症状、疾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从而结合脉搏的特点,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4. 切脉法:通过对患者脉搏的理论推敲,以切脉的特殊节律为基础,通过不断地切、滑、按、压等手法,观察脉搏的变化,从而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症。
中医号脉的方法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触觉,还需结合患者的其他体征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准确诊断疾病。
[资源共享] 《最新实用诊脉法》第1章,脉诊的重要意义第2章,脉诊的历史概况第3章,脉诊新挖掘的内容简介第4章,脉诊的基础知识第5章,脉诊的基本原理第6章,最实用的操作方法第7章,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第8章,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第9章,诊脉的入门技术第10章,怎样辨别病脉许进京同志曾著《脉法精粹》一书,挖掘出脉诊失传的一部分内容,填补了诊脉技术的空白,获“河北省科技著作二等奖”。
续编《经络的发现与中医学》,通过深研《内经》和古典文献,发现了经络的实质和实际意义,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颇有裨益。
保定市卫生局局长杨金凌昔叔和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斥兹偏见。
”诚如斯言也,脉诊经典文献多“旧经”、善“秘述”、“奥而不售”,且言词古奥,残缺不全。
因代远年湮,确有埋没、丢失或误解。
《最新实用诊脉法》以“旧经秘述”为据,深研“遗文远旨”,挖掘脉诊失传之法,发皇古义,使之重得昭示,实乃中医幸事,人类健康之幸事。
——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该书挖掘整理先贤遗法,贯通古今,融汇新知,且广征博采,撷取精要,令沧海遗珠,重归东瓯,补脉诊千余年失传之术,于临床实用确有裨益,故序之。
自序拙作《脉法精粹》,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依据,破译古典文献的表达方法,挖掘出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部分内容,获“河北省科技著作二等奖”。
应读者要求,现将《脉法精粹》从古文献挖掘的内容进一步整理,本着临床实用的原则,总结出诊脉的操作方法和入门技术,改编为《最新实用诊脉法》。
这样以来,诊脉的方法既完善实用,易学易掌握。
本书编著过程中,承蒙广大读者支持和领导关心,谨表谢意。
许进京于肃宁县内村第一章,脉诊的重要意义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组成部分。
中医诊断学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法,简称“四诊”。
脉诊包括在“切诊”的范畴,属“四诊”之一。
它虽居“四诊”之末,其诊断作用和意义却非常重要。
近两千年以来,脉诊在历代诊疗实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被证实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对临床各科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最近研究表明,脉诊还有很大潜力,其诊断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其原因是,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内容。
现已证实,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论据,仍可将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内容重新挖掘出来。
如,革脉、动脉、代脉、牢脉、缓脉、散脉等一系列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以及“五部”的理论和“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等。
据考证,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涉及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等很多方面,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脉诊世代相传的过程中,这些内容有的被埋没了,有的被误解了,甚至偏离了实际的意义。
若将这些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脉诊的适用范围更广,诊断作用更大,更具重要意义。
从已挖掘出的内容看,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这些内容,都是《脉经》以前的脉学成就,甚至包括脉诊的精髓部分。
可以证实,在《脉经》以前,脉诊已是非常精湛的诊断技术,实用价值大,适用范围广,且有系统理论,并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脉诊的理论和实用技术,还有一部分至今沉寂在脉诊的经典文献,并未全部传于后世。
从历史上看,现存于世的脉诊经典文献很少,除《内经》外,脉诊的经典文献只有《难经》和《脉经》。
因此,近两千年以来,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都以《难经》和《脉经》的记载为重要依据,这是脉诊沿用至今的经典文献。
这两部经典文献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惯用“立象寓意”或“秘而不售”的表达方法,语法恢诡,寓意深奥,很难理解。
受此影响,脉诊的重要理论和精湛技术以及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被埋没了一部分。
比如,寸口部位划分“五部”,曾是脉诊的重要基础理论,直接关系脉诊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脉形规范,但是,由于《难经》和《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与“五部”相关的“持脉轻重法”很少有人掌握,几近失传。
除此之外,革脉、牢脉、动脉、代脉、缓脉等一系列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是被埋没了,甚至已被后人曲解误说。
由此导致,与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现在的诊脉方法确显逊色,使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没能充分体现出来。
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以及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是一个完整体系。
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
比如,革脉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使脉诊失去了一个重要方面的诊断作用。
再如,后人对“微脉”的脉形理解不全面,由此限制了“微脉”的适用范围,等于消弱了“微脉”的诊断作用。
另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但是,由于《脉经》对“动脉”脉形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没弄清“动脉”的实际意义,所以,现在的诊脉方法没有对非窦性心律进行诊察的脉象。
这些实例举不胜举。
这说明,若不将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就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也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对脉诊的认识有一个误区。
有些人习惯用脉诊推测疾病的症状或病名,并以推测出某种症状或病名而津津乐道,甚至热衷于通过脉诊推断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
还有一种习惯作法是将脉象与症状“对号”入座,对得上则称“脉症相符”,对不上就是“脉症不符”,甚至因“脉症不符”而冒然决定脉与症的取舍。
其实,这并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也不能体现脉诊的重要意义。
脉诊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意义主要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
所以,必须结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才能认识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
所谓“辨证”,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分析“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推断病因、病位和发病机理,得出证候。
辨明“证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目的。
“辨证”的依据虽是“四诊合参”,但脉诊资料能够反映体质状态和病邪盛衰两方面的状况,通过脉象变化可以测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运用脉理可以分析病理机制,在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时,脉诊的作用非常重要,对病证的定位和定性以及“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可作为别阴阳、辨脏腑、论虚实、断病机与定治则的重要依据,这些综合性的作用,才能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
并且,脉理非常重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脉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辨证”和“论治”都离不开脉理。
将脉理和医理互参,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指导“辨证”和“论治”,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
所以,不能将脉诊认为是推测某种症状或某种病名的手段,更不能将脉诊与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相提并论。
脉诊对疾病的诊断,并不单纯是针对某种症状或某种疾病,并不能反映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而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发挥作用。
它虽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任何疾病、疾病的任何阶段,都是脉诊的适用范围。
它适用于临床各科,对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都有重要意义。
数千年以来,脉诊是整个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整个中医学体系相辅相成,既有同步发展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也有自身发展的过程和内容。
脉诊的理论已贯串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在中医的整体理论占有重要地位。
脉诊的质量关系到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效果,对中医理论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基础理论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都与脉诊密切相关。
它在中医学领域的作用,早已超出“诊”的界围,而扩展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不明脉学就是不明中医学。
不懂脉诊,就不能更好地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工作。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脉诊对中医学各个领域的重要意义。
若将脉诊最近挖掘出的内容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其重要意义更不一般。
这是因为,迄今为止,中医的科研、中医的理论研究、中医未来的重大发展,还没有找到最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整个中医学体系,至今未能摆脱历史旧貌,很难提高到现代化的领域上来,各方面的探索虽不少,但所勘定的突破口,往往因偏离中医特色而受到一些限制。
比如,从治疗上搞突破,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但是,中医理论近代以来没有重大进展。
若从中医理论上搞突破,必须弄清经络是什么,否则,经络的问题解决不了,理论突破就有困难,很容易使中医的理论特色受到限制,很容易失去中医理论已经客观存在了几千年的所谓“神理”,并且,最终的实用价值也未必提高多少。
再如,从中药或中药制剂上搞突破,恐有废医存药之嫌,虽然谁也没有废医之意,但容易造成废医性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脉诊很有可能是发展中医的突破口。
这是因为,脉诊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可以说是中医学体系的一个侧面和缩影,它具有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中医特色,是中医独特的东西。
对脉诊的研究,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偏离中医之嫌,绝不会因为脉诊的发展而废了中医。
相反,脉诊的研究成果或脉诊的突破,可为中医学的发展增加新内容,注入新活力。
如果以脉诊的研究和提高为突破口,很有可能是使中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具有战备意义的措施。
如果脉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发展中医的其他工作也可能会找到方向、途径和方法,很可能使中医学朝着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跨进一步。
因此,脉诊的发展和提高,对中医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脉诊的历史概况脉诊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概括起来说,可分三个阶段:一、起源阶段,二、形成阶段,三、持续发展阶段。
对脉诊的研究,必须了解这三个阶段的概况。
一,起源阶段脉诊的起源很早,在秦汉以前的古文献资料已有所记载。
如《史记.扁鹊传》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这说明,脉诊至少起源于扁鹊活动的年代。
但是,从扁鹊脉法的实际内容看,当时的脉诊已经有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实用技术,这说明,在扁鹊活动的时期,诊脉的方法早已产生。
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 F/ J- J( o& B$ M5 ~% w& V/ e6 H据考,扁鹊的活动年代,与《内经》的成书年代大体一致。
《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从《内经》的记载看,当时的诊脉方法很多,规模很大,诊脉部位不止一处,而是全身遍诊的诊脉方法。
如人迎寸口诊脉法、三部九候诊脉法、尺寸诊法、尺诊、色脉尺诊、色脉诊法等。
这说明,脉诊的起源,应该上溯至比春秋战国更久远的时期。
近代出土的简帛医书,如《脉法》、《阴阳脉死候》、《流沙堕简》和《五十二病方》等,其成文早于《内经》的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些出土文献也可证实,脉诊的起源比春秋战国时期更久远。
《内经》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开创了很多种诊脉方法,最初的脉诊是用多种方法对全身的血脉进行检查,既包括诊察脉的跳动,也包括诊察脉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