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9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学设计第一专题阐述类文本阅读专项打破【备考攻略】知识贮备一、科学类文章的设题规律大概能够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说:1.选材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中,能表现新知识、新观点、新信息,反应人类社会中的最新的研究成就,同时又与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亲密有关的文章更授命题者的喜爱。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能表现时代性、人文性、传统文化特点等的文章,反应现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就或现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如和睦社会、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可连续发展等等)的文章,反应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样文化现象或反应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内容的文章,更简单成为命题者选择的对象。
2.设题技巧纵观近几年高考科学类文章的命题,关于“错误”选项的设置,命题者常用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1)惹是生非。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示意信息,目的是考察考生阅读文章的仔细度。
这是最近几年来最常有的设题方式,应惹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2) 误解原文。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成心作犯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察考生对文中有关信息的理解。
(3 )偷换观点。
命题者存心将原文中的词语(观点)用拥有必定扰乱作用的非等值词语(观点)替代下来,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察考生对词语(观点)的理解。
(4)时态、模态错杂。
命题者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的有关信息,未然表述为未然,未然表述为未然;或然表述为必定,必定表述为或然。
命题者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原文信息时态的掌握。
(5) 答非所问。
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绝不相关,目的是考察考生审题的仔细、仔细程度及正确理解题目的能力。
(6) 张冠李戴。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对象 a,与对象 b 的属性对接,造成对象与属性的错位。
(7)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别的认识来表述拥有全面性、整体性、广泛性的内容,目的是考察考生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内容重点的逻辑思想能力。
2019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考点复习设计考点分解说要本考点要修业生熟习标点符号的种类, 掌握各样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地点 , 侧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更正或补出, 做到书写规范 , 使用正确。
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使用的测试, 一般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 分值在 2-5 分之间。
近几年来, 考试频次最高的知识点有 : ①问号的使用。
②引号与有关点号的地点关系。
③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显示文章的层次。
1987 年以来 , 本考点的命题形式有两种 , 一是单项选择题 , 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
知识重点梳理一、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标点符号16种,这是1990 年国家语委和新闻第一版署从头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的最新数字。
包含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胃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侧重号、连结号、间接号、书名号、专名号。
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类。
下边分别表达:[ 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 , 主要表示语句的停留、构造关系的语气。
按照使用的不一样地点 , 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1.句末点号包含句号、问号、叹息号三种 , 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留。
(1)句号(。
)句号用在陈说句的末端, 表示陈说句完了以后的停留。
比如:①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 都要仔细学习和认识祖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②请把门关上。
③今日我们一定回去。
④下课了。
句子不论长短, 只需构造完好 , 意思独立的陈说句 , 句后都应用句号停留。
语气舒缓的析使句 ( 如例② ), 有重申意味的陈说句 ( 如例③ ), 有时独词句元主句 ( 如例④ ) 表示陈说语气时也用句号。
(2) 问号 (?) 问号用在一句话未尾 , 表示疑问的语气。
专题3.2 散文阅读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基础点:1.重要词语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
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
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
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
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
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
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
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2.2017年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3.2017年北京卷晓行巴峡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4.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5.2016年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6.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①交代了地点(舟中);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7.2015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8.2015年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复习高中语文知识,巩固基础;2. 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5分钟)1. 教师进行简单提问,复习学生上次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高三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分别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复习所学知识。
2. 整理知识总结,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综合练习(30分钟)1. 进行综合练习,包括语法、作文等方面的练习。
2. 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四、文学鉴赏(30分钟)1. 教师讲解一篇名篇或优秀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并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
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教学,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有了较好的复习,对重点和难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文学鉴赏的活动,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文学素养。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下一步,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复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蜀道难》这首古文诗,了解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2. 掌握古文诗的基本意义和诗歌形式,并能正确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读;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和含义;2. 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抒发,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2. 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解析诗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解析题目要求对文章的两条线索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要紧紧围绕六百元钱展开.仔细阅读文章可知,马兰花和丈夫因为这六百元借款屡次产生冲突,这是文章的明线;而暗线则要着眼于另外的人物麻婶母女一方.而对于明线暗线的作用,则可以从展现人物品质、表现作品主题、丰富小说情节等方面思考.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亲爱的土地安晓斯麻根叔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麻根婶就烦了.整夜整夜不睡,哗哗啦啦地不知道在写啥,费多少电.就嚷.麻根叔只安静了那么一小会儿,又是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麻根婶就不说话了.自从与儿子们分了地种,麻根叔的体力活儿是轻松多了,可心事却重了不少.三年前,两个儿子都劝麻根叔把自家的四亩责任田,流转给沁水湾的老金专业合作社种植.麻根叔说,为啥?为啥?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自己会种.你们不愿种你们就流转吧.两个儿子无奈,就和麻根叔分了地.麻根叔早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种地.大儿子经营着几辆大货车,生意做得还不错.二儿子开着个超市,种地的事从来都没问过.这些年,家里这几亩地都是麻根叔在种,只是农忙季节,两个儿子才过来搭把手.可分了地,麻根叔就没了活儿干.这让麻根叔很生气.因为该浇地了,麻根叔就去地里.一看,浇过了.找到流转儿子土地的老金.老金笑笑,晚上浇地,看不清,水都流到您老的地了,我还上了复合肥哩.算了,就不收老叔您的水钱化肥钱了.把麻根叔也说笑了.收我钱,你还得赔我钱呢,谁叫你浇我的地了?谁叫你给我的地里施化肥了?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该是个丰收年景.麻根叔早早地就让麻根婶准备好袋子,省得收新麦子时慌张.过了几天,麻根叔和麻根婶到了自家地块,傻眼了.黄黄的小麦没了,只看到了麦茬和麦秸.心里就想,老金你敢把我的麦子也收了,算你小子有种.这次不会和你罢休.老两口回到家,发现门前放着一堆新麻袋.摸摸,全是小麦.算算,自家的一亩地也不应该收这么多啊.找到老金.老金正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喝茶.麻根叔说明来意,老金说算了,合作社收的麦子多,不在乎您老的那点儿小麦.倒是弄得麻根叔不好意思了.秋季种玉米,麻根叔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地去自家的地里查看出芽状况.却又是“被”夜里浇了水,施了肥.老金说,麻根叔您看啊,我浇水时水乱流,挡不住啊.化肥您老也别上了,我浇水时都按科学施肥方法上够了.您老这一亩地,我让科研人员检测了,土壤里缺的元素都补上了,今年的收成会更好.您就放心吧,少不了您老的粮食.抽完了一袋旱烟,麻根叔笑笑说,老金你小子不要给我耍心眼儿,我这一亩地说啥也不会流转给你.老金喝了口茶,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您老尝尝这中华烟,看看比您的旱烟强不强?说不吸不吸,麻根叔还是接了烟.心想老金这小子真是发了啊,办个合作社就整天喝茶吸中华,还开着小轿车.老金给麻根叔续了茶水,又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商量个事呗,麻根叔.您老过去当过村里的会计,就来我这里干呗.我这里正缺个会精打细算的能人呵.说得麻根叔心里痒痒的.停了一会儿,麻根叔就笑笑说,那你小子就顺道把我的地弄走了不成?没了地我以后种啥……折腾来折腾去,麻根叔就是睡不着.后半夜,麻根叔就悄悄穿衣起床,轻手轻脚地锁好门,向村外走去.他是要去自家的那块地里再看看.天明就要和老金正式签订流转土地合同了,他想再去看看自己种了多年的那块地.黑漆漆的田野,到处弥漫着庄稼的清香.麻根叔坐在田头,一袋袋地抽着旱烟.深秋的玉米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好像是在和麻根叔滔滔不绝地说着话.麻根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从里面抽出一沓稿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张张地烧起来.麻根叔一边烧一边自言自语,不是我不愿侍候啊,实在是我种不成了啊.我的心思都写在上面了,都是心里的大实话啊……天快亮时,麻根叔才回到了家.就见麻根婶戴着老花镜在看一沓稿纸,边看边笑.老太婆,你偷看我写的东西了.那是草稿,写得有点儿乱.麻根婶笑着说,想不到你老了还会写“情书”啊.你看看——亲爱的土地,我想你……(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梳理文章的情节和思路,简述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品先写麻根叔灯下“苦思”;接着回忆老金要他转让土地、到合作社当会计;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示所写内容.作者不按事件的自然过程展开记叙,而是将灯下“苦思”置于文章之首,后写土地转让一事,既增强了悬念,又克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使文章顿生波澜.解析作答本题,首先按照小说的基本情节“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文章进行解读.小说开头写麻根叔睡不着在灯下“苦思”,接着回忆土地转让一事,交代睡不着的原因,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示灯下所写内容.可见,文章并未按照事情的自然发展过程来写.作答时既要指出结构上的这一特点,又要从制造悬念和波澜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结构的艺术效果.。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母题题源系列之分析文章的结构学案【母题来源】2018年高考新课标1卷第2题【母题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专题十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断句)[基础回练]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解析:A、B、C三项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何后之有”即“有何后”.答案:D2.从句式看,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多于南亩之农夫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④梁,吾仇也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⑥其势弱于秦⑦痛哉斯言⑧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A.①⑦/②⑥/③⑤/④/⑧B.①④/②③/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解析:①⑦句为主谓倒装句;②⑥句为介词短语后置句;③⑤句为被动句;④句为判断句;⑧句为宾语前置句.答案:A3.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介词结构后置句,E.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答案:①A;②C;③BD;④D;⑤E;⑥E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B.时不我待C.客有吹洞箫者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答案:C5.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解析:①与②同为判断句,③与④同为反问句.答案:B6.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君何以知燕王C.纤歌凝而白云遏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解析:“纤歌凝”即“纤歌被凝”,属于动词本身表被动的被动句,例句“拘于时”为被动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陈述句.答案:C[文段练习](一)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此宜谦以全身,二也.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答案: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宜谦以全身,二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样就应该谦逊恭谨,来保全自身,这是第二点.(2)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做官,爱惜名声和节操,从来没有贪婪攫取,使家里富裕.(二)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答案: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2)既葬,庐墓六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意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2)“庐墓六年”中的“六年”作“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答案:(1)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三)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答案: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即使国君赏赐了我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四)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辞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呢?(2)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这样的话)尽管(我)爱吃鱼,但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五)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不是真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最终(人们)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怨恨不在多大,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百姓就像水一样),(水)可以载船,也可以推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对待的.。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2018·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马裤先生老舍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第二讲散文类文本阅读考纲展示命题探究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基础点: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
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一、散文的整体构思散文的整体构思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散文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散文中主要的线索有: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散文中句段的作用1.开头句段的作用(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
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
这种方法叫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另外,注意(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重难点:散文结构上的“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形式上。
“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情感,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因此由“形散”而解“神聚”就成了散文的重点。
另外散文的线索不似小说那么清晰,寻找线索来理清结构也便成了难点。
[考法综述]理清结构和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划分,然后再对内容进行概括。
命题法1分析整体结构安排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樱桃黄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
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
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
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
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
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
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
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
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
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
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
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
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
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
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
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
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
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
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
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
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
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
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
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
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
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注]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
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
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畅自然。
②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
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安排技巧的分析。
后三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前五段的描述都是为后三段服务的,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地凸显主题。
解题法1----------------------1.设问方式(1)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2.解题步骤(1)粗读全文,把握全貌。
[典例1] 中作者记录了游览桐庐的所见、所闻、所感。
(2)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用一句简明的话标示段意。
有明显总括句的则不需要概括,如[典例1] 第③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