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_李明珍_看图王
- 格式:pdf
- 大小:157.84 KB
- 文档页数:3
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第一段:介绍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理解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获取、信息评估、信息利用和信息创新。
在信息获取方面,学生应培养查找信息的能力,学习如何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进行信息检索。
在信息评估方面,学生需要明辨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可靠性,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在信息利用方面,学生应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和归纳,以便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在信息创新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便能够在信息社会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新知识和新创意。
第三段: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安排和实施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应制定系统的课程方案。
这些课程应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安全等,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如信息检索和信息评估等。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实践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信息挖掘和数据分析的项目,以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第四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目标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创造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第五段: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
学生应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学会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此外,学生还应培养逆向思维,即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寻找突破点和创新点。
在问题解决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系统分析和决策方法,以便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摘要文章从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产生、科研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
大学生作为具体创新工作的承担者,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在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乃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上。
创新意识决定创新的产生,创新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创新的成功和水平,而信息素质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源泉。
因此,培养大学生有目的地捕捉、选择、存储、加工、利用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践证明,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敏锐地确定信息需求,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人才。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必须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
一是要继承和借鉴人类已有的一切先进的科技、思想理论成果,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能力。
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只有近30%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70%则来自于工作实践。
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具有良好的信息获取、选择与吸收的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关系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与此同时,创新能力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重要要求。
本文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相互影响和互为促进的关系。
首先,了解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含义对于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信息素养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获取、评估、组织、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而创新能力则是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以创造性的方式应对挑战的能力。
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
其次,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和分析大量的信息资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可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好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效、准确、有用的信息,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而在实际创新活动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信息素养的提升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创新的背景、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提高创新的可行性和创新方案的质量。
此外,创新能力也能够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创新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势必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
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激发大学生对于信息素养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化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和应用。
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还表现在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相互作用上。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信息素养的支持。
而信息素养的提升也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到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赋予他们必要的技能和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
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 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估、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1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搜索信息、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情和好奇心。
通过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学生可以学会有效地获取和运用信息。
1.2 教授信息获取技巧: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一些有效的信息获取技巧,例如使用搜索引擎、阅读和理解图表、评估信息的可靠性等。
这样,学生可以学会在大量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并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培养信息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教授一些信息管理工具的使用,例如电子文档、笔记软件等。
这样,学生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1.4 鼓励信息分享和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发现的有趣信息。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2. 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2.1 提供问题情境: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提供创新工具和方法: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创新工具和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故事板等,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灵活性。
2.3 鼓励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项目合作,让他们共同面对问题和挑战。
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掌握基础学科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不确定的信息环境时,能够有效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信息时代,信息涌入学生的生活的各个领域。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和利用这些信息,培养从信息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灵活思考,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措施1.更新教育理念,重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意识到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渠道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2.优化学校教学环境,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学校应该积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和掌握信息技术。
学校可以建立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培训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利用技能,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检索、数据库查询、数据分析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科研活动和创新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在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信息的获取、评估、组织和利用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必备的一种综合素质。
而创新能力则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发散思维,寻找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从教育方法、课程设计和学校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教育方法的改进1. 引导式教学传统的教育往往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passively 接受。
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需要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开展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 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指将学习内容组织成一个个的项目,学生需要通过研究、合作、创新等方式完成项目。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需要搜集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些过程能够加深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优化1.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高效地利用互联网搜索、评估和组织信息,掌握信息检索和加工的基本技巧。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跨学科的融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应该尽量融入跨学科的内容。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写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数学课上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三、学校环境的创设1. 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更加现代化、丰富多样的图书馆和实验室。
图书馆可以提供丰富的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供学生查阅和借阅。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关注。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而创新能力则是指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灵活应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首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在计算机、信息科学等专业中,应加强对于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可以设立专门的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
除了专业课程,还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通过项目和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校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来进行培养。
图书馆不仅提供图书和期刊,还提供电子数据库、网络资源、学术论文等各种信息资源。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图书馆的培训活动,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进行信息获取,并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性较强的文献检索方法。
此外,学校图书馆还可以提供信息素养讲座和工作坊,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方法,并提供实际案例和技巧分享。
第三,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科技竞赛、实验研究等活动,提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机会,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获取、评估、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信息素养培养的环境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首先,在教学场所中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获取和处理信息。
其次,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学习资料,培养他们主动搜索和挖掘信息的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信息素养实训室,提供模拟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二、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
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源,开展研究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引导他们合理使用信息,避免盲从和受骗。
三、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学科知识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背景知识。
此外,可以引入创新类课程,例如科学实验、设计制作、项目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例如,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开展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教育机构应该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科研和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
通过这样的机会,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而创新能力则使他们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涵盖了信息获取、信息评估和信息应用三个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1. 培养信息获取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图书、期刊、报纸等方式获取信息。
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等数字资源获取相关信息。
2. 提高信息评估能力:学生需要学会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来源的信息,并提供准确的评估标准。
3. 强化信息应用能力:学生需要能够将获取到的信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将信息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备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方法:1.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质疑和思考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知识。
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和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提供跨学科学习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能力,教育者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学习活动。
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活动,例如艺术项目、实验设计等。
同时,教育者还应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整合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可以通过整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下是一些整合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1. 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在项目中,学生需要获取和评估信息,并运用创新能力提出解决方案。
2. 创新课程设计:教师可以设计创新的课程,其中包含了信息获取、评估和应用的环节。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学校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首先,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设施和资源,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接触和利用信息技术。
例如,学校可以建设多媒体教室,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和展示创新成果。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一个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现代教学方法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的项目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实践项目、作品展示等。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
总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教育信息化以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基础,正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分析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作用和方法。
一、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1.1 创新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个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1.2 教育信息化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开放、自主、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作用2.1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教育信息化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知识来源。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学习、参与在线课程、浏览电子图书等方式,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2.2 提升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教育信息化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搜索、整理和处理,并培养学生的信息评估和创新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大量的学术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进行创新探究和思维活动。
2.3 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能力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协作平台进行团队项目和跨校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
2.4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教育信息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虚拟实验、模拟操作和创意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3.1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信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分析摘要: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重要阶段,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并不断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简单分析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并提出信息教育优化策略,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大学阶段;创新能力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水平逐渐发展起来,在现代社会,人民对信息化的需求逐渐提升,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扶持。
创新能力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能力,大学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只有在大学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才能逐渐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对推动社会进步,建设现代化创新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创新型人才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丰富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在面对事情时充满活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精神[1]。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保障,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在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长期处在专业课程教育方面。
对创新能力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而促进大学生在大学课堂中的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创新能力。
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开启大学生创新能力大门的钥匙,能帮助大学生正确接受创新信息,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二)发展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利条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具有充足的创新意识后才可以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信息素质教育中包含的信息意识正是开辟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不断推进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能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形成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
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一、引言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它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提供更多元化、高效化的教学与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点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快速变革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二、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1. 提供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开放式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在线实验室等。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拓宽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化使学生接触到各种信息资源,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筛选、整理和评价信息。
这种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信息化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1. 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教育信息化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进度和兴趣爱好,为他们设计合适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 创新课程的开展:教育信息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课程,例如编程、科学探究、工程设计等。
这些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合作,鼓励学生动手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可以为教师提供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虚拟实验、多媒体教学、在线讨论等。
这些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1. 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教授相关课程和推广创新教学方法。
收稿日期:2006—10—12作者简介:李明珍(1962—),女,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
曲长生(1976—),男,毕业于兰州大学图书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
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李明珍 曲长生(大连理工大学,大连116024)〔摘 要〕 本文论述了创新能力对信息素质的要求和信息素质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讨了构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 信息素质;创新能力;信息素质教育;关系〔Abstract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well as its function during cultivatinginnovation ability .It discusses a new cultivation patter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Key words 〕 information literacy ;innovation ability ;information education ;relations〔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7)03-0197-031 创新能力对信息素质的要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信息社会,注重信息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信息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够主动地追寻各种新知识和信息,激发创新潜能,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
1.1 创新能力的内涵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从表现形式看,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们创造性的操作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的培养和形成过程。
第一,创新意识培养就是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第二,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
创新思维具有很强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
第三,创新技能培养就是提高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第四,创新情感培养就是激发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能力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1.2 大学生创新能力对信息素质的要求信息社会中,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们学会获取、识别、储存和分析、利用等处理信息的一系列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工作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感知、信息认知、信息整合、信息交合、信息评价的过程与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信息创新工作过程。
只有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才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开拓、挖掘新的有价值的领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大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形成信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缺少信息创新能力,再多的信息也不会自动变成解决问题的智慧,也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
2 信息素质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人类因创新而进步,社会因创新而发展。
高等学校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信息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必备的条件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良好的信息素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
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表现在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重新思考,重新探索,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突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另辟路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信息的不断剌激。
信息的日积月累、触类旁通、产生灵感,就可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种。
这既是创新活动的开始,也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人们就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辩证思维过程对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2.2 良好的信息素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
当今世界,—197—2007年3月第3期March .2007No .3□情报教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
据有关研究,人们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获得知识的5%~10%,其余90%~95%的知识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说,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终生要求。
大学生要学会生存的本领,无疑应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要具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敏锐地捕捉所需信息,主动、有效地检索和吸收信息的能力。
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就是赋予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获取知识,并能以灵活的方法突破学科界限,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获取、分析、研究、利用,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或有所突破,为进行新的创造活动作知识储备。
2.3 良好的信息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良好的信息素质不仅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高超的信息能力,而且还要求具备高尚的信息道德。
一般来说,信息道德是对人们的信息活动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过去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信息道德教育无疑是最薄弱的环节。
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充满渴望,也富于创新精神,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应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应承担的责任。
有的学生苦攻黑客技术,并以黑客身份攻击他人网站、破坏系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有的学生在BBS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传播别有用心的谣言,造成人心不安、社会混乱;有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毒、贩毒和传播黄色影视作品等。
诸多现象表明在大学生中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刻不容缓。
我们不但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更要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规范,利用创新能力为社会服务,为人类谋福利的道德观念。
惟有如此,我们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实际意义。
2.4 良好的信息素质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信息素质的核心在于消化、吸收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美国信息学家Christina Doyle将评判信息素质的标准概括为十个方面:①能辨识自己的信息需求;②能了解完整的信息与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③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④知道有哪些有用的信息资源;⑤能制订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⑥能使用印刷型及不同方式存储的信息资源;⑦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⑧组织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⑨吸收新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⑩能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
显然,评判标准的后4条概括起来就是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科研方向与项目进行创新实践:通过主动地寻找、发现和捕捉最新、最具价值的信息,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在充分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
3 构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模式3.1 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习惯于知识的接受与模仿,没有主动寻找相关知识信息的自觉性,学生选择利用信息的机会少,信息技能差,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高等院校应该采取“授人以渔”的现代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终身学习。
因此,现代教育必须以信息教育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即一方面要确立个性化的信息教育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了解自身个性特征,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个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确立终身教育的信息教育观,教师要以面向人的一生的高度来组织教育活动,传授大学生基本知识信息和技能,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今后各个阶段进一步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获得身心特质的充分发展提供服务。
3.2 教师角色实现从中心讲授者到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的转变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系统学科知识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将教师而非学生置于教育的主要地位,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推崇“师道尊严”。
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们认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必须以大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角色必须实现从中心讲授者到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的转变,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民主型师生关系,要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大学生特长的发挥及其个性的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传统的文检课向信息素质教育课转变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一门多元化的、综合性的系列课程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文检课来实现,但是应当指出,现行的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大多偏重于技能方面的知识,如文献类型、检索语言、检索工具、检索方法、各类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等,缺乏对信息知识、信息法律、信息经济、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介绍。
显然,继续将它作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其自学研究能力的一门课程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应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以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来取代传统文检课,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力争把信息素质教育课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制定考核标准,使教学正规地开展起来;其次,要建立一—198—2007年3月第3期March.2007No.3□情报教学套多元化、综合性的系列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除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处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包括信息法律、信息安全、信息道德、知识产权等基木知识;再次,在教学中要尤为注重信息价值观念的启发,健康信息心理的引导等,并将具体要求落实到考核标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