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
- 格式:ppt
- 大小:761.0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只是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终究还不能完全摆脱水的环境,爬行类则是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重要的是,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连繁殖方式也区别于两栖类:爬行类是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下进行发育。
这是和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三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与此相对,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全无羊膜,总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爬行类在中生代曾经盛极一时,种类繁多,留存至现代生存者仅为少数。
现存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类、楔齿蜥类和鳄类)、蛇型(如蛇类和蛇蜥类)和龟鳖型(如龟、鳖和海龟)。
按生活环境来分,有地面上爬行的、有树栖的、有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爬行动物有下列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的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皮肤内缺少腺体,因而皮肤干燥。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的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3.骨骼比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除加固外,分化更加完备,颈椎有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的分化,躯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化,荐椎数目加多。
4.头骨具单一的枕髁,头骨两侧有颞窝的形成。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吸氧面积的增大(肺内壁的间隔复杂化)和呼吸机械装备的改善(胸廓出现)。
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均已失去。
此外呼吸道的增长和支气管的出现也协助呼吸作用的完善进行。
6.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隔膜(鳄类心室中的隔膜已是完整的)。
血液循环虽然仍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缺氧血更加分清。
7.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机能,尿以尿酸为主。
第十八章爬行纲(Reptile)概述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由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而来是鸟类和哺乳类的演化原祖第一节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一、外形1、体表被角质鳞片2、有3种基本体型: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地栖、树栖、水栖或穴居3、体分部:头、颈、躯干、尾和四肢4、四肢强健,五指(趾),末端具爪5、有外耳道,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二、皮肤1、特点:皮肤角质化程度深,外被角质鳞,皮肤干燥,缺少腺体,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图18-1 爬行类的皮肤切面2、角质鳞片(horny scale)、角质盾片(horny epidermal shield)、真皮骨板(bony plate)、爪及蜕皮(ecdysis)3、股腺(femoral gland)和臭腺(scent gland)4、色素细胞及变色三、骨骼系统(一)、头骨1、颅骨高而隆起,为高颅型(tropibasic type),表明颅腔的扩展及脑容量的增大2、有单枚枕髁3、有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4、具有颞窝(temporal fossa)secondary palate:口腔顶壁(颅底)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平隔板,使内鼻腭骨孔的位置后移。
外翼骨内鼻孔图18-2 鳄的次生腭temporal fossa:颅骨的两侧、眼眶的后面的1个或2个孔洞,由附生咬肌的颞部向内低陷所成,当咬肌收缩时,可使膨大的肌腹向颞孔凸出而纳入其间。
有4个类型。
图18-3 爬行类的颅骨类型及其演变(二)脊柱、肋骨和胸骨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个部分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3、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称寰椎(atlas),第2枚称枢椎(axis)4、荐椎2枚5、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6、有了胸廓(throax)图18-4 爬行动物的颈椎和荐椎图18 -5 扬子鳄的胸廓和腹膜肋乌喙骨锥肋肩胛骨中胸骨胸肋骨后胸骨腹膜肋前胸骨锁间骨前耻骨图18-6 蜥蜴尾椎的自残部位及原生尾与再生尾的比较(三)带骨及附肢骨骼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上胸骨)腰带:髂骨、坐骨、耻骨四肢:间锁骨坐骨联合髋臼图18-8 蜥蜴的腰带图18-7 蜥蜴的肩带和胸骨图18-9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髂骨股骨图18-10 沙蟒的腰带及后肢骨的残迹四、肌肉系统1、出现了肋间肌(intercostal muscle)2、出现了皮肤肌(skin muscle)3、咬肌(masseter)发达五、消化系统1、有发达的口腔腺: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2、具发达的肌肉质舌3、龟鳖类颌上无齿,其他颌上有齿,多为同型齿(homodont)。
亮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角质鳞或盾片,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骨骼比较坚硬,分化完备,出现了胸廓。
3、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适于陆地爬行。
4、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面积增长。
5、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6、后肾执行排泄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7、体内受精,雄性具交配器,产羊膜卵,适应陆上繁殖。
羊膜卵含大量卵黄;具纤维质的或石灰质的卵壳,防止卵内水分蒸发及机械性损伤。
二、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三、 1. 出现了羊膜卵2. 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四、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
五、什么是新脑皮六、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叫做新脑皮。
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联系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中枢。
爬行动物的新脑皮仍处于萌芽阶段。
七、爬行纲的躯体结构1.外形体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体被角质鳞片,前后肢五指(趾),末端具爪,有活动的眼睑;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泄殖孔纵裂、横裂或圆形;尾细。
体形一般分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2.皮肤干燥、具鳞片、缺乏腺体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期蜕皮时脱落。
蛇蜕皮完整脱落,而蜥蜴成片脱落。
爬行动物真皮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在真皮的上层,有发达的色素细胞,形成鲜艳的体色,具调温、保护(避役)、警戒(鳄蜥)3.骨骼系统大多由硬骨构成,骨化程度高,分化程度高,具很大灵活性。
脊柱分区明显,躯干部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高颅型,很多种类具有颞窝和眶间隔,具单一枕骨髁,具次生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