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凯恩斯主义波动理论全
- 格式:ppt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75
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派之一,它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并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政府干预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解决经济危机和稳定经济增长。
本文将介绍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导致经济产出低于其潜力水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即“泵水”政策,以促进就业和消费。
凯恩斯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总需求的不稳定性。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的投资和消费都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导致经济波动。
他提出了“动机投资”和“动机消费”的概念,认为当预期收益率下降或者风险增加时,投资和消费都会下降,导致经济衰退。
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来稳定总需求,以防止经济波动。
凯恩斯经济学还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来影响投资和消费,从而影响总需求。
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凯恩斯也指出,当利率已经降至接近零的水平时,货币政策的效果会大大降低,此时需要采取更多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凯恩斯经济学对于财政政策的观点也很重要。
凯恩斯认为,政府应当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
他提出了“公共工程”和“补贴”等政策措施,以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还主张通过减少税收来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凯恩斯经济学的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得到了验证。
当时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凯恩斯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许多国家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
这些政策帮助经济走出了大萧条,恢复了经济增长。
凯恩斯理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人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
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
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