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茯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终稿
- 格式:ppt
- 大小:7.38 MB
- 文档页数:26
收稿日期:2015-03-05作者简介:马帅(1986-),女,山东淄博人,药师,从事药品质量分析E-mail:**********************茯苓的研究进展马 帅,周 蓬(淄博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山东 淄博 255086)摘 要: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是中国的传统中药材,其应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本文综述了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分析研究现状,以冀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研究中图分类号:R284 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 (2015)03-0219-05Research Progress of PoriaMA Shuai, ZHOU Peng( Zibo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 Zibo 25508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Poria is the dry sclerotium of polyporaceae fungus Poria cocos (Schw.) Wolf, which have been used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more than thousands of year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 and quality analysis of Poria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oria .Key Words: Poria ; chemical constituent; pharmacological effect; quality analysis茯苓是一种高等担子菌,隶属于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1],收录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
药食同源植物茯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刘淼吴玉冰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药食同源植物茯苓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对茯苓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概述,发现茯苓是具有一系列抗癌抗炎、护肝养颜等生物学功效的高价值功能性植物,加强对茯苓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将为以茯苓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保健食品的精细加工及多功能化妆品的研发提供基础与依据。
〔关键词〕药食同源;茯苓;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综合开发〔中图分类号〕R281.5;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8.12.028茯苓又名伏苓、茯灵、茯菟、云苓等,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收录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中。
茯苓功效广泛,不仅是常用中药,还可以加工成食品(位列卫计委2017年最新公布的101种药食同源名单中),此外还具有保健功能。
本文将从茯苓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综合开发等多个维度进行概述,以期为深度发掘茯苓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依据。
1 茯苓的化学成分研究由于茯苓不同部位的药用功能各异,因此需对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才能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2]。
随着提取分离技术的成熟,目前国内外对茯苓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物质等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研究表明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类和三萜类化合物,此外还有甾醇、脂肪酸、挥发油等。
1.1; 三萜类化合物至今从茯苓中提取分离的三萜类化合物将近80种,主要是羊毛甾型三萜化合物,包括羊毛甾-8-烯型三萜、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开环-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开环-羊毛甾-8-烯型三萜等四类[3]。
近几年,分离出的三萜类化合物还有以下几种。
见表1。
1.2; 多糖类化合物多糖是茯苓的标志性成分,占其干重的70%~90%。
茯苓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茯苓是一种传统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近年来,茯苓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供应量相对不足,导致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因此,了解茯苓的种植可行性,对于农民种植茯苓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研究茯苓种植的可行性,并提供有关茯苓种植的详细信息和建议。
2. 茯苓概述茯苓,又称“白茯苓”,是一种宝贵的中药材,具有平肝潜阳、利水渗湿、健脾固元的功效。
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多糖、三萜类和吲哚类等。
茯苓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保健品和食品等领域。
3. 市场需求分析近年来,茯苓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加。
这主要归因于人们对传统中药的重新认可和不断增长的保健意识。
茯苓被广泛应用于中风、水肿、脾胃虚弱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另外,茯苓还被加工成各种形式的产品,如茯苓片、茯苓粉、茯苓茶等,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4. 种植环境与条件茯苓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如下: - 气候:茯苓适宜生长在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年平均温度在15-25摄氏度之间。
- 光照:茯苓对光照要求不高,适宜遮阳生长或半日照生长。
- 土壤:茯苓对土壤要求松散、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5.5-6.5之间。
5. 种植技术茯苓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土壤处理:选择良好的土壤,并进行深翻、松耕等处理,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 种子选择与处理:选择正品种子,并进行浸种处理,促进发芽。
- 栽培管理:包括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
- 收获与加工:茯苓的收获时间一般在生长季结束时,采用人工收获或机械采收的方式。
采收后,茯苓经过干燥、清洗和加工等步骤,最终制成成品。
6. 产量与效益预测茯苓的产量预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种植技术、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
据统计数据显示,茯苓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
根据调研结果,在良好的种植管理条件下,每亩茯苓的产量可达到500-800斤。
以当前茯苓市场价格计算,种植茯苓的经济效益可观。
现代药理学对茯苓的研究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和二萜类物质。
在中国传统药理中,茯苓被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消肿利湿、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疾病。
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对茯苓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茯苓具有抗炎作用,其主要成分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炎活性。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关节炎模型中的关节肿胀和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茯苓具有抗氧化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小鼠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氧化损伤的发生。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降低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茯苓具有抗肿瘤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
茯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增加小鼠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抵抗力。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平衡机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
总的来说,茯苓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消肿利湿、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疾病。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茯苓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更好地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茯苓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可以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
茯苓的趋势茯苓,又名白茯苓、茯磁,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湿热、脾胃虚弱、水肿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茯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茯苓的应用趋势和发展方向。
首先,茯苓的功效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传统上,茯苓主要被用于调理脾胃、利水渗湿,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茯苓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
因此,茯苓逐渐应用于更多领域,如心脑血管疾病、肝病、糖尿病等。
茯苓的功效逐渐得到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和了解,这也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其次,茯苓的市场需求逐渐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生理念的普及,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茯苓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增长。
尤其是在一些中药养生品、保健品中,茯苓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成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茯苓的市场前景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企业的关注。
再次,茯苓的研发和应用技术逐步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茯苓的研发和应用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茯苓的药理研究更加深入,提高了茯苓产品的质量和效果。
茯苓的提取工艺也得到了优化和改进,使得茯苓的活性成分能够更好地保留和释放,发挥更好的药效。
最后,茯苓的国际传播和交流逐渐增加。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和茯苓的市场需求增长,茯苓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逐渐增多。
茯苓的药理功效和应用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外科学家和专家的关注和研究,茯苓也逐渐走向了世界。
这对于茯苓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相信随着茯苓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可,茯苓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综上所述,茯苓的应用趋势和发展方向可观。
随着茯苓功效的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增长、研发和应用技术的提升以及国际传播和交流的加强,茯苓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相信茯苓这种传统中药材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茯苓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姜开运;梁茂新【摘要】This study took herbal medicinePoria cocosas an example to establish a metho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function of herbal medicine. And then, the new function was identifie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study. It was able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herbal medicine an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The establishe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ofPu-Ji-Fanghad been used for the searching ofPoria cocosin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diseases in order to receive the compound prescription containedPoria cocos in different diseases. Then, indications recorded in herbalism literatures through dynasties and the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opoeia) were compar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logical judgment,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results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valuations,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n conventional and potential functions ofPoria cocos were recei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nctions ofPoria cocos summarized through dynasties contained alleviating thirst, eliminating phlegm, enhancing memory, astringent, relieving cough and vomiting, invigorating blood circulation, promoting appetite and securing fetus, as well as treatment of deficiency, vomiting, stroke, diabetes, cough, cold damage syndrome, convulsion and other syndrome, were not recorded in theChinese Pharmacopoeia. It was concluded that tonifying kidney, relieving cough and phlegm, relievingvomiting, alleviating thirst, expelling wind, relieving convulsion and securing fetus were the potential function ofPoria cocos, which should arouse the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目的:以中药茯苓为例,建立一种挖掘药物潜在功能的方法,再通过系统论证使之成为确定的新功能,有利于中药应用范围的扩大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化学与工程技术系 08工业分析与检测班一、基本介绍茯苓,系苗族民族医学主要用药之一,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
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
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
二、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将茯苓生药用70%酒精冷浸,使用时将浸得液的酒精蒸发,加蒸馏水稀释,至一定浓度,然后选择健康兔按体重注射给药,慢性实验结果表明,用药后尿量有明显增加。
2.抗菌作用: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茯苓对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
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煎液无效。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
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4.抗肿瘤作用: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
茯苓聚糖本身无抗肿瘤活性,若切断其所含的β-(1→6)吡喃葡萄糖支链,成为单纯的β-(1→3)葡萄糖聚糖(称为茯苓次聚糖),则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可达96.88%。
茯苓多糖体在动物试验中呈现了强烈的抗肿瘤作用,把肉瘤180细胞接种在ICR/JCL小鼠皮下,24小时以后腹腔注射各种茯苓多糖体,5mg/kg 剂量每日1次,连用10天,5周后处死小鼠,剖取肿瘤称重,计算抑瘤率。
结果表明,茯苓聚糖未能呈现抗肿瘤作用,而茯苓多糖抑瘤率为95%;羧甲基茯苓多糖抑瘤率为73%;羟乙基茯苓多糖-1抑瘤率为9%;羟乙基茯苓多糖-2抑瘤率为61%;羟乙基茯苓多糖-3抑瘤率为99%;羟乙基茯苓多糖-4抑瘤率为100%。
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姓名:***专业:中药化学学号:***********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茯苓三萜和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在广泛检索文献的基础上,该文对茯苓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茯苓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茯苓;三萜成分;多糖成分;药理作用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1]。
茯苓又名茯菟、茯灵、玉灵、万灵桂、云苓、松苓等,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2],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和营养保健益寿食品。
茯苓为中药八珍之一,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养心安神等功效。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3]。
茯苓主要成分有茯苓三萜、茯苓多糖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免疫调节、保肝、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许多中外医药学者对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得茯苓在中医临床及人民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以茯苓为原料的成品药也不断开发,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1茯苓三萜的药理作用1.1 抗肿瘤作用茯苓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报道和相关研究已较多。
仲兆金[4]等从茯苓中抑制作用明显,分离得到三萜类成分及其衍生发现对人慢性髓样白血病细胞K562可影响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
Kwon Ms等[5]发现茯苓三萜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活性,尤其对卵巢,癌肺癌,皮肤癌,直肠癌,中枢神经癌等作用明显。
茯苓素对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白血病L1210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的转移也有一定的作用,与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抗癌药合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6-7]。
在徐榕等[8]发现茯苓中羊毛甾烷三萜类化合物与抗癌药物合用,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产生集落刺激因子,能明显促进粒细胞增殖,引起造血细胞再生,这表明茯苓可提高放、化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