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22.00 KB
- 文档页数:32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大纲(4周类)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1)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与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程,也是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获得机械制造基本知识的基础课程。
(2)工程训练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应进行独立操作,在训练过程中有机地将基本工艺理论、基本工艺知识和基本工艺实践结合起来,同时重视学生工艺实践技能的提高。
2.教学目的(1)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2)对简单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法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主要工种上应具有独立完成简单零件加工制造的实践能力。
(3)在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作风以及遵守安全技术操作、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等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方面受到培养和锻炼。
二、教学内容(一)工程训练概论课(2学时)1.机械制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机械制造过程,工程训练的内容和安排;2.工程训练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3.工程训练的主要规章制度;4.工程训练安全教育。
(二)基本制造技术训练(2.5周)1.铸造训练2.塑性加工训练3.焊接训练4.碳钢的热处理及性能分析训练5.车工训练6.铣工训练7.刨工训练8.磨工训练9.钳工训练10.检测训练(三)先进制造技术训练(1.5周)1.数控车训练2.数控铣训练3.数控线切割训练4.特种加工训练三、教学基本要求(一)基本制造技术训练1.铸造训练(1)基本知识①了解铸造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
②了解型砂、芯砂应具备的主要性能及其组成。
③了解铸型(砂型)的结构,分清零件、模样和铸件间的差别。
④了解型芯的作用、结构及制造方法。
⑤熟悉铸件分型面的选择,掌握手工两箱造型(整模、分模、挖砂、活块等)特点、应用。
工程训练教学大纲工程训练(Ⅰ)课程学时:40学分:1开课专业: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强化开课学期:4、6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非机械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
本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
学生通过实习获得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在劳动观点、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方面受到培养和锻炼。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由11个实训项目组成。
㈠.普通车削(8学时)1、教学要求:(1)了解普通车削基本概念。
了解车床的型号,卧式车床的组成、运动、传动系统及用途。
(2)了解常用量具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3)了解车削加工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4)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1)介绍普通车削基本概念,包括普通车床型号、规格、部件及附件的名称和作用、传动系统、加工范围及工艺特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
(2)示范、讲解刀具的安装,工件的装夹以及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3)演示、讲解外圆柱面、端面、圆锥面等的加工方法及工艺要求;(4)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按图纸要求车削工件,正确对刀,自动走刀,教师实时指导;㈡.铣削(2学时)1、教学要求:(1)认识螺旋槽的铣削方法;万能铣头、回转工作台和分度头的基本构造。
(2)了解铣刀的种类及其安装方法,万能铣头、回转工作台和分度头的使用方法,X6130卧式万能铣床和X5030立式铣床的型号、基本组成部分、运动及各部分的作用;铣削加工的基本工艺特点及应用。
(3)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1)介绍铣削基本概念,包括铣床型号、规格、组成、传动、加工范围及工艺特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2)介绍分度头的使用方法;(3)演示、讲解多边形的铣削方法及工艺要求;螺旋线的加工方法(4)讲解、演示立式铣床的加工方法及其应用㈢.刨削(1学时)1、教学要求:(1)了解刨刀的基本类型及用途;插削、拉削、推削加工的特点和应用;拉刀的基本组成部分。
机械设计与基础教学大纲引言:机械设计与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机械设计与基础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
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与基础二、课程编号:MEC101三、先修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学四、学分:3学分五、总学时:54学时(理论课程:36学时,实践课程:18学时)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1. 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3. 熟悉并灵活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分析。
4. 能够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5. 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协作完成项目。
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1.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1.2 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1.3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2. 零件与装配设计2.1 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2 装配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3 零件参数化设计3. 机构设计3.1 机构的构成和分类3.2 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合成3.3 机构的选择和设计4. 设计计算与分析4.1 轴系、连接和传动的设计与计算4.2 结构和强度的设计与分析4.3 摩擦、磨损与润滑的计算与分析4.4 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设计与分析5. 制图与CAD5.1 机械制图的基本原则和规范5.2 三维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6. 项目实践与创新设计6.1 小组设计项目的实施与管理6.2 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与实践7. 实验与实践环节7.1 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和实践7.2 机械设计案例的分析和实践7.3 机械创新设计的实践和展示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1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对教学内容1-3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40%):对教学内容4-6进行考核。
《工程训练Ⅱ》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2. 课程体系/类别:公共基础课3. 学时/学分:4周(合计96学时)/4学分4.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或《工程制图基础》),《电工技术》(或《电子技术》)等课程。
5. 适用专业:近机类、电类各专业二、课程目标《工程训练Ⅱ》是针对近机类、电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是一门以制造技术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生产,认识工艺及其发展历程,学习技能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课程目标1. 了解机电工程基本知识,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常用的机电设备及工艺过程,初步形成正确使用通用设备和专用工具能力及工艺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2. 了解数字化制造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工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编程;了解特种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体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课程目标3. 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形成市场、技术、产品、销售、成本、效益、环保、安全等工程意识。
并具有严谨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劳动意识、群体意识等。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四、课程教学方法1. 实践训练(1) 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工程训练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工程训练过程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训练工种组合,完成阶段教学任务。
(4) 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5) 训练安全第一,对某些工种中高难度的操作技术,由指导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具有分析机械的工作原理,用途和使用一般机械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
2、了解常用机械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3、了解机器的组成。
4、熟悉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及标准。
5、了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6、初步能分析一般机械的功能和动作。
7、初步能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8、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物体的平衡1、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了解力矩、力偶、力向某一点平移的结果及应用。
3、熟悉约束、约束反力和受力图。
4、熟悉平面受力时平衡方程及应用。
5、熟悉平面2力的特殊形式。
第二章、杆件的基本变形1、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2、熟悉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应力,截面法应力,变形,应变。
3、了解静载荷下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4、了解拉伸和压缩的强度计算。
5、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6、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7、了解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8、了解纽转的概念。
9、了解外力矩的计算和纽矩的计算。
10、熟悉圆轴纽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1、了解抗扭转截面系数的计算。
12、了解圆扭转强度的计算。
13、了解梁弯曲的计算。
14、了解弯矩图及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5、了解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16、了解梁的强度计算。
17、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的概念。
第三章、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2、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3、了解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4、了解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5、了解金属的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机械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一门全面的课程,涵盖机械工程的核心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会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效地设计和制造机械系统。
二、研究目标1.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理论;2.理解机械工程的设计原则和实践;3.学会使用机械工程工具和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4.培养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5.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史机械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前景机械工程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方向2.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物理学和数学基础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控制工程基础3.机械工程设计原理机械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工程设计的流程和方法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优化4.机械工程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机械加工技术和装配技术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厂管理5.机械工程实际应用机械系统和机械装置的实际应用案例机械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机械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四、教学方法1.授课方式:讲授 + 讨论 + 实验2.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3.实践项目:组织机械工程实践项目和实验4.研讨会和嘉宾讲座:邀请专家参与研讨会和嘉宾讲座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参与讨论和实验,完成作业2.课堂测试: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测试3.课程设计:完成机械工程设计项目4.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机械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六、参考教材1.《机械工程导论》2.《机械工程基础知识》3.《机械工程设计原理》4.《机械工程制造技术》5.《机械工程实际应用案例》七、教学资料1.幻灯片和讲义2.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数据3.设计项目要求和案例分析八、参考评价标准1.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2.个人和团队项目完成质量3.考试表现和作业得分4.情景模拟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为《机械工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供参考使用。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53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1ofMechanica1Engineering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3.5课程学时数:56授课对象:粉体工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一、课程简介《机械工程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本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一般通用零部件和一般机器装置的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及技能;了解一些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
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设计并分析机械系统的实际工作能力。
绪论教学内容:1 .机器的组成2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3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原则4 .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性及标准化5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要求:了解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第1章: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平衡教学内容:(-)掌握力的概念(二)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会使用力的平移定理。
机械工程教学大纲一、前言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工程设计、制造以及运用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丰富而广泛。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指导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课程目标1.了解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2.掌握机械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优化方法;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4.促进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继续深造和研究。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1)机械制图基础(2)机械设计基础(3)材料力学(4)热力学基础(5)流体力学基础2.专业课程(1)机械结构设计(2)机械传动与控制(3)机械制造工艺(4)机器人技术(5)汽车工程3.实践课程(1)工程实习(2)实验课程(3)毕业设计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实验教学组织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机械系统的设计、搭建和测试,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课程设计安排课程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五、评估方式1.考试评估定期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测试,检验学生对机械工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2.课程作业布置课程作业和实践项目,评价学生对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六、教学团队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团队应包括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并鼓励专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交流。
七、实践环节学校应提供完善的实验室设施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工程实践平台。
八、总结机械工程教学大纲旨在推动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索,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工程人才。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能够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指导,促进其在未来的工程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引言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3. 能够运用机械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机械零件的设计和制造;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其机械设计和制造的综合素质;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机械制造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1)力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刚体力学;(3)运动学基础;(4)动力学基础。
2. 材料力学(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2)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3)材料的断裂和疲劳。
3. 机械设计(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零件的设计与计算;(3)轴系设计;(4)传动装置设计。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1)CAD/CAM技术概述;(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3)三维建模与工程图形学。
5. 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实验;(2)作业与设计任务: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和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授课,讲解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践操作:开展实验教学和设计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于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机械基础学科的掌握情况。
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任务和目标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等方面知识。
1.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今后进行技术革新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初步知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零件、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熟悉常用零件的性能、分类、应用和相关的国家标准,能对一般机械传动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了解常用液压元件的类型、用途,熟悉液压的基本回路,能对机床典型液压系统进行初步分析。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应理论联系生产实际,突出应用,讲清原理,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本课程涉及面广,教学中要结合专业、工种的特点,组合现场参观,充分利用实物、教具等手段,避免抽象作理论推导。
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要求、内容绪论教学要求1.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学习内容。
2.掌握机器、机构、运动副和机器组成的概念。
3.了解机械传动的分类。
教学内容§0-1引言§0-2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0-3机械基础概述一.机器和机构二.构件和零件三.运动副四.机械传动的分类教学建议1、引言要激励学生学习好本课本,为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打好基础,以适应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2、在机械基础概述中要讲清楚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并有机地串成运动副和机器的组成,进而由常见传动方式倒入机械传动分类,为后面几章进行铺垫。
第一章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教学要求1.熟悉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
2.掌握传动比、带传动的包角和带长的计算方法。
3.熟悉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教学内容§1-1摩擦轮传动一.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摩擦轮传动的特点三.摩擦轮传动的类型和应用场合§1-2带传动一.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平带传动三.V带传动四.平带传动和V传动的特点五.带传动的张紧装置教学建议1、可结合专业需要选择实例,以扩大应用知识面。
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安全操作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本计划、大纲适用于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安全操作培训。
第一篇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安全操作培训教学计划一、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学员遵纪守法,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较丰富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掌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204号》、《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登记规定》(试行)、《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操作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试行)中规定的内容;能掌握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基本知识;懂得使用维护技术;具备独立操作技能,达到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安全驾驶操作考试要求的水平。
二、培训对象符合大型工程设备操作证申请条件(《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操作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试行)),报名参加培训者。
三、课程设置和顺序(一)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含稳定教育)(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204号》(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登记规定》(试行)(四)《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操作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试行)(五)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基础知识(六)大型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七)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安全操作技术(八)实习四、教学要求(一)熟知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含稳定教育)方面的内容,熟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204号》、《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登记规定》(试行)、《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操作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试行)中规定的内容。
(二)熟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基本知识。
(三)掌握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技术知识,懂得如何维护大型工程机械设备。
(四)掌握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驾驶知识及操作技能。
五、培训方式按照“保证质量、方便学员”的原则,可采取全日制、学时制等培训方式。
六、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及实训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讲授应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借助多媒体设备、实物、示教板等,力求直观、形象、生动。
实训课教师应做必要的讲解和示范,重点指导学员动手操作。
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机械工程学是一门涉及机械结构设计、材料力学、热力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
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内容的合理性,制定一份科学的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一、课程目标与背景介绍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和背景。
机械工程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同时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背景介绍可以简要介绍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机械工程学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应该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材料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机械系统分析、机械制造工艺、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等应用知识。
课程安排可以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方式进行,理论课主要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应该明确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四、教学资源和支持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的第四部分应该明确教学资源和支持。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参考书、实验设备等,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教学支持可以包括教师团队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五、教学质量保障和改进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的最后一部分应该明确教学质量保障和改进。
教学质量保障可以包括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反馈等多种方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教学改进可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教材的更新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学生需求。
总结起来,机械工程学教学大纲是一份重要的教学文件,它为机械工程学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涉及到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机械结构、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等内容。
2.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械力学、机械材料和机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等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1)机械设计概述(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3)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4)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2.机械结构设计(1)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2)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3)机械结构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3.机械零件绘制(1)机械零件绘制的基本原理(2)机械零件绘制的基本方法(3)机械零件绘制的常用工具和软件4.机械系统设计(1)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2)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3)机械系统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2.实验教学: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程设计:安排机械设计的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等内容。
2.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能力评估:考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课程设计中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与机械设计相关的的教材。
2.教学软件:使用常见的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
3.实验设备:提供机械设计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工程训练A》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2.教学日历3.授课教师信息一览表4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论及安全教育教学要求1、了解工程训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特点;2、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概念;3、了解各工种的训练内容、基本要求及该课程成绩评定方法;4、了解工程训练过程中的着装要求和纪律要求;5、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6、各班级领取课表、胸卡及材料消耗表等。
教学重点1、工程训练的目的、性质和特点;各工种的教学内容;课程成绩评定方法;2、工程训练过程中的着装要求和纪律要求,安全教育。
教学难点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程训练的重要性;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工程训练中安全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铸造教学要求----基本知识1、熟悉铸造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
2、了解型(芯)砂的组成及应用。
3、掌握常见砂型结构及典型浇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4、了解常用的造型方法,熟悉手工造型(整模、分模、活块、挖砂、三箱)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5、了解金属熔炼、浇注、落砂和清理的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
6、熟悉常见的铸造缺陷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7、熟悉简单零件的铸造工艺图的绘制方法,掌握铸造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8、了解常用的特种铸造方法(铝合金压力铸造、消失模铸造)的设备、工艺过程及应用。
9、了解铸造生产安全技术、环境保护。
10、能对铸件进行简单的经济分析。
教学要求----基本技能1、能正确使用手工造型工具。
2、掌握手工两箱造型(整模、分模、活块、挖砂)的操作技能。
3、能绘制简单零件的铸造工艺图。
4、了解铝合金浇注充型过程。
5、了解压力铸造、消失模操作步骤及工艺过程。
6、能对简单铸件进行初步的工艺分析。
教学重点铸造的定义,特点及应用;砂型结构;典型浇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手工造型的方法;常见的铸造缺陷。
教学难点铸造工艺图的绘制;设计及开挖浇注系统;常见铸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锻压教学要求----基本知识1、熟悉锻压生产常见生产方法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机械类各科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机械类相关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二、机械基础知识1.力学: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等内容,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机械问题。
2.材料力学:学习材料的性能、应力应变关系以及破坏机理等,并能评估材料的适用性和耐久性。
3.热学:学习热力学和热传导等内容,并能分析机械系统中的热工问题。
4.流体力学:学习流体的性质和流动规律,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流体有关的问题。
三、机械设计与制造1.机械设计:学习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设计、选型和优化。
2.机械制造工艺:学习机械加工、焊接、铸造等制造工艺,熟悉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和工装夹具的设计。
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掌握常用的CAD/CAM软件,能够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计算机辅助工作。
四、控制与自动化技术1.控制理论:学习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能够进行系统的建模和稳定性分析。
2.自动控制:学习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3.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电气和机械的基本知识,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和应用。
五、实验与实践能力1.机械实验:进行常见的力学、热学、流体力学等实验,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
2.项目实践:参与机械相关的项目实践,掌握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工程伦理与安全1.工程伦理:学习工程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了解知识产权和科研诚信等问题。
2.安全知识:学习机械工程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关法规和标准,能够识别和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
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
学生将通过这些方法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实验报告、项目报告等多种形式,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机械类知识和能力。
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一、前言
机械类工程训练课程以专业建设教学纲要的形式制定了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要求和技能训练要求等内容,同时指明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组织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技术理论基础、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和典型零件加工及现代加工技术三大块内容,它紧密联系实际,突出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本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是针对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进行传统普通机械加工技术和现代先进加工技术编制两部分实训内容而制订的。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机械类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工科、理科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工科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
工程训练与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须统筹考虑两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以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工程训练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操作,在保证贯彻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学尽可能结合生产进行。
又是为后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毕业后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的
机械类工程训练结合实践课程内容,通过实习使学生对一些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能初步学会机械零件各种加工的方法、能理解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掌握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的方法、能掌握机械加工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会对具体零件进行工艺规程的编制,使学生基本具备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
1
(三)课程任务及要求
1、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
2、熟悉车、钳、铣、焊及数控加工基本的操作技能,对车、钳、铣、焊、加工中心及特种加工有一定的操作体会,熟悉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必备的工业安全意识。
3、对简单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法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
在主要工种上应具有独立完成简单零件加工制造的实践能力,进行工艺规程的编制,并结合图纸要求对零件进行加工,并选用合适的检验器具对产品进行检查。
4、在培养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严谨科学工作作风中。
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劳动观念、团体观念和经济观念。
5、初步建立起市场与信息、质量与效益、安全与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工程意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课程的特点及具体内容
(一)课程特点
机械类工程训练应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学重点,以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为核心,通过实习、实验、工艺设计、管理运作、创新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转化;工程训练应建立多模块、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即:1.四大教学模块:工程材料及制造技术基础训练模块,包括工程认识实习、基本制造工艺实习、现代制造工艺实习和专业技能水平实习等模块。
2
2.五种训练形式:基础实习与实验、新工艺新技术单项及综合实训、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激发创新性意识的能力训练、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模拟设计制造及控制实验。
3.六个培养层次:初步了解、初步熟悉、基本掌握、基础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4.八大工种实训项目:有传统的普通车工实训、普通铣工实训、钳工实训、焊接实训和现代的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电加工实训、加工中心实训。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3
(三)课程具体教学内容
本课程中八大工种的教学具体内容根据国家中级工职业标准的要求制订,同时还符合我们学校机械类实践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要满足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
针对各工种国家职业标准中关于中级工的工作要求,提出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块组合、训练形式和培养层次,能够完成各项技能要求,具体各工种实训教学内容安排表如下:1.《普通车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表
4
5
6
2.《普通铣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表
7
8
9
10
3.《工具钳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表
11
12
13
4.《焊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表
14
15
16
5.《数控车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表
17
18
19
20
6.《数控铣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表
21
22
23
7.《加工中心操作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表
24
25
26
27
8.《电加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表
28
29
30
四、实训方式:
在实训期间,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集体讲解,学生独立操作,现场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五、考核方式
1、动手能力给分:以实训时操作机床的熟练程度及综合实训作品质量为主要依据进行评分。
2、基础理论考试。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根据试卷考试成绩进行评分。
3、与完成实训报告成绩进行评分。
最终考核成绩由以上三部分组成,以上三项评分比例为:动手能力60%、试卷30%、实训报告10%,合计:100分。
其中动手能力成绩是根据各工种考核件加工质量,出勤情况,实习态度等综合评定。
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体现专业特色,选题能贴近学生实际水平;
31
2、重视学生的协同学习能力的开发,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讨论;
3、及时收集学生作品,并不定期展览,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七、实训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1、《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清华大学金工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2、《金工实习教材》,刘晓刚,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3、《金工实习教材》,萧泽新,华南理工出版社,2004
4、《数控机床编程及应用》,于春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5、《数控加工实训教程》,汪程,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8月
6、《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贾建军,侯勇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7、《数控技术》,朱晓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