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徕卡工厂
- 格式:doc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1
徕卡的故事《徕卡的故事》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讲讲徕卡的那些事儿。
说起徕卡,那可真是摄影界的传奇啊!徕卡相机,那可不单单是个拍照的玩意儿,它简直就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晶。
记得我第一次摸到徕卡相机的时候,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好像是得到了一把能打开神秘宝藏大门的钥匙。
那精致的外观,每一个线条都仿佛在诉说着它的高贵。
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特别踏实。
咱先不说它拍照效果咋样,就光看着它,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而且啊,拿徕卡拍照,那感觉可不一样。
走在大街上,你只要把徕卡相机往脖子上一挂,瞬间就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艺术家,那回头率,杠杠的!人家会觉得:哇,这人真有范儿,肯定是个高手。
不过话说回来,徕卡可不只是个花瓶哦。
它拍出来的照片,那真是没话说。
色彩浓郁,细节丰富,感觉每一张都能直接拿去展览了。
用徕卡拍照,就像是在和相机谈恋爱一样,它懂你想要的是什么,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那些美好的瞬间。
而且徕卡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价格可不便宜啊。
这就让很多人纠结了,到底要不要为了这个“梦中情人”而掏空自己的钱包呢。
但一旦你咬咬牙买下来了,你就会觉得,值!因为它带给你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其他相机无法比拟的。
我有个朋友,为了买徕卡,吃了好几个月的泡面。
我们都笑他太疯狂了,可他却乐在其中。
他说:“你们不懂,徕卡对于我来说,不是相机,是梦想。
”嘿,你还别说,等他拿到徕卡后,拍出来的照片果然不一样了,感觉整个人的气质都提升了。
总之,徕卡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它既有艺术品的高贵气质,又有实用的拍照功能。
它的故事,就是一部摄影史的缩影。
不管你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徕卡都值得你去拥有,去探索它的魅力。
好啦,今天关于徕卡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啦,大家赶紧去和自己的徕卡相机创造属于你们自己的故事吧!。
徕卡的品牌资质分析报告徕卡(Leica)是一家知名的德国高端相机和光学产品制造商。
徕卡以其出色的光学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分析徕卡的品牌资质,以评估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首先,徕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自1914年成立以来,徕卡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制造相机和光学产品的历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徕卡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制造经验。
这使得徕卡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其次,徕卡以其优质的光学技术而闻名。
作为一家相机和光学产品制造商,光学技术的优势是徕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徕卡的镜头采用了精密的光学设计和制造工艺,确保了图片的高质量和清晰度。
不仅如此,徕卡还经常在研发新的光学技术,以符合市场需求和顾客的期望。
这使得徕卡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并对市场做出积极的影响。
第三,徕卡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市场推广。
作为一家高端品牌,徕卡一直致力于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故事。
徕卡的相机产品被广泛认为是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首选,这得益于徕卡品牌在市场中长期以来建立的高品质和可靠性的形象。
同时,徕卡也积极参与各种摄影活动、合作与宣传,并与其他时尚和艺术品牌进行联合推广,提高了其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第四,徕卡注重产品创新和研发。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徕卡在世界各地设有多个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致力于开发和改进产品。
徕卡不仅定期推出新的相机型号和光学产品,还不断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和功能。
这些创新为徕卡提供了竞争优势,并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市场和顾客的需求。
最后,徕卡拥有广泛的全球市场渠道和销售网络。
徕卡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并且在各大城市都设有专卖店和经销商。
这些销售渠道和网络使徕卡能够更好地接触到目标市场和顾客,并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综上所述,徕卡作为一家知名的相机和光学产品制造商,具有许多品牌资质。
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光学技术、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推广、创新的产品研发以及全球化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使得徕卡在市场中保持了较高的竞争力。
62莱卡,相机王国里的劳斯莱斯莱卡相机的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 1914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用“原型莱卡”相机拍摄了德国威兹勒小镇,标志着莱卡相机的诞生。
莱卡的神话传奇、莱卡的手感舒适、莱卡的黄金比例、莱卡的超小公差、莱卡的手工工艺、莱卡的色彩质感……关于莱卡的传说都被世人渲染得神乎其神。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3二战期间,盟军轰炸机不断地对德国的工业城市轮番轰炸,连柏林都难于幸免。
然而,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工业重镇威兹勒,却被美国军方指定为唯一不被轰炸的城市,自始至终未落一枚炸弹。
原因是这里有一家著名的相机制造厂——莱卡(Leica)。
莱卡相机不仅是许多美军飞行员的挚爱,也是美国战地记者手中必备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巴顿将军是莱卡相机的大“粉丝”。
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和完美的品质表现,莱卡相机赢得了包括巴顿将军在内的世人的青睐和尊重,并在战时获得同情,从而挽救了威兹勒这座城市。
“质量就是生命”这句格言,由莱卡相机赋予了更为深层的含义。
莱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
选择莱卡还是不选择莱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爱好,哪一个理由都行,无论哪一种理由都会牵扯很多的思考。
莱卡范儿想象这样的场景:穿着淡色休闲服,肩挎牛皮包,戴着毡帽,漫步在绿草丛中,脖子上挂着轻便的莱卡相机,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莱卡,作为身份的象征。
从学术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样值得夸耀并显示主人懂行的标志;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这是一件饱含人文气质且透露着主人优雅腔调的饰品;从精神意境上来说,这是一种钢铁意志和精益求精结合的典范。
莱卡是光学和机械融合成像的黄金时代产物。
一位优秀的专业摄影师不一定拥有莱卡,但是对摄影略通一二的人士不会不知道莱卡相机。
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它已不单纯的是一个品牌相机,而是近乎某种信仰,某种潜藏于内心梦想般的追求。
2023.11 /36 照相机2023.11 /图文|吴双桐如果要编纂一部纪念经典35mm相机的书籍,任何编纂者都绕不开的品牌,就是徕卡。
如果要从徕卡众多相机中选出一台集经典、雅致、巧思、耐用、质感和卓越体验于一身的相机,那就是徕卡M3(图1)。
图1图2图3-1 早期M3右侧没有取景器框线拨杆图3-2 过渡期的M3右侧有了取景器框线拨杆图4图5因这部相机内置了三种不同的取景框线。
早期版本的M3,没有外置取景框线拨杆,但只要装上50mm、90mm、135mm三种焦距镜头中的任何一种,相机就会自动显示合适的框线,以便摄影者进行对焦(图3)。
M3既继承了此前巴纳克徕卡相机的古典、精巧、做工优良的特性,也在那个时代进行了诸多革命性的改进,从缘起与体验在二战结束九年后的1954年,徕卡正式推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旁轴胶片相机——徕卡M3。
事实上,早在二战期间,徕卡就开始为M3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准备。
这里的“M”源于德语 messsucher, 意为测距仪和取景器一体化的装置(图2)。
区别于此前取景光路与对焦光路分开的巴纳克徕卡相机,徕卡M3创造性地将测距对焦系统和旁轴取景系统合二为一。
在拍摄时,“它不仅能使画面更加开阔(拍摄视野更广),更能开辟出一个可以自由创作的全新世界”(徕卡官网语)。
至于为什么徕卡的第一台M系统相机被命名为M3而非M1,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而使它在具备精致优雅外形的同时,操控体验和拍摄易用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便是在70年后的今天,手握M3拍摄,仍能感受到与其他相机迥然相异的操控体验,这是一种只有真正使用过M3的摄影者才会懂的绝妙感觉。
曾有摄影师细致地写下这样的文字来记录自己使用M3的感受:拿着M3在街头寻找拍摄目标时,你可以用左手手掌托住它的底盖,享受它黄铜机身、荔枝覆皮的温润而沉稳的压手感。
右手拇指可以攀住过片手柄的防滑花纹,再用虎口摩挲它背部边缘从直线到圆弧的优雅过渡,体会它增之一分则肥,减之一分则瘦的曼妙。
起因徕卡相机的历史,要追溯到1911年,让我们永远记住奥斯卡•巴纳克这位伟大的先驱。
巴纳克先生早年曾经在蔡司工厂做技师,1911年,巴纳克先生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了徕茨公司。
当时的徕茨公司坐落于德国中西部,一个绿色山丘之间名为Wetzlar(威兹勒)的小镇。
奥斯卡•巴纳克——徕卡相机的发明人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户外摄影爱好者。
但是当时的相机都十分笨重,因为没有放大技术,需要多大照片就要用多大底片,而相机又都是木头制作的。
巴纳克先生个小体弱,承受不了沉重的大相机,这使他萌生了要做一个小巧、袖珍相机的想法。
然后通过放大技术获得高质量的照片。
1957年位于韦茨拉(Wetzlar)的徕卡工厂Ur徕卡的诞生巴纳克先生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
于是,他便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24 ×36mm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
这就是徕卡原型相机,被称为“Ur徕卡”,也是世界上第一款135相机,这一年是1913年。
Ur徕卡TIPS:“Ur-”通常可以翻译成“远古”或“事物之初”,由于在德语中,照相机是一个阴性的词,因此“Ur-Leica”可以直译为“所有徕卡之母”(The Mother of all Leicas)。
通常大家将其意译为“史前徕卡”。
徕卡博物馆收藏的Ur-Leica当时,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原型样机,第一台机的镜头采用5片镜片、50mm、1:3.5镜头,另一台原型机的镜头是42mm、1:4.5的6片式镜头,可以拍摄40张底片。
前一台原型机一直归巴纳克先生自己使用,在奥斯卡•巴纳克先生谢世之后,一直归巴纳克家族所有。
二战期间,这台相机被慕尼黑“德国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收藏,并得以幸免于难。
20世纪60年代,它再次付拍。
据徕卡公司人员介绍,今天,它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收藏家私人所有。
徕卡、蔡司头究竟何方神圣?——德国镜头工业发展简史许多初入门的鸟儿们大多知道“索尼”、“松下”、“卡西欧”等著名品牌,入门几个月后会发现相机界有自己的“名家”如熟悉的“佳能”、“美能达”还有相对陌生的“奥林巴斯Olympus”、“尼康Nikon”、“宾得Pentax”、“适马Sigma”等等。
等到中毒深点得就知道什么“徕卡”、“蔡司”了。
但这些德国货到底是何方神圣,有点说不清。
且听我细细道来。
徕卡话说徕卡这个品牌没有建立以前在1849年,23岁的德国数学家卡尔.开尔纳(Carl Kellner)在威兹拉(Wetzlar)成立“光学协会”,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发,这时徕卡的前生。
在1869年 Ernst Leitz 接管了公司并成为唯一的管理者,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这就是著名的Leitz(徕兹)公司。
具体说到徕卡(Leica)这个品牌的诞生,不得不先说135相机的产生。
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德国一位才华横溢的机械师,同时也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执着的色友。
在上世纪初,工业革命盛兴,当时的机械工程师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纳斯达克崩盘前的IT工程师一样是知识分子中的骄子。
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就是从奥斯卡.巴纳克担任徕兹公司研究主任一职才开始的。
显然,庞大的机身、沉重的三脚架使拍摄变得缓慢而累赘。
作为色友的Barnack当然知道问题所在,他创造性的使用了35mm胶片尺寸来设计相机,拍摄幅面为24*35mm,于是著名的135格式标准的相机诞生了。
当然Barnack最初的想法只不过是想研究如何制造一部方便的工具使他能够很方便地得到拍摄时,有个曝光的参考。
(呵呵,有点像我现在使用DC的原因哟)但这部使用42mm 的镜头、1/40秒的快门速度的“原型徕卡”(Ur-Leica)被改良后在世界上迅速流行起来。
徕卡(Leica)是由徕兹(Leitz)与相机(Camera)二组英文名字组合而成,最初拼音组成“LECA”(勒卡),但因为与法国克徕乌斯公司在1924年所推出的使用35mm有齿孔软片的“EKA”(爱卡)相近,为防混淆,就改名Leica(徕卡)。
器材控Equipment FanLeica百年徕卡不疯魔·不成活国际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这样描述徕卡相机,“它就像一个深情的热吻,又像手枪的射击,或者是心理分析师的睡椅。
人们可以用徕卡做任何事。
”从1913年奥斯卡·巴纳克发明第一架徕卡相机(Ur-Leica)至今,徕卡相机走过了100年的历史,创造了相机制造的传奇。
在徕卡诞辰百年的日子里,仕宏拍卖行举办了2013香港拍卖会,把工业文明的精粹永久收藏。
每一位摄影大师都有一部徕卡风靡街头的切·格瓦拉肖像,被印在T 恤上、咖啡杯上,标榜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永恒情怀,你也许不知道,这幅经典肖像是世界著名摄影大师阿尔伯托·寇达在1960年3月6日的一次集会上用他的徕卡M3偶然拍到的。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徕卡的代言人,他说:“当我买了第一架徕卡时,它变成了我眼睛的延伸。
”1932年,布列松购买了他的第一台徕卡相机,同年在纽约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并迅速奠定了他摄影大师的地位,而那时,他才24岁。
罗伯特·卡帕、玛丽·爱莲·玛蔻、马克·吕布、阎雷,这些如雷贯耳的摄影大师们拥有不同的传奇人生,而相同的是,他们都用徕卡的眼睛来看世界,记录着转瞬而逝的岁月。
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身份的象征。
日本家庭主妇上街买菜,身上也要挂一部徕卡显示修养。
徕卡,几乎成为一个神话。
在80多年以前,人们所看到的相机多数还是体积巨大的机器:木壳的机身又笨又重,固定的镜头,固定的快门速度,使用8×13厘米的大玻璃底片,还必须有沉重的三脚架,携带极不方便。
当时,拍照对摄影师来说,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对普通人来说,则是一件繁琐而昂贵的事情。
在德国中西部,有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
在绿色的山丘之间,有高高低低的古塔、木结构的建筑、窄窄的街巷和宁静的生活。
公司网站:/德国徕卡显微系统有限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光学仪器制造厂商,其总部位于德国Wetzlar。
150年来,徕卡始终秉承“富于创意、具领导地位、专业化、高品质”的品牌策略。
为了实施其全球发展战略,1995年,德国徕卡在沪的合资公司——上海徕卡显微系统有限公司开始正式运营。
其投资总额为1057万美元。
通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上海徕卡逐步成为中国显微镜制造行业中的佼佼者,并于2004年10月,完成了独资全部手续。
2005年全球徕卡显微系统集团加入了位标普500强公司之列的美国丹纳赫(Danaher)集团, 成为医疗技术平台中的主要成员。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我们诚邀您加入上海徕卡,为“世界品牌,中国制造”而共同努力。
同时我们向您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遇,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具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
我们相信您在上海徕卡可以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徕卡显微系统集团是专门为显微组织的制备、观察、测量、记录于分析方面提供尖端科技领域技术集团。
徕卡显微系统集团有11家工厂,分布在7个国家,另有18家销售公司,遍布全球。
在德国维茨拉设有国际业务管理总部。
徕卡在中国各地都设立办事处及维修中心,分布地区有香港,北京,上海,成都及广州。
徕卡显微系统集团在全世界参与了五大类商品业务,显微镜,显微镜样本组织的制备仪器,图象分析系统和半导体工业设备仪器。
在每一大类商品的市场,徕卡都占领先地位。
徕卡测量系统在测量解决方案的创新设计方面拥有近200年的历史,其产Leica logo品和服务深受全球专业人士信赖,能够帮助用户采集、分析和显示空间信息。
徕卡测量系统以广泛的产品系列而享有盛誉,这些产品能准确地采集信息、快速建模、轻松进行分析,还能通过3D方式显示空间信息。
每天使用徕卡产品的用户都充分信赖产品的独立性,以及它们提供的高价值和出色的客户支持。
徕卡测量系统是一家全球性公司,总部位于瑞士Heerbrugg。
公司在23个国家拥有2400多名员工,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拥有数百家合作伙伴,并通过他们为全部数万名用户提供支持。
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徕卡R系、contax(转接邪派)开这个帖子很纠结,从转入手动后,就远离纷扰,安心研究摄影和镜头,偶尔上来看看,蜂鸟还是一样吵吵嚷嚷。
想想还是随笔写写,写到哪算哪吧,算作总结,算作给有兴趣的同志一点交流。
Romil同学已写过《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给想入德头的兄弟一点参考和建议)》有关东德和西德禄来,洋洋洒洒数十页,独缺徕卡r系和contax高富帅,我觉得甚是可惜,不才试试将这段补齐,东拼西凑,泛泛而谈,当作一乐。
Romil同学原帖/viewthread.php?tid=864本人摄影水平还是在努力学习阶段,发发镜头照片,不谈德味,不参加口水。
一、前言写文章之前先解释我对几个问题的理解。
1、为什么推崇徕卡和蔡司老一代的摄影师,一直以拥有一台m系旁轴为最终理想。
感谢党中央,感谢政府。
@#¥%,才让我们如此接近徕卡(一个镜头还不到一平米房子),我们才拥有如此多的色彩。
喜欢徕卡蔡司的都是一些追求完美的极端分子,兵书二十二篇有云“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卡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的号码;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卡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结像味道的细微变化。
徕卡始终拥有着摄材世界里最为坚定、最为“铁杆”的一群拥趸,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并且通过Int ernet结成同盟,他们被我戏称为――“Leica原教旨主义者”。
对于他们,每一款镜头自何年何月开始设计,由谁设计,设计采用的结构是什么,中间经历了几度更改,每一次更改的理由和结果是什么,何时投入生产,生产工艺有无变化,生产了多少数量,每一批次的镜头号码是从多少到多少,各批次之间的用料有无变化,哪一批的用料、工艺最佳,各批次之间的结像特点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符合传统的“徕卡味道”,每一支新镜头第一次卖到了哪里,它到我手中时已经几易其主……MyGod!他们简直比徕卡厂的工程师还要严谨细致!谁会像他们那样对一支镜头的来历寻根问底到偏执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外人戏称他们为“发烧友”的由来――得到一支梦寐以求的靓镜时的欢乐,被人欺骗后的痛苦悔恨,对藏品的百般珍爱呵护…..他们对器材的痴迷外人无法理解,他们甚至扬言:“生活本无乐趣,把玩徕卡已是唯一的避风港……”。
震惊!徕卡显微镜居然国产化了!
圆梦上海: 构建和谐企业制造世界名牌
——徕卡显微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大伟先生
范大伟先生(David Fan ),瑞士籍,1954年出生在上海。
1987年毕业于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苏黎世高等工学院,电气自动化工程硕士;1994年获得瑞士卢采恩工商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MBA)。
范大伟先生在瑞士期间一直怀抱着为祖国效力,为家乡上海的建设和发展作贡献的理
想。
因此,当1998年瑞士徕卡总部招聘上海徕卡总经理时,范大伟先生放弃了在瑞士舒适的生活条件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义无反顾举家回到上海,从1999年4月起开始担任徕卡显微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至今。
八年来,徕卡显微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在范大伟总经理的领导下,采用国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积极从德国和美国徕卡公司引进新技术和新材料并加快本地新产品开发速度,全面调整产品结构,大胆引进人才,增强了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浦东金桥地区取得高效的发展。
目前,公司的制造能力和销售收入较成立初期提高了六倍多,并扩大了出口份额,产品从上海徕卡发往世界各地的用户,出口欧洲、美国和东南亚的产品占全部销售收入的85%。
生产的生物显微镜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市场属于领先地位,更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LEICA,M3不能被超越的旁轴神话1954年,在西德科隆举办的照相器材博览会上,Leica公司发表了旁轴名机“Leica M3”。
这台相机在日后取得无数次历史性荣誉,至今依然人气爆棚,不可超越。
M3是徕卡M系列中的第一台照相机,就连M1(1959年)和M2(1958年),都是从M3衍生而来得,但它们却未曾超越过M3。
上世纪50年代,M3为徕卡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也给世界照相机业带了强大的冲击,人们称之为“M3冲击波”。
因为M3的出世,蔡司公司退出了35mm旁轴照相机的竞争,就连一直全力追赶德国照相机技术的日本企业,也从M3上看到了差距,放弃了在旁轴上的竞争。
但是,M3在充分展示Leica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将绳索套在了Leica的脖子上,此后的M系后续相机很难说可完全超过M3。
从M3相机开始,徕卡的镜头卡口由旋入式L卡口转变为四爪插刀的M卡口,并全新设计了宽视野亮框式的取景器、可与测光表联动的单轴固定式快门转盘、力矩式过片手柄以及自动归零卷片计数器等等。
这些改变,给徕卡相机注入了活力,但也引发了“***** Model”(巴纳克式)拥护者的强烈抵触。
为了照顾老用户对“巴纳克”机型的怀念,1957年徕卡不得不以Leica IIIF为原型生产了使用旋入式L卡口的Leica IIIG。
从M3到IIIG,徕卡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人文关怀的“倒退”,而此后的几次“倒退”分别出现在M5到M6,以及MP的推出。
从1954年开始生产至1966年停产,徕卡M3在12年间共生产了23.5万台(另说,1968年结束,共生产了22.5万台)。
其中,大多数为德国本土工厂生产的,少部分在加拿大工厂生产,其比例大致为30:1。
当然,这里还包括了数量稀少的黑色机身以及为军方订制的军绿色机身。
据载,黑色机身约占总数的1.3%,只有3000台左右,而给西德陆军订制的则总143台,占总数的0.06%。
由于数量稀少,这两款相机在二手市场的价格贵得离谱,是普通机种的5-10倍价格。
徕卡相机怎么样
徕卡(Leica)相机在摄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高端相机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徕卡相机的一些特点和优势:
1. 高质量镜头:徕卡相机搭配的镜头制造精良,具有卓越的光学性能和成像质量。
徕卡的镜头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镜头之一。
2. 精致的设计:徕卡相机以其简洁、经典的外观设计而闻名。
徕卡相机的机身采用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坚固耐用。
相机按键布局合理,便于操作。
3. 手工打造:徕卡相机的生产过程严格控制,大部分零件都需要经过手工制作和装配。
这使得每台徕卡相机都具有独特的工艺和品质。
4. 准确的测距系统:徕卡相机通常采用传统的测距系统,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测量焦距,帮助摄影师拍摄出清晰、锐利的照片。
然而,徕卡相机也有一些限制和劣势:
1. 高昂的价格:徕卡相机属于高端相机,价格较高。
相机本体和镜头的价格都较为昂贵,这是一般消费者所难以接受的。
2. 有限的功能:徕卡相机的功能较为简单,相较于其他同级别相机可能缺乏一
些先进的功能和技术。
3. 可使用的配件有限:由于徕卡相机采用了与其他相机不同的接口和配件系统,因此可供选择的配件相对较少,可能不及其他相机品牌丰富。
总的来说,徕卡相机是一台具有出色性能和精细制造的相机,适合追求高质量照片的摄影师。
它的设计和镜头在摄影领域享有盛誉,但价格较高,适合有一定摄影经验和预算的用户。
徕卡仪器有限公司简介徕卡公司是全球著名的光学仪器生产商,至今已有近160年显微镜制造历史。
徕卡集团是由徕兹(Leitz)、威特(Wild)、卫永(Reichert-Jung)、博士伦仪器(Baush&Lomb)、剑桥仪器(Cambridge)、柯恩(Kern)相继兼并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地位。
徕卡集团由四个集团组成:照相机集团、测量系统集团、显微系统集团、军用产品集团。
其工厂分布于德国、英国、瑞士、美国、奥地利、新加坡等地。
完整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早期的“Leitz”显微镜和照相机深受用户爱戴, 到1990年徕卡全部产品统一改为“Leica”商标。
公司历史及荣誉产品1847年成立光学研究所1849年发明并生产出第一台金相显微镜1872年发明并生产出第一台偏光显微镜1876年生产出第一台荧光显微镜1881年生产出第一台商用扫描电镜1887年生产出第10,000台1907年生产出第100,000台1911年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1921年第一台光学经纬仪1996年第一台立体荧光组合2003年美国宇航局将徕卡的全自动显微镜随卫星送入太空,实现地面遥控公司规模2009年,徕卡公司全球营业额达12亿美元,4400名员工遍布全世界,所有产品获ISO 9001 质量体系认证, 庞大的生产规模,优良的业绩,良好的信誉,强大的销售系统遍布世界各地区。
徕卡公司在中国--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有办事处和维修中心,110名员工随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在中国设有维修网络,具有多年维修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提供快速的反应和优良的售后服务--徕卡品牌优秀,仪器质量好,稳定性高,公司的一些老产品如MM6超大型金相显微镜,MEF系列倒置金相显微镜现在仍然是很多中国用户最得力的工作助手徕卡公司作为世界光学仪器和精密仪器的先驱,其始创产品已被载入史册:作为最优秀的光学产品生产商,Leica曾经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经典产品。
徕卡Leica倒置式工业显微镜DMi8在竞争中保持领先是您事业前进的动力。
无论您从事金相学、医疗设备制造还是微电子领域,速度都显得至关重要。
您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徕卡这款高度模块化的倒置式显微镜。
它将徕卡优异的光学品质、丰富的对比度模式以及直观易用的软件集于一身,有助于加速您的工作流程。
徕卡倒置式显微镜助您加速工作流程徕卡倒置式显微镜可以为您节省时间和资金。
区别于正立式显微镜,您可直接将样品置于载物台对其表面对焦一次,然后在所有放大倍率下对焦,并对后续样品进行操作。
由于物镜位于载物台下方,与样品发生碰撞的危险大大降低。
节省时间∙您切换样品的速度将加快四倍∙您可获得更宽敞的工作空间,轻松放置大而重的样品∙可观察重量最高30 kg 的样品细致入微地观察样品您需要观察大尺寸样品并进行详尽分析吗?徕卡显微系统(Leica Microsystems)独家提供的宏观*物镜可令您在更短的时间内观察更多样品细节。
只需单击一下,即可从宏观模式 (35 mm) 切换到纳米模式 (200 nm)。
∙徕卡宏观物镜可提供4 倍于标准物镜的视场 (以0.7 倍放大倍率观察35.7 mm 样品的概况)。
∙您可在不同的放大倍率间切换:– 0.7x – 5x – 10x – 20x- 50x – 100x –,并从不同角度照亮样品。
∙ 3 档调焦驱动器可在不同放大倍率下实现灵敏可调的对焦,从而提高您的样品检测效率。
您可针对自己的工作需要打造完美工具对系统进行量身定制,使其符合您的预算、应用需求和偏好。
现在就为您工作所需的特性进行投资–并为未来需要做好准备。
更大的自由度∙您可升级自己的系统,以满足未来所需∙在手动、编码和自动功能之间进行选择∙您可使用丰富的对比度模式,满足所有应用需求一次击键即可轻松完成再现和存档Leica Application Suite (LAS) 软件提供一系列专家级模块以减轻您的工作负担,例如:∙Steel Expert∙Phase Expert∙Grain Expert定期更新和升级 LAS 软件可确保您始终走在竞争前列。
揭秘徕卡工厂徕卡,流淌着德国血液的制造传奇。
两年前,徕卡M9的发布会上,长着一个方下巴的鲁迪·施佩尔(Rudi Spiller),军人般笔挺地伫立着。
他就是德国徕卡相机股份公司的CEO,头发略显凌乱,在那副无框眼镜的背后,是他鹰一般锐利的双眼。
当天,施佩尔信心满满的向公众介绍了徕卡推出的三款新产品,在向大家介绍这些徕卡的最新成就的同时,也对其在摄影界的领导地位充满了信心。
在用不同的语言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打过招呼后,他称赞了徕卡致力于追求卓越的努力,并用一句话做了总结:“我们的精密度是完美的”。
徕卡M9在当天初次登场,他是M系旁轴相机的最新型号,而这个系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
“这一系列的相机在1954年就已经成为了经典,而如今又被完美的重新设计了。
”施佩尔说到。
这番话语不禁令听众们揣测是否未来还会诞生M10。
在M9发布前,《连线》杂志带着全球摄影师、爱好者和器材控们的心愿,走访了位于德国索姆的徕卡工厂,走进幕后,看徕卡是怎样制造那些举世闻名的相机的。
本文为你展示这间历史悠久的公司的几个画面,来揭秘徕卡工厂,揭秘徕卡严谨的制造过程,揭秘它在未来数码化上的努力。
揭秘徕卡工厂这是徕卡M8组装的初级阶段,大部分的机械部件已经就位,但取景器、镜头以及电子部件还没有安装上去。
徕卡相机的制造工厂坐落在德国索姆。
许多制造装配徕卡产品的雇员都已经为公司工作了几十年之久,斯托芬·丹尼尔斯(Stefan Daniels),现就职于索姆的工厂,直接参与了M9的研发,他在15岁那年就开始用徕卡相机拍照了,并且在徕卡工作时取得了技术工程师的学位。
没有哪种拍摄能做到完全照搬主体,也没有任何图景能左右镜头。
但获得理想画面是摄影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对器材也提出了要求。
恰到好处的设备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
对于几代纪实摄影师来说,徕卡正是这样的利器。
阿尔贝托·柯达手中诞生的那张切·格瓦拉;越战中,黄幼公拍摄的一位赤身女童哭逃景象;以及1945年二战结束时,由阿尔弗雷德·艾森士塔特拍下的时代广场水兵—护士经典热吻画面,无一不是徕卡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这家公司完全有资格宣称从一开始它们就为这样的典范铸就了可能。
紧凑的机身、低调的风格、可靠的性能使得无需二次准备就能捕捉到自然画面。
工程师正将相机的感光元件:CCD嵌入M8的机身内。
柯达为徕卡量身定做了这款CCD。
传感器由微型镜片覆盖,获得光线从中间到四角的高均匀度,而每一个微型镜片的大小,仅相当于人类的发丝。
CCD被安装完成后,工人们会将轻质镁合金机身框架组装,同时,环绕左右的重铜结构,能为最为脆弱的内部器件提供防护。
正在安装的电子元件,这部M8可以被设定基础功能,工程师们可以通过它来测试其它相机更多的性能指标。
最终完工时,这部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家伙”会将1800多个部件囊括其中。
在20世纪初,作为工程师和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在位于德国韦茨拉尔市的“徕兹”光学设备厂工作。
巴纳克喜欢探索自己周围的高山,而通过一台箱式照相机来记录自己所遇到的景色,这个照相机必须有它的伴侣配合——那是一包很重的玻璃片(注:早期照相机曾用玻璃作为感光底片)。
于是巴纳克设计了一种可以装进口袋的照相设备,使用优化过的电影胶片——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台35毫米相机。
巴纳克的老板给这种新产品命名为“徕卡(Leica)”,即“徕兹相机(Leitz camera)”的缩写。
最初的型号在1925年开始量产,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原型徕卡(Ur-Leica),并且徕卡的传奇就伴随着它一起走下装配线。
早在1928年,苏联宣传大师亚力山大·罗钦科(Aleksandr Rodchenko),以及摄影随笔之父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都拥有徕卡。
另外还有一些这个领域的大师,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他用徕卡工作,为街头摄影和战后纪实摄影做出了卓越贡献。
徕卡的工作人员要对每一台相机进行严格的测试,检查相机的每个系统,包括快门计时,测距仪,和对焦系统的准确性,还有CCD的感光灵敏度和一致性。
在这一步的质量控制中,工作人员正在确定相机取景器的准确度。
每一个相机的取景器都要在组装好了以后进行调试,徕卡要求从取景器里看到的景和通过镜头捕捉到的图片之间的对焦误差不能超过0.0001毫米。
在徕卡的装配车间里,安置着组装类似相机的工作台。
M8和M9与其他使用类似技术的相机都在这里平行的进行装配,装配一台相机的整个过程需要大约35个人工作8小时。
任何一个小的灰尘进入到相机内部都会造成大问题,所以徕卡的工厂有一些洁净室。
这里的职员都要穿低静电的鞋,以防止灰尘吸附,另外,在装配区入口处的地板上还有吸尘垫。
生产线上,所有纸制品都要用塑料纸覆盖,防止任何小的纤维离开纸页进入空气当中。
此外,工作人员们也得带着发罩。
徕卡小而安静的快门使卡蒂埃·布列松(Cartier-Bresson)和他的摄友们可以在公众场合从容拍照,却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除了便携性之外,徕卡引以为傲的光学镜头也和公司深厚的光学技术底蕴相得益彰。
精准和便携双剑合璧,打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大门,或者正如布列松所说,莱卡“完全就是我眼睛的延伸。
”从那时起,布列松的感受在摄影师之间流传,同时徕卡也不停地沿着自己的原型向前演化。
徕卡工厂中,成箱的M7部件正等待组装。
徕卡公司市场部门副总裁克里斯坦·埃尔哈特告诉我们,徕卡的技师之所以对制造过程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本身就非常渴望使用公司的产品。
“我们的许多员工,不管他们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学习动机,”埃尔哈特说道。
“每个人都把摄影当成了自己的爱好。
当你为徕卡工作的时候,这种爱好会融入你的血液。
”一台客户定制的徕卡,外表面覆盖着鸵鸟皮。
徕卡的定制,让客户可以自己选择相机的外饰细节,例如相机成品、按钮或者皮套的颜色。
客户还可以定制取景器的放大率和取景器明线的位置(框住透过取景器看到的图像的小框)。
技师正在对相机的测距仪进行微调,使之和相机镜头同步。
大部分徕卡相机的精调都是用人眼完成的,而不是通过计算机或者复杂的光学仪器。
这位技师正在使用景框线对测距仪的聚焦装置进行检查和调整。
徕卡M系列的相机都不是自动对焦的,但手工正是徕卡引以为傲的地方。
徕卡M系列连动测距相机(从1954年的M3开始)在许多著名的摄影师中有特殊的地位。
吉米·马歇尔(Jim Marshall)使用M系列捕捉了吉米·亨德里克斯焚烧吉它的时刻,还拍摄了披头士最后一次登台的盛况。
“我只用徕卡,已经50年了,”马歇尔说,“从技术角度来说,徕卡镜头的清晰度是无以伦比的。
”工程师桌上还未进行量产的徕卡S2相机。
S2是专为专业摄影师设计的大幅照相机,拥有一枚3750万像素的CCD传感器,大小达30X45mm(比普通35毫米相机的24X36mm传感器大出56%)。
它的售价高达22000美元,这注定它只是少数人的专享。
徕卡产品交流部门主管拉尔夫·哈格诺埃(Ralph Hagenauer)在徕卡总部的大厅中查看整个徕卡相机家族。
徕卡的总裁经常援引公司的长久历史,把最新产品看成徕卡百年研发积淀的子孙后代,极具纪念意义的原型徕卡就是这一切的发端。
原型徕卡由徕卡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于1913年研发,它是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照相机,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大量生产。
随后,徕卡有了其它的重要技术进步,包括自动对焦,尽管这项技术在早早地就卖给了美能达。
和其他M系列的忠实拥趸一样,马歇尔认为它的测距仪控制简直就是“第二天性”,他还补充到,“我和它密不可分,它中有我,我中有它。
”金·里奇科米是一位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摄影记者。
他认为测距仪比自动对焦要快。
“只要我看到了东西,我只能容忍很短的对焦时间。
”和用户的认同一样,徕卡相机润物细无声的魅力也是徕卡成功的关键:许多人说在熟悉了徕卡相机之后,它就像消失了一样,摄影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自由地取景。
它们看上去就像巨大的镇咳药片,但是这些玻璃毛坯最后会被研磨和抛光为徕卡的21毫米f/1.4镜头。
徕卡根据玻璃的纯度、可用性和价格,向全球各地的主要玻璃生产商进行采购。
徕卡索姆斯工厂使用的大部分生产设备都是按照徕卡的规格定制的,并且通常采用了公司高度保密的专利工艺。
但是徕卡也有自己的痛处。
马歇尔和其他一些人士指出,因价格过高,初学者对旁轴系可望而不可及。
2006年,第一个数码家族成员M8上市了,售价为4800美元,且不含镜头,这对任何摄影者来说都是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昂贵的MSRP,M8也没有采用全画幅传感器,这一点甚至让徕卡的资深粉丝重新考虑购买。
“现在形势太坏了,”最近卖掉徕卡的科曼齐(Komenich)说道,“他们损失了许多像我这样拥有小传感器的用户。
”M8也因一些小技术出现差错而饱受非议,比如对红外线的过度敏感而导致图像黑色部分偏紫。
许多用户反应M8的快门声音太大,这使一向以徕卡静音、低调为荣的用户失望。
徕卡马上为不满的M8用户提供滤镜,以解决色差问题,但是直到2008年徕卡才解决了部分技术问题。
在电脑控制磨床上的天然玻璃,将 徕卡镜头打磨误差在1/2000个毫米, 被用来制作徕卡21mm f/1.4镜头。
比人类头发细1000倍。
镜头生产阶段,一个技师正在监控一排抛光机徕卡一般得等待多年,才会继续发布M 系列新品,但是在数码时代,其它市场却在发生巨变。
科曼齐指出,作为专业摄影师,跟上潮流是关键。
“图片社对图片尺寸要求不大”,但归咎于其小的传感器,“M8因画幅不够而对摄影师失去吸引力。
但其它相机却能够灵活应对市场供求。
”2008年9月上市的徕卡M8.2,配备了较静音的快门和全自动模式。
一排排经过粗磨和打光工序的玻璃,正在等待检验是否能成为合格的徕卡镜头。
上图中的电脑显示了光通过镜头的过程。
技师能够从各个角度熟练控制镜头来检查光传导并判断镜头表面是否需要更多打光。
随着M9的上市,徕卡希望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并赢回部分专业用户市场。
虽然M9拥有18M 像素、全画幅传感器,达到了图片社的标准,但是7,000美元的单机售价(不含镜头)依然叫人乍舌不已。
徕卡仍寄希望于其富有传奇色彩的手工技艺能吸引客户。
徕卡镜头视型号不同,覆盖最多达43种涂层。
镜头被置于满是雾状涂料的烤炉中烘烤。
每一层都被用于提高图像质量,矫正色差和其它误差。
尽管徕卡努力提取最纯的玻璃,但没有原料是无瑕疵的。
据徕卡的厄尔哈特(Erhardt)称,“每个镜头,每块玻璃,都是唯一的,我们只是保证最终结果在同一水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