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家的公益伦理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399.16 KB
- 文档页数:6
墨家伦理思想墨家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它发端于尧舜禹,流传于商鞅变法时期,极盛于战国时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伦理思想要属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了。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与儒家创始人孔子齐名,史称“孔墨”。
他曾经游说列国,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得到实行他政治主张的国家。
由于战乱不断,他晚年在魏国居住,并创办了自己的学派-----墨家学派。
墨子生前周游各诸侯国,进行过广泛的社会政治活动,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但他终身未能踏入仕途。
墨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多保留在墨家的典籍中,《墨子》一书收集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五十多篇,成为后世研究墨家的重要资料。
1、孝道。
墨子把孝敬父母看作是天下最为崇高的品德。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就是禽兽不如的人;反过来,对父母不孝敬的人则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
他认为“人生有三年,而父母生之;天下无不爱其亲者”。
在《兼爱》一文中,他将父母比喻成太阳,认为太阳会发光,可以给万物带来温暖。
而儿女们只不过是太阳的光辉。
所以,他鼓励人们努力学习,超越父母。
2、仁义。
2、父子关系。
墨子反对父子相隐。
他认为,天下的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儿女抚养成人,使他们长大后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可是,在现实中,由于条件所限,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远远低于那些不在自己身边的儿女。
所以,即使父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揭露了自己儿女的罪行,也不应该感到内疚,因为这是“天下之通义”。
3、兄弟关系。
墨子认为,一个人不管他多么贫困,多么卑微,如果有兄弟,都要互相扶持。
否则,这个家庭就不会兴旺起来。
在《节用》一文中,他强调君子的责任就是要和别人一起去节约,因为君子必须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帮助别人。
他还提出,君子不仅要关心自己的衣食,更要关注别人的饥寒冷暖。
4、男女之别。
墨子认为,妇女虽然处于从属的位置,却拥有独立的人格。
她们也应当受到尊重,丈夫应该像对待普通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妻子,不能够随意侮辱或虐待她们。
墨子,名瞿,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是晚于孔子的一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家,其创立的墨学与当时孔子的儒学并称为“儒墨显学”。
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这些个体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地位高于奴隶,但也要受奴隶主的盘剥。
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
墨家与儒家最大的对立在于,墨家倡导的是兼爱,儒家提倡的是交别。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
这是墨子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普遍的伦理原则。
墨子的兼爱是用来反对交别的。
他认为别是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别不仅是指亲疏、厚薄的差别,也指不同阶层利益的对立,也就是只爱己、利己而不爱人,是一种典型的自利观。
所以,与此相反,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主张兼爱代替“别相恶,交相贼”。
兼与别相反,是要人视人如己“为彼犹为己。
”这一主张,最直接的就是反对了儒家的自利观,其次也是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反对。
墨家的兼爱是要在不废除宗法制度的前提下,保留原有的阶级状态只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方针即可实行兼爱。
显然,在没有抛弃原有的政治经济的条件下,奢望改变人们的行为就达到爱人如己,这显然就是一种理想状态。
企图靠人们的道德力量改造社会思想,无疑是唯心主义的道德决定论。
讲利,却又离开社会现实的利害关系,于是这样的利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中之月了。
而且,墨子兼爱的可行性论证一是靠天志的神秘力量和君主的政治权威,一是靠“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对等互报原则,这显然是不可靠的。
墨子一方面想着实现自身的利益,但主观上却是出于为他人的动机,这样,利己行为的动机和利他行为准则相结合,其实质是调和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冲突。
墨子有关义利关系的观点是贵义尚利。
他认为凡是符合于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反之则为不义。
利人就是要“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的行义就是为了利人、利天下。
所以一切行为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就在于行为本身对于他人和天下产生的是利还是害。
墨子的兼爱思想内涵“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兼爱以天志为源头,引导出天爱万物,养万物,包容万物。
得出人也该爱万物,养万物,包容万物。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是墨家的最高社会理想。
《墨子》认为,人民不但要求生存和温饱,而且要求子女繁庶和幸福。
但是当时的许多统治者,对内使人民劳苦,剥削人民很厉害,使无数人民饿死冻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兼并别国土地,使无数人民病死战死。
这些统治者又极端荒淫,霸占了成千上百的青年妇女,使天下许多男子不能结婚。
政治上交相作恶的混乱局面,即强者劫掠弱者,众者凌暴寡者,诈者欺骗愚者,贵者傲视贱者,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
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大害,兴起天下的大利呢?《墨子》指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倡“兼爱”。
兼爱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所谓兼爱,即人与人之间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和身份等级的贵贱,都应普遍地、平等地相爱互助。
对待别人的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
《墨子》在道德观上十分重视“兼”,“兼”在墨家那里是个崇高的美称,它把合乎兼爱原则的国君叫作“兼君”,合乎兼爱原则的士叫作“兼士”。
与“兼”相对立的是“别”,“别”在墨家那里是个极大的贬词,不合乎兼爱原则的,便叫“别君”域“别士”。
同样,《墨子》也把儒家主张的“爱有差别”的观念称作“别爱”,认为儒家主张的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程度的爱,仿佛用火救火一样,只会加剧社会混乱,而兼爱则相当于以水救火,有助于治理社会混乱。
《墨子》把兼爱看成是圣王之道,把追求“兼”除去“别”作为改造社会的总纲领。
墨子墨家思想解析墨子,又称墨子学派,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之一,其哲学思想被称为墨家思想。
墨子思想以兼爱为核心,强调仁爱和和平,提倡克己奉公、谦虚宽容的道德行为。
本文将对墨子墨家思想进行解析,从墨子的生平与思想出发,阐述其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人文思想的影响。
墨子,名翟,字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据《史记》记载,他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墨阳县,后来以墨子之称广为流传。
墨子学派的创立,与社会动荡和战乱密切相关。
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战争频繁,人民生活艰难。
墨子饱受战争之苦,深感战乱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他深入思考如何实现社会和平与安定。
墨子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主张"以兼人之爱故免人之爱",即通过广泛的关爱和互助来达到社会和谐与安定。
他认为兼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并强调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于整体的利益。
墨子坚持认为,没有人民的福祉就没有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墨子主张以公正和仁爱为原则,推动社会的和平与进步。
墨子学派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墨子著作《墨子》中。
《墨子》是墨子学派集体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七十二篇,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伦理、宗教等方面。
其中,墨子对"非攻"提出了专门的论述。
"非攻"主张不攻打外国、不侵略他国、不扩张领土,以和平共处为原则。
墨子认为,强权争斗只会导致血腥的战争,而应该以智慧与友爱来化解冲突,推动和平的发展。
墨子的"非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应用。
他的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
墨子的思想对后代儒家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总之,墨子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强调仁爱、和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的"非攻"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注入了和平共处和互谅互让的理念。
墨家“道技合⼀”伦理思想(3)相关推荐墨家“道技合⼀”伦理思想 墨⼦把义利统⼀观贯彻到技术领域,提出的技术功利主义的主张。
墨⼦的技术功利主义主要体现在下述两段话: 《鲁问》:“公输⼦削⽵⽊以为鹊,成⽽飞之,三⽇不下,公输⼦⾃以为⾄巧。
⼦墨⼦谓公输⼦⽇:⼦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
须臾刈三⼨之⽊,⽽任五⼗⽯之重。
故所为功,利于⼈谓之巧,不利于⼈谓之拙。
” 《韩⾮⼦·外储说左上》:“墨⼦为⽊鸢三年⽽成,蜚⼀⽇⽽败。
弟⼦⽇:先⽣之巧⾄能使⽊鸢飞。
墨⼦⽇:不如为车鞔之巧也,⽤咫长之,不费⼀朝之事,⽽引三⼗⽯之任,致远⼒多,久于岁数。
今我为鸢,三年成,蜚⼀⽇⽽败。
惠⼦闻之⽇:墨⼦⼤巧,巧为鞔,拙为鸢。
” 从上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墨⼦的技术功利主义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从质上看,“利⼈”是衡量技术“巧”与“拙”的标准。
即合乎民利的技术就是善的,不合乎⼈民利益的技术就是恶的。
第⼆,从量上看,“利⼈”的多少和“利⼈”的久暂是衡量技术“⼤巧”还是⼤“拙”的标准。
“不费⼀朝之事,⽽引三⼗⽯之任,致远⼒多,久于岁数”的技术是“⼤巧”,⽽“三年⽽成,蜚⼀⽇⽽败”的技术是⼤“拙”。
第三,凡是“利⼈…‘利天下”的技术就是“义”,凡是不“利⼈”、不“利天下”的技术就是不“义”。
这⾥我们可以从墨⼦的科技实践中得到验证。
墨⼦及其后学的科技实践是围绕‘义’这⼀核⼼来进⾏的。
其努⼒的趋向就是实现‘义’这⼀功利性的⽬标。
墨⼦科学研究和实践是他的‘义’的思想在科技领域的投射和外化。
墨⼦提出以“利”作为技术的价值标准,同时⼜对技术以“义”的价值规定,这在理论上具有较⼤的合理性。
⼀⽅⾯,墨⼦虽然承认技术的功利性,但是没有把技术的价值标准归于个⼈利益的满⾜,⽽是给了“利⼈”、“利天下”的⽬的和功效。
这种价值观,与西⽅技术功利主义往往把利⼰视为技术⽬的,⽽利⼈只是达此⽬的的⼿段的观点⼤相异趣。
另⼀⽅⾯,墨⼦在肯定技术功利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道德原则的作⽤,⽽是充分肯定了道德原则对技术的规范作⽤。
《墨子》伦理思想简介
墨翟(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在当时并称“显学”。
《墨子》一书是其弟子们根据他平时讲学的内容编纂而成,全书五十四篇,全面地记述了墨家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墨子的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十大伦理主张:兼爱(爱人如爱己,爱别国如爱本国)、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相处)、尚贤(惟才是用,惟贤是用,反对任人唯亲)、尚同(崇尚国家统一)、节用(反对奢侈生活,提倡俭朴节约)、节葬(反对儒家当时主张的文丧厚葬的礼俗)、无志(认为天有意志,君王违天意就会受到惩罚)、明鬼(认为鬼神能够赏罚分明)、非乐(反对沉溺于音色之中)、非命(反对命定说,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繁荣复杂,其中墨家思想作为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等其他思想流派,并以其特有的观点和主张脱颖而出。
本文将深入探讨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体系。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非攻。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排除仇恨和战争。
墨子主张人们要具体实践“兼爱”,即将爱扩展至全人类,消除种族、国家、社会等各种界限,实现人类间真正的和平与团结。
兼爱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墨子对于人性的积极评价,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善良的,只需要在社会环境的引导下实践兼爱,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墨子还提出了非攻的思想。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并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他强调道义的力量,认为强国应该为弱国提供帮助,通过互助与合作实现和平的共荣。
非攻思想的提出,为反对强权霸道、实现社会公平和全球和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墨家思想还关注实践和技术创新。
墨子主张行动和实践是认识世界的途径,并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
墨子批判了儒家的空谈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对机械制造、农具改进等方面的技术发明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墨子提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在实践中追求短板补齐,实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墨家思想还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子主张以德治国,强调统治者应该宽仁厚德,节俭廉洁,用德行来带领人民。
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属于具备智慧和品德的人,并主张贤德者应该担任国家重要职位。
墨子反对奢侈享乐与社会不平等,呼吁减少税收、限制官僚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家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实体或哲学体系,但它的思想理念和观点在古代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道德伦理观念和文化传统,并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中国伦理思想·兼爱””观的公益慈善伦理意蕴墨家“兼爱陈东利[摘要]墨家的“兼爱”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公益慈善伦理意蕴。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兼相爱”的公益慈善伦理理念,强调应当不分强弱、众寡、贫富、智愚地爱所有的人,尤其是对那些处于弱势地位、身处困境之人施以援手、进行救助,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二是“交相利”的公益慈善伦理实践模式,认为“兼相爱”的伦理理念需通过“交相利”来落到实处,“兼而爱之”即“从而利之”。
这就是说,“兼相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感情上,而应当体现在“利”上,即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互帮互助来体现。
蕴含在墨家“兼爱”观中的这些公益慈善伦理思想,对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和推进公益慈善伦理建设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家;“兼爱”观;公益慈善伦理意蕴[作者简介]陈东利,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分配制度就必须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1](47)。
而要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就必须大力推进公益慈善伦理文化建设,唯有如此才能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伦理指导和价值支撑。
应如何推进公益慈善伦理文化建设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五条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5)这就为我们推进公益慈善伦理文化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公益慈善伦理文化建设虽然得从各个层面着手,但从中华传统公益慈善伦理文化中吸取思想营养和伦理智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不可或缺并应予以高度重视的环节或方面。
墨家“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摘要】墨家“兼爱”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提出的一种价值观,主张广泛的爱和关爱,强调人们应该以仁爱和公正来对待他人。
这一思想的内涵包括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和包容等。
墨家“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密切,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思想支持。
在当今社会建设中,继承和发扬墨家“兼爱”思想,将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
墨家“兼爱”思想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在实际行动中得到贯彻。
墨家“兼爱”思想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是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值得我们在社会建设中认真对待和运用。
【关键词】墨家,兼爱思想,和谐社会构建,内涵,特点,关系,启示,社会构建,重要思想支持,理念,发扬,当今社会建设1. 引言1.1 墨家“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墨家“兼爱”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之一,提倡“以爱为本,以和为贵”,倡导“兼爱”、“非攻”、“节用”、“尚同”等思想,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定。
墨家认为,人类社会应该摒弃战争与冲突,以爱和同情作为基础,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和谐与共存。
墨家所倡导的“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密不可分。
和谐社会需要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而“兼爱”思想正是强调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爱和尊重。
只有在全社会普遍推崇“兼爱”理念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家“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当代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弘扬“兼爱”、“和谐”等传统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共赢。
墨家“兼爱”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值得我们深入传承与发扬。
2. 正文2.1 墨家“兼爱”思想的提出墨家“兼爱”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国。
墨子(墨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兼爱”思想,认为爱应该包容所有人,无论贵贱贤愚,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爱。
总结评述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派,提出了和谐、兼爱、非攻、节俭等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约公元前470-约公元前390)创立。
墨子出生在宋国,是一位聪明才智、善于思考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活动家。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
他反对诸侯之间的战争和争斗,主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实现和平共处。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从兼容并包、无私奉献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人的利益,努力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
墨子提出的兼爱观念被后来的儒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还反对攻击和战争。
他主张“非攻”原则,认为战争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破坏和伤亡。
他主张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理念,通过说服和劝导,成功地阻止了几场战争的爆发。
墨子还强调节俭与廉洁,他认为人们应该过节俭的生活,以避免浪费和贪婪。
墨子反对奢侈和享乐主义,主张勤俭持家,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兼爱理念成为后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风气的形成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子的非攻原则也被后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借鉴,成为和平外交和战略思维的重要参考。
墨子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和争议。
他的兼爱观念在实践中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无法解决各种纷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也偏离了现实的社会和政治现实,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
总之,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派,强调和谐、兼爱、非攻、节俭等理念。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儒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思维和行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尽管墨家思想也面临一些批评和争议,但它的核心理念依然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墨子也因其对社会和人民的奉献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伟大人物。
论墨家的功利主义伦理观墨家的功利主义伦理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思想在当代社会主义的伦理、市场经济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试图在探讨墨家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基础上,对其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超越阶级的兼爱思想和着眼天下的人生理想,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兼爱思想的内在矛盾以及乌托邦式的政治理想。
标签:兼爱;义利合一;合理性;局限性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最崇尚功利、同时也敢于直言功利的一派,这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
如马振铎认为墨家的“伦理学说实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目的论”,这显然跟墨家学说中大量地使用“中国家百姓之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务求兴天下之利”一类言辞有直接关系。
因此,本文试图在探讨墨家功利主义伦理观思想产生的基础上,对其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为探寻其当代价值奠定深刻的理论渊源。
一、墨家功利主义伦理观的主要思想概述(一)墨家功利主义伦理观的产生背景1.政治经济背景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时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环境中,整个社会都发生着本质性的变化。
在经济方面,随着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牛耕的推广,使得荒地被大量开垦,这些新的土地成为诸侯和卿大夫的私田,同时各诸侯还在不断夺取田地,把它们据为私有财产。
私有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私利”之心。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斗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国家兼并战争成为主要内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阶级出身的“士”纷纷强调“实用”,对“利”的关注契合了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士阶层逐渐扩大起来。
2.思想背景为了适应私有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的“义利之争”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潮。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诸侯割据、争霸不断,国家、社稷、君主的生死存亡是最大的利害关系,而争霸的现实使利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观念嵌入人们的头脑之中。
虽然在当时,儒家思想仍有一席之地,但儒家强调的“重义轻利”却已不适应当时社会强调“利”的实现的背景环境,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功利主义伦理观则恰恰符合了时代的主题。
墨子「兼愛」思想之倫理學建構東吳大學哲學系李賢中一、墨子「兼愛」思想之內涵墨家兼愛思想的提出,有其解決現實問題的考量,墨子觀察當時產生各種社會亂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不相愛」。
他說:「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聖人以治天下之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之所自起?起不相愛。
」《墨子˙兼愛》又說:「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
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
」《墨子˙兼愛》墨子在找出了社會弊病的亂源:「不相愛」之後。
並且強調單只是找出問題的癥結是不夠的,必須要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方案也就是「兼愛」。
他說:「非人者必有以易之。
若非人而無以易之,譬之猶如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其說將必無可受。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
《墨子˙兼愛下》什麼是「兼」?從字源意義上來看,在金文中,「兼」字像手持二禾,是一個會意字。
許慎《說文解字》釋「兼」為「並也,又從持秝,兼持二禾」。
引申為同時涉及幾種事物,而不專於其中之一;或由各部分會成一整體,此整體即「兼」,而各部分是平等的,為「體」。
因此,「兼愛」的意義也就是整體的愛、平等的愛。
再由墨學文獻來看,<經上>:「體,分於兼也」。
<經說上>:「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兼」就是整體,「體」則為部分,又如<經上>:「損,偏去也。
」<經說上>:「偏去也者,兼之體也。
」墨家的「兼愛」是對人類整體之愛。
<大取>:「愛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世之人也。
」1眾世與寡世乃就廣狹而言,亦即「兼愛」的範圍無論大區域或小區域的人1原文作「愛眾眾世,與愛寡世相若,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從孫詒讓校改。
見孫詒讓著《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76年3月),頁371。
墨子尊重人性的伦理哲学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墨翟,战国时期中国伦理学家、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的伦理哲学强调人性的重要性,倡导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以及实践和平与爱的原则。
在他看来,人性的伟大在于实施仁爱和公正,使社会能够和谐共处。
本文将深入探讨墨子尊重人性的伦理哲学及其在社会中的意义。
墨子的伦理哲学体现了对人性尊重的要求,他强调以仁爱待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行为。
墨子认为,人的天性倾向于仁爱和善良,只有遵循道德准则、尊重和关爱他人,才能体现人的内在价值。
他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论其社会地位、贫富差异或其他背景,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待遇。
墨子提出了利他主义的思想,强调个体行为应该根据对他人的利益和幸福的考虑来评判。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利他的品德,摒弃利己主义的行为。
在墨子看来,只有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幸福,社会才能变得和谐与稳定。
墨子强调公正的原则。
他主张用公正和平等的标准对待他人,无论其种族、地位、贫富等,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
他反对一切片面的偏见,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在实践中,墨子关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通过倡导非攻、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来促进社会的和平发展。
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只有通过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平。
墨子的伦理哲学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精神,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
在政治和社会的层面上,墨子的公正原则依然是社会进步和平等的基石。
在个人生活中,墨子的伦理哲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和关爱他人,塑造积极正面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区。
此外,墨子的利他主义原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忽视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只有在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综上所述,墨子尊重人性的伦理哲学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他的道德准则和原则依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