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12.40 KB
- 文档页数:3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基本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疾病特点为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病因复杂、病理类型多样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炎的属于中医“肾风”、“水肿”、“血尿”、“尿浊”“腰痛”、“虚劳”等范围。
慢性肾炎在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原发病因中 CGN 为 64.1%,占据首位[1]。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遵循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应用多种治疗方法结合西医先进的诊疗手段,显示出一定优势。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综述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作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始发机制已得到普遍认可,近年来非免疫机制导致的 CGN 也得到发展,以下分别从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两面阐述 CGN 的发病机制。
1.1. 免疫机制体液免疫: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原位免疫复合物(IC)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内容。
循环免疫复合物能激活补体、诱导炎症介质等导致疾病的发生。
原位免疫复合物可以使炎症反应更为严重。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 T 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T 细胞可直接损伤肾小球,或使炎症反应不断扩大。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够引起肾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细胞因子:目前研究的促炎细胞因子主要IL-1(白细胞介素-1)、IL-6(interleukin-6 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等。
可以改变肾脏的血流动力学,诱导 VEC(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导致炎性细胞的浸润在系膜区,促进 MC 增生,造成肾小球的直接和间接损伤[2]。
1.2 非免疫机制凝血障碍:CGN 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VEC 遭到破坏,由原来的抗凝血功能转而发挥促凝血作用,凝血纤溶系统平衡被打破[3],增加相关抗原物质沉积在肾小球参与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体内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减少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治疗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肾炎主要是因为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进展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优势。
综合近几年的文献,其治疗方式除辨证论治外,还有对症治疗、主方加减治疗、中成药治疗、单味中药治疗及内外治结合治疗,临床上均取得满意疗效。
但目前大多数文献仅是一般临床经验总结,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研究。
因此,今后应进行客观化评估筛选,开展相关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及规范的临床观察。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dvantages in treating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s in recent years,the therapeutic methods of TCM include not onl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but also symptomatic treatment,modification of the chief prescriptions,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single Chinese herb,and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which all have achieved some remarkable effects. However,the majority of articles were abou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which lack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Therefore,the results of relative researches should be under objective evaluation.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n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and standardized clinical observation need to be carried out in the future.Key words: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TCM treatment;review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是一组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临床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为基本表现,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治法探析摘要:慢性肾炎血尿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常常迁延难愈,严重时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
西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中医认为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不同医家治疗此病也是各抒己见、百花争鸣,中医药在消减血尿、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临床治疗中,笔者通过辨证论治配合中医特色疗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慢性肾炎;血尿;中医治法血尿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挤压,使红细胞发生形态学的改变而致[1]。
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提出明确的认识,认为导致病程慢性化的机制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也占有重要作用[2]。
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自由基损伤、免疫功能紊乱、血流改变等相关[3]。
对于慢性肾炎血尿的治疗也尚无肯定且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多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为主。
而中医药在消减血尿、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也已经成为临床发展趋势。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肾病工作多年,兹将个人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些许认识总结于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多将此病归属于“尿血”、“溺血”、“溲血”等病范畴,属七大血证之一。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气厥论篇》中所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古代医家认为其病因以热为多,发病部位在下焦,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提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历代医家治疗本病,八纲辨证亦多从热、虚、里论治,脏腑辨证则多以肾、膀胱、心、脾、肝、肺论治,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其病机特点。
临证中,我们发现,该病之病因可有内外之分,外因多为感受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内因常为七情、饮食、劳倦诸因干扰。
其病位在肾与膀胱,但可涉及肝心脾肺等五脏六腑。
其病机不外气不摄血与血热妄行两类,气不摄血多由脾肾固摄无权而精血下泄所致;血热又当分虚实,实热多为外感或内有蕴热所致脉络损伤,血溢脉外;虚热多为阴虚火旺,灼伤血络。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临床体会引言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其中血尿是其主要症状之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临床实践,探讨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中的应用和体会。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理论基础2.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慢性肾炎血尿的发生与肾气不足、湿热内蕴、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治疗上应以补肾固本、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2.2 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临床资料3.1 一般资料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慢性肾炎血尿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5岁。
3.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并有明确的血尿表现。
3.3 治疗方法患者均采用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结果,分别给予补肾固本、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不同方剂。
临床体会4.1 补肾固本法的应用补肾固本法在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中占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通过补肾固本,可以增强肾脏的自身修复能力,减轻血尿症状。
4.2 清热利湿法的应用对于湿热内蕴型的慢性肾炎血尿患者,清热利湿法能有效缓解症状。
常用的方剂有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等。
4.3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减轻血尿症状。
4.4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个体化治疗对于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5.1 疗效评价经过3个月的治疗,50例患者中,痊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
5.2 症状改善治疗后,患者的血尿症状明显改善,肾功能指标也有所好转。
5.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病,西医效果欠佳,中医采用辨证论治,单方验方,穴位注射,针灸推拿等疗法,疗效显著,但研究设计方案多不规范,无严格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仍须深入研究。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风邪外袭湿浊内蕴辨证分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其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本病与中医学的“石水”相似,可归属于“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范畴。
从近代有关专家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和其他疗法等方面予以归纳整理,报告如下。
1 病因机理乐才文[1]认为慢性肾炎实属本虚标实: 肾虚为本,首当补益。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宜藏而不宜泄,所以慢性肾炎的证候特征多以虚为主。
其认为病久多耗气伤阴,主张养阴益气,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益气药物;湿热为标,注重清利,兼顾养阴。
《素问·逆调论》云: “肾者水脏,主津液”,然慢性肾炎以肾虚为本,严重影响了肾脏的气化蒸腾作用,肾气亏虚,无力行水致津液停滞,而湿邪蕴久生热,湿热互结,下注膀胱,从而引起排尿的改变。
因此在治法上其注重清热利湿,方药以四妙散为基础,临证加减。
刘明[2]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
正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之虚,而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
邪实是指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可分为湿、热、毒、瘀四种。
若湿热壅于腰部,筋脉弛缓,经气不通,可致腰痛。
若热邪盛于下焦,脉络受损,血渗膀胱,可致血尿。
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又常因风邪外袭,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损伤肺脾肾三脏功能所致,这是因邪实而致虚。
同时,根据水与血不可分割的关系,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
杨霓芝[3]认为,外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诱因。
外感之邪伤及脏腑,以致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基本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疾病特点为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病因复杂、病理类型多样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炎的属于中医“肾风”、“水肿”、“血尿”、“尿浊”“腰痛”、“虚劳”等范围。
慢性肾炎在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原发病因中 CGN 为 64.1%,占据首位[1]。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遵循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应用多种治疗方法结合西医先进的诊疗手段,显示出一定优势。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综述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作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始发机制已得到普遍认可,近年来非免疫机制导致的 CGN 也得到发展,以下分别从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两面阐述 CGN 的发病机制。
1.1. 免疫机制体液免疫: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原位免疫复合物(IC)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内容。
循环免疫复合物能激活补体、诱导炎症介质等导致疾病的发生。
原位免疫复合物可以使炎症反应更为严重。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 T 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T 细胞可直接损伤肾小球,或使炎症反应不断扩大。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够引起肾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细胞因子:目前研究的促炎细胞因子主要IL-1(白细胞介素-1)、IL-6(interleukin-6 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等。
可以改变肾脏的血流动力学,诱导 VEC(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导致炎性细胞的浸润在系膜区,促进 MC 增生,造成肾小球的直接和间接损伤[2]。
1.2 非免疫机制凝血障碍:CGN 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VEC 遭到破坏,由原来的抗凝血功能转而发挥促凝血作用,凝血纤溶系统平衡被打破[3],增加相关抗原物质沉积在肾小球参与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体内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减少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治疗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肾炎主要是因为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标签: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简称慢性肾炎。
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迁延,病变缓慢持续进展,最终至慢性肾功能衰竭[1]。
慢性肾炎根据其临床表现,辨病属于中医的“虚劳”、“水肿”、“腰痛”、“血尿”等范畴,主要病因为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多方面的失调。
中医学在《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热在下焦者,则尿血。
”又名溺血、溲血,如《素问·气厥论》有:“胞移热于膀肤,则癃,溺血。
”中医近年对其颇有研究,从对病因病机的認识,到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都有大量的文献报导,现综述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中虽无CGN的病名,但从其病程经过及临床证候特点来看,该病属于祖国医学风水、肾水、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
李碧[2]认为脾肾亏虚为慢性肾炎病机之本,由于本虚,又易招致外邪,并可产生水湿、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王永钧[3]认为其病因缘由风湿之邪侵肾。
风湿来源有内外两途经:由外而至者,以往都有风、湿、热邪侵袭肺、皮肤、肠道的病史,以后热邪虽去,但风湿余邪未能尽除,继而乘虚内扰于肾;或由内而生者,多因三焦气涩,脉道郁闭。
或肝阴(血)不足,或脾运不及或肾气亏虚所致,但总因内外因互动者居多。
刘明[4]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症。
正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之虚。
而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
邪实是指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可分为湿、热、毒、瘀四种。
叶任高[5]认为血瘀是本病持续发展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重要原因。
三草止血汤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慢性肾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糖尿病、高血压导致的慢性肾脏病变,常伴有肾病综合征,肾脏进行性疾病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等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肾小管功能障碍。
肾性血尿是慢性肾炎综合征的一个常见表现,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
三草止血汤是一味中药药方,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的功效,被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已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本文针对三草止血汤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本次临床观察选取了20例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
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岁。
入组前,患者均出现肾性血尿症状,经检查发现肌酐、尿酸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患者均符合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的诊断标准,排除了其他肾脏疾病和合并症。
二、治疗方法治疗采用三草止血汤,具体处方为生地、鲜苦参、鲜地榆各30克,共煎汤服,每日1剂,连服10天为1个疗程。
观察期间,患者均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同时限制盐分摄入,提倡多饮水。
三、观察指标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包括肾性血尿的程度、水肿、高血压等情况。
同时观察肌酐、尿酸、尿常规、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价治疗效果。
四、观察结果在连续两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到患者的肾性血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其中14例患者肾性血尿症状完全消失,6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与此患者的肌酐、尿酸等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肌酐、尿酸水平均有所下降,尿常规指标也有所调整。
临床症状方面,患者的水肿、高血压等情况也明显减轻。
五、安全性评价在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三草止血汤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说明其在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方面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09-01T14:45:37.5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刘晓艳[导读] 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反复血尿能减轻血尿和提高临床治愈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反复血尿的疗效。
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2例以中药辨证施治;对照组32例予西药常规治疗。
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组32例中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 38%;对照组32例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2. 50%。
两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
结论: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反复血尿能减轻血尿和提高临床治愈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脏选择性滤过屏障受损,异常数量红细胞由肾灌注血液流失到尿液中形成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中段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高倍视野下,红细胞达到或大于 3 个可诊断为血尿。
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与肾脏病变的活动性损害相关,其治疗现仍为医学界一大难题。
中医近年对其颇有研究,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到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都有大量的文献报导,现综述如下。
西医学研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已有研究表明,它不是单一的病因或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是肾小球病理炎症活动的外在表现,其发生与免疫介导性炎症有关。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64 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红血球流失,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31~71岁;病理诊断为LGA肾病18例,非LGA系膜增生性肾炎4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1例,膜增殖性肾炎1例,未行肾脏穿刺者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