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制度化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教师流动实施方案引言概述:教师流动是指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调动或交流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
教师流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可以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为了有效实施教师流动,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实施方案。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教师流动实施方案。
一、流动范围1.1 地区内流动:教师可以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进行流动,以满足地区内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
1.2 跨地区流动:教师可以在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进行流动,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互补和跨地区教育发展的均衡。
1.3 国际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活动,拓宽教育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二、流动机制2.1 自愿申请: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主动申请流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和安排。
2.2 学校协商:学校之间可以通过协商达成流动安排,包括教师交换、共享资源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2.3 政府引导: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等方式,推动教师流动的开展,提供流动平台和保障。
三、流动条件3.1 教师资质: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教师资质和教学能力,确保流动后能够胜任新的教学任务。
3.2 工作年限:教师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内才能申请流动,以避免新教师流动频繁导致教育稳定性的问题。
3.3 教学成绩:教师需要在原学校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以确保流动后能够给新学校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流动评估4.1 效果评估:流动后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学习成绩、教学质量等指标,以评估流动的效果。
4.2 教师评价:学校可以对流动教师进行评价,包括教学能力、师德表现等方面,为流动教师提供反馈和改进的机会。
4.3 学生评价:学生对流动教师的评价也是评估流动效果的重要指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师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流动激励5.1 职称晋升:教师在流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可以获得相应的职称晋升机会,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流动。
教师流动政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教师流动政策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的梳理,首先界定相关概念,然后从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政策文本的缺陷、教师交流政策的制约因素、完善教师流动政策的策略四方面展开,概括了国内研究现状。
最后指出国内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教师流动;教师流动政策;文献分析一、概念界定(一)教师流动本文的教师流动是建立在强制性基础上的教师性流动,主要指中小学教育系统内教师的校际间流动,即一名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几年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安排他轮换流动到其他学校任教,特别是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交替轮换流动。
其着眼点主要是力图解决目前教师单向上位流动及校际师资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
(二)教师流动政策本文中,教师流动政策实质上是指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分配的规制,是基于维系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基础上的公共契约,是指政府以政策、法规等文件设定的为规划教师有序、合理流动的一系列的规范规则体系。
它包括国家、政府在教师流动过程中的政策规划和引导,教师流动过程中如何布局,质量如何保证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一)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总结各家之言,教师流动政策在执行中存在以下问题:1.相关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交流政策的执行遭遇梗阻首先,县教育局迫于上级行政命令,在推行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时走形式主义,存在实践操作乏力、后续监督无力等现象。
然后,部分支教学校对一些政策规定敷衍交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部分学校可能将不合格或是无编制、落聘的教师派往交流学校,把选派交流教师当作“扔包袱”的机会。
其次,部分支教教师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使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岗不敬业、支教不支招、优越不优势等现象,给农村学校及教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最后,学校、教师、家长形成的人际关系网阻碍教师流动政策的执行。
2.教师交流的形式化倾向,后续监督评价体制乏力各个省级教育行政单位在评估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情况时,常常以是否制定了相应的下位政策、有多少教师参与了交流、交流时间的长短等表面现象作为考核标准,而对地方政府专项经费的落实情况、农村薄弱学校的实际需求、城乡交流的实际效益等实质性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并缺少具体的评估办法,还没有形成我国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保障机制,难以避免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政策形式化倾向。
小学教师流动制度范本教师是培养我国未来的人才的重要角色之一,而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最初接触的教育者,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小学教师流动制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教师的流动性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教学活动,而且也可能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小学教师流动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应该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公平公正是任何一个制度的基石,对于小学教师流动制度来说也是如此。
在小学教师流动过程中,应该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等因素。
而不仅仅是通过几次简单的考核就决定教师去留。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教师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也才能受益于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其次,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应该注重教师的发展。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发展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教师流动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
要为教师提供多样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此外,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促进他们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另外,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小学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小学教师流动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服务。
只有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小学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建立一套完善的小学教师流动制度既是对小学教师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现状及其对策摘要:教师作为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得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与效果直接受其流动的影响。
教师均衡流动可适度消除这些弊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师均衡流动;研究状况;实际状况;对策一、教师均衡流动的概念和意义1.教师均衡流动的概念教师均衡流动是借鉴国外经验的本土化产物,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满足教师个体发展需要,促进教育公平,由政府、教育部门或学校举办的教师合理化流动活动。
首先,它是由政府、教育部门或学校举办,教师为执行主体;其次,它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和满足教师个体发展需求为目标,再次,相对稳定的时期有利于教师均衡流动活动的发展进行。
2.教师均衡流动的意义2.1教师均衡流动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教师流动是教师个体追求工作效率最优化,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性决策。
有学者认为: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发挥,需其工作岗位与自身志向、兴趣符合度高的条件方能人尽其才。
2.2教师均衡流动是优化师资结构的重要手段教师流动是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有选择地挑选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师间的竞争机制,使教师自身在优胜劣汰中积极主动学习,组建合理优化的教师队伍。
2.3教师均衡流动是增强学校活力的重要保障学校是开放、包容、积极的,而不是一个孤立、静止、封闭的地方。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均衡的教师流动状态,使得学校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功能和活力得到及时的补给。
二、我国教师均衡流动意向的研究状况1.论文类随着教育均衡理念的深入,师资均衡是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教师流动”、“教师流失”、“教师交流”为题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检索。
情况统计如下:从上表看出,关于教师合理流动的期刊类论文和学位论文曾上升趋势,人们对教师合理流动问题的关注度逐步提高。
2.著作类2005年至2010年,教师均衡流动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中。
2019年第28期教育教学5SCIENCE FANS — 3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的内容及质量相较以前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城乡之间交流差异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更好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性,解决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教育部提出了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制度,但是就目前的实施效果而言,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为更好地完善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
1 明确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工作的目标、范围及策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部三部委发布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应“加快建立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为了更好地完成三部委所提出的文件内容,在进行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时候,应就工作目标、范围以及具体的工作策略进行详细的制定与说明,帮助下级部门在实施的时候,能够根据具体的条件及内容很好地完成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制度,帮助缩小我国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
2 明确责任主体,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为更好地完成三部委下发文件中的内容,在实施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时候,应明确好责任的主体,专门成立相关工作机构,由政府一把手或是分管领导亲自统筹。
在实施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政府编制中的教育、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都需要参与到其中,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规章制度。
一个良好的、科学的规章制度,不仅能帮助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更好地实施,还能够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对校长及教师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帮助制度更好地进行。
3 设立专项经费推动工作的进行通过设立专项经费,能够为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提供基础的财政保障。
而这一部分经费的支出,是由中央到地方不同配额构成的,是为在进行交流轮岗工作的校长及教师提供的流动经费补贴。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小学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受制于自身规模结构、生存环境、自主程度及理论指导等因素,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走出困境,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思路,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整齐划一转向灵活多样、由外部支持转向内部自律、由传统管理转向资源开发、由经验借鉴转向理论引领。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对策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中小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的成败。
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使得师资问题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图从中观层面,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作些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思路。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教师队伍规模庞大、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加大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逾千万,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
如此庞大的队伍,在分布上呈现不平衡的状态:一是地区不平衡。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数量充足,甚至出现富余;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教师紧缺。
二是城乡不平衡。
在同一个地区,城市教师过剩,农村教师不足,一些农村学校因缺乏师资采取大班额教学,或聘用临时代课教师上课。
三是学段不平衡。
受人口出生波动和高中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高中教师普遍紧缺,相对而言小学教师有些宽松,于是一些地方出现了拔高使用教师的现象,即小学教师到初中学校任教,初中教师到高中任教。
在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上,小学教师年龄老化,高中教师恰好相反;在学历结构上,到2005年年底,全国普通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小学教师98.62%,初中教师95.24%,高中教师83.46%;其中具有高一层次学历者为:小学教师56.35%、初中教师35.31%、高中教师1.18%。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其破解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单向、无序流动现象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家制度规范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科学以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个人三方利益进行博弈的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学校管理;同工同酬城镇化的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变迁的一种反映。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批农村人口陆续进城,教师越来越少,学生和教师比例失调。
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给农村基础教育所带来的挑战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绝大部分是泛泛而谈,且研究较为零散。
鲜有学者从微观角度,透过教师城乡流动来分析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分析教师流失,又称教师的非良性流动或不合理流动,一般包括教师职业内流失和职业间流失。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教育得到重点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城乡之间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农村教育呈现凋敝状态。
巨大的城镇向心力,使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纷纷流向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教师流动的单向失衡。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突出表现为一种失衡的、单向上位的流动态势,基本上都是由乡镇学校流向县城学校,由县城学校向地级城市学校流动。
二是教师流动的趋利性较重。
教师将个体发展寄托于学校发展之上,如果其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就会选择与学校共同发展,对流动这一行为的选择就表现出利他性;反之,学校利益让位于个体利益,教师流动行为选择上就表现出利己性。
三是教师流动的盲目无序。
我国教师城乡流动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大多数教师流动带有个人随意性,流动时间不确定。
四是中青年主科骨干教师流动性较大。
在教师流动大军中,流失教师多为中青年主科骨干教师,这类教师更容易受到城市学校的青睐。
引文格式:朱晓东,张名敏.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及对策 日本教师 定期流动制 的启示[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45(2):55-59.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及对策日本教师 定期流动制 的启示∗朱晓东,张名敏(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㊀341000)摘㊀要:教师的合理流动一直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振兴的必经之路㊂日本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的教师 定期流动制 表现出流动的强制性㊁流向的多样性以及流动过程的规范性等特点,对于教育的稳定㊁教育质量的提高㊁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㊂基于此,为了解决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健全和完善教师流动制㊁建立主体多方受益的保障机制㊁采取积极的差异化策略以及注重宣传教育,增强教师流动的义务感等措施妥善解决,以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㊂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教师区域流动中图分类号:G451.4;G512.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7659(2024)02-0055-05㊀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反映着国家的国民素质,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㊂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㊂为此,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深入推进 县管校聘 管理改革㊁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并对相关补助政策进行了补充说明,力求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㊂[1]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推动教师流动进程中,仍存在教师流动义务感不强㊁教师流动过程不规范以及教师流动消极情绪日益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㊂日本历来对教育事业尤为重视,一直致力于教育民主化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并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㊂因此,研究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有益经验,对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有一定借鉴意义㊂一㊁日本 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的特点日本的 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始于二战后初期,但直到50年代中期,随着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新的法律,即‘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营运的法律“出台,此项工作得以逐步推行㊂到60年代初已趋于完善,并形成制度,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㊂(一)流动的强制性在日本,公立学校教师属地方公务员,教师的定期流动属于公务员的 人事流动 ㊂日本政府对这类公务员流动有直接领导㊁管理㊁调控和组织的权力,包括升迁㊁调离㊁流动换岗及自然减员㊁退休等,但流动范围主要是在公立基础学校(小学㊁初中㊁高中及特殊学校)㊂这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教师有流动的义务,也使教师参与流动具有法律强制性㊂日本对流动对象做了明确规定:(1)凡在一校连续任教10年以上以及新任教师连续6年以上者,此为硬性条件㊂(2)为解决定员超编而有必要流动者㊂(3)在区㊁市㊁街道㊁村范围内的学校及学校之间,如教师队伍在结构上(专业㊁年龄㊁资格㊁男女比例等)不尽合理,有必要调整而流动者㊂此外,日本对不应流动者也做了相应规定,如教龄未满三年者㊁57岁以上60岁未满的教师㊁妊娠或者休产假期间的教师㊂教师流动义务的明确,有利于强化教师对实施教师 定期流动制 意义的认识,便于推进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发展㊂[2](二)流向的多向性日本的教师流动具有多向性㊂从学校类型来2024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ɴ.2第二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r.2024∗收稿日期:2023-10-21㊀㊀㊀㊀DOI:10.13698/36-1346/c.2024.02.009㊀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JY21125)㊀作者简介:朱晓东(1964-),男,江西樟树人,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㊁语言测试;张名敏(1998-),女,江西上犹人,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㊂看,既有同级同类型学校间的流动,也有不同级别㊁不同类型间的学校流动,如从初中流向高中,从普通学校流向特殊学校㊂从学校分布的地域来看,既有同一个市㊁街区或村之间的流动,也有跨县一级行政区域的流动,如从县城流向农村,从偏僻地区流向大城市㊂历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日本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地域学校间的教师流动比例大体相当㊂教师流动地域以就近为主,在区域内流动,跨县一级的流动比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㊂教师流动的多向轮换打破了不同类型㊁不同地域学校间相互独立发展的局面,不仅提高了教师资源的利用率,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更激发了教师教学的热情,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了基础教育的稳步发展㊂(三)流动过程的规范性日本教师流动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流动过程的公平㊁规范和透明㊂日本教师一般是每六年流动一次,校长是三至五年流动一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教学的稳定㊂每年的11月,在日本的县(都道府)教育委员会发布教师定期流动的实施要旨后,[2]会在充分了解教师流动意愿并结合相关实际情况后再确定流动人选,使得流动充分尊重和体现了教师个人意愿㊂此外,对于流动到偏远地区的教师,日本在1954年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中还专门设有 偏僻地区津贴 一项,根据教师所流动地区的环境㊁天气以及教师的教学年限等因素实行弹性算法,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关怀,免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流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扫清障碍㊂教师流动过程的规范性避免了流动过程中一些 暗箱操作 ,流动期间教师待遇不变,使得教师愿意参与流动,有力地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保持学校间的水平平衡㊂二、当前中小学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我国在推进和优化城乡教师流动方面作了不少努力㊂1996年至2006年我国教师流动政策以支援为主,表现为发达地区教师支援偏远㊁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工作;2007年开始,随着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以来,国家教师流动政策的重点转变为区域内特别是县域内教师双向轮岗交流㊂[3]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 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㊁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 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 ㊂[4]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 推动城镇优秀教师㊁校长向乡村学校㊁薄弱学校流动 ㊂[5]但由于流动制度不健全,受流动趋利化现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师流动出现了不少问题㊂(一)流动教师义务感不足当前,我国教师流动与教师个人利益诉求密切相关,教师缺乏流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㊂主要表现为发达城市的教师不愿流向偏远㊁贫困㊁办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㊂据相关调查显示,农村初中教师与城市初中教师的流动动机有较显著差异,农村初中教师更希望流动,城市初中教师一般不太愿意流动,特别不太愿意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㊂[6]我国虽提倡教师流动,但并不鼓励教师的大规模流动,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㊂ [4]教师流动所涉及的教师数量有限,未能引起教师对流动的足够关注与思考㊂而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以其特有的强制性让教师不得不服从,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追求稳定的教师造成了恐慌,让教师本能地对流动产生抗拒心理㊂加之目前我国相关津贴政策有待健全和完善,教师在流动过程中没有充分的保障,易产生后顾之忧,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异化教师流动的初衷,弱化教师流动的公信力,使得教师流动义务感不足㊂(二)教师流动过程失范我国教师流动过程缺乏程序性,公开透明度低㊂有关研究对25个已出台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开展了教师轮岗交流试点工作的省有关运作模式的统计与分析,没有一个省的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对国家㊁省㊁市㊁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㊁学校与教师在轮岗交流政策中各自的权利㊁责任和义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㊁具体和科学的规定㊂[7]加之教师流动操作又是在小范围内完成,这使得操作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流动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教师的流入流出容易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手段,滋生暗箱操作㊁权钱交易,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㊂同时,不少地方还出现教师流动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如部分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流动比例低于相关政策所规定的比例,抑或部分重点学校为了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家长情绪,拒绝输出骨干教师参与流动,这阻滞了教师流动㊂此外,随着流动的进行,教师的管理也面临难题,作为受益一方的流入学校,由于碍于情面,缺乏对流入教师的考核和管理制度,教师的人事关65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系还停留在原来学校,不利于教师的交流和融入,出现了 人在心不在,人留心不留 的现象,让教师流动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未发挥其实际作用和价值㊂(三)教师流动消极情绪日益严重我国中小学教师对于流动表现出日益消极的态度㊂近年来,我国教师流动政策更多的是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㊁薄弱学校流动,以此来带动薄弱学校的教育发展㊂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角度出发,此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参与流动主体的教师,却并未参与流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更未感受到流动过程中的人文关怀㊂相反,不少教师在流动过程中因为家庭㊁工作环境㊁学校氛围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差异难以真正投入流入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去,无法给流入学校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抑或因为学生水平的差异,导致新观念㊁新想法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使得教师在流动过程中获得感低,职业倦怠期提前,教师对于流动也逐渐持不认同的态度㊂有研究显示,53.1%的教师不愿参与教师流动,48.1%的教师认为不能顺利融入新的组织文化㊂[8]这给教师的流动工作增加了难度,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难以推进,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㊂三、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促进措施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结合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有益经验,笔者提出了如下解决问题的措施㊂(一)完善现有相关政策与法规,推进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化㊁规范化当前,我国对于教师流动的政策大多在宏观层面,对于教师流动过程的细节规定不够全面,流动过程也过于繁琐㊂主要表现在我国教师流动不仅要征得流入和流出学校的同意,还得通过县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的审批,才能完成一次流动,流动过程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缺乏宏观调控的教师流动,易走向盲目㊁无序㊂[9]日本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得益于其健全完备的教师定期流动制,相关政策㊁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同样是促进我国教师合理流动的关键㊂我国要推动教师的合理流动,必须在教师流动制实施的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㊂既要明确流动过程各环节的责任主体㊁管理主体与监督主体,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权利,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责任推诿㊁消极管理以及监督不力的情况,[10]又要将流动程序化繁为简,赋予学校一定的用人自主权,为教师流动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体现教师和学校双向选择的原则,[11]减少不必要的审核审批环节,增强教师流动的可操作性,推动教师流动的程序化㊂完善现有的教师流动政策,同样要重视教师在流动政策的制定㊁完善方面的话语权,教师和政策制定者合作推进政策优化㊂在要素繁多㊁关系错综复杂的教师流动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制定仅凭政府一己之力已不能满足多方的利益和诉求,易导致相关利益者间的零和博弈,在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流动机制的运行效果有待商榷㊂相反,政策制定者与教师的合作能了解教师在流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和诉求,让教师在此过程中感觉到被尊重和关爱,利于增强教师对流动政策的认同,弱化流动兴趣不高教师的紧张感㊂一方面,政策制定者要根据流动地区的生活环境㊁经济发展㊁教育现状以及交通条件等要素制定和完善教师流动政策㊂另一方面,流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要确保教师的在场,让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提出其顾虑和建议㊂最后,建立二者的互动规则和桥梁,就教师流动达成共识,减少相关主体的利益分歧㊂(二)建立流动主体多方受益的保障体系,消除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实隐忧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其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背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因而,教师流动制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其背后健全完备的经济保障制度㊂然而现阶段,据部分地区和学校调研发现,面对工作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不适,加之待遇落差以及补贴力度不足等因素,让教师本身并未感觉自己是受益一方,这不禁引发了教师内心的不安,长期的心理不平衡让教师难以真正投入教育教学中,这背离了教师流动的初衷,反而激发了多方主体间的矛盾㊂罗斯认为,只有当社会既少利益者的权益得到补偿时,才能解决社会和经济㊁财富和权利的不平等㊂因而,缩小教师收入的差距或弥补教师因流动而造成的损失成为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关键因素㊂为了保证教师流动的质量和效率,我国应加大对教师工资的投入和规范力度,实行同一岗位薪酬制㊂具体表现为同地区同级别同岗位的教师工资相同,教师收入不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而是依据工作岗位来评定;就学校而言,要规范和细化教师工资发放标准,加强对学校经费的收支管理和审批力度,逐步统一教师的福利和待遇;就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对教师因流动而带来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从优质学校流动到教育薄弱地区学校的教师,应设立专项资金加以补贴,为教师流动制度的推进创造有利的条件㊂75第2期㊀㊀㊀朱晓东,张名敏㊀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及对策日本素来有 一人成师,全家受益 的说法,这不仅是因为日本的 高薪养教 做法,还得益于其种类繁多且数目可观的津贴制,这也成为日本教师流动制的一大特色,同时也给我国推行教师流动制度以一定的启发㊂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教师流动政策目标由开始的指向支援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到后来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政策目标的改变随之带来的是相应配套制度的变化㊂在此过程中,流动教师之前所享有的津贴补助㊁职称评定㊁评优评先等条件还能否实现?这难免会引起教师内心的不安,让教师对流动产生怀疑,甚至为了避免流动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而绞尽脑汁 钻空子 ㊂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我国可效仿日本健全和落实津贴制,划拨一部分经费对流动教师进行补偿和激励㊂[12]主要措施有:设立不同种类的津贴,如基础津贴㊁普通津贴㊁特殊津贴等,明确各类津贴发放标准㊂其中,基础津贴即保障教师基本生存的津贴,所有老师均可享有,如生活㊁住房津贴等;普通津贴则相对应地发放给那些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特殊教学任务和特定考核的教师,而这类教学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特殊津贴针对的是流动到自然环境恶劣或发展条件落后地区的教师,力求全方位补偿教师因流动而造成的不便,缓解教师流动的顾虑㊂(三)考虑流动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需求,确保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顺利进行教师流动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如流动的范围㊁条件㊁周期㊁数量等,每个因素都会影响教师流动的效果㊂那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有效识别各要素并统筹兼顾呢?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弱化教师流动政策的刚性,增加其灵活性㊂流动政策的出台往往伴随着其特有的强制性,这就导致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容易不顾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意愿而机械执行,出现为了流动而流动的乱象㊂因而,在规划教师流动过程中,要将流动的教师㊁流入学校以及流出学校三者共同纳入考虑范围㊂对于流入学校来说,教师的流入看似是一件好事,但因流动带来问题也随之出现㊂在实际流动过程中,流入教师往往以 高姿态 身份流入薄弱地区学校,无形之间将流入学校教师置于 弱势 地位,给薄弱学校教师造成了心理落差㊂对于参与流动的教师来说,生活条件㊁教学环境以及学情的变化必然会给教师造成不适,而等到教师真正融入后交流也即将结束,流动并未发挥其实际作用㊂针对以上情况,国家需要加强薄弱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差异,增加薄弱地区学校办学的 底气 ㊂其次,建立教师交流的关爱体系㊂在流动前,充分了解教师的意愿和诉求,并结合流入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在流动过程中,了解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并给予及时解决;在流动结束后,收集教师对于流动的意见,以便后续流动政策的调整㊂从流出学校角度出发,频繁的教师流动会造成教师结构的失衡,引发家长的不满,加重其余教师的课业负担㊂部分重点学校为了维护学校的教学稳定,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在调配教师的过程中会采取 末位淘汰 的方法,选择专业能力较弱的教师参与流动,这反而帮了倒忙㊂因而,在相关政策文件中应明确流动的对象,确保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不低于总交流人数的百分之二十㊂同时,流动不应仅局限于优质教师向薄弱地区学校的流动,也要有薄弱地区学校教师向优质学校流动㊂二者间的双向交流不仅有利于优质教师锻炼其专业能力,积累教学经验,更有利于薄弱学校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减轻薄弱学校对流入教师的依赖,增加其独立性㊂此外,在考虑流动对象的教龄㊁个人意愿等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交流对象,让教师流动工作能落到实处,不至于出现教师流动流于形式,最后无果而终的现象㊂[13](四)注重多方位的宣传教育,形成中小学教师流动共识国家在制定和完善有关教师流动政策和保障机制的同时,要提高各层级参与主体对教师流动的认识和思想觉悟㊂政府部门要做好教师流动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人了解㊁关注薄弱和偏远地区学校的发展现状,[14]理解教师流动既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开阔教育视野的好机会㊂尽量排除非制度因素对教师流动的影响,营造出社会各群体支持教师参与流动的主流氛围,[15]消解教师对于流动的消极情绪,形成 人人知流动,人人愿流动 的教育共识㊂教师本身认识的深化和觉悟的提高也关乎流动的实际效果㊂随着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的确立,其职位也逐渐表现出专业性以外的公务性,这强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㊂教师作为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活跃因素,其积极参与和配合对教师流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虑到教师流动效果并非短期可视,而教师流动意识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㊂因此,相关部门要将教师流动政策和配套制度的宣传工作时间拉长,联合学校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对流85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动的认识㊂一是要树立教师 舍小我,成大业 的大局意识,让教师意识到流动是为了促进整个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㊂二是让教师认识到流动是每个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必经之路,是证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好机会㊂三是要让教师明白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能传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能够不断提升修炼自己,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㊂同时,注重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相关部门组织教师流动前,要做好教师流动方面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㊁宣传栏㊁发送信息等方式加大宣传的力度,帮助家长理解流动政策的重要性和意义㊂而学校在确定教师流动人选后,通过开展班会㊁发送信息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代原来教师的去向,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㊂此外,对于积极参与流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激励和表彰,塑造流动教师的形象,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激发教师流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优化师资队伍,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㊂四㊁结语教师的合理流动既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㊂基于对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特点的分析,为解决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不规范㊁流动兴趣不高等问题,应加强对教师流动的宏观调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重视宣传教育㊂参考文献:[1]㊀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 /OL].(2022-04-11)[2023-05-04]. /srcsite /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2]㊀彭新实.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J].中国教师,2003(6):59-60.[3]㊀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学习㊁宣传和全面贯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纲要“的通知[EB /OL].(2007-05-30)[2023-07-18]. /s78/A03/ghs _left /moe_1892/s6616/moe_630/201006/t20100603_88665.html.[4]㊀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EB /OL].(2016-07-02)[2023-07-18]. /xinwen /2016-07/11/content_5090312.htm.[5]㊀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 /OL].(2018-01-31)[2023-09-23]. /xin-wen /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l.[6]㊀陈牛则.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基于对湖南省457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03):65-68.[7]㊀王昌善,贺青梅.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 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行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5):9.[8]㊀方征,谢辰. 县管校聘 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6(8):72-76.[9]㊀汪丞.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5-69.[10]㊀田丽芹.义务教育学校中的教师交流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11]㊀仲米领.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12]㊀周维,陶鹏.教育均等化背景下教师流动政策的执行现状及优化建议[J].教育探索,2022(2):64-67.[13]㊀于海波.城乡教师流动改革的多维审视与路向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36-141.[14]㊀汪丞,方彤.日本教师 定期流动制 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59-62.[15]㊀郭凌晨.日本促进教师流动动机内化的路径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23,50(3):100-114.责任编辑:侯伟浩Enlightenment and Comparison on the System of Teachers MovingPeriodically between Japan and ChinaZHU Xiaodong ,ZHANG Mingm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The rational flow of teachers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heonly way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education.The "regular flow system of teachers"implemented in Japan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datory flow ,diversity of flow ,standardization of flow process ,and significant flow effect.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Based on thi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rrent flow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y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obligation of teachers'flow by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establishing a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benefit of multiple subjects ,adop-ting activ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ies ,and focusing 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properly solve the problem and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regular mobility system ;teacher mobility95第2期㊀㊀㊀朱晓东,张名敏㊀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基础教育师资平衡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严重举措。
目前,我国部分省份区域内试行的教师交流轮岗在平衡师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交流轮岗现有问题的梳理,总结,提出一些发展理念,供大家交流参考。
为了平衡师资,促进基础教育平衡发展,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在全国多个省(区、市)进行了试点推行。
师资的流动对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化具有极其巨大的意义,它是保障义务阶段的孩子们享有同等教育权利的严重举措之一。
但由于交流轮岗在我国尚处在摸索阶段,逐渐显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摸索阶段的问题(一)交流轮岗的对象《意见》提出“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1]。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部分城区优质学校出于自身学校利益考虑,不愿意损失骨干教师等优异教师资源,而是把普通教师、新进教师、甚至是代课老师派往交流学校,“完成”上级下达的交流任务。
这样的敷衍交流方式违背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平均优异师资的初衷。
(二)交流教师选择的手段很多学校根据交流轮岗的比例列出了符合条件的适合交流的老师,但是由于目前教师交流比例小,人员的确定又是一大难题。
派谁去交流没有客观的标准作依据,只能主观决定。
有的校长在无奈之下选择抓阄等看似“公平”的手段,却难平人心,使教师的交流显得很被动,简易导致教师群体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有的学校干脆把考核不合格或是难管理的老师定为交流人选,用“甩包袱”的方式流动到条件差的学校。
由此,交流轮岗变相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手段,原本积极的交流政策不但不能起到平衡优异师资的作用,反而产生出一些负面影响。
(三)教师流动的去向《意见》提倡交流轮岗率先在县(区)域内试行,重点鼓励城镇中心校优异师资交流到城镇单薄学校或是农村学校,逐渐扩展到更大范围。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制度化问题研究作者:陈坚陈阳来源:《中国教师》2008年第08期现代社会立足于有序的管理,依赖于制度化的运作。
而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却表现出较低的制度化水平。
一方面,在职教师不能经常地、自觉地进行流动;另一方面,教师流动的基本走向为,由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由西部流向东部,由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导致我国校际间师资配置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深层原因实质上是一种制度贫困。
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化程度较低的现状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教育制度创新的步伐。
所谓“教师流动制度化”是指教师流动从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是教师流动模式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制度一般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组成。
创新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体系,必须两方面同时着手,即努力推动正式制度的创新和非正式制度的建设。
一、推动正式制度的创新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并以正式形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1]由于正式制度是政府作为第三方对参与博弈的双方或多方进行强制实施,因此,正式制度也被称为硬性的强制制度。
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根本出路首先是要确立新的正式制度,使中小学教师流动真正获得硬性的制度保障。
1.加快教师流动立法,推进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建立有关教师流动的法律制度,使教师流动有法可依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它可以提供一个教师合理流动的客观标准,为中小学教师流动提供准绳。
二是它便于教师遵循,使教师方向明确。
三是它便于有关单位、组织和公民依法进行监督,从而破除教师人事管理上的封闭性,有利于增加教师人事管理的透明度。
从我国急需通过流动来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状看,建立教师合理流动的法律制度可谓势在必行。
国家必须进行相关立法,设立实施程序,构建一套由政府机构组织和主导的、行之有效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
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定期性、人才流动范围、流动者的待遇等,制止教师流动中的不法行为,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
2.加快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教师有序流动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城乡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一个关键的制度因素。
户籍制度以1958年通过的《户口条例》为标志,建立已经50余年,而其他一系列偏向城市居民的政策则是随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政策以保证城市居民充分就业以及各种福利为核心,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之繁杂和全面,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全国各地都在推行户籍改革,不断放宽户口迁移、管理限制,但整体而言,城乡分割仍是我国户籍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这种户籍制度阻碍了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是教师合理流动的巨大屏障,从而对缩小城乡教育发展水平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制度约束。
户口的限制,使教师合理流动的机会变小,难以形成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合理机制。
打破这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实现教育公平,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有必要将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的矛头指向户籍制度,对现有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关键是要取消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各种权利,使户籍簿只是作为居住地的一个证明,这样,户籍就不会成为划分身份的标志,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农村教师为了自己抑或子女千方百计地流向城市。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教师保障的社会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使教师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即推进教师保障的社会化进程,降低教师流动的风险,解决教师流动的后顾之忧,也是为教师流动扫除后顾之忧的制度保障。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初创阶段,教师的失业、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流动制度的建立。
改变单位负责、国家兜底的“完全”责任,筹集资金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化,保障待遇与“贡献”挂钩而不是与“身份”挂钩,力求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平与效益的统一,即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应逐步明确的目标。
但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
建立完善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乃当务之急,却又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4.明确国家的责任,完善教师流动的相关配套制度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受到各种制度因素的制约,而且不同制度对教师流动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因而仅仅依靠出台某一项政策或措施就能解决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问题似乎并不现实,应该以系统论的思想来规范教师流动。
因此,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必须建立一整套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教师流动扫清障碍。
(1)建立教师流动补偿机制实施教师双向流动的最大障碍就是地区及学校间教师待遇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相应的教师流动补偿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单纯用法律规范或行政手段来控制教师的流动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失公允的。
决策者应该考虑制度性的流动给教师带来的诸多不便,对甘于奉献、支援弱势地区教育的教师,国家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使其得到补偿,在保证教师待遇“同工同酬”的前提下,建立“教师流动补偿机制”。
一是对流动教师的个人补偿。
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对于流向条件艰苦地区和学校的教师,除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适当上调外,还应增加各种津贴,并建立相应的职称升级补偿。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校际间师资均衡发展。
二是对流出学校的补偿。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讲,流入优秀教师的学校,仅仅支付给教师个人报酬是不够的。
因为流失教师的学校在培养优秀教师时,进行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付出了一定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作为对优秀的人力资源的续用,调入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2]调出学校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可以用这笔钱聘用别的教师,或以此资金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金。
当然,具体补偿的范围、程序、方式及标准等还需因地制宜再细化,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台政策规范这种补偿费用的支付和使用。
教师流动补偿制度化,将标志着我国从单方面强调奉献精神、重整体轻局部逐步迈向靠公共管理举措解决各类公共问题、注重社会公平的新时代。
(2)加快完善教师人事制度为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有序合理流动,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中小学人事制度。
一是完善聘任制。
在继续完善中小学聘任制的进程中,如何防止教师对于学校的过于功利化的选择,保证师资发展的地区平衡,从而实现教育公平,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论什么样的制度,它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且更要符合一定的伦理性。
教师聘任制的安排与设计也应该落实到教育公平理念上来,也就是说除了加强竞争机制以外,在当前我国教育背景下,教师聘任制应该实现对有限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
国家应进一步规范教师聘任制的基本价值取向并细化为可操作的法规条目,明确规定教师及学校的权利义务和职责,避免因无章可循而形成的混乱状态,降低社会管理成本,进而建立良好的教师流动秩序。
二是改进编制管理。
教师编制管理对于保证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农村教师编制紧张,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高素质的人进不来,低素质的人出不去,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没有流动能力的,造成农村教师编制呈现表面超编而实际却紧张的局势,从而阻碍了流动渠道的畅通。
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农村教师队伍“退出规则”的建立(即取缔不合格教师)外,更依赖于合理教师编制标准的早日确立。
就教师编制核定而言,必须考虑到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教学点问题,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分布点及农村学校班级规模变化的因素等。
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既是制约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更是建立双向流动的必由之路。
三是明确教师身份,实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重新认定教师身份,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并将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收回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统一配置师资,实行教师的“无校籍管理”,这是实现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要求。
教师资源的统筹工作必须以县为单位,作为一个县级政府的政府行为。
否则,即便教师流动法规制度出台,恐怕制度实施过程也将非常艰难。
综上所述,以政府为主导的某项正式制度的创新并不是孤立的,一项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是独立于其他制度安排之外运作的结果,而是制度结构整合的结果。
在教师流动制度建设中,国家确立了教师流动法规这个核心制度后,制度创新的侧重点应是配套制度。
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中央政府要正确引导和规范。
二、推动非正式制度的建设非正式制度是一种内化的、难以言明却又渗透到每个个体教育行为之中、为每个个体所自觉遵守的一种规范,主要是指社会习俗、习惯行为、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
制度建设不只是针对正式制度而言,正式制度的完善还要受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当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或不相容时,正式制度将难以实施,很多正式制度失败就是这个原因。
教师流动的硬性制度如果获得了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可以大大减少其创新成本和实施成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其自身的权威性和新制度的合法性。
我们应着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非正式制度的渐变。
1.面向全社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教师动态管理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沉淀的教师职业稳定的心理认知使很多教师形成了“铁饭碗”的依赖心理,这无疑是中小学教师大范围流动的桎梏。
国家应该通过有组织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明确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必要性,树立教师动态管理观念。
具体来说,就是要对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等群体的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进行再塑造,使之真正理解教师流动的意义、主旨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支持流动,打破教师流动的思想壁垒,教师流动制度才能拥有肥沃的土壤。
2.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其对教育工作的理解,端正其流动动机教师流动机制的运行,需要教师群体拥有一种为师资均衡发展而有序流动的价值取向,而摒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心理。
然而,教师虽然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我们也要认识到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个体,他们具有“经济人”的全部特征,也就是说,他们与其他群体中的个体一样,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强烈愿望和动机。
[3]教师是否选择流动,取决于流动后教师个体收益的程度,以及这种程度与教师采取其他行动获得收益的比较。
譬如部分教师由农村流向城镇,我们对这种流动有诸多的抱怨和指责,甚至认为他们的选择违背了教师应有的道德准则,但是从教师个体收益来看,这却是理性的选择。